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武立国-----感恩节怀古
发布于2016-11-24 13:05 点击:1832 评论:0 作者:湯安

这篇文章和里面的翻译修改自一篇2011年感恩节的旧作(《汤安: 感恩节怀古,一个关于印第安人感恩旧事》)。诗词为的是拟古出新,又到感恩节,搬来这篇以前在52shici.com以Cancan笔名写的感恩文章继续探古鉴今。




序 言


《天问》是人文历史上一篇罕见仅有的独步千古之作,非帝高阳豪门大学之士,批阅考证数以国图资料馆记的浩瀚资料而不能成其文。其中涉及对几乎全部古典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的仰天长啸之“问”:

洋洋洒洒350多行,浩瀚激扬170多「问」,问尽天地洪荒,神话古史,世代兴亡。

王逸《章句》:“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傀,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满,舒泻愁思。” 此说有史籍为据,庶几近之。然而,给人以屈原(前352-前281)似乎是携带着一个庞大的竹简车队放逐山水之间,并且有一个由无数画卷组成的历史长卷绘画藏展之处供三闾大夫揽阅的遐想,在流放潇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实现值得怀疑。令人猜测屈原的力作《天问》应该是类似后来鲁迅在留学日本时期(1902—1909)考证《毛诗序》等古今中外诗赋歌言,作出《摩罗诗力说》那样厚积薄发构思感慨而写成的作品。

鲁迅在他的文言文诗论名作中说:“(《天问》)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1907,《摩罗诗力说》)。


这里摘录几段屈原《天问》为序: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

何所悒?
载尸集战,
何所急?
伯林雉经,
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
惟何戒之?




概括而言,屈原天问发韧于大道阴阳的哲学问题思索,直接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却是个人和国家民族存亡的严峻现实问题,是家国存亡之问。他在结尾以问题的形式感慨楚国国运的危急与导致这种情况处境的根源,是屈原立于家国民族的立场上对自管仲老子孔子以来"天之道"的慨问诘问。这种诘问的声音自然不会止于屈原楚地一国一时。

联想这样的序言是因为下文中一千五百年之后不幸走在部落灭绝的「血泪之路」上的那些连天问也留不下来的印地安人,他们在面对整个民族被屠杀驱逐的存亡之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诘问?

继续这篇“明天之歌”之前,先提一下对历史二字的论定,那就是历史只能由胜利存留下来的人们去书写,因此不会是失败灭亡者眼中的历史。软弱的文明注定会在被强势者欺辱掠夺甚至消灭之后,再记上一笔"被淘汰的野蛮民族"那样的标记。胜利者自然写下自己属于历史长河中最绚丽优雅堂皇无私的文明。


因此,一句话,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个人要想有一个好看的历史,一定不能没有那幅需要从右向左读的 “国立武汉大学” 式精武牌匾: "学大汉,武立国"。历史不是请客吃饭,中国人对此有着无以伦比的痛彻感悟。


这么说自然对不起那些在历史中遭遇不幸而倒下消失的民族。数千万人口的印地安人不是倒在厄运之上,他们重复了四大文明里面中国之外的其它三大文明的消亡史,亡在没能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武力去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民族。


“我垦请你们,请不要解剖展览我的尸体和器官。” 当英国灭绝太平洋独有的人类种族的全部成员并掠走其中一对男女土著夫妇作为人类学标本时,这句话是那位妻子留下的遗言,她的丈夫的身体和器官在她之前被英国制作成了浸泡在福尔马林液体中的标本,那些瓶瓶罐罐日夜折磨着她,迫使她拼命要求不要把自己制作成标本。(可惜她的宿命与丈夫无异,一切被灭绝的民族都没有死后的选择权)。







【七律】  武  立  国



文/湯安



道之所在问天何, 叱咤风云悔岂多

麟史从来旌凯乐, 弱民自古吊殇歌

世宗恬淡剽姚勇, 慈禧苍黄烈鬼讹

倘有毛周更始过, 蹈光养晦泪滂沱



题注:『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已经看到楚国只有执行苏秦的合纵战略才能抵御强秦,匡复霸主地位。魏武帝曹操同样深谙这个道理,强调(山涛)少博名言『为国者,不可忘战』。麟史,指《春秋》,泛指历史。 唐 张说 《崔司业挽歌》之二:“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 仲尼麟史,不令游夏措辞。”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丁卯生朝》词:“但愿从今,疾行如鹿,更细书如蚁。都无用处,留他教传麟史”。两千年下来,简言之中国历史中每一朝代之兴在于以武立国,之衰在于忘战。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汉魏唐的军事主张,汲取了春秋战国兴亡教训的汉朝以武立国,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世宗)一生坚持军事立国,汉疆浩荡。宋明清则是忘战必危的典型。 剽姚:霍去病。列鬼,八国联军,尤其不断吸血中国,于甲午战争和七七事变两次葬送中国的日本。更始,重新来过。

毛泽东周恩来一代领导人不是靠谈判条约,而是靠着用热血胸膛面对刀枪顽强不屈地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撕烂列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那些被蒋介石敬为神明的不平等条约,旋即又打得整个世界伴随着联合国军的退却而口服心服,他们没有倒在普世宗教鸦片的云雾中,没有去崇洋媚外买船租船蹈光养晦,新中国因此没有重复晚清民国之殇。歌颂跪拜普世价值的方励之刘冰雁刘晓波贺卫方们应该到非洲那些曾经的欧洲殖民地国家去感受一下一国资源和矿产全都被英法等欧洲宗主国政府以百年前强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吸血剥夺,看看当地人民像早老症患者不能发育那样一百来年停止国家发展的僵尸景象,然后在被制作成标本或者统统移民过去享受被殖民三百年这两个他们推崇的选项里面选择一个。倘若没有毛泽东一代革命者打出一个新中国,今天像当年印地安人那样不能决定自己命运像非洲守着地下资源却不能拥有开采销售之后的利益的就会是数以十亿记肆泪滂沱的中国人。

赞誉以武立国指的是为国者不可忘战,不是为国必需要好战,不可忘战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巨大代价一再得出的教训,同时它一再被反复遗忘,让诗歌一再落入“四十年来家国”的槽臼。


四川成都武侯祠内有副名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名为“攻心联”,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所撰,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为:“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貌似不好战,实为武立国,就是为了不再重复这样的遗忘而立。 上联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主帅,能使对方知道自己前来挑衅是错误的,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对方的充足武力,使他不欲战或者不敢战,而且在道德上心悦诚服,其以后就不致于再生谋反叛乱之心」。下联则是批评一些人看不到诸葛亮善于把握局势来运用武力,以为一味从严一味用兵才是诸葛亮的全部治国主张。历史上法家主张以严治国,奖罚分明,“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儒家不同,其治国主张是“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 这副对联赞成兼收并蓄,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诸葛亮重视用军事解决问题是由大局所决定的内圣外王。

这就是内圣佐于外王,长久的治国安民之道。也只有在这样的强盛国家和朝代人们可以畅快淋漓地叙述友情吟诗作画指点江山游刃文字:


遊人五陵去,寶剑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Mayflower, 1620






明天之歌——— 一首感恩节之歌



(旧作整理) 文  湯安






1


感恩节吃火鸡的历史有近四百年。这个象征着感恩,丰收和团聚的 “Thanksgiving Dinner 感恩节晚餐” 一词里面的“Dinner” 在感恩节起源时期不是指晚餐,如实翻译的话,它的真实含义是在中午吃的火鸡dinner大餐,大号的午餐可见发掘历史事实的必要。


请客最正式的是晚宴dinner,这样的约定俗成历史悠久,远远早于欧洲人移民美洲,那些新移民感谢印地安人救命的感恩聚餐Thanksgiving dinner 时间定在中午,多少显示了宾主实际居住与心理关系上的远近。


今天的感恩节更多是感谢顾客和家人。NBC感恩节专题电视节目解说感恩节是:"代表美国象征的火鸡、Stuffing (烤制之前火鸡腹内的填料,镜头里放的是彩车游 行中的巨大卡通气球,后者也是一种stuffing)和美式橄榄球的盛大节日"。

在这个节日的故乡介绍感恩节而不提印地安人,对火鸡和火鸡肚子里的面包填料却一样不漏,就是现实中的感恩节


以前除了在大峡谷一代的旅游点见到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和他们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兜售的那种能带来好运的印地安羽毛挂饰之外,对今天印第安人的生活了解很少。数年后,参加了一位研究印第安人爱滋病问题的女教授的报告会,才知道保留地里面年青一代的不乐观现实和颓废问题。再后来,在隔壁实验室碰上一位温良有礼的印第安人博士生,对他的不列颠英语口音好奇,一问,果然不是从保留地考出来而是祖辈早年移居英国的印第安人后裔,是从英伦来到处祖先生活的美国读书的印第安人。那个健壮的印第安人博士生不幸就在临获得博士学位之际,突然生病陨逝了。


2


如果注意到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有4000万至5000万人口(拥有着丰富部落文化人、岩画和多达1200种语言分属160种完全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今天美国印第安人仅占人口的0.9%左右,北极圈和阿拉斯加之外的印第安人口统计到1865年只有38万,读者一定能想得出殖民者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的是什么。印第安人巨大死亡当然不是"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所惯说的轻描淡写:


[流行性疾病是造成绝大多数印第安人死亡的原因。在那之前,欧洲人已对很多流行疾病有着免疫力, 而印第安人却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同时,只存在于美洲而旧大陆人从未接触过因此没有抵抗力的病菌也有,但相较前者要少得多]。




感恩节吃完丰盛的火鸡dinner,在这个疯狂购物之夜没有睡意,在客厅电视机前翻看一本很旧的美国书信文献集,读到下述的一个尘封已久的印第安人和屠杀他们的北美爱尔兰军队之间的感恩旧事。读着这样的记载,不禁为那时饱受迫害的印第安人的善良的心怀感触万端。




[上图, 乔克陶部落印第安人(Choctaws)是在美国得以生存下来的第二大印第安人群体。他们至今坚持把自己的历史划分为"被迁移前"和"被迁移后"两种历史。与此对映的是,许多历史学家把爱尔兰人的历史分为"土豆饥荒前","土豆饥荒后"两部分历史。]





文中发生的事情是在美洲印第安人被驱赶近两百年之后的1840年,那时期相继有150多万的贫穷爱尔兰人因为爱尔兰土豆饥荒逃离家园,来到了美国 (Potato famine,这个爱尔兰大饥荒的背景可见歌曲"阿森莱原野"翻译文后的注释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1165&works_id=89162 ) 。为了生存,他们中许多人的职业是进行殖民者驱逐印第安人的“军事行动”。

多年之后,爱尔兰新移民的领袖,陆军上校克拉克(G.W. Clarke)发出的一封为在祖国饥荒的爱尔兰人募捐书信,因此记载了这件印第安人自发为这个驱逐自己的军队募捐的事情。


故事不长,分两头来说。


爱尔兰在当时是饱受英国人压迫的落后农业地区,在英国皇家规定下只能大量种植单一的土豆作物,有意无意地埋下了大规模饿死的根源。美洲这边,新来乍到的爱尔兰人都在故乡留下了因为贫穷病弱而无法来到美国的父老亲人。

在这之前的十年和这稍后的几年,就在爱尔兰移民落脚的密西西比州,这片土地的主人,乔克多(Choctaw)印第安人不断遭受着白人军队的驱赶,强迫他们离开世代家园到政府划的条件苛刻土地贫瘠的保留地。这些驱逐令的的一个严酷法令来自1830年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Andrew Jackson ,也就是20美元钞票上的那位总统,最近有民权运动要求把他的头像取消,换成救护大量黑奴的一位女黑人的头像),杰克逊本人力主和促使国会通过了这项强制性的《印第安人迁移法:The Indians Removal Act》。

伴随着武装军队强行对印第安人实施《印第安人迁移法》,1833年大批Choctaw印第安人在美国军队的武力驱逐和枪炮押送下离开东部土地肥沃树木茂密的故土,前往地点不断变幻名字不知所踪的他乡 —— 一个在名称上被强加了历史含义的印第安领地 (Indian Territory,听上去好像是让他们回到祖先的居住地,实际相反,那些印第安领地撒他们从来不曾生活过的荒凉之地) ,一个飘忽不定的地方。

回过头来看,Indian Territory 似乎是从南边和德克萨斯边界开始延伸向密苏里河中游大平原南部的某些地方。政府口头保证这片地区会是印第安人新的永久居住地,当然这些保证和对后来不断变换的迁移地的追加保证都成了空头支票。因为,跟其他环境美好水土资源丰富的美国地区一样,这些都成了白人的开发地,而印第安人则属于非法停留的地方。

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的印第安人,从Delaware部落,Ottawa部落,到Miami部落等等,无一例外地被押往不知终点的印第安保留地。他们所经过的路线就是美国西部开发史上著名的“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 。






六年间无数乔克多印第安人死在了 “血泪之路” 中途。Choctaw人仅仅因为不愿离开祖籍在军队的驱逐下就了四分之一。活着的人离乡背井,遭受着因为无法种植收获造成的饥荒和疾病摧残。正如后来他们发起无私的捐赠时所说的,Choctaw人
深深感受什么叫做饥饿无援和绝望之苦。

毫无疑问,当时的Choctaw印第安人比新移民的爱尔兰人更加困难绝望。在北美安定下来的爱尔兰人获得有美国政府提供的自己所有的土地和从宗教到种植经营的一切法律自由。他们的生活安定,完全没有被驱赶限制缺衣少吃的危险,而且是武力驱逐印第安人的军人,然而他们非常挂念远在国内的亲人正在遭受的严酷饥荒 —— 于是四处呼喊募捐支援留在爱尔兰的父老亲人。

Choctaw印第安人一边没有了世代居住的家园,一边连所前往"未来之地"都一再被美国政府食言,所有的只是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生存和未来的绝望。正是这个时候,这个震动了当时所有爱尔兰移民的事情发生了。



1847 年的严冬,在被军队驱赶的Choctaw印第安人缓缓移动的队伍里,人们收到了来自爱尔兰人军队的通知,告诉他们这些正在驱逐他们的爱尔兰移民远方"饥饿的家人"需要金钱支援。同时,被押解的印地安人收到了押解他们的爱尔兰军人发来的列出了需要募捐的珠宝金钱食品和有价值捐助品的清单。

这些文化落后,饥饿困苦,连爱尔兰到底是在哪里都不知道的离乱之人,马上动员了起来。

Choctaw人开始收集难民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币首饰和值钱物品,以及符合募捐单子上所列的可以拍卖换钱的物品。于是,几天之后,令人吃惊的事情到来了,这些筚路蓝缕的血泪之路上Choctaw人凑齐并送到了爱尔兰军官手中相当于今天$25,000美元购买力的170元美金。

这些钱,名义上是寄往Choctaw印第安人无法想象的欧洲爱尔兰岛,但是,这些被押解的印地安人知道寄给的是正在驱逐和消灭自己的白人,帮助运来更多驱逐他们自己的殖民者。

有道是钱财永远都不会够,这些贫瘠到极限又毫无希望的离难之人依然在面临馈赠要求面前竭尽所能摸索着自己的身上,给出任何值钱的东西

这像是东方佛教里面才能够出现的「舍身饲虎」。没有什么比掌握有刀枪军队的爱尔兰移民本身更清楚这些被他们蔑称为人狼动物,Red man,“在驱逐和消灭印地安人之前绝无必要谈判(这些都是前任总统的军令)”的印第安人正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机会提供给什么样的人。

因此,也没有什么比爱尔兰移民自己所写的文字更能彰显印地安人这种伟大“感恩”情怀的价值了。

复责这次募捐的爱尔兰移民领袖和移民军队陆军上校克拉克 (G.W.Clarke) 在春寒寥峭的三月初通过这一事例在一家名为 《Arkansas Intelligencer 阿肯色通讯》(1845 - 1858) 的报刊上发表美国人募捐支持故乡爱尔兰的报告时,是这么写的:



"By reference to the list you will perceive the names of many full-blooded Choctaw Indians, who knew nothing more,cared for nothing more, than the fact that across the Big Water,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human beings starving to death. Is not this a sublime spectacle? The Red man of the New, bestowing alm upon the people of the Old world! With them,it is literally complying with the golden rule of Christianity, of returning good for evil."


这正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些我在翻看的书信内容之一,直译过来大意是:

"通过引证这份捐助名单上所列的那些纯Choctaw血统人的名字,你会深切感知这些所知不多,却忘我地帮助大洋彼岸苦受饥荒的人的Choctaw印第安人的(情怀)。这是什么样的崇高和壮丽? 这些新大陆红人,他们是在帮助(押解自己的)士兵们远在旧大陆的家人。他们的义举,完全不差地践行了基督教的金规教义  ——以善良温暖去回报对你实施罪恶的人。"


——克拉克上校给《阿肯色报》杂志编辑的投稿Col. G.W. Clarke to the Editor of the Arkansas Intelligence




3



就跟许多美国华人不了解近在身边的美国印第安人一样,详细知道陆军上校 G.W.Clarke 信中所提到的基督教的"金规教义"的人也不是很多。显然,当年的那些Choctaw印第安人并不了解基督教的"金规教义"。

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到底什么使他们能够立刻做出援助驱逐杀害自己的敌人的决定?

完整的答案也许永远是个谜。


也许就像人的善良天性那么简单,他们渴望和向往自己能够拥有明天,因而为了本民族的存活去牺牲眼前财富追求和格守大爱与尊严。而尊严,即使在绝望的杀戮驱逐面前亦只有通过保持善良信念,也只能通过大爱来产生。

因为,“明天会不同,Tomorrow is another day”。因为他们不仅在心中看得见明天,他们还看得见自己勉力支援的“敌人的明天”。

这是何等的奇迹般的自尊信念,是他们在苦难逆境中显示出来对自己民族,对人类崇高精神的信赖。他们在践行证明英国绅士们所喜欢说的「赢在优雅,不尊严」,——"Win with grace, lose with dignity".

这是足以让苦难中人保持的信念和希望(Faith and Hope),是让他们一直拥有尊严和善良胸怀的东西。

在著名舞台剧和电影《Annie 安妮》里面,美丽小女孩 Aileen Marie Quinn所唱的那首老幼皆知的歌曲《明天之歌》就是诠释这样的希望、爱与信念,这样阳光的胸怀:




明 天 之



湯安 译




太阳明天会升起——
这话我能告诉你

只要你能相信这一点
明天不必再忧虑
困苦阴霾终将散去

偶尔我亦陷入孤独忧郁
屋漏雨,人无力
可我学会扬起头
挺胸说:"太阳明天会升起!"


太阳明天会升起
—— 倾你所需
只需毅力
去等待明天!
不论今天怎么
明天


明天会爱你!
明天新天地!




The Sun Will Come Out
—— Tomorrow


The sun'll come out
Tomorrow
Bet your bottom dollar
That tomorrow
There'll be sun!

Just thinkin' about
Tomorrow
Clears away the cobwebs,
And the sorrow
'Til there's none!

When I'm stuck a day
That's gray
And lonely
I just stick out my chin
And Grin
And Say
Oh!

The sun'll come out
Tomorrow
So ya gotta hang on
'Til tomorrow
Come what may
Tomorrow! Tomorrow!
I love ya Tomorrow!
You're always
A day
A way!






最能理解乔克陶印第安人这样的信念和希望(Faith and Hope)的人,在我的眼里应该说是美国著名作家,《纽约人》杂志(The New Yorker magazine)长期撰写人作家怀特(E.B. White)。虽然我不知道怀特本人读到过上述关于印地安人的历史书信没有,然而,任何人看到他在上述 G.W.Clarke上校的募捐信寄出之后126年的1973年三月写给一位名叫M. Nadeau的人的信中对信念和希望的阐述都会为之动容。




Image result for E.B. White






E.B. White写到: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正直的男子汉,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怜悯的妇人,善良的情怀就可以传播,这样的情景就不会孤单。希望一词,不正是在那些最坏的境遇所能够留给我们的东西。...戴好你的礼帽,戴上你的期望,上足你的表弦,去迎接明天!因为明天会是全新的一天。


"As long as there is one upright man, as long as there is one compassionate woman, the contagion may spread and the scene is not desolate. Hope is the thing left to us in a bad time.","Hang your hat (upon the world!),  Hang your hope,and wind the clock, for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生活就是这么前赴后继地向前看,别无选择地坚守希望,坚信明天。

饱受头疾折磨的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莫泊桑说过:“生活不像人想象得那么好,但是也不像人想象得那么坏”。前推三百年,明朝出版的《增广贤文》里面已经有:“人骑马来我驼驴,仔细思来我不如,回头向后看,还有挑脚汉。” 写得何其俗矣,然而何其质朴。逆境之中,人们最难做到的就是保持这样平静朴实的智慧。


知道了上述E.B. White关于希望的话的人,也许更容易理解是什么让那些在外人看来似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的Choctaw人却能够发起募捐支持驱逐自己的人,这背后不是别的,是他们对生活、对阳光灿烂的信念。




4



"道之所在问天何”,如果是屈原鲁迅苏格拉底卢梭雨果契克夫爱默生他们面临这些印地安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天会答复会什么?


反过来看,如果那些乔克陶印第安人或者以成千万计消逝在风雨中的印第安人部落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信念,他们还拥有合纵连横的谋士、勇猛劲疾阵容强大的军队,这样一支在整个北美大陆存在了无数个世纪的四千万具有丰富历史的原住民的命运又会怎样不同?历史不能假设,因此更需学习。





点赞(6)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高渐离

静林月明

嘉韵

荆楚居士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5-03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91403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