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午日绶溪咏诵感怀
发布于2017-05-28 15:31 点击:1176 评论:0 作者:樟林乡曲

5月28日,莆田市诗词学会在绶溪公园修史堂举办端午吟诵会。


浑然斯水汨罗悠,也有深怀竞渡舟。

共聚新堂包米粽,同题古韵唤歌喉。

犹闻泽畔千年唱,岂慰灵魂半日酬。

脉脉清波流不尽,沙鸥谓我意何求?


起承转合连贯深远意脉

——读樟林乡曲《七律·午日绶溪咏诵感怀》

 □修懿

在绶溪柯氏修史堂举行的“丁酉端午吟诵”活动期间,有幸读到近百首的应征诗词作品,其中有樟林乡曲的《七律·午日绶溪咏诵感怀》一首,让我想试着品读一下。

樟林乡曲《七律·午日绶溪咏诵感怀》:

浑然斯水汨罗悠,也有深怀竞渡舟。

共聚新堂包米粽,同题古韵唤歌喉。

犹闻泽畔千年唱,岂慰灵魂半日酬。

脉脉清波流不尽,沙鸥谓我意何求?

这首七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立意挺拔,气脉连贯,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意境蕴含丰沛。作者想象绶溪咏诵现场的情景,萦怀感慨,寄意深远。整首诗语感顺畅,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吟诵。

首句起笔放得很开,“浑然斯水汨罗悠”,单刀直入指出绶溪的水“浑然”犹如汨罗江的悠远,绶溪之水令人遐思浮想;紧接着“也有深怀竞渡舟”,既突兀又自然,现场感与历史感被“浑然”一词融合得天衣无缝。“斯水”和“深怀”是在现场,而“汨罗悠”和“竞渡舟”却有历史意蕴。首联挟题而起,开句挺拔,托题造势,题寓势中,统领全诗。首联“起”就出现变化多端的态势,引人注目而启人思考。

胸联衔接首联,直接写到现场的情景:“共聚新堂包米粽,同题古韵唤歌喉”。“承”笔紧接破题却语气和缓,对仗工整巧妙,既有“共聚”包粽的端午民俗活动,又有“同题”的诗词吟诵场面;“新堂”就是移建在绶溪公园的柯氏修史堂,“古韵”就是指放开歌喉吟诵诗词。此联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腹联与胸联之意相应相避,从写场面转入写意境:“犹闻泽畔千年唱,岂慰灵魂半日酬。”这“转”得非常高明,把现场的吟诵联想到“千年唱”,把告慰屈原的传统的纪念当作“半日酬”。既呼应胸联的现场感,又转折突起,顿生波澜,从“犹闻”到“岂慰”,有起有伏。这半天的纪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如疾雷破山,听者惊愕,把“半日”与“千年”的关系紧密融汇,崛起诗意的审美境界。

中联两组相互照应藕断丝连,意脉不断遥相呼应,却又相互回避,从“承”到“转”,由实入虚,先横后纵,横向打开,出现纵切深邃,如跃上更高的意境台阶,另辟新境,以大跨度的腾跃超常规的跨越势态反问,另辟蹊径地拓新高远意境。

尾联的“合”笔既承接上联,又回应首联:“脉脉清波流不尽,沙鸥谓我意何求?”在自然顺畅中点破主题,出其不意棋高一着,兜揽全诗,收束有力。绶溪的水如同“脉脉清波”,怀念屈原的传统永远延续下来,碧水蓝天中的飞翔沙鸥也在欣赏“端午吟诵”的场面,而且以拟人的手法“谓我意何求”,真是妙趣横生,却在诘问中意味深长。到底这样在溪边吟诵意何求呢?原来以这样的反诘来归结主题,也就是全诗的立意。尾联紧扣题目发端铺垫,笼罩全篇,画龙点睛,托住全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樟林乡曲的这首七律诗,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又能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起承转合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意脉流畅;全诗字字切题,层层递进,上下相生,转折自然,别开生面,独运匠心;宏观谋篇,微观炼意,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辩证思维。微瑕之处就是“包米粽”三字不够精练,因为一个“粽”字本身就含有“包”和“米”的意象;另外就是“泽畔”对“灵魂”不够工整,前者偏正词而后者并列意。诚然,瑕不掩瑜,我还是很欣赏此诗的内在连贯流畅的深远意脉。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耕夫

枕雨听风

九五至尊

荆楚居士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樟林乡曲男58岁
擂台评委
注册日期:2015-11-22
最近登录:2024-01-17
作品数量:401
空间人气:227636
粉丝人数:74
关注的人:80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