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二首】教育部陈宝生、温儒敏删教科书
发布于2019-02-28 05:35 点击:1433 评论:0 作者:湯安


今天的中日两国如果有共同特性的话,不用说,一定是两者都喜欢改教科书。


比起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骄狂,中国教育部每回删教科书都相当躲闪,显得支吾难言,从多年前的"于桂圆"到今天人教社25日晚间匿名答复公众质疑,无不如此。2006年上海新编历史教科书问题发生时就是偷摸进行,然后各种各样的狡辩推逶,直到美国记者Joe Kahn在《纽约时报》发表了“毛泽东到哪里去了”一文* ,才因为激烈反对而于一年之后宣布上海新编高一历史教科书停用,但仍余波不断。


[* 2003年开始,新课本在上海近百所中学陆续推出,不断修改教科书,至2005年8月,九册新教科书全部编写完成。随后,上海市教委决定于2006年9月新学期开始,上海地区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课本。 该历史教科书淡化 “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中国历史教科书美国比尔盖茨的篇幅大于毛泽东; 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所谓当代世界文明取代中国史;营造所谓“和谐史”革命、人民战争、民族苦难内容被大幅删减,南京大屠杀内容只在初中部分简单提及;高中历史部分完全抛弃传统中国历史、世界编年记史的方式,改用一部虚无拼凑的“人类和谐文明史” 代替……


当年9月1日,美国记者周看(Joe Kahn)在《纽约时报》发表了《毛泽东到哪里去了》一文,认为上海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聚焦于叙述经济成长创新和外贸以及政治安定,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等,曾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不再受到高度重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毛泽东甚至被压缩到只在介绍国葬礼仪的组成部分降半旗那一课出现。”


该文发表后,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看看今天的贸易战,一味用"经济成长创新和外贸"代替真正的传统中国历史 营造的就是中兴那样美国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生死存亡的按钮,和生死权全盘交给美国驻中国中兴审查官的"和谐文明史"。]


“教材课本更是开倒车,凡是正面的形象,基本是"洋名字"、"洋面孔",凡是负面形象,基本上是"中文名"、"中国人",甚至还不乏一些已经被证伪的故事,依然被用来“毒害”我们的孩子,比如"落樱神斧华盛顿"、"镜子救母爱迪生"。



在美化外国人的同时,对民族英雄,特别是对汉族的英烈却不断弱化,比如卫青、霍去病、岳飞在中学课本中被淡化。同时,对深刻揭露旧社会和资本吃人的经典文章,不断的被赶出课本,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及鲁迅的诸多作品。” (铁流)

社会在前进改编教科书不是什么见不了光的事,大大方方地讨论征求意见就是,这也是教育部的职责之一,不然直接设立东厂西厂或者洗脑部岂不省事。教育改革不能见光讨论,不能公正地进行"摸石头"而总是非要生米做成熟饭地进行,然后能拖就拖能推到更小部门就推地闪烁回应,也算充满自信的改革中的一个努力营造不自信的异类。


把中国历史名著《史记》中的经典历史文章《陈涉世家》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除的原因人教社苍白辩称是"为了综合考虑安排选文避免跟初中历史教材重复"。“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对此解释说:“学术性的东西,网上很多(人)搞不清楚。这没什么好解释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没有任何背景考虑。”有趣的是,这位喜欢上镜头、认为"传统宗法制度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的劣根滋长,腐蚀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发文反对“多动症”的教授自己就非常地多动症,不久前还因所编少儿语文教材字音问题而跟网民多次发生混战,我觉得批评他的那些家长比他有道理,至少不必要给那么小的学生教连大人也用不着的怪字音,反思一下有什么不好,为老当自尊,非要去狡辩硬拗和丢人现眼地在网上混战么?仅仅去年“抖音”上以“温主编!”、“温主编很忙”等为关键词的讥讽话题播放量就近百万,多动症教授堪称网红。


“这些(网上混战)不会对我带来太大的困扰,只是花费时间嘛。”温儒敏告诉澎湃新闻,教材是人编的,难免会有差错。只是一转脸,身兼网红老戏骨的温儒敏又到处强调教材编写是很学术性的东西,教材编写是很“严肃”的事情,相当抵触民众参与讨论。--- 你喜欢说钱理群只知道埋头研究鲁迅,不爱上网,你到好,沉不下心去研究,编编(其实是删选,前人早写好了)中小学生教材还总出问题。大把时间花费在网上搞多动症,落得被海量网民指责误人子弟怪不得“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网红教授领导的一大群人编个小学生课本都总有热闹插曲。

http://edu.163.com/18/1026/09/DV1K2H8T00297VGM.html



语文和历史教学重点不同内容历来有重复,其它的重复也删吗?删它是为什么货色玩意腾出位置? 给人教社苦心孤诣到浩瀚史记里选择拐弯抹角鼓吹军队职业独立的无名小段《周亚夫军细柳》腾位置替换历史标志性的《陈涉世家》。


这个经取得高,温水煮你娃背后的教育部操作手老谋深算,--- 东欧颜色革命和前苏联垮台就垮在关键关头有军队独立这个活宝上。经典篇章《陈涉世家》的历史地位之高几乎难以替代,历史学界甚至以对它所持的态度来划分历史学家的学术门系与水准。反过来《周亚夫军细柳》则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并不是“部编本”假托和撒谎的什么它是史记经典。



八卦远一点儿,看看当下中美洲委内瑞拉的瓜伊多就知道了,与颠覆前苏联的叶里钦那时候不同,里钦不缺钱财和基金会势力的操作支持乃至一干西方推手的外交承认独缺了一个军队独立不听政府指挥的细小布局委内瑞拉军队保家卫国危机关头没有独立于事外,让瓜伊多这个政府地里突然冒出来的傀儡公知总统无法对抗政府。要权却十分怕死的瓜伊多逃到哥伦比亚,而哥伦比亚已经与委内瑞拉处于实际敌对状态。这样,叛国者的头衔戴着,保命为大的瓜伊多指望哥伦比亚能够对他有实质性的帮助,却使得马杜罗更容易保家卫国。


魔鬼总是在细节中操纵历史进程有时候就这么个细小布局。不知道为何擅长布局这种细节的西方这次怎么如此大意,不如区区中国教育部的幕后推手。


至于那些删除如杜甫《石壕吏》和《纪念刘和珍君》等不少其它鲁迅课文就没有解释了。官方强势回答这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好解释。不奇怪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在26名国务院部委中,教育部长的陈宝生获得47张反对票、14张弃权票,位居倒数第一。


鲁迅是为人民前途和利益疾呼的无产阶级战士, 真正的大文豪, 怕鲁迅人永远走不出躲躲闪闪的生活


看来, 教育部长们没什么好解释很是需要由大家来解释解释陈宝生们。








[七律] 教育部陈宝生、温儒敏删教科书





文/湯安







其   一






欲将迅赶教材移,闰土何财入主居?
经典廿篇十载砍,世家陈涉不删馀。
史书岂让选,膏脂还需富贵吸。

匡复赵家权与势,阎王小鬼力毋遗。




其   二




引刀一快事如真,汪逆东京勿坠身。
性僻总归希义士,才疏常见滥情人。
仲尼复礼稼轩志,教部删书叶里钦。
应有罡风发朽木,不教儒敏效苏颦。






对比一下之前的教育部长以及国外教育机构是怎么维护正能量的:



2015年1月底,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座谈会上表态,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不让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中国大学课堂。话刚出口,还没见到什么落实政策的举动,公知们就炸了锅。

而就在袁部长座谈会表态前两天,英国教育大臣尼基·摩根(Nicky Morgan)就表态,树立“核心英国价值观”(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是英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摩根大臣坚定表示,这项事业要从托儿所2岁的娃娃们身上开始抓起!摩根大臣的表态直接回应了前些天爆出的所谓伯明翰“特洛伊木马学校”事件。所谓特洛伊木马学校,就是指一些拿了英国政府教育经费,但却传授一些不符合英国核心价值观的学校。用句我们中国读者熟悉的话,那就是,那些学校“吃着英国的饭,却要砸英国的锅”。她强调,发生在法国的《查理周刊》事件和发生在伯明翰的问题一样,都是不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果。英国人民要痛定思痛,把传播正确英国核心价值观这种政治教育,放在与数学、英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摩根大臣特别提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例外!





【千钧棒说得好: 自由派公知笼笼统统地说什么“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批评”,有意无意混淆不同性质的批评,这本身是错误的,最起码是片面的。

随着广大民众文化水平和辨别能力的提高,批评不再是公知的专利,公知对话语权的垄断被逐步打破,作为自由派公知自我标榜和大放厥词的借口的所谓的“天职”论就成为了人们的笑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历史的上下五千年中,在知识分子中不乏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人,即使是在今天,知识分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这种人,而像自由派公知这样的拼命拉着历史车轮向后走的情况在历史上的确不多见。

如上所述,公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自由派公知即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一代有良知、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作为的的知识分子将取代他们,活跃在新的历史舞台上。】



附旧文: 【七 律】 粉  墨 老  栓




文/湯安




当途杂沓少融通,遮莫凡夫几代翁。
药引馒头权不信,午门抃笑胜分红。
阴谋能免覃思苦,半圣从来入彀
劫世沉帆曾几事,烝民乱后咒天公。





其  二



繁缛梨园感复嗟,票房十亿鬻芳华。
南风戟下佳人殓,狮子楼中术士笳。
麝月层台纷羽色,枯株朽树挂琼花。
匏樽不负桑梓意,梦重温气任侠。










Related image



少年闰土 ---"为了教科书忘却的记念"




...... 俩人见面的时候闰土章运水已经三十多了,章运水已经不再洒脱,也不再那么爱说话。 鲁迅虽然叫着:“闰土哥” 但是章运水却说着:“少爷,您回来啦” 鲁迅这时心里也不好受,还提起了小时候的事情,章运水却说:“那时候小,不懂事,还希望少爷不要介意!”

俩人也是尴尬的聊了几句就各自回家了。后来鲁迅才知道闰土离开周家的时候,他父亲已经去世,闰土每天拼命劳作就是想家里过得好一点。不过章运水却因此倒下了


可以说章运水是因为贫穷去世的,鲁迅是为了纪念闰土为了"老爷少爷"的胆怯称呼不再出现在一代一代卑微的年闰土和他们家里的少年闰土口中才写的《故乡》社会在前进,怕大文豪鲁迅大搞私有和社会两极分化做人上人的赵家"老爷少爷"恐怕永远走不出躲躲闪闪的生活




转载: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毛泽东、鲁迅各选5篇 对老毛鲁爷无害化处理,比香港教材有过之而无不及



送交者:  2019年08月27日19:03:29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

据介绍,2017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将于2019年9月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6个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

■近年来,鲁迅的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的传言时常出现,引发舆论关注。

据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语文教材选取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据人民网,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此外,《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也出现在教材目录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比近半。此外,语文教材精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体裁的覆盖面,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均有呈现。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

《复活》《百年孤独》《哈姆雷特》《致云雀》等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入选教材。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表示,对于这类作品的选取,重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提升文化鉴别力。

早在两年前,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便已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使用。到今年秋季开学,将实现所有年级的全覆盖。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中新网

近年来时常有传言说中小学教材将减少鲁迅作品的篇目。不过,大多数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

早在2013年,有媒体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一语文课本中,唯一一篇鲁迅作品《风筝》被删除,引发舆论热议。

不过,人教社辟谣称在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当中,仍选用了鲁迅的6篇文章,依然居作家之首位。

据上海《新闻晚报》当时报道,上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鲁迅的作品有7篇,鲁迅也成为现当代文学家中被选入教材的作品最多的一位作家。这7篇课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社戏》、《自题小像》和《自嘲》。在上海初三语文教材中,还专门设了“走近鲁迅”的学习单元。

“鲁迅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是代表当时反对封建文化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这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一旦删去鲁迅的文章,就割裂了一个文化样式。”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夏智分析,鲁迅对语言的运用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尤其是杂文,善于使用关联词语,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改变了中国传统偏向感性文化的风向,并形成了一种变革,趋向西方的理性文化。此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来看,鲁迅的作品也是典范。语言的寓意很丰富,文章非常厚重,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而到了2017年9月,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当时,有关“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再度出现。对此,当年8月28日,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对此作出回应,称“没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他介绍,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

温儒敏说,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翻页为8月27日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答记者问

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2019年9月率先在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日前,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一下统编高中三科教材的背景。

一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抓紧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在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统编高中三科教材,有利于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

三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新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要在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的基础上,聚焦抓质量、抓内涵。提高教育质量,抓好教材是基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三科教材十分关注,人民群众有很多期盼。统编高中三科教材更好地适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各方关切。

四是协同推进综合改革。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实施好新高考,必须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编写和使用好高中新教材。

2.统编三科教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统编高中三科教材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材建设“一个坚持、五个体现”为遵循,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满满的中国情,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精选基本学习内容,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终身发展。

三是坚持继承创新。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既要使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要体现时代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还要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有世界眼光的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是坚持综合协同。加强三科教材之间的横向配合,发挥学科综合育人作用。加强与义务教育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材编写设计,把观点、内容、方法有机统一,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请介绍一下三科教材是如何组织编写的。

2017年教育部启动统编高中三科教材,经过2年多努力,完成编写工作。一是组建编写队伍。按照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编写经验丰富的要求,经推荐、评议并报中央批准,确定三科教材总主编,同时组建起由相关学科知名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等组成的编写团队。二是精心组织编写。编写组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编写教材—试教试用—修改完善的基本流程,认真开展编写工作。先后组织东中西部13个省份的412所学校开展试教试用,检验教材的适宜性。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教材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委会以及有关民主党派推荐的专家征求意见,同时,每科组织140名特级教师进行精细审读,反复打磨,不断修改完善。

4.请问对三科教材是怎么审核把关的?

按照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要求,依据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全面审核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

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审议4个专家委员会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严格把关。一是细化审核职责。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三个专委会负责对本学科教材进行审核,思想政治审议专委会全面参与每科教材的每个审核环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委会全面审核了三科教材横向配合情况。二是严格审核程序。教材经过了初审、复审和数次复核。每次审核均先由专委会委员进行认真的个人审读,形成审核意见后,召开专委会全体会议进行会议审核。三是全方位审核。对每科教材均进行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新旧对比审核,全面、多角度对教材进行把关。

按照工作程序,经专家委员会审核之后,2019年6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三科教材进行审核,并报中央同意。

5.请简要介绍一下三科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审核反馈的意见来看,三科教材导向和特色都很鲜明,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导向正确;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做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科学,结构合理,难易适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融入方式,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引导和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契合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成长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二)语文教材。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选文丰富厚重,具有经典性、时代性、代表性,古今中外比例合理,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创造性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实现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

(三)历史教材。围绕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栏目,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6.三科教材是如何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三科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思想政治教材突出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关键作用,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育人主线。统筹安排必修4册教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总体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语文教材按照“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思路,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选文选材和整体结构设计的红线,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历史教材根据学科特点,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军队和国防等方面的成就,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讲述《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并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7.三科教材是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思想政治教材系统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当代价值等,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重要思想。

语文教材精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体裁的覆盖面,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均有呈现。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

历史教材呈现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8.三科教材是如何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的?

思想政治教材采取“春风化雨”的方式,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李大钊等革命先烈,董存瑞等革命英雄,集中阐述革命文化,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材以“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为议题,设计综合探究,阐释“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讲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

语文教材选取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有毛泽东文章5篇(首),鲁迅文章5篇。此外,教材注重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这些课文,有的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展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有的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有的反映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教材呈现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必修上册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涌现的英雄人物等,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9.三科教材是如何体现劳动教育要求的?

思想政治教材讲述“工匠精神”“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阐述“劳动精神”的内涵、意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

历史教材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中介绍了隋朝工匠李春、“铁人”王进喜等人物,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编入反映“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等内容,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人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10.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如何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增强使用效果?

教材编写完成之后,指导各地抓好使用,发挥好教材育人功能,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将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

一是培训解读。实施国家、地市、县三级培训,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系统深入解读,确保所有任课教师先培训后上课。对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深入开展统编教材巡讲活动,组织教材编者送教上门,面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二是持续跟踪。建立教材使用监测平台,定期对教材进行回访,通过点面结合,全面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同时用好三科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实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三是不断改进。提升教材质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将根据各方面反映和实践发展,及时研究教材使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使教材不断完善。



ZT 一个鬼神,正在地球上游荡




不受节制的资本是万恶之源,但要想驾驭资本却难上加难,因为它逐利的天性使它具有无限的神力,为了奔向利润的大海,它会象滔滔的江河奔流不息,不可阻拦。也许只有到了消灭了私有制的那一天,它才会像被驯服的狮子和老虎,乖乖地趴在人类的脚下。一个鬼神,一个名叫资本的鬼神,如今正在地球上游荡…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鬼神,正在地球上游荡

一个鬼神,一个名叫资本的鬼神,正在地球上游荡。

之所以称它“鬼神”,是因为它一半是鬼,一半是神。

它具有无限的神力,可以改变世界上的一切:从高山、原野到城镇、村庄,从大豆的基因到人的灵魂。

同时,它又是可怕的魔鬼,可以吞没世界上的一切:从蓝天、白云到青山绿水,从公平正义到诚信和亲情。

它无限的神力来源于逐利的天性,为了奔向利润的大海,它象滔滔的江河奔流不息,劈山绕岭,无缝不钻,在地球上四处涌流。

它可怕的魔力来也源于逐利的天性,为了登上掌管天下财富的王座,它又象疯狂的魔杖漫天挥舞,让无数的人拜倒在金钱的脚下,被锁进有形和无形的牢笼。

它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因为它激发了人的贪欲,而这种贪欲像无底洞一样永远也不可能填满。

它之所以令人憎恨,是因为它为了少数人的私欲,把大多数人变成了在黑暗的巷道里挖掘利润的奴隶。

它像是艳丽的罂粟花,轻盈的舞姿令人陶醉,但它白色的乳汁却让鲜花结出歪瓜,叫甘泉滴出苦泪,使庄严的殿堂变成叫卖的商铺,把神圣的公仆猥琐成推磨的小鬼。

在它的土壤上,长不出“雷锋”,而只能长出恶鬼一样可怕的“王宝森”。

在它的雾霾里,看不见阳光,而只能遇到刀剑一样冷酷的冰霜。

它像希腊神话里被打开的潘多拉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压榨、虚伪、诈骗、卖淫、贩毒、腐败、逃税,等等。

它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里被渔夫从黄色铜瓶中放出的魔鬼——肆无忌惮,作恶多端,难以管束。

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所痛恨的一切,几乎都与它有关。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所憎恨的那些人,几乎都是它忠实的信徒。

如果任它为所欲为,它丑陋的铜绿色,将涂抹掉地球上其它所有的颜色,也包括共产主义的红色。

如果让它四处横行,它颓废的靡靡之音,就会淹没世界上所有正义的声音,也包括国际歌声。

不受节制的资本是万恶之源,但要想驾驭资本却难上加难,因为它逐利的天性使它具有无限的神力,为了奔向利润的大海,它会象滔滔的江河奔流不息,不可阻拦。

也许只有到了消灭了私有制的那一天,它才会像被驯服的狮子和老虎,乖乖地趴在人类的脚下。

一个鬼神,一个名叫资本的鬼神,如今正在地球上游荡……


ZT:


从鲁迅到《陈涉世家》:


还有多少经典要从中学课本里消失?



翟晓洁 · 2019-02-27 · 来源:心草雪月

收藏(0 评论() 字体: / /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


最近看到了让人诧异的新闻,最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删除了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言文《陈涉世家》。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篇课文,如今这篇已陪伴国人近60年的课文,整个初中课本都没有了 。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曾经让我们倒背如流的名句——“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鲁迅,这个同样正在以肉眼可见速度从课本里逐渐消失的男人。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鲁迅离开课本,当年讨厌他的我开始有点怀念》(关注栩先生,后台回复“鲁迅”,阅读另外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今天,我想再和大家分享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追忆那些课本里尘封的经典。






1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


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


老师把问题逐个抛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终于等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她会把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鲁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们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时不时发几句牢骚:鲁迅先生累不累啊?写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难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


后来笔记抄多了,听老师翻来覆去分析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一套鲁迅课文的应试诀窍。

比如,让你分析底层贫苦人民的话,答案中一定要出现“劣根性”三个字; 如果要评价旧式知识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类的字眼; 剖析官僚阶级,记得使劲往坏了写,什么凶残、虚伪、黑暗,这些负面的词尽管往上堆。


于是,中学几年下来,鲁迅先生终于在应试教育的填鸭灌输和过分解读中,被读死了。整个中学期间,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枯燥、无趣、烦闷,看到就头痛,以至于高中毕业后,极少自觉读他的任何作品了。



2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正喜欢鲁迅是在步入社会以后。尤其是亲见过一些残酷的社会现象,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过努力却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被硬塞进脑袋的鲁迅先生会不经意地蹦出来,陪你一起发发牢骚,针砭时弊。


这种感觉太像潜伏在黑暗处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惊雷,多年之后,居然带给你重见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可是只要曾经读过先生的文章,哪怕当时懵懂,但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


就像我们从小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那时连字都不识,自然无法理解其中内涵。

但是没关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谙世事,那些绝妙好诗会不经意从脑海中迸发出来,指引你的当下和未来。


一流的文学就这样开辟鸿蒙般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学生先被老师要求背整个单元的英语单词,立即心生悲伤,很快老师又“良心发现”,放宽要求,告诉大家非划线单词可以不背,学生的心情会立马快乐很多。

然而这种快乐终究是不踏实的,因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识,如果越积越多,将来会成为你学习上的阻碍,再重新补上,就积重难返了。


少时错过鲁迅也是如此。



3



至于为什么要删减鲁迅的文章,教育部门给出的官方解释不外乎两点。


第一,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  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这两个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细细想来都站不住脚。


首先,从文字表达上来说,我想问一句,中学生连古人写的文言文都要学,难道鲁迅的白话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难懂?古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要当作通假字来记,难不成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要艰涩?

很显然,第一点理由根本说不通。


至于鲁迅文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我认为,鲁迅的作品看似写时代,实是写人心。

他的大多数文章,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尤其是先生的大多数杂文,完全适用于当下。

比如,他写虚伪的养成:“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他分析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句话非常具有普适性,哪怕在商业谈判上也很管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现在也是如此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简单的加油,激励过多少陷入荆棘中的人。 学近代史学到憋闷时,很容易想到鲁迅《电的利弊》里的一句:“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寥寥几笔,直刺要害。



4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批驳的不只是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恶的思想。


从古至今,他笔下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一直在,他笔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只是他的文风太过辛辣,句句鞭辟入里,总让有些人听了不自在。


或许,被删减不是文字表达,更不是读几遍才能懂的问题,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愤青气质与当下格格不入了。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鲁迅这种有良知、敢说话的文人。而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直面自身的问题,敢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鲁迅的文章,最可贵的是其思想的独立性。这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倡领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谋而合。而鲁迅给世人留下最有价值的,不在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而是给了我们一颗分辨是非曲直的心。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作者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近百万字,目前为自由撰稿人,笔名心草雪月。]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白水寒舟

光 垚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3-28
作品数量:566
空间人气:382578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