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体会
李铁城新密诗词赏析
发布于2017-04-15 10:26 点击:2175 评论:0 作者:李青林

 

  李铁城新密诗词赏析

李青林

铁城先生是新密人,一直客居他乡,很少写感怀家乡诗词。前几年市政府请他为老县衙、市中医院撰写碑文、楹联期间,难得写了几首故乡诗词。在此加以赏析,领略诗人乡愁情怀。

青屏山

      岭卧蓝天下,万家依作屏;年年春草绿,青气满城中。

: 青屏山位于新密市区北,新密八景中有青屏叠翠。

此诗写于2014年。是年先生在新密撰写古县衙之碑期间而作。第一句写山之形。此山绵延几公里,像一条蜿蜒起伏的龙,卧在蓝天之下,跃跃欲试。一个“卧”字,把一座静态的山给画活了,赋予了生命,静中蕴动。第二句写山与人的关系:万家依作屏。屏即屏障。“依”,把人们对山的信赖、依靠,能给人以护佑心理揭示了出来。山前万家市民,把它当做护佑自己的屏障,新密市民在心中把它作为母亲山。表达人们对山的敬畏和喜爱。第三句写春景:每到春天,青草萌发,满山皆绿,充满生机。在这里,诗人别出心裁,把古人夏秋叠翠之境,依时又添新景——青屏春晓。最后一句通过对春山带给城市春天青气的气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厚爱和期盼。希望新密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生机。“年年春草绿”,用“年年”双声叠韵字暗喻了年代久远,青屏山一直守护着一方人民,并和历代父老形成了深厚的乡情。

诗作通过对新密八景之一青屏山春天万绿萌生的歌颂,表达了新密如此山之春,充满生命力,生机勃发。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山水故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故地重游三首①

一、来访人早故,荆中雀乱飞;荒墓悄无语,拂枝泪暗垂。

二、古巷人已去,夕阳逐逝波;往昔多少事,难向少年说。

三、老大重来事事非,人易物换历劫余。虽然广厦连霄汉,百草园中已废墟②。

:①这三首诗发生地在刘寨乡。1943——1944年作者7岁至8岁时曾在此居住并求学,结交了一些少时小朋友,数十年中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数十年后重访故地,故人已逝去多年,幼时玩耍荒园已成废墟。②鲁迅回忆儿时玩耍的园子称为百草园。

这三首诗深情表达作者怀故乡情,念故人旧之情怀。

第一首写作者寻找幼时故人,不料见到的却是一座长满荆棘荒草的墓塚。来人惊得荒坟里的鸟雀乱飞,到坟前扒开乔枝乱叶,看到孤寂荒芜的坟茔,不禁老泪潸然,悲伤无语。“雀乱飞”“ 悄物语”“ 泪暗垂”,三组词勾画出一幅以动衬静、荒芜凄凉、悲戚伤感,描写细腻的工笔画面,揭示来访者内心深处对故人来之晚、未相见的懊悔、悲伤之情。

第二首写诗人少年时代生活在民族危亡之秋的动乱年代,曾流寓新密多地,站在幼时曾寓居之地和幼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居住过的旧巷里,儿时伙伴一个个离开人世,只剩下西下夕阳,和被它拉长的孤寂身影。面对古巷,勾起多少往事,却难向儿时伙伴诉说。诗用“古巷”“夕阳”,寥寥两笔,勾勒出荒凉、凄楚,富有沧桑感的大块色彩写意油画,表现出丰富深厚,诉说不完的隽永之情。此诗有双重意义:一是感慨时光流逝,转眼自己已垂垂老矣,再也不能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二是重游故地,儿时优游快乐情景浮现眼前,虽有很多往事与他们诉说,却物是人非,再也不能与他们相见,感慨世事沧桑,逝者如斯。

第三首诗写老来重游,故地像发生过了多次劫难,剩下的只有旧时废墟和记忆碎片。斗转星移,人易物换,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虽然广厦成片,高耸入云,而儿时旧拌,环境优美的“百草园”却不见了,成了一片废墟。“事事非”“历劫余”“已废墟”,反映了作者的沉重心情,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今人只顾眼前利益,毁坏自然生态,割断余绪文脉内心深处的担忧。唤醒今人,在重视发展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地域人文,使历史生态文脉,得以延续。

此诗情愫极为复杂:既有对逝去往昔的怅惋,又有对新变化的的惊异和短暂的不适应,这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巨变关键时期的典型心理现实。

这三首诗以“真情”贯穿,仿佛看三集乡愁电视片:第一集访故人见到的却是坟冢;第二集游故地只见旧迹不见人,空有夕阳余辉;第三集今昔变化感慨多。

春游①

舍边自有杏花迎,村外田苗绿染空;

骀荡②东风无限意,春衫不系步亦轻。

注:①这首诗是写作者2015年在新密撰写《岐黄赋》期间,南郊春游所见及愉快心情。②骀荡:亦作骀宕。无所局限、拘束;放纵,荡漾,怡悦。

这是一首田园诗,一幅游春图。前两句绘景,后两句抒情。来到南郊,作者首先看到的是村头舍边盛开的杏花,在欢迎游人的到来。这是近景。“迎”,表面在写杏花,实乃表达作者拥抱春天拥抱大自然情怀。远处,村外浓绿麦苗,碧翠欲流,把天空都染绿了。作者用红、绿、蓝三大色块,把春的气息,春的色彩,春的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近、中、远层层推进,使郊外显得开阔、高远。后两句写诗人在春景中感受:心旷胸阔,日暖汗润,春衫不系,身轻步快,恣肆优游,春意无限。“骀荡”一词,表达了作者惬意荡漾、放纵愉悦、无拘无束的心情,犹似范成大行唐村平野“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骀荡”。

清明所见①

城外清明车马喧②,纸灰落下掩墓田;

桃花不管人间事,几树枝头开正繁。

注:①此诗写于2015年在新密居住期间。②喧:大声说话,声音杂乱。

这首诗写作者清明踏青所见:游人、墓祭、桃花。前两句写郊游看到清明扫墓情景。第一句写游人清明节踏青,开着豪车,籍以炫富;第二句写扫墓人神圣墓祭,灰飞烟袅。诗人把这两个情景放在一个画面里,揭示富有文化意义的神圣传统节日在逐渐发生异化。三四句写春天的桃树,不管人间发生什么变化,独自按季节时令绽放。有关清明的古诗词很多,写此类诗不落俗套,别出新意很难。作者别出心裁,游人用一“喧”字,桃花用一“繁”字,透出对把清明当做春游炫富者的反感,于是纸灰飞扬也失去了神圣性,但大自然只按自己的规律行事,到春天该开花就开花。此诗反映了诗人对节日异化的忧伤又愉悦于大自然的复杂心态。诗境明媚,意味悠长,富含哲理。

水调歌头·登黄古寨①

少小闻名久,老大竟登临②。巉岩荆棘当路,曾是惯行频。或问昔人何在?耳畔秋风阵阵,往事早成尘。幸有西门在,絮絮话前因③。

战壕现,荒草掩,岁时深。历历野卉,依旧岁岁笑迎人。多少陈年旧事,对错是非谁论,无处诉酸辛。但愿一峡水,早日化离恨④。

注:①黄古寨:位于新密市袁庄乡,与荥阳比邻。此寨建于咸丰庚申年(1860年),距今已156年。19452月抗战中,国共两军曾于此发生摩擦。其后遗症是形成台陆分治及千百万普通民众的伤痕。②作者少时即听说过此山及其事件,但直到老年才有机会登临。③黄古寨目前只有断垣残壁,而西门尚存。④“但愿一峡水,早日化离恨”:希望分隔两岸的台湾海峡能早日融化两岸的分离。

该词写于2015年秋。是年全世界都在举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而海峡两岸仍未统一。词人距抗战期间国共两军在该寨发生摩擦70年后登临,目睹残垣断壁,拱石券门,秋草旧壕,不禁想起儿时父亲讲述当年旧事,感慨万千: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期间,却在此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战事!一峡海水,两岸分治,人民离分,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此为一首登临感怀词。上阕写登寨及寨上曾经发生的事。作者父亲曾是平汉铁路抗日破坏队中队长,爱国志士。国共合作期间曾驻扎此寨,儿时常听父亲讲述此寨旧事,故“少小闻名久”。2015年作者登上此寨,已是年近八十的鹤发仙翁,才有“老大竟登临”之叹。作者攀爬长满荆棘、险峻陡峭的羊肠小道,曾是当年战士们经常走的路。昔人早已不在,往事淡成烟尘,只有阵阵秋风,荆棘险道,残存寨门的见证者,仍在讲述着当年往事。作者以寨为载体,用时空交替、蒙太奇艺术手法,给人以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之感。

下阕写睹物感怀。走进寨内,看到被荒草掩盖的旧时战壕,显得岁月沧桑,年深岁久。这是喻旧。路边棵棵野草,不管此处发生过怎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却依然年年发芽生长,笑迎过往行人。此喻现实,寓新。词人看到旧时遗迹,勾起儿时旧事,它的是非对错却无人能作出正确评价,心中的酸辛更无处诉说。道出了亲历者的切身感受,继而推及遭此历劫的两岸人民。期望台湾一峡海水,早日化开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离恨。

该词沉浑绵远,余味隽永。以虚实交错,时空互易,层层推进艺术手法,表达了跌宕起伏,悲喜交集,错综复杂的心境。特别是看到台湾内斗,党争政迭,文脉渐弱;外族私己,畜意离间,破坏统一,揪心如焚,切期早归。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祈盼台海两岸早日实现统一,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人民和谐团圆的情怀和夙愿。

霜天晓角·再登黄古寨

秋山行旅,无奈春已去。惟见花疏叶淡,风浩荡,满天宇。

寨边思断续,往事凭毁誉。一曲《哀郢》奏罢①,人尽黯,悄无语。

注:①作者带去了埙曲《哀郢》,在西寨门上当场播放。

该词为《水调歌头·登黄古寨》姊妹篇。作者一个月内两次登黄古寨,足见此寨在词人心目中的重要。

上片写黄古寨秋山景色:春去秋来,酷消凉至,花疏叶淡,秋风浩荡,天地凉爽。此处看似写秋景,实则蕴含三重意义:一是季节更替,自然规律,不可逆抗;二是感叹自己青春年华已逝,历经劫难,步入秋季,壮心不已;三是感悟自然,感悟生命,人步入老年青春虽逝,却对世态看得更透彻,事理参悟更深邃,心胸更豁达,更辽阔,眼界更高远,见识更卓越。此片寥寥数字,由境及人,由小至大,由浅入深,层层叠进,意蕴无穷。

下片写登寨思绪,内心世界。“寨边思断续”,当来到寨边,看到残墙断壁,战壕旧迹,思绪万千。“往事凭毁誉”有三层内涵:一是当年发生的事件。当年此寨驻扎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铁路破坏队李自然部与国民党军队岳德功部合作抗日的部队,却遭到当地武装力量的打击。关于李自然所在的抗日铁路破坏队,报刊媒体有不少抗战事迹报道。岳德功在抗战期间及解放开封战役中也有贡献,解放后是政协委员,其《回忆录》有相关记载;二是不明就里的地方武装及无知民间传言:地方武装把国共合作抗日部队当作“顽匪”进行攻打,民间不知情的老百姓及文学爱好者也如此编写故事;三是《新密志》编写人员,走访了仅有的不了解真相之人,也就如此记载。故有“往事凭毁誉”之叹!“一曲《哀郢》奏罢”,《哀郢》即《九章·哀郢》,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品,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后人谱曲,用埙演奏。作者在黄古寨西门上,播放此曲,并吟诵《水调歌头·登黄古寨》。“人尽黯,悄无语”,一语多意。现场一片沉寂,既有人们听罢埙乐,沈浸在一片冥思中,又有词人对类似山寨之事内心忧郁伤感,无以言说。黯,黑色,多用于形容忧郁伤感的样子。该片作者通过对寨、埙乐的思绪,反映了丰富而繁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巧妙地把读者带进这一情绪,对世事进行反思。

该词意境清峭远阔,沉郁醇馥,有言而不可名状之感。

诉衷情·超化镇①

清波明净稻米田,人誉小江南。柳枝依依拢两岸,七月荷正妍。

柏岁古,庙斑斓,塔连天②。四出游子,身在天涯,心在家山。

注:①超化镇为新密较早出现水田,出产稻米之地。②超化现仍有古柏、古庙、古塔名胜,是新密市自然优美、人文丰富之乡镇,人常以此自豪。

此词吟咏超化人文美景及对家乡眷恋。作者十几岁在密县城关读小学时,就慕名徒步到超化游历,优美自然、丰富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客居塞外,还是他乡旅居,都不能忘怀。直到老年在新密撰书碑文,才重游此地,命笔抒怀。即写诗人自己的感受,兼写故乡人对自己故乡深沉的眷恋。

上阕写超化自然美景。“清波明净稻米田,人誉小江南”。新密本无稻田,知县杨炳堃到任后兴修水利,在平陌、超化、大隗引洧水修渠灌溉,始有水田。超化山清水秀,稻米飘香,人称小江南。“柳枝依依拢两岸,七月荷正妍”,一幅超化七月水乡图:清水蜿蜒,柳枝袅袅,荷花绽放。人在图中,美不胜收,流连忘返。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对故乡无限眷恋热爱之情。

下阕写超化人文及赤子乡愁。“柏岁古”,指超化历史悠久。“庙斑斓”,指文化丰富多彩。超化寺最具代表性。超化寺又名阿育王寺,建于东汉桓帝年间,是佛教“净土祖庭”。历代不少名人杖履纵横,题咏甚多。然,现代建筑却大煞风景。“塔连天”,指超化寺塔,是标志性人文建筑。“四出游子,身在天涯,心在家山”,词人喜游天下风景名胜,览人类文化圣迹,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故土,情怀乡愁。

词意清媚隽永,墨浓彩华,思乡之情萦绕于怀。

满庭芳·秋登香炉山①

万里晴空,西风清冽,黄花一路迎人。峰危庙古,耸峙远人村。魏国长城安在?细寻觅、遗址犹存。凭栏望、苍山如海,山下涌白云。

销魂。人未老,尚可健步,遍印屐痕。念平生交谊,山水常亲。人世得失度外,细思量、四季皆春。多情趣,下山失路,谈笑过荆榛②。

注:①香炉山,在尖山楼远景区东侧。战国时代魏国修筑的长城遗址依旧有残墙存在,山上原有古庙,庙前有大槐树,树上悬挂一吨半铜钟。山下有《山海经》曾经明确记载,香炉山下有大亢木,此树目前仍枝叶繁茂,树龄至少有2400年。树下前后之山名蛇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此谷到天仙庙,《徐霞客游记》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和描述。②下山时失路,穿越榛莽。

此为登临感怀词。作者于201511月登临香炉山。上阙写登山所见近、中、远景物。“万里晴空,西风清冽”,交代了登香炉山的季节、天气。“黄花一路迎人”,描写途中风景,登山人心境:心情畅快,如万里晴空;激动兴奋,连黄花都在路边列队绽放迎接。“峰危庙古,耸峙远人村”,指出山势“耸峙”“峰危”,位置“远人村”。意喻人生旅途之艰辛,如攀崖登山。“魏国长城安在?细寻觅、遗址犹存”,“魏国长城”,指魏惠王强盛时期,于公元前358年派龙贾率师修筑长城。从黄河北原阳县东南西折南行到达新密,全长100余公里。秦统一六国后,该长城废弃。目前原阳至郑州段已不复存在。新密段北起香炉山,经蜡烛山、沙口、凤门口、五岭,南至茶庵村北,全长5.8公里,墙基宽2.5米。现在仅香炉山有残存遗址。“古庙”“城墙遗址”,说明新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也为下阙感怀埋下伏笔。“凭栏望、苍山如海,山下涌白云”,站在遗址上眺望,远山苍茫如海,脚下白云似水,浪涌波翻。描写香炉山巍峨雄峻,高耸入云。

下阙写登山感怀。“销魂”,抒发登山感受:景色逍遥魂魄,惬意迷人。“人未老,尚可健步,遍印屐痕”,虽然是写身体状况,登山心境:虽年已八旬,但还觉年轻,步伐劲健,旅屐遍印山水。在这里作者提出了老与不老的命题。这一命题在下两句中作了回答。“念平生交谊,山水常亲”,先生一生交往友谊最深的是山水,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人虽然老了,但对山水的感情永远不老。“人世得失度外,细思量、四季皆春”,人生一世,如能抛却得失、荣辱、烦恼,顿悟世界,融入自然,内心清净,就会永葆一颗青春年华之心。在这里,作者回答了命题,照应了上阙伏笔:魏惠王如此计较得失,御敌强国,也不过留下些许残墙断壁;揭示出人生真谛:顿悟世界,处世超然,青春不老。“多情趣,下山失路,谈笑过荆榛”,(登马头山)太有情趣了!虽然下山迷失了路径,仍然兴高采烈,谈笑着走出榛莽。

词人借用影像艺术手法,让读者跟随镜头从山下到山上,景物时而拉近时而推远,对“黄花”“古庙”“遗址”“白云”进行特写,领略香炉山独特风貌,文化意蕴,又给以人生启迪。意境叠远深邃,哲味幽远。

水调歌头·马头山怀古

幸遇雾霾散,试上马头山①。朔风吹乱黄叶,石壁陡接天。处处披荆钻棘,岩隙侧身抓附,奋力勇登攀。峰顶周边望,十寨蜿冬峦。

香炉峙②,蛇谷曲③,圣泉甘④。当年何事,筑城划界箭鸣弦。谁挽墙颓国破,试看昔年战场,尽变后人田。怀古意难尽,谈笑日西还。

注:①马头山:在香炉山之西。香炉山高628米,马头山高704米。②香炉峙:香炉山峙立于东。③蛇谷曲:香炉山与马头山之间曲折蜿蜒的山谷,《山海经》名为蛇谷。④圣泉甘:《徐霞客游记》称此泉为圣僧泉,现名为福古泉,水质甘甜。

从题目可知,这仍是一首登临怀古词。通过对马头山及周边风景、长城兴废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当今世界仍在演绎过去历史的感慨。

“幸遇雾霾散,试上马头山”,写雾霾刚散后的轻松和闲适心境。还不知道此山怎样,就试着上马头山。“朔风吹乱黄叶”,寒风吹得枯黄的树叶乱飞,也把雾霾驱散,正好可以上山。朔风指出上山的季节是在冬天。“石壁陡接天”,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描写马头山山势高耸险要。人在山下仰望,巍峨接天,雄伟峻险。“处处披荆钻棘,岩隙侧身抓附,奋力勇登攀”,从细处描写山之险峻,攀之艰辛,人之勇气。道出人世常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峰顶周边望,十寨蜿冬峦”,站在峰顶四处眺望,许多古寨残墙屹立在冬天崎岖蜿蜒的山峦上。一个“蜿”字,让整个山峦动了起来,虽是冬天也有了生机。“钻”“侧”“抓”“攀”几个动词,勾画出一个身手矫健,四肢敏捷,活力四射的老者登山形象。

“香炉峙,蛇谷曲,圣泉甘”,此为马头山周边风景:香炉山峙立东边;蜿蜒崎岖的蛇谷,仍生长着千年古树;甘甜的圣泉,还在滋养着大山里的生灵。意境清幽静雅,浓淡相宜,恰似一幅马头山山水胜景图。“当年何事,筑城划界箭鸣弦”,看到东峙香炉山上魏长城残墙,仿佛听到了当年拓疆争雄的战马嘶声,弓玄镝鸣。“谁挽墙颓国破,试看昔年战场,尽变后人田”,坚固的城墙也终将倒塌,没能挽回国家覆灭的命运。当年尸横遍野的战场,今天已成人们耕种的田地。作者在这里看似感怀古长城、古战场、古寨,实则为当代世界战争频仍而感慨。现今世界不正演绎着昔日历史吗?为争霸权,东海航母来往,南海舰机盘旋,亚欧战事频发,天无宁日,地无静时,难民四流。若干年后又如何?令人遐思。“怀古意难尽,谈笑日西还”,感怀过去,观察现在,意想未来,实在难以尽言。游兴虽然仍浓,还是谈笑中迎着夕阳返回。

该词借马头山、古寨、古城墙等人文遗迹,感怀历史,抒发对现今世界诸国争利,列强争霸,最终还是“试看昔年战场,尽变后人田”情怀。景美意远,兴浓思长。

香山

 翠色拥高庙,青山冠令名

庶民怀惠政,千载祀白公。

注释:此诗写于2016年清明后。作者少年时就闻此山,不得游,六十年后的清明节第二天,才如愿以偿。此游诗兴迸发,得《香山》《清明后野游》《鸡冠山》三诗并镌刻于香山。香山:位于新密与登封交界处,南北走向。高庙,白公庙,又名香山庙。白居易任河南府尹时,到此处体察民情,发现磁土、煤炭,民得其利,建庙以祀。冠令名,起了美好的名字。令名,好名声,此指美好的名字。此山原名香湖山,因白居易号而得名。山下有香山村。

此为一首状景追远感怀诗。前两句写香山之美,先人之美。第一句写景美,青翠的山林簇拥着矗立在山顶的白公庙。“翠色”,既写山色又指明季节。“拥”,簇拥,戴拥。此句表面写景,实则借景表达人民对贤吏怀以拥戴之情。第二句写名美,名美的原因是有一个亲民惠民的循吏白居易。人们以他的名字为山命名。凡是心系百姓疾苦,有懿行善事的贤吏,百姓就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以其名字命名本地山、水、村等地名,或为他们建祠纪念。在这里,诗人通过赞景以追远,热情歌颂了惠民有为的良吏,及淳朴善良的先人。三四句是感怀:白居易虽然距今有千余年了,但怀念他的人们从没间断,络绎不绝地来为他敬香,祭祀怀念。

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心系民众,关注百姓疾苦的诗人。他以香山、白公庙、白居易、庶民为载体,激情饱满的赞颂自然,讴歌贤吏,善良朴实的先人,同时也反映了当今人们对为政者惠民的渴望。

清明后野游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以春季最为惬意。

 清明初过柳丝斜,绿禾田边有住家,

一路不时逢戏鸟,村村都是泡桐花。

    此首诗是写清明后游香山路途中所见。序点明春季是中原地区四季中最惬意的季节。整首诗围绕惬意徐徐展开。第一句看似平淡,仅交代了时间写了柳树,然精巧之处在一“斜”字,意蕴丰富。它不仅状出阳春阡陌上柳树的姿态,更让人感到有轻轻熙风在吹拂,摇曳婀娜,温爽怡悦。接着写广袤田野禾苗返青,嫩绿似茵,生机勃勃;梁峁田边,人家散居,花树掩映,风光宜人。更令人情趣盎然的是,一路上不时看到嬉戏翻飞的鸟鹊,啁鸣吟唱,自由欢跃,令人向往。汽车轻快地穿过一片片桐花笼罩的村庄,风裹余香,沁人心脾,赏心悦目。整诗通过斜柳、绿田、戏鸟、村舍、桐花,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绿野人家,心旷神怡的游春图。其惬意之情,正如白居易所吟“诗家清景在新春”,“出门俱是看花人”。

鸡冠山

鸡冠山为新密最高之山,近时附近大力建设风力发电设施,为亘古所未有也。

碧满云天外,昂然气势雄。

远观现妩媚,近上竟峥嵘。

曙色朦胧现,众鸡次递鸣。

劲风生电火,万户送光明。

先生游完香山,南眺葱岭,风力发电塔栉比错列,悠然闲转;一峰兀然耸立,状如鸡首,向东引颈而歌。问当地人,名曰鸡冠山,欣然而登,遂成此诗。可见诗家对奇峰逸景之挚爱。

此诗依游走观感而写。首联写鸡冠山青翠碧绿,在天际逶迤起伏,冠峰昂然,气势崇崇。颔联由远及近到攀:远观秀丽媚妩,及近高峻突兀,险陡耸立;攀爬时手抓乔榛,脚登缝石,身贴崖壁。颈联拟人,昂首兀立的鸡冠峰,似一只雄鸡,曦明高歌,引领众鸡而鸣,迎来曙色,唤醒天下。尾联写风力发电为万户送去光明。仿佛感到了诗人看到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环保发电,保护自然生态的高兴心情。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友谊之花

西门吹雪123

梵净翠峰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李青林保密0岁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2017-03-17
最近登录:2024-02-18
作品数量:285
空间人气:155701
粉丝人数:9
关注的人:15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