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教程
湯安:绝句,绝在哪里?
发布于2016-11-21 22:32 点击:2542 评论:0 作者:湯安

Image result for simple view

诗道如大道,既有其道,而且大道至简,又需取经探索,是谓"道可道非常道"因此,作为普通诗论,还是以漫谈形式聊这个话题比较自在,在谈论中拟古观今,也好让思绪自己去评判感受,删繁就简,达到去伪存精。



一,



《送  兄》

唐  七岁女子
题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类说》引《唐宋遗史》:如意中,有女子,七岁能诗。则天召见,令赋《送别兄弟》,云:“别路云初起……”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何物女子,有此典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起,遗别后之思;叶飞,重别时之感;人异雁归,怆别情之莫诉。语切送兄,意纯气老。
《评注精选五朝诗学津梁》:以“雁”字陪衬“兄”字,琢句不群。
《唐诗真趣编》:自然中饶气骨。当下应声而成,真大奇事。“不作一一行飞(注:另一版本末联"归"字为飞,首联"飞"字为稀)”者,惟其为女子,不得与兄同去也,是之谓切。]


钟嵘《诗品·总论》开篇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之谓切"的切字含义为深深,"切,深也。"(《汉书·霍光传》), 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何以一个七岁女孩在女皇武则天面前脱口而出的小诗能够令无数诗家获此至深感叹?原因在于"嗟"在于"情到深处"。诗词境界不是非高深技巧而不能及,但却一定是非至深情感而不能及。七岁女子之别情一样可以写出古道况味离恨别忧。

对比唐代张潮的绝句《江南行》:

茨菰叶烂别西湾,

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

人传郎在凤凰山。

不难看出,绝句《江南行》也在优秀之列,文采意境好过前者,而且可以说是"意纯气老",然而所书妾梦之情却是隔了一层,比那位未留下姓名的七岁女孩的切身至感输在真切的"切"字上面。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诗要有意,要寄情寓兴红楼梦里面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是曹雪芹合乎情理的一笔。黛玉同情弱者。香菱向黛玉学诗,学的是诗歌的内核:传情。所以香菱能很快入门成功。仔细读下来,香菱的诗质不输老师黛玉,而黛玉所教的又在气老之外尤重情感意纯奇此为真正教学相长。新手不必因为对古韵格律等技术技巧的缺乏而以为自己是情与诗意俱不如人,只要是情感真切,把它通过对情景意境的展示传递出来,就跟古今老手名家在诗歌境界上是完全平等的。




二,



《舟夜赠内》



唐 白居易

三声猿后垂乡泪,
一叶舟中载病身。
莫凭水窗南北望,
月明月闇总愁人。


[全唐诗佳句赏析》:
七言绝句《舟夜赠内》是白居易一家被贬江州途中,这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诗人在颠簸的船上写给同舟病中的妻子。前两句是说,连番听到岸上传来猿的悲鸣之声,不由得使人垂泪哀伤;在这叶孤舟上,载着你这个病身子,你可不要愁闷,要多多保重身体。诗人温情脉脉地劝慰其妻不要因自己遭贬而伤心,然而诗人何尝不是因直言遭受打击、贬官外任而万分伤痛?只是此时此刻暂时压抑不显言表而己。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孤舟一叶,猿啼三声,流淌下来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老泪,叫人如何不心伤!舟外是望不断的悲凉世界,舟内是各自唯一可以依靠愁人。其切在情,其感在地老天荒。



说到猿声,再来看看戴叔伦的《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


半夜回舟入楚乡,
月明山水共苍苍。
孤猿更叫秋风里,
不是愁人亦断肠。


同样是舟中,猿叫更凄凉,听者更孤寂,余音不绝。不过这首读来似乎稍有言而又止之隔。别的不评,同样用了愁字,"月明月闇总愁人"意境浓郁,"不是愁人亦断肠"则平白直述,运笔之力云壤之别。

不妨继续对比另一首意境相似的绝句,唐朝宰相权德舆的《舟行夜泊》

萧萧落叶送残秋,

寂寞寒波急暝流。

今夜不知何处泊,

断猿晴月引孤舟。


这亦是一首技术圆润的绝句,宰相诗人权德舆匠心独运,用一个"引"字串起了 "送"、 "急"、 "不知"三句,圆章妙结,技巧高超。可是,这三首诗作者的诗情熟高?是谪居者的愁上加愁,权贵天下之士言诗说愁的"寂寞寒波",还是背井离乡"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的一对衰弱夫妻之间的相互慰藉,三位诗人舟外的景况和猿啼声或许一样,传递到读者心扉的感受却各自不同,白居易诗绪里面落难夫妻的相扶相慰让天荒地老的寒波避退,在读者心中触发情感闸门,一股暖流油然而起喷薄欲出,其“切”殊胜,其诗一骑绝尘。


三,



《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唐 王昌龄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长信怨 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捲夜来霜。
熏②笼①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③清漏长。

按:① 一作炉 ② 一作金 ③ 一作宫中

这首是“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王少伯的宫怨诗,作者以一位囚禁后宫的清丽少女身份而写,在唐宋诗词中这样须眉作女声的诗歌十分常见,卓尔不凡的是作者潜移默化,将宫怨写得情景交融丝毫不隔,少伯所圣在于所"切"。

这首的赏析较多,下面分别引用三篇不同的评注文章,读者可以从中体会诗情不是通过说,而是通过意境的展示而达到真切境界的。

[转载]解析1: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

王昌龄这篇注明为《长信秋词》的《作相和歌辞》,写的是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使读者增强了感受。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孟迟的《长信宫》和这首诗极其相似:“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首句是说由得宠而失宠。“欲何归”,点出前途茫茫之感。次句对物伤情,检点旧日舞衣,余香尚存,但已无缘再着,凭借它去取得君王的宠爱了。后两句以一个比喻说明,身在冷宫,不能再见君王之面,还不如轻盈的燕子,每到春来,总可以绕着御帘飞翔。不以得宠的宫嫔作比,而以无知的燕子对照,以显示怨情之深,构思也很巧,很切。

但若与王诗比较,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差距来。两诗都用深入一层的写法,不说己不如人,而叹人不如物,这是相同的。但燕了轻盈美丽,与美人相近,而寒鸦则丑陋粗俗,与玉颜相反,因而王诗的比喻,显得更为深刻和富于创造性,这是一。其次,明说自恨不如燕子之能飞绕御帘,含意一览无余;而写寒鸦犹带日影,既是实写景色,又以日影暗喻君恩,多一层曲折,含意就更为丰富。前者是比喻本身的因袭和创造的问题,后者是比喻的含意深浅或厚薄的问题。所以孟迟这篇诗,虽也不失为佳作,但与王诗一比,就不免相形见绌了。

(沈祖棻)
[转载]解析 2:

《唐诗鉴赏辞典》: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陈邦炎)

[转载]解析 3

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信秋词五首》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写了宫怨,这一首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这里隐含着好几重对比。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寂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则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新承宠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过去,焉知将来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这一层意思,隐藏得比较深,但却可以意会。

这重重对比映衬,把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影时内心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极为细腻深刻,确实称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但却不让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画。诗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联想到的情景轻轻和盘托出,只用“知”和“分明”这两个词语略略透露一点内心活动的消息,其余的一切全部蕴含在浑融的诗歌意境中让读者自己去玩索、体味。正因为这样,这首带有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特点的诗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龄七绝含蓄蕴藉的一贯风格。

(刘学锴)

四,


绝句之绝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绝诗,其中的绝字已经固定为体裁含义,取其四句精悍特征,貌似律诗截半(因此有时以此定义,如果对比律诗定义绝句体裁的话,绝句至少应该是抽取律体首尾二联而不是截半,诗有起承转结,盖律体截半不能构成起承转结)。这里延续通俗角度,借用绝句的“绝”字从体裁之外的意境感受方面分析绝句要旨。



英语里面同样讲求简洁明了,"There is not an idea tha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200 words. But the writer must know precisely what he wants to say. If you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want badly to say it, then all the words in all the dictionaries will not suffice."——Eric Hoffer (没有任何一个想法不能在两百个单词只能解释清楚,如果你不清楚自己要说什么,那再多的词汇也无法说明你要说的。——埃里克.霍佛, 这位经历磨难目光犀利的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还有一句著名的名言:If a doctrine is not unintelligible, it has to be vague, and if neither unintelligible nor vague, it has to be unverifiable. 如果一个宗教教义不是费解的,那它必须是含糊的,如果既不费解也不含糊,则它一定会是无法验证的。)


汉语英译常将五绝译做Five-character-quatrain,five-word octave, Five-character verses,five-word sentence, 七绝则译为seven-word poem,seven- character quatrain,seven-character verses, seven-word sentence, 或者heptasyllabic quatrain, 皆不能达意,而且不能区分与五七言和五七律之间的区别。octave字源上是指八句诗体本身就不能适用绝句; 而且英语没有单音节字,word在英语里面是词,词汇,不是字母,它可以是一个复杂的词,如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是一个英语词,内容是"无以言表",可它的音节之多,超过汉语诗词一句里面的音步。Character在英诗术语中容易与角色雷同,也不能定义绝句,看来,直接采用汉语拼音“wujue五绝”, “qijue七绝”反而准确。定义一个事物跟定要绝句要素一样,往往不是通过形容其特征就可以限定的

绝句要旨,在禅悟在境界在咸酸在哲理...,恐怕没有定论,无论是王维的空明宁静,孟浩然的清新自然,崔颢的豪爽清丽空远,王之涣的苍劲悲壮,李白的浪漫俊逸,杜甫的质朴闲适,都不能限度绝句的表现形式。许多文章给出绝句写法和秘诀,实际上却往往"说是一物就不中"。但是绝句的转句(第三句)是重要组成,必须用好,写不好转句就写不好结尾(合句),因此必然不成好绝绝句必须通过转、结来触动读者内心,带来豁然省悟。这种境界需要深入体会,难在无法模仿,只有灵动。与天子词相似这种乐在器外捉摸不定的空灵没有能够概括全部绝句技巧的教材。


张谦宜对绝句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描述,恰恰通情,在这是从体裁笔法之外说明绝句之绝:其妙在精炼味长。味长必然经得起推敲回味,能够深深触动读者情感。

万变不离其宗,诗歌之长,在于动人心魄,令人入境,有所回味,有所升华,意境高远,崇高旷逸,因而余韵不绝。而唯有真切情怀可以达到这样的触动,并且经得起反复感受回味。分析对比上面几首绝句在情之“切”上的表现功力,或许可以说明作品能不能传递出至感,有没有可以让读者得出“是之谓切”的感触是检验是作品否入境的指标,亦是诗歌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的功夫指标。



战国《楚辞·九辩》里的“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是“诗人”后一词在古籍中最早出现的记载,说明志向风骨是诗人与众不同之处。无独有偶,美国诗人文论家兰德尔∙贾雷尔教授(1914-1965)这样定义诗人:「诗人是花费一生时间去在暴风雨天勇敢站出去迎接闪电的人---」 (A poet is one who spends a lifetime standing out in thunderstorms, waiting to be struck by lighting ---Randall Jarrell),不难看出无论诗还是诗人都具有所言在节志,所功在情致的卓然炳曜。

志与情都是“功夫在诗外”的体现,这句话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儿子传授写诗的要诀的诗句。大体内涵是说:他年青时初学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歌情怀在于注重意境境界,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这些大同境界视角下的诗歌内涵。陆游在另一首诗中补充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功夫在诗外”需要接触社会的“躬行”,从广泛涉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中写出真情境界。绝句之长,正在于此。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样的功夫?志存高远胸怀气象之外,恐怕只有在一个人投入社会关心民众的炎凉的过程中,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写作思考中,才能功到自然成。How do you know when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You just know," says Mr. Holmes.“你是如何知道自己已经知道此事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福尔摩斯回答道。 "A good poet is someone who manages, in a lifetime of standing out in thunderstorms, to be struck by lightning five or six times," Randall Jarrell once estimated; "a dozen or two dozen times and he is great."


至于绝句的铺陈技巧,同样是绝句之绝的一个组成部分,光有情感诗志内涵而不能感染读者,自然不能成诗。这个话题简单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使读者身临其境地入境,把诗歌意境画面跟读者融为一体,这就是意境,这就是“不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不隔之外,绝句短而味长往往出之某种震撼,或者感悟,一种说法强调绝句重点在转,所谓如果第三句不能点睛,就不是好绝,说的正是这层意思。李白写庐山瀑布不仅带来读者身临其境的动人感受,尤其重要的是其余音不绝,激发出读者脑海中瀑布之外的气象意境和境界。《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两首诗紧扣“望”字,却远超尘寰直上九天河汉。对比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四句不离瀑布,极力往大里写,却处处刀斧粗糙堆砌不堪,这种照猫画虎挤诗方法不见神采读来没有空灵不朽的想象,只给读者一脸尴尬。不难体会东坡对这一脸溅沫的厌恶: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诗家直说》里面有「《金针诗格》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宮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然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太白曰:“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迄今脍炙人门,谓有含蓄之意,则凿矣。」


法无定法,画面自然,触及读者内心深处,入禅破境,豁然省悟,等等,都可成就好绝。 诗非小道,而是老子所论的恒道,屈原天问之道。道之所在汪洋恣肆,绝非泥古非今孤芳自赏抱残守缺可为。所以难的不是技艺而是境界。大道何在?在社会在人心在历史规律之中,而且非万人之心标炳之史可存之载之。


引申开来,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说道是人們最难感知的,最难以描述,最需要文化甚至天赋的感受能力。《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广德二年(764)杜甫在一家人所居住的成都草堂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起笔时,他心中所感所望不止是眼前的动人景色,而是心底的豁达旷远与开阔,笔下充满希翼,因此下联又是一对:「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他想到三国时身怀开拓蜀之联盟大业费祎在踏上征程辞别诸葛亮时说的那句饱含情怀的话:”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而用了与三年前杜甫在《野望》中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句中的“万里”二字,而心境与那时战乱刚刚结束家人重逢(761年)又不相同,写出了感染无数后人的明快意境和希望。


说到这里,想起来曾经尝试写过一首五绝,题目正好是关于写诗的,虽然没有技巧,也附过来凑个数:



言 诗

文/Cancan

08 31 2015



无闲亦思亲
有境既成吟
问坠吴山事
先栖黄草心



_____

附,一诗两题的逥文古诗,资料来自网上


逥文诗常常归为文字游戏,因为形式所限罕有兼顾内涵的作品,下面这首比较例外,值得附上:



宋代才子李寓的一首《两相思》顺着读,又被称为《思妻诗》。


顺着读说的是丈夫想念妻子,倒着读是妻子想念丈夫,生动表达了丈夫思念妻子,妻子思念丈夫的真挚感情,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首诗说是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说的,说他望穿秋水,眼睛都要干枯,可是与妻子还是相隔甚远,即使酒壶都喝空,也不敢再喝了,因为现在特别思念妻子,让他不能专心致志。路途太遥远,丈夫不能回家,离别太久,和妻子又联系不上,只能在漫漫长夜思念妻子和儿子。


而这首诗倒过来读就是: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隔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倒着读,变成了妻子在家乡等待丈夫归来的所发出的心声:儿子思念父亲,妻子也在思念丈夫,寂寞长夜形单影只。丈夫迟迟不能回来,寄去的书信都没有回音,因为路途的遥远寄去的书信也没有回音,只好一杯杯喝酒,来了却思念的心情。



✿AkT®iS@✿

点赞(1)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友谊之花

西门吹雪123

梵净翠峰

静林月明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0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6890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