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再题于敏【七律】缅怀于敏诸公
发布于2019-01-17 06:06 点击:3579 评论:0 作者:湯安

前面发完北斗(发现这个人迹罕至的柴门小院发篇并非热门话题的科技咏物北斗定位杂感,两天里竟超过二百点击,颇有些迷惑不解,或许网站系统老花眼了: )。本想歇息一段时间,中国显然不可能天天往太空里发射嫦娥北斗。未料早上起床,惊悉之前写过的两弹功勋于敏先生以93岁高龄仙去,心绪难平。于敏老先生时常令我想到当年大学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授,那位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吃下午茶跟他们夫妇聊天的教授不仅本身有名,而且经常利用讲课和聊天时间介绍他熟悉的中国著名科学家大学者,并力所能及地带我一道去探望当年健在的翘楚名家,令人受益匪浅。他们是国家瑰宝,也是深藏功与名的谦虚质朴隐士,甚至质朴到没有应得的待遇和礼遇,——有一次我出差回来去大学财务处报销一叠差旅费发票之类的,看到财务处排队正好轮到他报销什么公务单据的那位教授消瘦的身影,未及上前寒暄就听到一位办事员大声呵斥老人道: “材料不全! 等你回去整理齐备了再来。” 


想到这段题外话是因为看到有回忆文章提到国士无双的于敏先生也曾因为妻子病重在北京的医院排队就诊被护士呵斥的事,爱妻胜过爱己的于敏老先生眼看着受累的妻子看病受阻,伤心得老泪纵横。


...


三年前曾在52发过《感于敏诸公》,并且一直对钱学森离世时的举国缅怀记忆犹新,他们和无数奉献者们是新中国的守护神。绍其旧绪,续题一首,缅怀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等这些扛起民族安全重任的战略科学家,他们即使一一远去也能够始终默默呵护十四亿中国人,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华夏栋梁民族之光。






【七律】  缅  怀  于  敏  诸  公



文/湯安




那时国际不一般,敏手为之示耀斑。
五岳三杯如鼎诺,千辛万苦若无难。
百年屈辱结新制,一朵蘑菇转旧寰。
事了拂衣谈笑去,天庭雅士和诗篇。




注释: 那时,指新中国受到美苏欧印围堵威胁、一穷二白却又不屈不挠自力更生意气风发的拼搏创业年代。耀斑,solar flare,为天文学上太阳外表色球层的一种绚丽明亮光焰绽放,爆发时在几分钟内出现,然后在一小时内逐渐消失。借喻氢弹爆炸时在地球天空中形成的白色光斑。敏手,高人。1),快手。谓动作快速敏捷。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捷趫夫之敏手,促华鼓之繁节。”  2),高手。能干的人。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诗之一:“日离黄道十年昏,敏手重开造化门。”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止议事官入朝》:“侍郎 于公 巡抚 河南 、 山西 ,妙年敏手,下视无人” 。“五岳三杯如鼎诺”,典出李白《侠客行》,这首末联「事了拂衣去」亦借此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济世救民的大侠三杯酒下肚就定下了一生的承诺,从此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一朵蘑菇:指中国独有的“于敏构型”高质量氢弹首爆成功绽放的巨型蘑菇云。品诗篇,之前几首相同主题诗文介绍过于敏等众多两弹一星元勋们不仅是科学巨子,而且捻熟古体诗词,工作之余不乏诗词作品。如今两弹一星栋梁巨子一一仙去,相信他们会更有暇于吟赏诗歌。




1965年2月,邓稼先、周光召等制定了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1965年9月,从未出国留学,被人称誉为“国产专家一号”的于敏,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在上海华东计算所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的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设想。

1965年2月,中央专委批准了二机部《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的报告》,决定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

1966年12月28日,我国采用塔爆方式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中国成为继美、苏、英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了氢弹设计原理和研制关键技术的国家。原理性试验之后,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研制生产和各项环境试验等在短短几个月中相继完成。

1967年6月17日上午,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甲型飞机飞行到靶标上空投弹,氢弹脱钩后,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8时20分,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顷刻,碧蓝的天空出现强烈闪光,一个巨大的火球呈现在天空,把天幕背后正冉冉升起的朝阳掩盖在一片辉光之中。随后,一朵非常壮观的蘑菇云形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棕烨: “于先生是我的恩师,带我工作了十年,在他十年指导下,我受益匪浅。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和严格要求的严师,也是非常关心人的益友。” 张棕烨说,有件事令她十分感动,一直不能忘怀,“由于当时的工作原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与他见面了,尽管在我的心里常常挂念着他,但一直不敢与他联系,只将问候经同事转达。有一天早上,于先生突然出现在我们当时住的集体宿舍。我们在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聊了许久,仍然意犹未尽。”张棕烨的眼眶里泛出泪花,“我送他回去时,注视着他在蓝旗营站登上公共汽车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张棕烨几度哽咽,“他是特别出色,努力,对所做的事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他生病后我去看过他,他知道我去了,但是他表达不出来,眼睛仍炯炯有神……于先生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带我走进科研工作,教我怎么做人。”


“我在于敏老师指导下学习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于敏老师对人对事使用激烈言辞,从来没有听到于敏老师高声表达他的学术观点。”于敏的学生蓝可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于敏曾一句句教孙儿《满江红》这首词。回顾他的一生,于敏的身上有诸多标签,但在同事和学生心中,他永远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老于”。(摘自 观察者网综合北京晚报客户端、中国科学报报道)







首爆之后,1976年11月17日,东风-5号洲际导弹成功配套小型化核弹头进行氢弹空爆测试,这次500万吨级的核试当量,在共和国历史上同样是空前的,它带来了至今在历次阅兵式上可见的DF5战略核导弹和其后巨浪潜射战略导弹以及最新的D41战略核导弹序列。



而今回首望去,从全局高度上说,在1965年,让经费条件非常不富裕的共和国,敢于践行钱学森钱老等航天科学家提出的“八年四弹”规划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在(热)核弹头技术领域,以邓稼先、于敏为代表的核科学家群体给国家吃下的这颗定心丸。(转自 杨基的回忆于敏文章)




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享年93岁


2019-01-16 15:01:00
来源:@光明日报等




光明日报1月16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报道,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这是核物理学家于敏(1985年摄)。新华社发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于敏老先生走了,说几个真实的段子再膜拜一下

60年代,于敏先生受命展开氢弹的理论计算,而他当时能使用的,只有位于上海的,全国唯一的,速度为每秒万次的电子计算机J501……而这台计算机的上机时间,还只有5%的时间可以用来计算氢弹的相关理论数据

……

500

……每秒万次

这里面还有个传说,于敏先生当时面对着J501突出的长长的打孔纸带,突然指出:嗯,从这里开始,下面的计算有问题……

这……差不多就是……

500

请指出这一屏数据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了,从打孔纸带到机器码,中间还得再多一次转码……

500

嗯……这纸带的一排洞,代表上面那屏幕中一个绿色的字符……所以……

500

2018年,于敏先生接受采访的时候却表示……

500

本想去查一下J501计算机是何方神圣,结果发现,话说有一个游戏手机……也叫J501

当年于敏用每秒万次的电脑,算出了氢弹,而今天,你用和那玩意叫一个名字,但计算能力比它快起码好几十万倍的手机,玩……吃鸡?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于敏先生上面这段话的背景,是在他受命研制氢弹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国内在研究理论物理方面的重要专家,如果继续研究,完全可能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而且可以扬名立万,一样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500

对此,于敏先生只是表示,“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结果,于敏先生隐姓埋名28年,不仅研制出了氢弹,还提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路线图,甚至为中国突破聚变能源的未来做好了规划……


正是于敏先生当年的选择,于敏先生当年使用的这台计算器——在过去时空的那一段,保障了你我能够高高兴兴的玩着游戏傻乐,保障了你我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的人生。


感谢于敏先生!




———————————

附旧作:




感于敏诸公 [五绝]   文/Cancan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国际间习惯用从原子弹到氢弹按其原理试验的年、月时间间隔来衡量各国核武器的发展速度和科技实力。而它们的小型化和研制成功所经过的核 试验次数则是检验理论创新水平的硬指标。


1967年6 月17日早晨8时20分,我国氢弹成功爆炸。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 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通过独创理论自主研制氢弹的公开航爆,只用了2年零8个月(两年零2个月)就爆炸了空投的氢弹,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


研究核武,美国试爆1千多次,苏联5百多次,中仅仅45次就独立完成所有可能的实验。


邓稼先先生有过一个著名的用手比划照片,那是科学巨匠的比划。从实际弹体大小计算,中国第一颗氢 弹,只有篮球大小;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仅仅排球大。这是指净弹体,包括外面弹壳。


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全重量500公斤,塔爆一次实验成功。
中国第二颗原 子弹全重仅1百多公斤,导弹射爆一次实验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重1000公斤,机载投爆一次实验成功,当量330万吨TNT。


第一颗氢弹成功,美苏都是经过多次坎坷。
美国首颗重达62吨,塔爆,当量1000万。由于需要巨大的液氮令却设施,很长时间无法实用。
苏联首颗氢弹重二十多吨,机载,当量却只有40万,几乎不算是成功的氢弹。


世界上只有两个可以成功的氢弹构型,中国氢弹独享于敏构型技术,其要点在于使用X射线透镜而非X射线反射镜来实现从初级到次级的能量传送,即「球柱球结构」,于敏构型比美国氢弹的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氢弹比美国技术更加先进高效和小型化。


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与依然局限于攻击功能的原子弹相比,实现战略威慑目标的氢弹功能已经超越了战争应用,而是和平的保护神。它的核能力使得没有国家会在使用氢弹之后存活,因此拥有氢弹预示着拥有国家存活的绝对安全,而且不需要使用,因为没有任何袭击国愚蠢到想与地球一起灭亡。


实际上1966年12月28日是中国氢弹试验成功的日子,半年后进行的是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和向世界宣布的航爆公开报道,所以清晨爆炸下午就公布了。此后,法国于1968加入氢弹成功五常,而后来多次努力尝试的印度和其他国家则在爆炸失败和国际条约的禁锢之下永久失去了这一核威慑力量。


一九六七年6月17日下午,新华社发表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新闻公报》全文的红字《喜报》,并且刊登导语:“毛泽东主席早在1958年6月就指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这次氢弹试验的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73岁那年,捻熟诗词的于敏先生以一首《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述怀,可以看出全诗总结了他自己保持沉默的一生,令人景仰这样为中华民族带来不朽巨响的一生:


【七律】 抒   怀


于 敏

忆昔峥嵘岁月稠,
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
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
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
百家争鸣竞风流。



于敏先生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在世上“沉默无闻”,甘为“无轻重”的一叶,但他为祖国和人民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感  于  敏  诸  公



文/ Cancan


琼林罩瑞盘,

大庇世间寒。

两爆十年志,
擎天凯乐弹!




共赏诗友美玉

文/胡杨七号



学而不知物理,
犹如宝镜微尘。
炉中火候剑中魂,
谁解干将高论?
不屑诗追星斗,
无暇志颂鹏鲲。
只凭一弹振国心,
天下谁堪斗狠?


共赏诗友美玉

文/碎诗煮酒


琼云惊玉宇,
地角鬼心寒。
号荡擎天志,
丰碑伫社坛。



本文发表于 2015-01-11 11:58




点赞(1)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云生

友谊之花

爱上南山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5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8655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