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安的个人空间

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 [ 注: 1,持续修润作品,重发勿怪。2,图片多为网络图片,无关隐私。]   
【五绝二首】瓦尔登湖,康科德桥,以及[翻译]保罗·瑞维尔午夜飞驰 [五绝]      文/【湯安】   


中秋过后就开始观赏红叶的季节,既然孟秋到哪都是看红叶,一家人开车来到爱默生诗歌中的麻省康科德镇和梭罗《湖边漫步》的瓦尔登湖畔,跟小孩一起回顾这里独立战争的历史往事和人物。(提醒在先,本文信马由缰,超长,冗长,超级长:)



1.


麻省的康科德镇不大,外表朴素,一条主要街道贯穿整个小镇。然而,她大有来头,这里汇集了浓郁沉甸的美国建国历史。连接打响震惊世界的一枪的康科德镇和周围的列克星敦镇,林肯镇,梅诺托米镇(后称阿灵顿,至今一直是美军军魂之镇,立有无数美军将士的墓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的父亲是美军荣誉老军人,过世多年,最近获得移灵和军礼下葬于此),以及,波士顿的坎布里奇(剑桥)镇的历史路线就是今人缅怀独立战争辉煌历史的“革命战争之路”。美国独立与建国之路由此开始,时间是这篇文章中所翻译的两首名诗里的1775年四月十九日。


康科德所在地在美国文学史上也相当有名,沿着“革命战争之路”,可以经过著名诗人朗斐罗笔下午夜奔驰传信的保罗•里维尔小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哈佛园和坎布里奇公地,列克星敦战役主战场,大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代表作《红字》)、拉尔夫•爱默(代表作包括诗歌和哲学《论文集 Collected Essays: First (1841) and Second (1844) Series》)、赫尔曼尔维尔(代表作《白鲸》) 和路易莎•梅•阿尔科特(代表作《小妇人》——这部本应该是女孩感兴趣的书当年因为偶然一翻而成了我大一时仔细阅读的第一本美国小说) ......,这些最富盛名的美国作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然还是本文主角梭罗的故居。它的郊区不远处分别是打响独立战争一枪的老北桥——康科德桥和哲学家亨利• 梭罗隐居两年的瓦尔登湖。


爱默生是公认的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中文百科经常误译为(另外一种欧洲古老哲学流派)先验主义,后者更多用来区分认识的来源并且与当时主张认识来自实践的经验主义相对立) 哲学奠基人。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与爱默生共同生活过相当时间、具有相同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和不同实践风格的梭罗一生几乎都住在这里。梭罗所创作作品包括《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等数篇论述公民不服从和限制政府强权的政论、散文《没有规则的生活》,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瓦尔登湖》等二十来部政论,散文和哲学论述。


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译本繁多,据报道至今已出版了35个中译本(香港发行多年再版六次的那个吴明实版是剽窃篡改之后的徐迟译本,因而目前一共34个中译本)。徐迟先生是《瓦尔登湖》首位译者,贡献最大最为著名。仲泽的译本是目前最新的译本,据说是最为贴近原文、汉语表达最雅正的一个本子。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合译的那个版本亦受到评论者的赞赏,翻译得完整到位 (评价资料来自网上) 。

大学里读瓦尔登湖是当作游记和哲理散文来读的,趣味盎然,符合热爱和懂得欣赏大自然的人的口味。里面对新英格兰山林湖泊的记录使得这部著作像是一部自然游记,尤其难忘梭罗在里面对那些不关心社会疾苦整天大谈天堂的人们的态度:


“别跟我扯什么天堂,那是对现实的侮辱。”


来美后几次重读这部湖边漫步散文,其哲学意味愈发明显,动人心弦,以至于一些前后章节需要反复比较着阅读。


在完成了在哈佛大学修读的修辞学、经典文学、哲学、科学和数学之后,身材不高体格健壮意志坚强而文学学识渊博、同时具有优秀的数学才能的梭罗在其父亲的铅笔工厂创造发明了一种高质量的制笔机器新工艺使梭罗获得同行业的赞赏,梭罗亲自证明他的机器能够造出足以媲美当时世上最时髦的英国产品的铅笔。然而,向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梭罗是这样回答前来祝贺他成功开辟致富之道的朋友,说他不会继续制造铅笔,“我为什么要在小小铅笔上花费一生呢?人生有许多事要做,已经成的事无需重复。”


[忍不住插一句话,中国原子能研究的开拓者、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世界上首次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曾在教学之余为尚处于落后地位的国人创办了一个中华铅笔厂。其制造的铅笔就是日后每个中国人都用过的“中华牌”铅笔]


确实,《瓦尔登湖》等游记散文展开了梭罗对生活的哲学探索,也同时让美国本土哲学蜚声世界,这部书籍的质朴内容后来还使它成为现代环保主义思想的奠基。同样,《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力利》这类政论文章则讨论公民在面对政府不义时的社会责任,他为公民有权拒绝遵守失去道德依据迫害人权现象时的文明职责及其法律权利提出辩护。


居住瓦尔登湖不久,二十八岁的索罗就因其反对政府迫害黑人的主张和对坚持拒交他冠名为“奴隶人头税”的美国税款而被捕,好在只蹲了一夜监狱。有人(一说是他的姨妈)在他拒绝被保释的情况下出钱把他保了出来。


梭罗的隐居不是逃避社会,正好相反,他开始独有的社会观察和体会,离他在湖边简朴的小木屋不远之外就曾经有过因为各样原因到那里离群索居的黑奴,流浪者和印地安人。不难从这部厚厚的杂记中看出索罗坚持的是精神和情感上对弱势阶层的黑奴,土著印地安人以及贫苦者的关怀支持,他的反抗安静而坚定,在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饥寒自律之外,在那些默默坚持关爱社会他表现的是对冷漠的社会和政府的鄙视,对受压迫者的热情。为了坚持人权理念,梭罗不惜惩罚自己拒绝享受现代社会中水电交通和他所热爱的机械制造等一切社会福利,这与今天四处叫嚷捍卫人权的那些贪婪不已的金钱追逐者们形成极大的反差


索罗纯粹得像是一汪泉水一个孩童,显然,强行监禁一位这样睿智高雅的人对警方和政府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Civil Disobedience)是梭罗对这次监禁的思考而完成的著名政论,文中指出“个人有权利不与政府的错误决定合作,特别是当政府所体现的是一种施恶的专制权力的时候”。这句话与今天国会议员每每辩护公民拥枪权时都会提到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有着共通之处。


http://www.citatecelebre.eu/imgupl/author/t-600x600/henry-david-thoreau--586.jpg


在这本书中,梭罗是这样描述他的被捕的:


“有一天下午,那是在我湖边隐居的第一个夏天将要结束的时候,我进镇子里找鞋匠拿回一只修补的鞋子,我被捕了,关进了监狱。原因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说明了的,我拒绝付税给主张蓄奴的美国政府,我甚至不承认这样的国家具有执法权力,这个国家在议会门口把(黑人)男人、女人和孩子当牛马一样地贩卖。


这次监禁的深刻背景却是与梭罗坚决反对奴隶制种族歧视政策和美国政府发动对墨西哥的侵略战争有关。梭罗无力改变美国国策,因此拒绝与政府往来,不交一分钱的税务支持这样的政府,同时公平地禁止自己享受似乎与政府有某种关联的现代社会福利,不使用政府修建的设施他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到处演讲倡导废奴,抨击美国政府的逃亡奴隶法(Fugitive Slave Law),反对美国对外侵略。他选择独自这么默默走下去,并且不惜放弃爱情社交和一切现代生活,虽然他并不反对别人的自由选择,并且在其社会情感上保持容纳关心而不是孤立对立。


"当一个人可以放下一些事情时,他更加富有。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 "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可有可无,甚至可能会阻碍人类思想的升华。"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这段话概括了梭罗一生崇尚哲思与的自然主义的主张和生活。可惜许多人不会这么思考,无数死于贪婪的人所走的路与此背道而驰


而书中大量对大自然的哲理观察记录则尤其动人心弦,索罗细腻自然的文笔让纽英格兰的山水动物植物栩栩如生交相辉映。


索罗记录道:明媚秋天的山林湖泊水面有无数细小的蚊蝇类昆虫交汇欢聚,湖中鱼儿得以大快朵颐,不断吞吃落在水面的不速之客,它们吃得如此开怀,以至于一条条都浮在水面无力游走,其中有些鱼儿无疑成了观察这场盛宴的索罗唾手可得的晚餐。有记载说北美印第安人曾经世代以这样的方式获取大量死鱼进行他们的玉米种植:在每个栽种的玉米种子下方埋下一条死鱼。这种记录与汉代王勃的一联诗句不谋而合,有考证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里面的“落霞”不是云霞而是指如落霞一般的“飞蛾”。宋代吴曾云:“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落霞”不是低垂的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因而与孤骛对仗。



2.



我们的人生除了工作收入与享乐之外还应该收获些什么?或者说踏过相似的山水草地的人们应该感受到些什么?


这个人生意义的问题随着年龄增加迟早会进入人们的头脑里。


后来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 (他因为反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而拒绝人们称呼自己探索的是存在主义哲学)指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人类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来说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诞的」。


加缪在他的《薛西弗斯神话》中说道:「每个人都是薛西弗斯,差别只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起床,公交车,四小时在办公室或工厂里工作,吃午饭,继续接下去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


可是,某一天,这个『人为何生存』的问题浮现在意识中,一切就都从这略带惊奇和厌倦的疑问中开始了。能够『开始』思考人生,这事至关重要。厌倦产生于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探索开启了人的意识运动。」


“活得能够思考生活以及活得不荒诞”,这或许是加缪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和所有回答「什么是人的生活意义」这一人类永恒问题的最简洁的答复。哲学家罗素的概括同样简洁明了: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大众的关爱同情构成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如果你依旧没有理解其中关于人的生命有何意义的答案,下面这个回答更加明确和广为人知:


“人生最美好的(价值),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位苏联著名作家就是其传记体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 . 柯察金。这两个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经典名句的含义不难理解,可以用其作者自身的广泛影响力,用孔子,屈原,陶渊明,辛稼轩,爱默生,梭罗,佛洛斯特,和所有探索这样的主题并以之服务于人类福祉、推动社会文明历史前进的人的人生盛名来自证。


梭罗、加缪和保尔都是探索人的生活意义主题的外国人。在相同问题的思索之下,古典哲学的大户中国人如何论述?


东方大哲们当然不遑多让,这个家庭作业在两千四百年前咱们的门修斯那里早就一言九鼎地完成了,写在《孟子》的《尽心章句 上》第九里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孟子的看法明明白白:人生不论穷富皆能活得有意义,在不得其志的时候人可以通过上下求索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待到得志通达的时候则可以兼济天下,让天下公益众生百姓都能过上好生活。


就像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论语》,《春秋》,《孔子诗论》一样,《孟子》一书是孟子的门人弟子对孟子言论的编辑汇编。它们成为记录孔子孟子语录、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美国爱默生的《论文集》和梭罗在思想内涵作品在结构上与此类似。


而对这个深刻思考论述并且留下宏文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下为其中著名片段: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寥寥几笔,彪炳日月,司马迁目光犀利笔力扛鼎地探讨了人的生命有何价值,他提出的做人的标准至今为后世敬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文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出自本篇。




离题感慨几句,中文网络里面熟悉和热爱梭罗作品的人不少,几成现代人的时尚时髦,无疑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网上也有少数中文读者不断纠结于梭罗的湖边漫步隐居性质,四处论争梭罗“隐居是假”,声称梭罗没有致力于不食人间烟火,还不时接受他姐姐给他送的饭,等等。这种买椟还珠式的猎奇心理充斥于阅读历史的各种人群,殊不知这样玩世不恭的阅读心态恰恰偏离了对梭罗的理解和梭罗的本来追求。议论梭罗而先定义一个自己强加的求仙道士绝食隐士标准,再用来批评梭罗不合这一标准自拗方式相当常见,这样舍本逐末浮躁好斗恰恰是梭罗所批评的现象。以自以为得意的农民式狡黠来绝弃本来可以有所学习感悟和哲思,这不幸正是中文网络十分易犯的流感。如果不能潜心读进去儒道屈原闻一多鲁迅陈寅恪的历史文化,不能理解老子孔子质朴信惠的基本东方文化内核价值,不懂得文化内核所诠释的民族,爱,家国和气节,东西方文化读得再多也不过是买椟还珠贻笑大方,如一身披挂着哈佛博士普林斯顿荣誉教授这院士那院士的余英时,或者其它不计其数龙应台那样夸夸其谈不知思索为何物的土的洋的大的小的公知。



3.



志在改良和推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梭罗并没有宣扬和主张纯粹的避世或者“隐居”,他热爱旅行远足,主张了解和护自然。 然而,他其实并不主张远离社会回避文明和完全投入自然 (详见 Roderick Nash,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Henry David Thoreau: Philosopher) 一些人得出的梭罗“主张隐居”,这更像是缘于对借了与梭罗的父亲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起参加超验主义俱乐部 (Transcendental Club)的女作家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家里的伐木斧头去瓦尔登湖边伐木建筑小木屋并写成的名著《瓦尔登湖 (又译为 湖边漫记)》的一种附会。若用这样的标准,不难附会出更加以旅行著称并通过作品 《论自然 (Nature)》开始超验主义哲学的爱默生是“大隐”的怪论


爱默生梭罗他们的发点是关注抛弃宗教精神束缚,推动社会改良回归关爱团结和接近真理的生活。梭罗本人以此得以专心思考探讨和写作关于社会生活的思辩,因此必然不会赞成四大皆空回避社会求仙得道与世隔绝的“隐居”


这些社会哲学的探索与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分不开。超验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万物统一,返璞归真,追求人的自由精神。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探索而接近真理,实现道德完满的理想社会。它反对当时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 等宗教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为开创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文化和社会崛起奠定了基础。 超验主义坚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真实自然的自己,只要你静心地寻找你自己的灵魂,不论环境如何,人可以是自己的主宰。因此,有人评论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时,说到,“不同于那些把众人朝拜的目标指向自己的人,爱默生把方向指向人们自己,告诉人们答案在每个人的内心”。


这几年一再看到国内贪官在法庭镜头悔恨自己为什么在贪污了家人几辈子都用不了的钱财房产后之不知道收手而是越陷越深越贪越大终于事发。忍不住想象或许正是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小滑头小聪明的局限祸害了无数个精明强干、前途无量、本可以通过他们的深思远虑和社会抱负而走得宽敞或者至少懂得悬崖勒马的落马者。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喧闹的地方,却丝毫不觉得车马的喧闹,若是问我为何能做到这些,那是因为我的心境超然,哲思深远。人啊,只要能够心思浩渺不染庸俗,就自然会觉得所居清净幽远。......(陶渊明《饮酒》)”


天人合一的简朴哪里都有,并非梭罗首创,老子孔孟屈原和大声吟哦归去来兮的陶五柳先生等无数中国古代文人诗人可谓是梭罗在中国古代的忘年之交和思想近亲。



饮  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梭罗的作品感召了一些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亦曾经写道:“为了阻止奴隶制度的版图扩至墨西哥,梭罗起而反对政府的这场不义扩张,并因拒绝缴税而入狱。我由此知道了非暴力反抗的原理。他提倡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理念使我震撼不已,让我一读再读。”



4.



上一次雪天开车路过麻省康科德镇是一年前的冬天,那次离开爱默生故居就自然而然地将车子开向凡尔登湖,结果发现冬季封山,不开放旅游。昨天旧地重游,终于沿着清澈的湖边水线漫步一周。


下午离开瓦尔登湖时,看着在这样狭小公路和不大的一个湖池边上依旧一位难求的大停车场,身边无数结伴而行沿着湖边山林不同路线漫步梭罗之路的游人,颇有感触。晚上重读和翻译朗斐罗的名诗《保罗.瑞维尔午夜飞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上图为最靠近湖边的沿湖小路,路的开始有个石碑注明那里是梭罗当年隐居著述湖边漫步等书的小木屋位置。小路外侧进入山林,还有逐渐升高和离散开来的几条不同的湖边漫步路径,都是梭罗曾经漫步的地方。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拍摄时在这块指示碑上放了块湖中常见的花色石头、湖边红叶,以及一种由于寄生昆虫而形成的假果实。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湖中清澈的水下有几种梭罗所记录下来的鱼类,较大的是学名鮅鱼的一种北美鳟鱼。漫步时碰到小船下来的钓鱼老人一边提着几条一尺来长的战利准备回家午餐,一边打招呼说“是个愉快的早晨”。


不论是朗斐罗的《保罗.瑞维尔午夜飞驰》还是爱默生康科德赞歌,诗中寄托的都是让子孙后代对独立战争爱国精神的永久传承。因此,看到前来观光的游客里除了美国人之外尤其以中国人为多,比例占据总数的一大半而且几乎不见了哪里有中国游客哪里就有的印度日本游客,颇有所感,这或许说明不同国家种族里面历史文化教育效果与真实水平。


自由、独立与民主往往不是日本印度中国港台那些整天把这些浮夸词汇挂在嘴边的民粹 copycat 们能够理解得了的事物。









瓦尔登湖,实际上与同在新英格兰的著名电影《金色池塘 Goden Pond》那样的池塘水量类似,最多算做小湖。英文里面它叫 Walden Pond。二者距离不很远。



5.

(抱歉,以下在修改后丢失,两首五绝也跟着丢失,以后找回来了再补上)



[翻译] 保罗·瑞维尔午夜飞驰



康科德镇


保罗.瑞维尔雕像



保罗瑞维尔午夜飞驰

列克星敦




Paul Revere`s Ride

保罗· 瑞维尔午夜飞驰




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60


翻译 湯安


Listen, my children, and you shall hear

Of the midnight ride of Paul Revere,

On the eighteenth of April, in Seventy-five;

Hardly a man is now alive

Who remembers that famous day and year.

He said to his friend, ”If the British march

By land or sea from the town to-night,

Hang a lantern aloft in the belfry arch

Of the North Church tower as a signal light,–

One, if by land, and two, if by sea;

And I on the opposite shore will be,

Ready to ride and spread the alarm

Through every Middlesex village and farm

For the country folk to be up and to arm,”

Then he said, ”Good night!” and with muffled oar

Silently rowed to the Charlestown shore,

Just as the moon rose over the bay,

Where swinging wide at her moorings lay

The Somerset, British man-of-war;

A phantom ship, with each mast and spar

Across the moon like a prison bar,

And a huge black hulk, that was magnified

By its own reflection in the tide.

Meanwhile, his friend, through alley and street,

Wanders and watches with eager ears,

Till in the silence around him he hears

The muster of men at the barrack door,

The sound of arms, and the tramp of feet,

And the measured tread of the grenadiers,

Marching down to their boats on the shore.

Then he climbed the tower of the Old North Church,

By the wooden stairs, with stealthy tread,

To the belfry-chamber overhead,

And startled the pigeons from their perch

On the sombre rafters, that round him made

Masses and moving shapes of shade,–

By the trembling ladder, steep and tall

To the highest window in the wall,

Where he paused to listen and look down

A moment on the roofs of the town,

And the moonlight flowing over all.

Beneath, in the churchyard, lay the dead,

In their night-encampment on the hill,

Wrapped in silence so deep and still

That he could hear, like a sentinel’s tread,

The watchful night-wind, as it went

Creeping along from tent to tent

And seeming to whisper, ”All is well!”

A moment only he feels the spell

Of the place and the hour, and the secret dread

Of the lonely belfry and the dead;

For suddenly all his thoughts are bent

On a shadowy something far away,

Where the river widens to meet the bay,–

A line of black that bends and floats

On the rising tide, like a bridge of boats.

Meanwhile, impatient to mount and ride,

Booted and spurred, with a heavy stride

On the opposite shore walked Paul Revere.

Now he patted his horse’s side,

Now gazed at the landscape far and near,

Then, impetuous, stamped the earth,

And turned and tightened his saddle-girth;

But mostly he watched with eager search

The belfry-tower of the Old North Church,

As it rose above the graves on the hill,

Lonely and spectral and sombre and still.

And lo! as he looks, on the belfry’s height

A glimmer, and then a gleam of light!

He springs to the saddle, the bridle he turns,

But lingers and gazes, till full on his sight

A second lamp in the belfry burns!

A hurry of hoofs in a village street,

A shape in the moonlight, a bulk in the dark,

And beneath, from the pebbles, in passing, a spark

Struck out by a steed flying fearless and fleet:

That was all!  And yet, through the gloom and the light,

The fate of a nation was riding that night;

And the spark struck out by that steed, in his flight,

Kindled the land into flame with its heat.

He has left the village and mounted the steep,

And beneath him, tranquil and broad and deep,

Is the Mystic, meeting the ocean tides;

And under the alders, that skirt its edge,

Now soft on the sand, now loud on the ledge,

Is heard the tramp of his steed as he rides.

It was twelve by the village clock

When he crossed the bridge into Medford town.

He heard the crowing of the cock,

And the barking of the farmer’s dog,

And felt the damp of the river fog,

That rises after the sun goes down.

It was one by the village clock,

When he galloped into Lexington.

He saw the gilded weathercock

Swim in the moonlight as he passed,

And the meeting-house windows, blank and bare,

Gaze at him with a spectral glare,

As if they already stood aghast

At the bloody work they would look upon.

It was two by the village clock,

When he came to the bridge in Concord town.

He heard the bleating of the flock,

An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trees,

And felt the breath of the morning breeze

Blowing over the meadows brown.

And one was safe and asleep in his bed

Who at the bridge would be first to fall,

Who that day would be lying dead,

Pierced by a British musket-ball.

You know the rest.  In the books you have read,

How the British Regulars fired and fled,–

How the farmers gave them ball for ball,

From behind each fence and farm-yard wall,

Chasing the red-coats down the lane,

Then crossing the fields to emerge again

Under the trees at the turn of the road,

And only pausing to fire and load.

So through the night rode Paul Revere;

And so through the night went his cry of alarm

To every Middlesex village and farm,–

A cry of defiance and not of fear,

A voice in the darkness, a knock at the door,

And a word that shall echo forevermore!

For, borne on the night-wind of the Past,

Through all our history, to the last,

In the hour of darkness and peril and need,

The people will waken and listen to hear

The hurrying hoof-beats of that steed,

And the midnight message of Paul Revere.



听啊,孩子们,你们会听到

保罗·瑞维尔的传奇午夜马蹄声

那是在1775年4月18日深夜

今天几乎无人活着回想


在那个彪炳千古的日子

瑞维尔对农夫们说

“英军今晚如果来犯

从陆地或者海上来袭

都以老北教堂灯光为号

塔顶上亮起一盏灯为陆上来袭

两盏灯则是海上进犯


我会在入海口观察信号

然后策马通知所有村镇

将消息传遍米德尔塞克斯的城镇农场

让所有的庄稼汉起来战斗!”


随后他道了“晚安”

在低沉的木桨声中

将船划到了查尔斯顿海岸


月亮刚刚挂在海湾

萨默塞特号战舰象鬼影摇晃

战船桅杆和横粱直刺月亮

又象监狱冰冷的栅栏模样

倒影横拖在海平面上


瑞维尔的同伴在街巷刺探

宁静中听到了英军集合哨响

掷弹兵排列整齐的节拍

向着岸边踏去


刺探者跑向老北教堂

一步步攀上钟楼木梯

他奔向塔顶的拱窗

惊醒了的梦中野鸽

在钟楼上空盘旋


光影在他的身上变换

他在顶楼窗口张望

看到月光洒满四下屋墙

教堂的墓地死一般的寂静


山丘上英军营地一片安祥

他几乎能听到哨兵换岗

晚风哗哗吹着一个个帐篷

就象传递耳语,“一切准备就绪!”


他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恐慌

那是无限孤独的恐怖

他要将所有思虑抛开

去寻视海湾宽阔的河畔


河岸在涨潮中随波起伏

象是行驶中摇晃的甲板

此刻在河岸上焦急的瑞维尔

脚穿刺马靴,跨在马上


他轻拍着马身,巡视远方

马儿也性急地跺着前蹄

瑞维尔紧拉缰绳

焦急眺望老北教堂

教堂象是从山丘突兀的墓碑

孤独幽暗中默默无声


突然,看哪!

他看到钟楼上微弱的火花

然后是一个的明显的灯光!

他不由地在马鞍上立了起来

转动缰绳,凝神观望

直到第二盏灯也映入眼帘!


瑞维尔策马飞驰

马踏月地

蹄下的鹅卵石发出一串火星

听啊,那是他策马飞驰的哒哒声响!


黑暗中老北教堂的灯光

就要照亮一个国家的前方

驮负命运的马儿奔驰在广阔大地

马蹄下的火星

将要燎原这神圣地方


瑞维尔奔过村庄

踏向山岗

身下是辽阔深弘的宁静田野

马儿携着海潮,跨过林野

让海滩和山石一闪而去


他扬鞭跃过米德福特的木桥

夜晚的钟声随之敲响

他听到公鸡晨鸣

还有农夫的狗叫


河面浮着静静的白雾

他已来到了列克星敦

镇上传出子夜钟声

他看到月下流辉的市政厅风标

议事厅的窗栏苍白空洞

幽灵般凝视着他和快马

露出满是惊愕的神情

仿佛预感出鲜血在此流淌


此刻是凌晨两点

战马驰过康科德镇北桥

他听到羊群“咩"的叫声

还有林鸟啾声响


晨风和缓的气息

拂着过河边草地

梦中安祥的人们呀

就要倒在这座桥前

一个个迎着英军滑膛枪

被一一洞穿的赤热胸膛......


后面发生的一切

你已在书中看到

英军是怎样开火和溃败——

庄稼汉们怎样还击

从每一个墩墙和树丛后面

射出坚定的枪响

农夫身影越过田野

出没林间

追击来犯

只在装填弹药时才出现片刻安祥


就这样将独立战争打响

保罗·瑞维尔策马传信的嗒嗒蹄响

响遍了米德尔塞克斯村的农家

呼唤声没有一丝恐惧

只有坚强蔑视和勇敢反抗


那是黑夜中的振臂呼喊

至今敲打着一个个门窗

他的每个字都永远回响!


这一幕回荡耳际

贯穿历史,绵延久长

在黑暗、危险和国家召唤中

人们将警醒倾听

聆听那策马飞驰

保罗·瑞维尔传奇的午夜马蹄声响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这场战斗英军阵亡73人,失踪53,受伤174,被迫撤退回波士顿。当地起义民兵阵亡49(另一百科记录是民兵阵亡293人,从朗斐罗诗文和其它资料来看后者接近实际),失踪5,受伤39,他们不仅成功击退英军,而且正式吹响了独立战争号角,开始了美国版的八年抗战。最终于1883年九月三日,在康科德打响第一枪之后的八年四个月零十五天实现美国独立。


然而,康科德—列克星敦战斗的胜利带来了英军的残酷镇压。8月23日英王宣布殖民地居民的反抗运动为非法,声言“宁可不要头上的王冠,也决不会放弃战争”。当年12月22日,英王命令正式调派近50,000英军镇压殖民地。对应地,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举行决定把殖民地民兵组建成正规的大陆军,从此正式出现美军,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严峻的形势使得美军在陆军和海军都处于劣势,尤其是几乎为零的海军,幸亏后来有法国志愿海军的长途驰援。华盛顿决定采取持久战策略以消耗英军的有生力量,大陆军从此与英军展开了八年半的艰苦的作战。


最终,独立战争牺牲了约三万美国革命军人和约三万法国志愿军,法军中过半阵亡将士为海军,他们构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海军部队(美国本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海军力量),英国方面死亡五万多。


有文章考证说保罗瑞维尔虽然传递了英军来犯的急讯,但是并没有骑马穿过康科德桥。这有可能属实,正如那场战争是由数个镇的民兵武装在不同战场进行的,历史上起义民兵安排了不止一匹传递消息的战马和民兵。重要的是那天夜里康科德民兵及时获得了英军来犯的消息。诗中是以保罗瑞维尔的事迹为原型来歌颂人们坚强警惕地准备战斗和开辟“美国革命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独立战争的正式名称)。






康科德桥和独立战争






--------------------------------------------------------------

附:搬来以前发的同主题旧作


【翻译】 1,“声震全球的一枪” 2,  洋基歌


Cancan 发布于2014-06-04 03:01





1775年4月19日,美国北方农民(The colonists)组织起来的简陋民兵在康科德北桥抗击装备齐全英国军队(Red Coats)。后来,美国哲学家、诗人和文家爱默生所做的诗歌使此役"康科德桥畔之战"永垂青史,让里面的“声震全球的一枪”这一诗句亦成了美国革命的世界丰碑写照。

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首诗一直都收入美国教科书中做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即使在今天,她依然在学校阅读,备受人们的青睐。当地的人们每年举行摹仿当年战斗的化装游行以教育游客和后代自由并不是没有代价而来的。

爱默生素以哲学家和演说家著称,但是,一代一代的美国学生在学校里最早是通过这首诗了解到"诗人爱默生"的大名的。同样,象以前曾在音乐论坛翻译介绍的美国独立战争歌曲内容一样(附后),美国独立革命的诗歌是在美国传唱得最为广泛的诗歌。因此不奇怪,美国人会自发用国旗焰火和代表国旗的各类穿戴在独立日热烈地举行纪念。

这跟中国人忙着篡改戏说自己的历史,天择,南方系和NGO们极力美化汉奸汪精卫,极尽丑化新中国缔造者们;跟国家海洋委员会海权划界专家李令华专门和新浪网一起发布"中国南海是侵占别国的"; 跟教育专家、信孚教育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 广东省人文学会副会长、《看世界》杂志社名誉副社长、浙江大学民办教育中心理事、NGO带路党名人信力建公开将日本侵华屠城美化成"日本友军“解放南京”",伪满汉奸"“英勇的军队正同(日本)友军一起解放南京”"等等比起来,不知道能够以何词汇形容。

网上看到有中国公知恶毒嘲讽毛泽东一家为解放事业献出六位亲人是"疯狂投机",他们不知道理想主义在哪里都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标准。

"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五十六个人中间,几乎都受到了恶意诋毁攻击,其中有十二个人的家被英军报复烧毁;有二十个人为了独立事业家破人亡;九个人亲赴火线,在独立战争中死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改变他们支持独立的立场。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牺牲了他们的生命、财产、甚至名誉。这五十六个把生命、财产、和名誉都赌上的人,被后人称为美国国父。"

昨夜看完焰火,不由的读起这首以前介绍过的"康科德赞歌",再次翻译爱默生 “声震全球的一枪” Concord Hymn 康科德赞歌.



洋基歌》不是美国军歌,恰恰相反,它最早起源于1755或者1758年,里面“国家”名称是英国殖民地加拿大,唱的是一位名字看上去是犹太教的教徒农夫伊夫艾姆,他卖了牛,去了雇佣兵站,然后被送到英国殖民地加拿大去“为英国而战”—————农夫为什么不要农田不要牛? 因为去海外当兵可以一本万利赚回整片山野,比刨泥土挤牛奶强得多。歌中所战的正是著名的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那场七年战争*:


Brother Ephraim sold his Cow
And bought him a Commission;
And then he went to Canada
To fight for the Nation;
教友伊夫卖掉奶牛
转身就到招兵部
乘船来到加拿大
去为皇家当兵!

———
*七年战争:在欧洲殖民者的列强瓜分中国之前的近百年时间里,这些八国联军的父辈们在世界其它大洲征服厮杀,掠夺黄金细软美女牛羊。其中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這次戰爭以“征服之戰”的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4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納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一句话,今天高高站在世界道德制高点的欧美民主大员们,那时都在忙着推掉世界其它国家原住民的房屋,行使自己的民主和天赋人权,简称推行民主。很快,睡梦中的中国就要知道这些强人的厉害和奉献出几乎整个国库里的真金白银:一半给了英国和欧洲联军国家,一半,被日本两次一本万利的侵华战争所掠走。今天华尔街的领袖摩根集团,是英国犹太人富豪和鸦片巨商莎逊家族的后代,原始主要基金来自中国国库的鸦片战争赔款,今天整个日本的金钱福利,来自甲午战争中国政府一半以上的国库赔款。

———



那以后洋基歌内容越来越诙谐丰富,不过一直为英军所用。而今天的Full version有十六段,内容反过来,成了独立战争最早的战利品,调转枪口抗击英军。


这首诙谐小曲因此非常耐唱。

早在美国独立革命以前,在北美英国殖民地上《洋基歌》的曲调和歌词片段就已流行。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英军流行唱《洋基歌》来嘲笑殖民地的土冒居民。歌词的早期版本全是嘲笑殖民地居民的懦弱勇气以及他们粗俗难看的衣着举止。“洋基”意思是对新英格兰穷鬼土包子的轻蔑之词,而“嘟得儿”的意思是蠢货和傻瓜,马可柔尼则是反讽用法,指这些泥腿子老土还想打扮成我们英国的时髦公子( 18th-century British dandy is called Macaroni)。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又土又穷,他们羡慕模仿时髦的欧洲人,处处学习英国打扮,却又没法拥有英军的时髦军服和繁琐装饰品。因此穿得破烂而滑稽,连一只服装统一的军队也装备不起来,战争头几年仅仅华盛顿的军队就饿死冻病死了好几千人。


然而,在美国革命期间,农民组成的美军却有意采用《洋基歌》作爲他们自己的军歌,以表明他们对自己的泥腿身份,艰苦条件,老土的举止,和家里棉纺的杂色衣服感到自豪。后来它的歌词虽然有许多不同长短的版本,这首歌不变的却是一直被当作美军军歌和非正式的美国国歌,而且是至今人们最喜欢的美国儿歌。

从每年在康科德河畔都要举行身着两军对比性的服装带枪荷炮的表演,英军是红呢子白袜黑亮皮鞋的挺刮军服,美军是民兵的百家衣百色土布。


从美国所有学校小孩都要唱国歌升国旗,从洋基歌的歌词和儿童演唱方式等等细节上,人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盛况。

以前只是这么唱英文,因此想到何不唱咱中文歌词的《洋基歌》?于是边放边译,直到基本可以拿来给小孩表演中文小节目用。



.


.

康科德赞歌 Concord Hymn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于康科德纪念碑落成之时 Sung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Battle Monument, July 4, 1837


.
翻译   汤安



.
By the rude bridge that arched the flood,
Their flag to April's breeze unfurled,
Here once the embattled farmers stood
And fired the shot heard round the world
.
简陋的拱桥旁
河水流淌,
那浴火的战旗,
在四月风中飘荡,
弃家从戎的农夫们啊,
打响了声震全球的一枪 !
.
The foe long since in silence slept;
Alike the conqueror silent sleeps;
And Time the ruined bridge has swept
Down the dark stream which seaward creeps.
.
敌人长眠在这异乡,
胜利者紧跟着倒下;
时光抹去了拱桥身躯,
幽暗的河水,
依然向着大海流淌。
.
On this green bank, by this soft stream,
We set to-day a votive stone;
That memory may their deed redeem,
When, like our sires, our sons are gone
.
这郁郁葱葱的岸边,
和缓依依的水畔,
今天我们奉上一座丰碑,
将先烈的功绩颂扬,
这记忆直到孩子们的后代,
直到天地一样久长。
.
Spirit, that made those heroes dare
To die, and leave their children free,
Bid Time and Nature gently spare
The shaft we raise to them and thee.
.
是那不屈的精神啊!
引导人们蹈火赴汤,
赴死换回子孙自由地生活,
让时间与这座丰碑同在,
让血液里流动的荣光,抖擞的时刻,
永远保持在子孙身上!
.

------





注:康科德,Concord,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城市,为1775年独立战争时的发起地和战场。




.

Yankee Doodle   洋 基 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4OTExNDM2.html



.

翻译   汤安


.

Yankee Doodle went to town,
A ridin’ on a pony,
Stuck a feather in his cap
And called it Macaroni.
.
洋基.嘟得儿骑着马,
跨只小驹儿赶——集,
头上插根漂亮羽毛,
人称时髦公鸡。
.

CHORUS:
Yankee Doodle, keep it up,
Yankee Doodle Dandy,
Mind the music and the step
And with the girls be handy,
.
(合唱)
洋基.嘟得儿,加把鞭儿,
洋基.嘟得儿,公子哥,
留心音乐和脚步啊,
去拉姑娘跳舞 !
.

Father and I went down to camp,
Along with Captain Gooding,
And there we saw the men and boys
As thick as hasty pudding.
.
(独唱  甲)
我爹和我上军营,
跟着上尉同行,
看见许多士兵方阵,
都像玉米布——丁。
.

And there we saw a thousand men,
As rich as Squire David;
And what they wasted every day,
I wish it could be saved.
.
(独唱  乙)
在那看见成千万啊,
都是"有钱土财——主",
他们每天"浪费"的东西,
连我都会贪心!
.

And there was Captain Washington
Upon a slapping stallion,
A-giving orders to his men;
I guess there was a million.
.
(合唱)
还有乔治. 华盛顿,
骑着高头大——马,
他向士兵发号施令,
足足万马千军。
.

And there I saw a little keg,
Its head was made of leather;
They knocked upon it with two sticks
To call the men together.
.
(独唱  丙)
在那看到有只铁桶,
上面蒙张牛皮,
拿起木棒一顿猛打,
用它召集士——兵。
.

And there I saw a swamping gun,
As big as a log of maple,
Upon a mighty little cart,
A load for father's cattle.
.
(独唱  丁)
在那我还看到大炮,
长得很像老枫树干,
架在一辆马车上面,
俺爹驾牛拉——车。
.

And every time they fired it off
It took a horn of powder,
And made a noise like father's gun,
Only a nation louder.
.
(独唱  戊)
每次他们要开炮啊,
倒一牛角火药,
响声很像俺家老枪,
只是大过老枪。
.

I can't tell you half I saw,
They kept up such a smother,
So I took my hat off, made a bow
And scampered home to mother.
.
(合唱)
乱七八糟一大堆,
一半儿也没说清,
脱帽向那鞠个躬啊,
回家找娘吃饭去!
.

Yankee Doodle is the tune
Americans delight in,
'Twill do to whistle, sing or play
And just the thing for fightin'.
.
(合唱)
洋基.嘟得儿都这样儿,
阿米利坚爱土曲,
它能让你吹着口哨,
可劲儿打仗————欢欣!







后记,

在海外发出这首中文洋基歌词之后,朋友安博留言评论说一直很喜欢这首歌,诙谐,好玩,又不言自明地热爱脚下的土地。但没有细捉摸过歌词,经过这么一翻译更感亲切了一些。”

这也是我对不少英语诗歌和歌词的赞叹之处,“不言自明”,这就是诗词的最高境界,麦克利什诗论和这里最受上面的主页台头所引用的桑德堡名言就是这个观点。

诗言志,志就是可以为诗的文字。心理强大起来参加独立战争的美国农夫士兵不惧英军的蔑视,才让军队越打越多,而对方的军队却不清楚为什么为跑到美洲为远在旧大陆的英国皇家卖命,这就是独立自由尊严的诗意,就是心怀国家民族的力量。这些是谁说的?它来自美国国歌里面针对英军的无望的描述:

.

And where is that band who so vauntingly swore
That the havoc of war and the battle’s confusion
A home and a country should leave us no more?
Their blood has wiped out their foul footstep’s pollution.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
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or the gloom of the grave: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doth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直译如下,文后附上别处复制下来的全歌翻译,略有修改)
.
都跑哪里去了,
那些狂言夸口,信誓旦旦的人?

全都陷入迷茫,幸存的企盼,
在担忧那残存的家乡祖国蔽荫?
他们的血,涂洒着自己的脚印。
那些奴才伪军,没有地方可
也爬不上凄凉死亡之岸。

而星条旗,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国土,
勇士的家乡!







.


Star Spangled Banner 星条旗 [美国国歌]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锓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
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透过稠密的雾,隐约望见对岸,
顽敌正在酣睡,四周沉寂夜阑珊。
微风断断续续,吹过峻崖之巅,
你说那是什么,风中半隐又半现?
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
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
这是星条旗,但愿它永远飘扬在
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
他们想望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
家乡和祖国,不要抛弃他们。
他们自己用血,洗清肮脏的脚印。
这些奴才、佣兵,没有地方藏身,
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
但是星条旗却将要永远飘扬在
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玉碎还是瓦全,摆在我们面前,
自由人将奋起保卫国旗长招展。
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
建国家,保家乡,感谢上帝的力量。
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
“我们信赖上帝,”此语永矢不忘。
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锓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
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透过稠密的雾,隐约望见对岸,
顽敌正在酣睡,四周沉寂夜阑珊。
微风断断续续,吹过峻崖之巅,
你说那是什么,风中半隐又半现?
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
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
这是星条旗,但愿它永远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
他们想望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
家乡和祖国,不要抛弃他们。
他们自己用血,洗清肮脏的脚印。
这些奴才、佣兵,没有地方藏身,
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
但是星条旗却将要永远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玉碎还是瓦全,摆在我们面前,
自由人将奋起保卫国旗长招展。
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
建国家,保家乡,感谢上帝的力量。
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
“我们信赖上帝,”此语永矢不忘。
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

Oh,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Whose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through the perilous fight,
O'er the ramparts we watched, were so gallantly streaming?
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
Gave proof through the night that our flag was still there.
O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n the shore, dimly seen through the mists of the deep,
Where the foe's haughty host in dread silence reposes,
What is that which the breeze, o'er the towering steep,
As it fitfully blows, now conceals, now discloses?
Now it catches the gleam of the morning's first beam,
In full glory reflected now shines on the stream:
'Tis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 long may i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And where is that band who so vauntingly swore
That the havoc of war and the battle's confusion
A home and a country should leave us no more?
Their blood has wiped out their foul footstep's pollution.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
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or the gloom of the grave: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doth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h! thus be it ever, when freemen shall stand
Between their loved homes and the war's desolation!
Blest with victory and peace, may the heaven-rescued land
Praise the Power that hath made and preserved us a nation.
Then conquer we must, for our cause it is just,
And this be our motto: "In God is our trust."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forever shall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
--------
.


zt 老钱: 美国往事——独立宣言的诞生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托马斯•杰弗逊,《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
.

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我们家搬到这个社区己经八年了。八年来每到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的前夕,总有人把美国国旗插在每家的家门口。到今年我家已有九面小小的美国国旗了。
.

这 就是美国人的爱国精神,平凡、朴素、但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刚到美国时觉得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的报纸、电视、电台从不宣传爱国主义,从来听不到有人说 美国政府做了那些好事,倒是听到每晚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对政府的批评,及对总统的冷嘲热讽。美国人对政府和总统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这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 力和自由。但是,每年的七月四日独立日,美国人民都会自发地庆祝这一节日,他们放鞭炮、游行、穿上红蓝白三色的衣服以庆祝他们的独立日。
.

美 国的独立日,是因为一七七六年的七月四日,一群农民和商人的代表,聚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的费城 (Philadelphia),签署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份政治宣言《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其中的 一段话是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 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北美人民为了独立而奋斗的理想。独立革命不是阶级斗争,不是民族解放运动。《独立宣言》是在向世界、历史、和未来宣告,北美人 民追求的是天赋人权,它远远地超过了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界限。
.

二百多年前的北美人民要迈出独立这一步非常艰难。北美人 民反抗英国统治,始于一七六零年代。尽管,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了,但它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此英国政府增加了对北美人民的税收。一七七四年,北美十三个 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对付英国的对策。事情越闹越大。一七七五年四月,在马塞诸塞(Massachusetts)的列克星敦 (Lexington),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和英国正式开战。一个月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此时大多数北美人民只想尽快解决与英 国的冲突,然后返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但是,随着战争的升级,到了一七七六年春天,大部分北美人民认为只有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时,大多数北美人民懂得了税收不是独立的唯一原因,独立是因为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英国没有权力统治北美人民。
.

在 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弗吉尼 亚(Virginia)代表团长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征得了马塞诸塞的亚当斯兄弟的同意后,提出了《李决议》。《李决 议》有三点:宣告北美独立,拟一份《独立宣言》,宣告独立的理由;成立联合政府,邦联;联合法国和西班牙共同抗英。决议明确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 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了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为 此,李还作了一次立场鲜明的发言:“为什么我们还要拖延?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让美利坚共和国的生日早些到来吧!让她早日成长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征服,我 们是为了重建和平和法治。欧洲在注视着我们,她要我们树立一个自由的典范,她要我们为欧洲渴望自由的人们准备一个避难所,不幸的人们可以在那里找到慰籍, 被迫害的人们可以在那里疗伤,一切不幸的人们都可以在那里得到保护。今天,只要我们不辜负我们的天职,百年之后,在座诸位就会被列于罗慕鲁斯之侧,成为永 世被善良的人们怀念的伟人。”
.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支持独立的新英格兰代表大声叫好,反对独立的南方和其他殖民地代表们强烈抗议,双方 吵得不可开交。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John Hncock)只得宣布,把表决推迟到七月一日,让代表们有时间去征求各自殖民地议会的意见。北美独 立是极为重大的事件,在文件上签字的人将被英国视为叛徒,一旦被俘,就是死罪。
.

会议代表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独立的原因,为此指定了一个起草 委员会撰写一份《独立宣言》,说明独立的原因。弗吉尼亚代表团团长李是《独立宣言》的当然起草 者,但李太太在家乡里士满患重病,李回家了。因李的离去,汉考克要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组织一个起草委员会,起草《独立宣言》。
.

起 草委员的五位成员是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纽约(New York)的罗伯特•里文斯顿(Robert  Livingston),康涅狄克(Connecticut)的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除杰弗逊外,其余四位都是资深政治家和政论家。

亚当斯是当时北美最有名的律师,也是鼓吹北美独立最卖力的人。亚当 斯在 大陆会议中是绝对的灵魂人物,大陆会议一半以上的会议时间是代表们在听他一个人的讲话。亚当斯不但能说会道,还有识人之能。亚当斯为美国举荐过三个极为重 要的人物,少了这三人中的任意一个,今天的美国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

后人评说道,亚当斯仅凭他举荐过这三个人,他对美国的贡献就已无人能比 了。三人中的最重要的一位是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上力排众议,举荐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选中杰弗逊起草 《独立宣言》; 提名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华盛顿和杰弗逊的重要性无人不晓,而马歇尔至今仍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首席大法 官,是他,使得美国的司法真正从行政和立法的阴影下独立了出来,使美国政府真正做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
.

当时,七十岁的富兰克林是大陆会议中年纪最大最德高望重的成员。作为一个政治家、商人、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富兰克林当时已誉满全球。而且,他的文笔也是大陆会议代表中最好的。他作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是众望所归。
.

来 自康涅狄克的罗杰•谢尔曼,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政治家。他出身贫苦,从 一个鞋匠开始自学法律成才。谢尔曼曾任耶鲁大学财务长,任内使耶鲁成为一流大学,他的女婿长期担任耶鲁校长。谢尔曼参与过美国所有的建国活动,是签署过所 有四份最重要的建国文件的唯一国父。内战名将威廉•谢尔曼(William  Sherman)是其后代。
.

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列文斯顿则是当时纽约最有名的律师。
.

按 资历,《独立宣言》最有资格的起草者是亚当斯,他曾给了殖民地独立的法律基础,但他拒绝了。接下来的人选是富兰克林,他自认太老无法作笔。谢尔曼和利文 斯顿文笔差些。于是,亚当斯指名要杰弗逊起草。杰弗逊反对说:“你自己怎么不写?”亚当斯说:“我没时间,我还有二十多个委员会的事要管。”杰弗逊还是不 服。亚当斯说:“要你写的原因有三 个:一.你是弗吉尼亚人,这事应由弗吉尼亚人牵头;二.我不讨人喜欢,大家知道是我写的,会群起攻之。你正相反。三.你的文字水平强我十倍。”富兰克林也 鼓励杰弗逊,说对他有信心。于是,《独立宣言》就由杰弗逊担纲主笔了。
.

杰弗逊把自己关在旅馆里,趴在书桌上,写了三天。六月的费城又热又闷,蚊子很多。连服伺杰弗逊的奴隶都受不了了,但杰弗逊好像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知觉,完全沉醉在超凡的境界中。

最初,大陆会议只是想发表一份声明,告诉英国,北美人民要独立了,说明北美人民为什么独立。没人想到声明会有什么重大意义,更没想到它会流芳百世。

但是,在杰弗逊,北美的独立不再是仅仅为了英国人的税收政策。杰弗逊眼中的北美独立是人类追求自身自由的首次尝试。杰弗逊要得到全世界人类的赞同。
.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发表《独立宣言》,杰弗逊写道: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

北美人民独立的原因是什么呢?北美独立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杰弗逊面对世界、历史、和未来郑重宣布:北美人民独立,是为了一种人类事务的价值,它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它就是这句被誉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
.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这是天赋人权最早的定义。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杰弗逊的时代,人权的含义和现在不同。宣言中的人人不含黑奴、妇女、印第安人、和没有财产的白人。杰弗逊原稿中的声讨奴隶制的文字,在大陆会议后来的讨论中,被全部删除了。
.

《独 立宣言》中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来自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但追求 幸福的权利的境界远高于财产权,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为了这一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寻找他们的梦想。


接下来,杰弗逊回答了“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们的这些权利呢?”:

“为 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 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从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开始,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原则就是北美自治的根基。如今,英王的做为破坏了该原则。于是,北美人民“有权利,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

接下来,杰弗逊列举了英王的二十七条“罪状”,直陈北美人民不得不反。那些理由早已过时了,但其中很多“罪状”涉及到司法程序和司法公正。看得出,在美国国父的心中,法治最为重要。

据杰佛逊之理念,独立之目的为“非为寻找前此未有之新原则,或新论述……而是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以简洁之语句搏取赞同,并使之以我等受迫之立场自我判断。”


杰 弗逊写完后,初稿让富兰克林过目,富兰克林起笔就改了四十八处。其中,最有名的是将杰弗逊原文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的”中“神圣和 不可否认的”改为“不言而喻的”。富兰克林改完后,杰弗逊重新誊写了一遍,再由起草委员会共同修改,又改了二十多处《宣言》乃成。
.

亚当斯对杰弗逊的文稿很满意,他说:“我将捍卫宣言的每一个字。”富兰克林听后很宽慰,他很清楚,只有亚当斯的保驾,《独立宣言》才能通过。
.

一 七七六年七月一日,大陆会议就弗吉尼亚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六月七日会议上提出的独立议案投票表决。李的议案是这样的:“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 是,并且按其权利也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他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他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

对 大多数代表来说,这个选择非常痛苦。从一六零七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 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一七七六年的一百七十年中,北美人享受着英国宽松统治带来的自由、和平、繁荣、和秩序。他们是英王最忠诚的臣民,为三千多英里外的 “祖国”感到非常骄傲。那些坐着“五月花”号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的子孙会彻底背叛他们的“祖国”,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国家。
.

北 美人民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的强硬态度。一七七五年七月,大陆会议向乔治三世递交了一份措辞卑微的请愿书。由宾西法尼亚领主理查德•宾(Richard Penn)递交给英 王。但乔治三世拒绝接见宾,那份情愿书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一个月后,英王正式宣布北美殖民地为叛乱,并雇佣了普鲁士的黑森军帮助平叛。乔治三世 的声明堵死了一切和解之道,如亚当斯所说:“大陆会议还没宣布独立之前,英王就已经宣布北美独立了。”
.

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代表们坚决支持独 立。反对独立最激烈的是以开明著称的纽约、新泽西(New Jersey)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Delaware)、和马里兰(Maryland)。在六月的争论中,这五个殖民地一至反对独立。南方的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和佐治亚(Georgia)也反对独立。但这些殖民地的议会没有授权他们投票表决独立议案,他们不能投票。几周后,在独立派的不懈努力 下,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议会授权他们的代表投票赞成独立。


但是,还要看代表的个人意愿。独立议案能通过吗?
.

支持独立的一方以 马萨诸塞的亚当斯为首,反对的一方以宾夕法尼亚的约翰•狄根森(John Dickinson)为首。亚当斯和狄根森唇枪舌剑,火药味十 足。两人都是名律师,亚当斯矮胖,充满活力和热情;狄根森高瘦,面无表情。亚当斯敏锐直率、得理不让人;狄根森优雅、谦和,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

独 立派的理由是: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已经独立了,投票独立只是宣布一下事实;殖民地对英王的效忠以自愿为基础,北美人民以忠诚换取英王的保护。现在,英王在 向自己的臣民开战,殖民地不可能再忠于英王了;北美人民支持独立,他们期待着大陆会议的指引;国际社会,主要是法国和西班牙,将会援助北美,但前题是,北 美必须是独立国家,否 则是干涉英国内政。亚当斯说:“我们要成为完全拥有独立和自由的主权国家,外国才会承认我们。”
.

反对派的观点是: 独立的时机尚未成熟;人民尚未下定决心,他们并不完全支持独立;如果宣布独立,一些殖民地将脱离联盟;要探明法国和西班牙的态度,确保外 援,然后再决定是否独立;应该等目前的纽约战事见分晓后再做决定;宣布独立之前,应把殖民地联盟条例制定好,以便向独立国家过渡。宾夕法尼亚的詹姆斯•威 尔逊(James Wilson)说: “在新房子还没有盖起来之前,为什么要匆忙地把旧房子拆掉挨饿受冻呢?”


七月一日,最后的时刻到了。早晨,阴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代表们静静地进入会议厅。他们的心情很沉重,大厅鸦雀无声。亚当斯和狄根森正准备做最后的陈述。
.

上 午十点,汉考克宣布开会。狄根森随即起身,他脸色苍白,重伸了反对独立的观点,要大家慎重行事。他说,你们今天的决定可能将把我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北 美大地将经受血腥和暴力,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屠戮。但狄根森知道,独立是大势所趋。他悲伤地说:“可以预见,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将使我名誉扫地。但 我必须抗争。此时保持沉默,就是犯罪。”狄根森说完,慢慢坐下,接着是死一般的寂静。他的话和他对北美前途的真切关怀打动了所有代表,连亚当斯也投以崇敬 的目光:“他的论证不但优雅高贵,而且礼貌真诚。”
.

此时,窗外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亚当斯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清晰洪亮,目光坚定沉稳,他看到了一个新生儿正呱呱落地,那是他自己的国家,自由的国家。他说:
.

“一个最宏伟的事业,一个决定着千千万万已出生和没出生的人的生命和自由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处在一场革命的中心,这是人类史上最完全、最神奇、最精彩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荣耀,可以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国家,一个共和国!”
.

亚 当斯沉浸在对新国家的憧憬中,他的语言不那么优雅,但强大的感染力让所有代表为之动容。他讲完后,所有代表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上前与他握手。新泽西 的一位会议代表后来说“就伟大的独立事业而言,来自波士顿的约翰•亚当斯先生功劳最大,他象支撑天空的亚特拉斯一样是《宣言》的支柱。他承担了辩论的重 任, 他有力的论证指出了独立是公正的,也是必须马上实行的。”亚当斯对独立革命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

狄根森和亚当斯的演讲再次引起 代表们的争论,争论持续了一天。窗外大雨倾盆,屋内热气腾腾。散会前,汉考克要求全体代表表决。每个殖民地各持一票。每个代 表团先在内部投票,然后再派一人代表殖民地投票。结果是九比四。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反对,特拉华和纽约弃权。特拉华的三个代表中一个因病没来,剩下的 两个意见相左。纽约殖民地议会正休会,要到七月中复会,代表团没有得到授权,不能投票。


根据多数原则,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议案。但它还要 被正式地无异议地通过才行,这时, 南卡罗来纳代表爱德华•拉特利吉(Edward Rutledge)建议,第二天进行最后投票。汉考克同意了。二十六岁的爱德华•拉特利吉是大陆会议最年 轻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他反对独立,但他很有全局观念。


散会后,代表们都没去睡。七月一日这个雨夜,会议代表之间进行着紧张的秘密磋商和妥协。没人知道当天夜里达成了多少秘密协议,但从第二天的结果来看,代表们都是谈判高手。亚当斯曾直言道:“独立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

第 二天早上九点,在会议正要开始讨论时,特拉华的凯撒•罗德尼(Caesar Rodney)出现在会场,他一身泥水。他因病在家休息,缺席了七月一日的会 议。有人告诉他,特拉华因他的缺席而要弃权。于是,他连夜骑马狂奔八十英里赶到费城,中间换了几次马,才在早上九点赶到会场。他患有皮肤癌,常年用头巾遮 着半边脸。但他有火一般的精神。他的到来使特拉华投向独立。
.

最有戏剧色彩的是宾夕法尼亚的两位代表缺席。七月一日,宾夕法尼亚的七位代表中,四位反对独立,三位赞成。但是,今天的会议上,两位反对者,狄根森和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缺席,剩下五人以三比二赞成独立。
.

原 来,前一天夜里,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一直劝说狄根森改变立场,但他拒绝了。为大局考虑,他和莫里斯以缺席来成全北美独立。爱德华•拉特利吉使南卡罗来纳倒 向独立。在七月二日的最后表决中,十二个殖民地赞成独立,只有纽约弃权,会议批准了独立。七月九日,得到了授权的纽约代表团正式投票同意独立。


对亚当斯来说,七月三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他在第二天给夫人阿比盖尔(Abigail Smith Adams)的信中写到:


昨天,那个最伟大的问题已有了决定,这是美利坚曾作过的最大决定。不论过去或未来,恐怕都没有让它更伟大的事件了。所有殖民地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决议:“我们,这些联合殖民地有权利而且应当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给夫人阿比盖尔的信中,亚当斯写到:


一七七六年七月二日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相信今后世世代代将会永远纪念这个日子。从大陆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年复一年地用游行、示威、演出、体育表演、鸣炮、鸣枪、烟火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

七月四日,大陆会议正式发表了《独立宣言》。于是,七月四日成为美国独立日。


批准独立后的第二天。会议代表开始讨论《独立宣言》。代表逐条审议宣言,有人要修改,有人要删减,代表们有的剑拔弩张,有的诅咒,有的威胁,有的抗议,吵得不亦乐乎。杰弗逊坐在一句话不说,但内心极为紧张。


亚当斯全力以赴地捍卫着《独立宣言》中的每一个字。他雄辩的口才和严密清晰的逻辑使《独立宣言》原稿中的大部分内容得以保留。杰弗逊为此深受感动,他说:“亚当斯是《独立宣言》的支柱,是它最能干最热心的倡导者,是对《独立宣言》遇到的攻击的最有力的辩护人。”
..

尽 管有亚当斯的全力捍卫,但是,原稿还是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是谴 责奴隶制的文字。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是代表中最反对奴隶制的人。但当时最重要的是各殖民地的团结。如果废除奴隶制,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将立刻退出联盟,其他 南方各州也会退出联盟,北美的独立将成为泡影。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亚当斯无可奈何 地说,“奴隶制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

七 月四日,大陆会议批准了修改后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随之诞生。这时的美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她是十三个独立国家的联盟。这个刚出生的共和国对当时的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在未来的二百 多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家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

汉考克是七月四日唯一在《宣言》上签字的代表,汉考克成为独立后美国的第一任国家 元首。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原件上有个签名比其他人的都大一号,那就是汉考克的签名。汉考克是为了让近视的英王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让英 王一目了然,是我汉考克带头造的反,现在以一国元首的身份对英国宣战:“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 经他们授权,将我们的意向提交世界仲裁,同时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 绝。作为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
约翰·杜伦巴尔之名画常遭误解为独立宣言签署人之群像,但实为五人小组上呈大会其成果。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那个历史关头,汉考克握笔如刀,毅然地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敌,依仗的不是一万多名称作大陆军的民兵,而是北美人民的民心和勇气。
.

正 式签字是在几天后。议会大厅里气氛非 常压抑,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五十六位代表没有一个感到喜悦。《独立宣言》是一个国家的出生证,也是所有签字人的死刑判决书。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上自 己名字的时候,他们白纸黑字地承认了自己的“叛国罪”。如果落入英国人手中,他们就会被绞死。代表们地默默地上前签字。弗吉尼亚代表,身高一米九三米,体 重三百五十磅的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对瘦小的马萨诸塞代表艾尔布里奇•杰瑞(Elbridge  Gerry)开玩笑地说:“我们被吊上绞刑架的时候,凭我的份量,立马就会玩儿完。你呢,还得手舞足蹈一个多小时小时才会咽气。”他的话引来了声, 很快又被低沉的情绪淹没了。富兰克林说:“我们这下要被一起吊死了。不过最可能的是,我们会被一个一个地吊死。”这五十六个把生命、财产、和名誉都赌上的人,被后人称为美国国父。
.

他 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罗德岛的史蒂文•霍普金斯(Stephen Hopkins)身有残疾,但仍用颤抖的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纽约的菲利普•里文斯顿 (Philip Livingstong)极为富有,过着王子般的生活,为了自由成了叛国者。新 泽西的约翰• 维瑟朋(John Whitherspoon)是新泽西学院(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马里兰的查尔斯•卡罗(Charles Carroll)是天 主教神父;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罗什(Benjamin Rush)是名医;新泽西的弗朗西斯•霍普金森(Francis Hopkinson)是科学 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南卡罗来纳的亚瑟•米德尔顿(Arthur Middleton)是种植园主,拥有五万英亩土地和八百名黑奴。



.

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五十六个人中间,十二个人的家被英军烧毁;二十个人家破人亡;九个人在独立战争中死去。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改变他们支持独立的立场。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牺牲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名誉。


《独立宣言》在费城批准后,汉考克命人将其中一份用快马送至在纽约的华盛顿军中,并请华盛顿“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大陆军。
.

华 盛顿读到《独立宣言》后热泪盈眶,他和他的将军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一年。一七七五年,他们拿起武器的那一刻,就从未想过回头。他们无数次议论过独立,但华 盛顿很自律,认为军队无权干涉民选政府的决策。他从未发表任何关于独立的言论,每天晚餐时, 他都带头祷告:“上帝保佑吾王!”“祝英王陛下健康长寿!”现在,他终于可以说:“上帝保佑美利坚!”了。
.

七月九日,华盛顿命人在军中传达《独立宣言》,战士们热血沸腾。当晚,一群大陆军战士和纽约市民将一尊乔治三世的雕像拉倒。四千磅的雕像被运到冶炼厂,做成了四万二千发子弹。

北 美的英国官员也把北美独立的消息送到了伦敦。八月中,《独立宣言》全文出现在英国的各大报纸上。几天内,它被翻译成了欧洲各国文字,传遍了整个欧洲。英 国王室和议会没有公开评论《独立宣言》,但民间人士议论纷纷,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反对意见中最多的是对北美保留奴隶制的谴责。
.

他们评论到:“世界上最荒唐的事,莫过于一个北美革命者右手签署着《独立宣言》,左手拿着鞭子抽向满眼恐惧的奴隶。”一份报纸则说:“当他们还没有释放自己的奴隶时,有什么资格宣称 ‘人人生而平等’?”
.

宣 告独立后的几年里,北美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名的人好像真的要在英国的断头台上被吊死 了。华盛顿的大陆军,人员最多时也只有两万人,而他的对手则有五万多人。大陆军还严重缺乏武器弹药、衣物给养、和军饷。战士们只得自己摘取各种野果子、抓 松鼠充饥。一七七七年圣诞节的前几天,华盛顿和他的一万一千人的部队来到了宾州的福奇谷(Valley Forge)过冬。部队中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鞋子。 三千多人在福奇谷死于饥饿、寒冷、和疾病。这是他们独立理想拥有的并不丰厚的资本,也是他们最艰难的日子。
.

北美人民有两大优势:一是他们 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战斗;二是他们有一个由坚强的爱国者组成的领 导核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放弃。在富兰克林的不懈努力下,法国站到了北美人民一边。从一七七八年春天开 始,法国的金钱、士兵、船只、和武器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北美。一七八一年十月,在法国的帮助下,大陆军在弗杰尼亚的约克镇(Yorktown)击败了英国 军队。一七八三年九 月,以亚当斯为首的美国谈判代表团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独立战争以北美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献出了生命。在《独立宣言》签署后的第三十六年,北美人民再次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在这场被称为一八一二年战争中,美国人民奋起反击英军的入侵,再次捍卫了《独立宣言》中的理想。
.

《独 立宣言》签署后的第八十五年,美国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在一个标榜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其建国理想的国家竟然 把大部分黑人当成奴隶。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人牺牲了近七十万人的生命,结束了这个国家的耻辱——奴隶制,解放了四百万黑人奴隶。


这个以标榜人人具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国家里,有一半公民没有选举权,理由是她们是女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的几十年间,无数的美国人为此进行了无休止的斗争。直到一九二零年,宪法才规定所有美国人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肤色都有了选举权。
.

亲 手诞生独立宣言的两位美国国父的生命似乎注定了要跟七月四日独立日连接在一起。 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的前几天,马塞诸塞州的昆西市的几位头面人物来到九十岁的约翰•亚当斯家中,请亚当斯为即将来临的七月四日庆祝晚会提一句祝酒词。亚当 斯说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和所有生活在今天、明天、和昨天的美国人的心声:“我的祝酒词是:永远独立!” 几天后他辞世。弥留之际,家人问亚当斯:“今天是什么日 子?”亚当斯带着满意的笑容轻声答道:“今天是光荣的七月四日。" ------ 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晚上,亚当斯安静地去世了。就在这一刻,昆西市庆祝独立日的人们正在高声祝酒:“永远独立!(Independence  Forever!)”

.
有报道说,亚当斯最后遗言是:"杰弗逊要活下去 (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 当然,他不知道,杰弗逊已经先他数小时去世。去世前一天,已经因病卧床一年的杰弗逊发着高烧,晚上8时他问到:“七月4日到了吗?”他的医生回答说:“就快到了。” 17小时后,也就是7月4日美国独立50周年,杰弗逊去世,享年83岁。





本文发表于 2017-10-30 04:41:53 ,被阅读过 4488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海外省市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5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8713
粉丝人数:47
关注的人:0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广泛

九五至尊

山水存真(曾)

嘉韵

张紫葆

云亭

百合韵书社

松风山月

龙翔宇

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