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安的个人空间

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 [ 注: 1,持续修润作品,重发勿怪。2,图片多为网络图片,无关隐私。]   
【七律】钓鱼城怀古:一座小山城何以改写亚欧大历史 [七律]      文/【湯安】   



钓 鱼 城  怀 古



文/湯安




一代枭雄化袅烟,飘零擅业没河川。
城峘倒影三千尺,台榭中荒七百年。
柯烂棋疏文非散,情非物在士愈乾。
合川守将王坚曰:暢赋指间上帝鞭。






王坚,(1204年-1264年),邓州彭桥人, 字永固,宋末著名卫城钓鱼城的关将。他与名将张珏皆是钓鱼城之战的都统制(驻军统帅)。蒙古军团四万铁骑攻蜀时的合川钓鱼城守将,王坚为南宋兴元都统制兼合州知州。蒙哥大汗派宋军降将晋国宝到合州(钓鱼城)招降守将,被王坚斩于军塞。钓鱼城的坚守令整个欧洲闻之变色的「上帝之鞭」蒙哥大汗霸业止步于此,毙于要塞之下,蒙军败走。次年(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王坚被召入朝,升任侍卫步军司都统制。第二年五月,升领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江陵知府。1264年三月,受权臣贾似道的排挤,王坚贬往和州(今安徽和县),次年三月在贾似道陷害之下抑郁病卒。死后谥忠壮。 张珏,(13世纪-1280年),字君玉,南宋名将,凤州(陕西省凤县)人,十八岁在钓鱼山参军。后守卫合州,官至都统制。1259年,张珏作为副将和王坚抵御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获得胜利。后接替王坚为主将,练兵积粮,继续坚持抵御元兵。1275年,张珏出任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1276年,出兵救援被元军围攻的重庆,收复泸州、涪州。当时,临安府陷落,张珏坚持在四川抵抗元朝军队。1278年,张珏从重庆突围到涪州的时候被俘,坚强不屈。1280年,张珏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东北)的赵老庵中自缢就义。


擅业,擅长之业,手到擒来的功业。但,尽管。摩玩,欣赏把玩。上帝鞭,指蒙哥大汗。











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曾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蒙古车骑所向披靡、不可一世,蒙哥汗的铁骑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亚洲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在内的广大地域。 然而两个大汗的死亡都是在率军征伐战役进行当中,猝不及防,内乱顿生,盛极而衰,走向分裂,最终走向灭亡。


这两个人就是“天之骄子”——成吉思汗铁木真和 “上帝之鞭” (西方人的称呼)——蒙哥汗,两人对于蒙古帝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所有关于他们的死因,历史记录模糊不清甚至讳莫如深。


与后人吹嘘得神乎其神却连历史遗迹都没有(无妨人们拿一马平川的海滩当做悬崖峭壁的遗址来纪念)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温泉关战役不同,改写蒙古帝国历史的一处小小要塞一直屹立在那里,不给力图忘掉它的崖山无后们半点质疑的机会,历史有时候所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要塞。








Image result for 成吉思汗铁木真

成吉思汗





  


  
 
 
 
转载,略有增减修改

成吉思汗 是不是中国人之争 可以休了


送交者: 罗杰新 于 2019-08-19 留园网




成吉思汗铁木真,中国人和非中国人之争由来已久,中国,在古代的许多时期都不是一个政权和一个民族就能代表全部的。成吉思汗并非外国历史人物,其父辈、祖辈都在金和南宋任过职当过官吏。


说到“中国”二字,“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不是今天国家定义里的中国。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


由于共同来自于古代九州华夏的文化渊源关系,自汉代开始,人们不仅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以自己为正统华夏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因此,严格地说,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文明上的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国籍专有名词。不奇怪,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国家领土范围。古代没有联合国章程,我国古代各个历史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推翻清代的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因此不能以成吉思汗铁木真没有现代中国的国籍,而断定他不是中国历史人物,不是“中国人”。


另一种古代意义上的“中国”,是占据中原之地的华夏王朝的代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成吉思汗是鲜卑人,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鲜卑在西周时位列华夏诸侯,跟楚国同级别。鲜卑也称为室韦,室韦也称为豕韦,豕韦氏是夏朝诸侯之一。鲜卑在东汉时归乌桓校尉管辖,属于汉朝领土。唐朝时室韦各部归室韦都督府管辖,属于唐朝领土。追溯历史,特别是追溯到上三朝代时期,鲜卑跟中原诸夏有着密切渊源关系。一直属于古代华夏历史文化范畴。

和铁木真同时期的宋朝人,就称自己为“中国”、宋朝国民为“中国人”;而占据中原的女真金国,同样称自己为获得了秦汉隋唐以来的华夏正统,自称为“中国”,视其他周边民族为夷狄;蒙古高原各部长期臣属于金国,铁木真也曾接受过金国“招讨使”的官职,所以铁木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鲜卑人而且是金国鲜卑人,是古代意义的“中国人”。



当他反金自立,建立“大蒙古国”,自称“成吉思皇帝”(即成吉思汗)后,而且连败金军,迫使原宗主国,承认其独立国家地位后,他和他麾下将士、臣民,便取得了新国家“大蒙古国”的国籍,不再是金国之国民了。这种部族战争在历史上反复发生,并不能说明中华历史发生归属变更。(因此说明底下提到的北元蒙古帝国最后结局里面蒙古大汗后人归顺金国后人皇太极,拜后者为蒙古大汗的原因)。


为什么认可铁木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呢?这是因为铁木真的政权基础,他世代所居的漠北草原地区,他的祖祖辈辈原本就生活在中华古代“自古以来”之疆土之内。


汉宣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入塞称款算起,包括东汉窦宪灭北匈奴,唐朝灭东突厥和薛延陀,明朝蓝玉攻灭北元,仅仅是华夏王朝将漠北草原划入版图的时间,累积之和甚至长过美国立国迄今为止的时间。


而如果连前秦、北魏、辽国、金国、满清,这些同样自称“中国”的汉化夷狄王朝也算上,则古代中国王朝领有漠北草原的时间跨度之长,超过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国史;没有任何外国有资格质疑。


漠北草原的分离独立,就和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海参崴这些宝贵国土的丢失一样,仅仅是中国在近代积弱被列强侵略、宰割、欺凌的结果。所以现代中国的疆域,是远小于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历史中国”之疆域的。因此,绝不能仅仅用现代中国的疆域,来限定历史上的中国范围,那样绝非对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此不止是铁木真,包括匈奴冒顿、鲜卑檀石槐、突厥阿史那燕都、回纥骨力裴罗、瓦剌也先这些草原部族首领,从达延汗到林丹汗在内的诸蒙古大汗,皆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是“中国”之古人。简称他们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并不为错。如果非要以汉族和今天中国领土为指标,中国古代历史就会成为游离空悬和支离破碎的许多碎片,他们也根本不属于任何其它古代文明。


主张铁木真连“中国古代史人物”都不算的,你们当真因为一个独立区区几十年、迄今不过300万人口,只相当于一个北京朝阳区的外蒙古,就连整个炎黄华夏历史,大唐安北都护府,屈原楚国和岭南海南台湾都归属于外国历史文化了么?哪里有那样的外国历史文化?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们的牧马之地”。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这句豪言在他的孙子,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汗时几乎将要变成现实,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征服四十国,面积两千四百万平方公里(有文章说三千万乃至四千五百万平方公里)。世界上的国家只剩下已经征服和即将征服两类。大汗坐镇蒙古高原,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三大汗国即如坚盾般护卫着帝国的安全,又如出鞘的利剑随时准备向任何地方攻击。




空前辽阔的疆域,空前巨大的财富,空前强大的军队激发着着空前蓬勃的征服欲望。从斡难河开始,帝国的铁蹄踏过黄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伏尔加河、多瑙河。 此时的蒙哥大汗,运筹跨过另外两条著名的河流——亚洲长江和埃及尼罗河。


尼罗河,蒙哥大汗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旭烈兀。蒙哥汗在旭烈兀出征前嘱托他:“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对于顺从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


1252年,旭烈兀率包括上千汉族人在内的两万名蒙古帝国铁骑出发西征,挡在路上的亦思马恩派宗教国、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亚美尼亚、安条克等国家要么被荡平,要么主动归附。随后,叙利亚全境包括的大马士革城堡也被攻陷,非洲就在眼前,向埃及前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长江,蒙哥 (“蒙哥”的蒙语含义是永久) 汗留给了自己。


躲在长江身后的,是无比富庶而又历来柔弱的南宋,这是一场势在必得的战争。1258年,蒙哥汗兵分两路大举南征。宗王塔察儿(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子)统率东路军攻打荆襄、两淮,而攻打四川的西路军,则由蒙哥汗亲自率领。 这是一支4万人的劲旅,在当时的世界上,超过2万人的蒙古军队,就足以让任何敌人遭到毁灭。何况他率领的还只是两路大军的一路而已。


踌躇满志的蒙哥汗在进军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布局和缴获分配了。



只是,踏上征程的这一刻,没有人告诉正当壮年(51岁)的他,蒙古帝国从他祖父开始的辉煌和看似必胜的亚非两河征战,会从四川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军塞走向黯淡。


蒙古大汗的荣耀和征程,结束在一个名叫“钓鱼城”的弹丸之地。

(from http://www.twoeggz.com/news/10819780.html)









飞禽六首 其三 雕


当代  傅义


题注:2007年2月作



有待扶摇力,图南笑巨鹏
素同鹰易趣,耻与犬为朋
独立峰千仞,高冲雾百层
自由天赋予,何畏大汗矰



钓台怀古


唐 刘驾

澄流可濯缨,严子但垂纶。
孤坐九层石,远笑清渭滨。
潜龙飞上天,四海岂无云。
清气不零雨,安使洗尘氛。
我来吟高风,髣髴见斯人。
江月尚皎皎,江石亦磷磷。
如何台下路,明日又迷津。

此钓台是姜太公钓鱼的钓台,除了后世迷津都一样,其它与正文钓鱼城无关。





“钓鱼城” :一座小山城何以改写亚欧大历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李勇 张桂林 刘恩黎 时间:2019-08-30







▲钓鱼城南水军码头航拍。袁东山供图

▲钓鱼城发掘出的铁火雷。本报记者刘恩黎摄

▲钓鱼城防御体系示意图。袁东山供图





公元1260年,席卷西亚,先后攻灭阿拔斯王朝、占据叙利亚,兵锋直指埃及的蒙古大军,突然勒马不前,主力军团挥戈东返。


前一年,在相隔万里的东亚大陆,南渡长江围攻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震动江南的忽必烈大军,于破城在即时,遽然退兵北还。


气势如虹、横扫亚洲的蒙古铁骑,几乎在同一时期如潮水般退却。


而这一切都因为自中国西南嘉陵江畔传出的消息: 率军进攻四川,意图顺江东下灭亡南宋的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钓鱼城遭到顽强抵抗,于1259年农历七月身亡。


蒙哥死后,汗位空虚,蒙古诸王纷争遂起,各军团匆忙从亚、欧战场回撤。命悬一线的南宋王朝暂时得免灭国之祸,亚欧大陆的格局也因此改变。



700多年后,在重庆合川嘉陵江畔的钓鱼山上,一条攻城地道、几段御敌城墙、数十枚铁火雷残片,尤其是一座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的发现,使这里跻身“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研究下,一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座曾改写亚欧历史的传奇城堡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 西南一柱:  防御体系关键支撑




自长江、嘉陵江交汇的重庆朝天门码头西折、北进,溯嘉陵江上行90余公里,就来到了古称合州的滨江之城重庆合川。在合川城东部,一座最高海拔近400米的钓鱼山,伫立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的半岛之上。


依山就势的钓鱼城巍然屹立于山巅,北、西、南三面峭壁悬崖据江而,险绝异常。这里曾见证波及亚欧大陆的金戈铁马、滚滚烽烟。


1235年,蒙古大军在西征东欧、东征高丽的同时,大举出兵南下攻宋。自此,双方在西起川陕、中抵荆襄、东至江淮的三大战场,展开数十年攻防。因地处长江上游,东扼夔门天险,顺江可趋吴楚,巴蜀地区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成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标。


为稳固“西门”“后户”,1242年,南宋朝廷以淮东制置副使余玠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鉴于成都已失陷,川中残破,余玠还兼任知重庆府。重庆由此成为全川抗蒙的军政大本营。


遏阻蒙古军继续南下据长江破夔门,成为余玠到任后的头等大事。他“集众思,广忠益”,充分运用巴蜀山险来对抗蒙古的骑兵优势。1243年,命人筑城于嘉陵江下游三江交汇、重庆正北的合州钓鱼山上,并迁合州治所、兴元(今陕西汉中)戎司于此,驻以重兵。


同时,相继在川东各山隘建山城数十座,最终形成以嘉陵江、长江为依托,以重庆为核心,以点控面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地处“蜀口形胜之地”、屏障夔渝的钓鱼城,则成为这一体系的关键支撑。余玠帅蜀期间,多次以钓鱼城为前线指挥中心,联动各山城,率领宋军与蒙古军在四川开展攻防,“多有劳效”。


此后数十年间,来自秦、陇、蜀地的数万南宋军民据险坚守钓鱼城,“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收粮运薪,以战以守”。使这里成为拱卫南宋“西门”的坚强堡垒,并在蒙古第二次大规模进兵灭宋的紧要关头,奋起抗击,扭转乾坤。


700多年后,当人们走近钓鱼城时,眼目所及,山险依旧,但城下缠绵环抱、波澜不惊的江水,城里茂林修竹、清幽宜人的山色,让人很难将这里与蒙宋古战场相连。几经挖掘和复建的城门、城墙、马道、校场,也难辨年代和真伪。


历史的烽烟,似乎已不可触摸。人们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弹丸之地,在13世纪,何以能够阻遏在亚洲欧洲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36年止步不前,及至南宋灭亡,仍然屹立不倒?


即便在专家学者看来,钓鱼城战役和山城防御体系的相关研究虽然不少,但多囿于史料,缺乏考古实证支持,还有诸多困惑与疑团待解。


“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却活在许多无从考证的典故和传说中,真正的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痴迷于蒙宋之战的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暗下决心:不能让人们之于钓鱼城的疑惑继续无解。


2004年,钓鱼城考古发掘全面启动。此后15年里,袁东山和同事们踏遍钓鱼山方圆20余平方公里,试图找出掩盖在历史迷雾里的 “英雄钓鱼城”。


史料显示,元军最终占领钓鱼城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拆毁。清代,当地为抗击白莲教,局部利用蒙宋战争期间的钓鱼城址进行了复建。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专家结合文献研究复原了钓鱼城,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区分钓鱼城的宋代城垣和清代城垣。上世纪80年代,当地为发展旅游又新建了部分城墙和设施。这些都给前期考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我们首先就要辨识宋代石料开采加工、城墙砌筑方式等留下的痕迹,在此基础上,探寻蒙宋时期的钓鱼城。”袁东山说,加上钓鱼山范围很广、险峻崎岖、植被茂密,踏勘和测绘难度很大,“大概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钓鱼城城墙的平面分布图。”


通过时代甄别和空间重构,考古工作者们发现,南宋钓鱼城比保留至今的清代城体系宏大很多。


“不仅守山而且控江。”袁东山说,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误解——认为古钓鱼城就是现在看到的钓鱼山顶2.5平方公里的核心遗址范围。“事实上,蒙宋战争时期的钓鱼城,是一个‘山、水、地、城、军、民’六位一体的大纵深多重防御体系。”


“钓鱼城之妙首先体现在‘地利’上。”袁东山说,它既利用了山江之险,又有沟通之便。城池选址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处,南、北、西三面环水,是控扼长江上游的咽喉要道;其山峰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200余米,唯一与陆地相连的东面则有堑沟阻隔。钓鱼城四周山麓田地广阔,还有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使之具备了蓄积人力物力、长期坚守的基础。


最为关键的是将人力与天险融合,防御体系精心巧妙。考古队发现,南宋筑城者们沿钓鱼山南北山麓,修筑了两道奇特的“一字城墙”,分别延伸至山脚江边的水军码头,如同从山顶伸出的两只手臂,拽住长达20公里的嘉陵江,形成了“控山锁江”的坚实屏障。


“一字城墙完全隔断了钓鱼山东西交通,有效阻碍了城外敌军运动;通过拱卫水军码头,又将宋军的水军优势最大化,压制擅长陆路作战的蒙古骑兵,同时也保障了钓鱼城的水上后勤补给线。”袁东山表示。


在考古人员一锹一铲发掘下,南宋钓鱼城防御体系的“拼图”逐渐清晰:以钓鱼城山顶环城和南北一字城为核心,利用三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势控扼三江,北西南三面环绕的江水形成天然护城河,东面则利用山冈、堑沟、城墙阻隔。南北水军码头筑起水上防线和补给线。


于是,钓鱼城延伸成为10余平方公里的半岛防御整体,从而有效担负起屏障重庆、控御东川作用。恰如南宋蜀诗人阳枋(曾任余玠守军参军)赋诗所言:


“吴门捍蔽重夔渝,两地藩篱属钓鱼。

自昔无城当蜀屏,从今有柱壮坤舆。”





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蒙哥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内战五年*,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阿里不哥驻守在哈拉和林一带,并且特别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措施。蒙哥去世,阿里不哥乘长兄忽必烈和次兄旭烈兀不在,想要乘机夺取汗位。阿里不哥立马下令让左丞相阿兰答儿去漠北一带征兵用以扩充势力,让脱里赤在河朔一带征集兵力,忽必烈知道事情非常紧急,率兵往回赶。第二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内蒙古闪电河北岸召开紧急会议,当时参加的都是重要大臣,一致决定拥立忽必烈位大汗,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年四月,阿里不哥在和林称汗,率兵讨伐忽必烈。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争延续了四年。期间,阿里不哥因为实力不及忽必烈便降服于他。忽必烈亲征期间,阿里布局再一次揭竿而起,忽必烈决定亲自讨伐阿里不哥,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囚禁阿里不哥不久,阿里布哥去世。


蒙哥汗的猝死同样严重影响了对尼罗河流域的征服,作为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亲兄弟的旭烈兀虽然对汗位兴趣不大,但大汗折损老巢内讧,尤其是同胞兄弟间的权位争斗迫使他不得不停止进军埃及,转而率军回到伊朗,以应付内部危机。很快,别儿哥部与旭烈兀等不同派别在高加索地区大打出手。在欧洲蒙古铁骑早在1241年就打到了东欧的腹地,今天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区域,维也纳、多瑙河附近,此时的欧洲处于两大汗国夹击之下,已经没有退路。蒙哥汗的死亡和内部极大的分裂动荡令西征军团失去计划,被迫拔都回军,征欧画上句号。 这一系列内部战争标志着帝国西征的式微和走向衰退与分裂。]








蒙哥大汗殒命:  铁火雷所伤致死?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继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决心建树功业。在相继派出诸王西征西亚、东征高丽、远征大理国后,又谋划以左、右两路大军,会同已占据云南的军队,大举攻宋。


蒙哥决定亲率右路军经关中进攻四川,企图攻取重庆,东下夔门,与左路军和南翼军会师于鄂州,再顺流东下,直捣临安,灭亡南宋。


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统精兵四万、号称十万大军,自六盘山挥师南下。此时主持四川防务的一代名将余玠,因受疑于南宋朝廷已自杀身亡多年。由于宋廷政治腐败,继任帅蜀者,皆无大的作为,四川山城防御力量大为削弱。


蒙哥一路过汉中、入利州,取苦竹隘、拔长宁山城,降大获、青居、大良诸城。1258年底,沿途汇集而至的约7万蒙古军,沿嘉陵江南下进抵合州,兵锋直指重庆。


在攻破合州旧城,切断钓鱼城与周边山城联系后,1259年农历二月,蒙哥以“困守环攻”战术,督率水、陆诸军持续围攻钓鱼城。但在南宋守将王坚的带领下,钓鱼城守军据险抗击。蒙古军围城数月仍不能克。


据《元史》记载,农历二月三日,蒙哥督诸军战钓鱼城下。七日,蒙古军从东面猛攻一字城。九日,猛攻镇西门,均不克。农历三月,从东、北、西三面对东新门、奇胜门和镇西门外的“小堡”发起强攻,再次失败。农历四月,接连20天大雨,暂停攻城。二十二日,强攻护国门,败归。二十四日夜,绕道西北进攻外城,一度登上城头,但最终被击退。入夏后,暑热至,蒙古军“军中大疫”,“士马不耐其水土”。农历六月,征蜀前锋将汪德臣在战斗中受伤身死,蒙古军锐气大挫。农历七月,转战东西、纵横南北的一代骄子蒙哥大汗,也“崩于钓鱼山”。


丧失主帅的蒙古军迅速北撤。同年农历九月,南宋朝廷宣布“合州解围”,钓鱼城战役结束。



蒙哥大汗的死讯辗转传往长江中游及西亚后,蒙古军的征伐顿时失去了势头。征西亚的旭烈兀、攻鄂州的忽必烈等部军队,陆续回撤。


但钓鱼城之战中,蒙哥大汗到底因何而死? 史料记载莫衷一是。


据《元史》记载,蒙哥汗自农历六月起即“不豫”,至七月癸亥“崩于钓鱼山”。拉施都丁《史集》记述,蒙哥因水土不服而得了赤痢,为对付病症,他坚持饮酒,使“健康状况恶化,病已到了危急之时”,终于死于“那座不祥的城堡下”。


病死说之外,也有受伤致死的说法。明万历《合州志》所引无名氏《钓鱼城记》称,蒙古军在“西门外筑台建桥楼,楼上接桅,欲观城内之水有无”。城内宋军“俟缘桅者至其竿末,方欲举首,发炮击之,果将桅人远掷,身殒百步之外”。亲临现场督战的蒙哥,“为炮风所震,因成疾”。在去重庆缙云山寺途中,“过金剑山温汤峡而崩”。


蒙哥之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难解之谜。


十多年来,袁东山和队员们在钓鱼城古战场上,也为解开这个历史谜团,寻找着蛛丝马迹。


2005年,在钓鱼城西北的古地道中,考古队员发掘出80余片弧形铁器残片,经确定是铁火雷爆炸后的碎片;2013年,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出土一枚铁火雷爆炸后的弹片,2017年又在该遗址出土铁火雷残体一枚。


结合技术测定和史料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钓鱼城战役中,蒙古军开凿地道想以“地突”战术攻城,而宋军则以铁火雷御敌。由发现小弹片的数量推测,当时投入战斗的铁火雷,可能数以百计。


记者日前在考古现场看到,2017年出土的这枚铁火雷残体呈圆球形,直径11厘米、壁厚约1厘米,差不多有一个脐橙那么大,采用硬度非常高的白口铸铁作外壳,内腔用于填充火药。“这些铁雷外观设计精巧,内置药线引爆,有着相当威力,在当时的战场上可谓是安全、精准、高效的先进武器。”袁东山说。


袁东山介绍,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到宋代已演进为初级火器。北宋出现火药箭和火球,南宋创制出铁壳火球——铁火炮和各种火枪。刀光剑影的冷兵器战场上,开始弥漫炮火与硝烟。


据文献记载,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曾伯提及,荆州每月生产“铁火砲”在1000-2000件,库存多达十几万件;开庆元年至景定二年,建康府知府马光祖提到,建康府在两年时间内,生产火攻器具6万余件,其中各种规格铁砲壳3.5万余件,平均每月也有1000多件,“由此推断,宋蒙战争期间的山城,铁火雷产量也应是非常大的。”


“此前发现的宋代火器实物少之又少,钓鱼城的这些发现,为宋代火器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材料。”袁东山说,更重要的是,铁火雷的发现,也为蒙哥死因的学界争议,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据明万历《合州志》记载,“宪宗为炮风所震,因成疾……次过金剑山温汤峡而崩。”既往认为,“炮风”为发射的礌石所致。元代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1280年扬州炮库爆炸事件时,也提到“炮风”“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袁东山认为,从文中推断,“炮风”应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结合钓鱼城发现的球形铁火雷,蒙哥大汗有可能是被铁火雷类火器炸伤后死亡。”


“护国城头飞炮烈,温泉寺内大王横……”火器在钓鱼城之战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袁东山看来并非偶然。他表示,通过多年考古发掘,重庆地区的南宋球形铁火雷遗存不断被发现,说明这种火器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成熟的制造技术,且在战争中得到普遍应用。这种先进的武器对当时局部战役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百战弥坚: 长达36年坚守的秘密




巍巍钓鱼山,碧血映烟云。当年那场使蒙古大汗殒命,牵动亚、欧格局的战役中,乃至在长达36年的坚守中,钓鱼城的政治军事枢纽和指挥中心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创造奇迹的呢?


史载,蒙哥大汗攻蜀时,合川钓鱼城守将为南宋兴元都统制兼合州知州王坚。王坚自1254年莅任后,对钓鱼城进一步加固,筑南北一字城,兴修水师码头,在城内建池凿井,同时利用钓鱼山良田千亩“保民练武”、且耕且战,聚集秦、陇、蜀地退守而来的军民十数万人,“人物愈繁、兵精粮足”。


“钓鱼城之战堪称世界战争史上要塞防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找到作为防御指挥中心的州治、戎司衙署。”袁东山说。


2012年,考古人员在对钓鱼城南一字发掘中,发现城墙随山势升高到半山后,变成垂直高起二三十米的断崖,而断崖之上又发现东西两道城墙,与断崖面一起,形成南一字城的内城。


按照常规,内城东边的城墙迎敌面朝东,西边的城墙迎敌面朝西,但考古队员惊奇地发现,西边城墙迎敌面仍然朝东。这似乎在提醒,南一字城内城以西的区域,才是防守的重心所在。


结合此前在钓鱼城西北发现的蒙古军为突袭攻城挖掘的地道,袁东山意识到,钓鱼城西部山腰处的范家堰,可能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区域”。

2012年8月,袁东山顺着尚未发掘完毕的一字城城墙朝西走,在人迹罕至的范家堰,他举目四望,这里位于钓鱼山二级台地上,背倚山顶,面朝嘉陵江,整体隐藏在主峰之下的山坳中,台地之外即是落差近30米的陡峭悬崖。可以想见,当时蒙古军队从山下仰视很难发现这一区域,这里也处在炮火、弓箭的射击死角,易守难攻,正是指挥中枢的理想之地。


“那天是19号,经过探勘和试发掘,建筑残垣逐渐露出,我兴奋得中午饭都没吃下。”袁东山说。

随着范家堰的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组气势恢宏的南宋大型建筑遗址。

记者在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看到,这一遗址主要由东部的前、中、后三进院落,及西部水池亭榭等两部分景观建筑构成。院落依山呈阶梯式构筑,整体高差达16米,设计巧妙。巨石垒砌的围墙、坚固精美的水池、细致的浮雕、厚重的础石随处可见。


考古现场负责人王胜利介绍,已经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厢房、仪门、道路、排水沟等遗迹144处,出土宋代瓷器、铁器、炮弹残片等标本1100余件。园林景观部分还发现了水池、石灯,艺术价值相当高,其中一座在当时只能建于皇宫和孔庙中的乌头门遗址,更凸显出范家堰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和建筑遗迹信息,可以认定,范家堰遗址就是蒙宋战争时期南宋合州衙署、兴元戎司所在地,也是钓鱼城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袁东山说,范家堰衙署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经大规模科学发掘、保存较为完整的南宋衙署遗址,价值重大。


“大军压境之际,钓鱼城军民还能修筑如此宏大精美的衙署,不仅体现了宋代能工巧匠们的建筑造诣,也彰显出当时人们沉着应战强敌的自信和决心。”袁东山感叹道。


据史料记载,钓鱼城之役,在长达5个月的攻城战中,蒙古军虽然“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却“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只能派出小股人马履崎岖以登,冒险强攻,结果不是因为士卒伤亡惨重而“苦战不前”,就是由于后军不继而败退。据《元史》记载,尽管蒙古军有几次攻破外城,甚至一度登上城头,“伤宋兵甚重”,但始终无法突入钓鱼城核心区域。


反观钓鱼城守军,则是士气高涨、斗志正旺。万历《合州志》引《钓鱼城记》记载,宋军一度发炮,向城外抛掷各重30斤的鲜鱼二尾、蒸面饼数百,并谕以书曰:“尔北兵可烹鲜鱼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守将王坚更是白天率军抵抗,夜晚不时派兵袭扰敌营,使得蒙古军夜不安枕。

“如果说钓鱼城是山城防御体系的‘皇冠’,那么范家堰衙署遗址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袁东山说,正是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精良的防御布局,钓鱼城守军才能在对抗蒙古大军的战斗中创造出奇迹。




Image result for 孛儿只斤·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元世祖,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

1271年12月18日,汉化措施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在位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





落幕与回响: 探寻仍然没有止步


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汗, 即大汗位。忽必烈改变先取巴蜀的灭宋战略,逐渐把进攻重点转移到长江中游的荆襄战区。蒙宋双方在四川战场进入相峙状态。


作为重庆前哨的钓鱼城,与嘉陵江、长江沿岸诸多山城相互支持、依存,足以控扼东川,因而仍是蒙宋争夺的焦点。


1268年起,解决了阿里不哥内讧的忽必烈汗先后调集近十万大军围襄阳,开始了长达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开了蒙古第三次征宋的序幕。


为牵制南宋从巴蜀调兵援助襄阳,蒙古军在四川开展大规模袭扰,尤其加强对钓鱼城的包围,并在钓鱼城与其他山城之间“筑城进窥”。但钓鱼城守将张珏战守有力,“往往出奇制胜,斩获累捷。”直至襄樊战役结束前,蒙古军在钓鱼城只能“春去秋来,出没无常”。


奈何历史的车轮终归无法阻挡。1273年,元军进占襄阳后,忽必烈下诏水路并进,大举灭宋。四川诸多城镇也相继被元军取得。1276初,南宋朝廷在临安降元。元军也加快了平定四川的步伐,一年多时间里,先后陷泸州、平东川。1278年农历二月攻破重庆城,绍庆、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大厦将倾,独木难支。1279年正月,已经失去军事要塞价值的钓鱼城在守将、合州安抚使王立不可屠城为前提条件下结束抵抗,开城降元。蒙古统帅忽必烈下令为坚不可摧的钓鱼城将士恪守诺言。这个为南宋坚守36年的小小钓鱼城,结束了军事使命。同年,在北方逃至崖山的幼帝赵昺,蹈海而死,南宋灭亡。


渝水悠悠,孤城无言。烽烟散尽的钓鱼城,如今像一位英雄迟暮的巨人,静卧在波澜不惊的嘉陵江畔,任那惊天动地的热血与炮火,掩埋于厚厚的尘土和时间的长河。


范家堰遗址的发现,无异于一次穿越时空的唤醒。让这座创造历史的英雄城再次鲜活起来。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钓鱼城的军事、文化、历史乃至世界性价值和意义,逐渐开始显现。


“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让这座宋蒙(元)时期的英雄城,得到了有力的证实。”袁东山认为,作为蒙宋战争的重要节点,钓鱼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功遏制住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进攻,彰显出南宋军民坚忍顽强、忠贞不渝的精神气节。钓鱼城不仅是一个考古遗址,也是一座精神宝库。


这座城池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延长宋祚20余年。正如明代人邹智所说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而且,由蒙哥之死引起的蒙古内乱,直接导致了元朝的建立,蒙古大规模扩张的势头也基本结束,在某种意义上,间接影响了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


钓鱼城的军事价值也不言而喻。“钓鱼城防御体系是中国积极防御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第三届钓鱼城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奚江琳认为。作为世界重要的军事遗产,钓鱼城集中体现了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东方战争智慧和积极防御的战斗精神。


钓鱼城还让人们见到了我国“火器鼻祖”的真实面貌。“中国最早期的铁壳爆炸弹‘铁火雷’,是古代中国在火药火器领域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钟少异表示,钓鱼城出土的南宋铁火雷残片,不仅为火药火器发明史研究提供了长期缺乏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而且为深入探讨13世纪的战争史、军事史提供了新的物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如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钓鱼城古战场,正在经历“重生”。作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钓鱼城已经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2019年3月,重庆市向国家文物局提出钓鱼城遗址申遗正式申请。今年下半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将启动建设。


但关于钓鱼城的进一步探寻仍然没有止步。“考古揭露硬遗址,解读软文化。”袁东山告诉记者,在继续做好范家堰遗址研究的同时,还考虑对一些文献记载不多的关键点位、矛盾点位进行勘探发掘。


对钓鱼城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展示和传承,也越来越让袁东山“操心”,“让大众可以轻松读懂钓鱼城遗址的空间特征,理解蒙宋战争的历史现象,感悟宋人的精致生活,传承钓鱼城守将的忠勇精神,是下一步想着力做的。”


“钓鱼城发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历史,和间接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关于钓鱼城价值的研究,还应该深入和强化。”在第三届钓鱼城国际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的发言,引起广泛共鸣,“应站在更高层次、从全世界层面来审视这场战争和这座山城。”


(记者李勇、张桂林、刘恩黎)(稿件中有关史实参考陈世松等所著《宋元战争史》)







*注:


这里所说的蒙古帝国(英文: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四大汗国联合组成的大帝国,它是西方史学家对蒙古政权的统称,与内部统一的蒙古国定义不同。


最后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于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权存在于蒙古高原地区,史称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



后蒙古时代及蒙古帝国的尾声



File:1335年亚洲.png

1335年的亚洲。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此时已灭亡,元朝与各汗国的统治范围固定为约2270万平方公里。



察合台汗国在1369年分裂,伊儿汗国在1357年灭亡,二者最终在1388年被又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征服。帖木儿帝国的疆土,鼎盛时东起印度德里和费尔干纳盆地,西至小亚细亚,北自咸海和锡尔河河谷,南达波斯湾和北非埃及。


后蒙古对中原的最后一次征服努力是1404年,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进攻中国明朝,历史又一次重演,主帅帖木儿汗在次年(1405年)进军途中突然病死。帖木儿死后,其帝国分裂,于1506灭亡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


东亚北元后裔组成的最后一任后蒙古汗察哈尔部林丹汗被金人老冤家,此时已经成为后金的皇太极击败,其子额哲归降皇太极,漠南蒙古诸部于1636年3月聚沈阳,认后金主皇太极为大汗、统辖漠南蒙古诸部,蒙金之争画上句号,“蒙古汗国”历史正式结束。


西亚地区,已经融入当地的帖木儿后裔巴布尔于1526年征伐印度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儿王朝,自称印度斯坦王,名义上存在至1857年,18世纪疆域大幅减少,被日不落大英帝国征服。

钦察汗国到1480年或1502年分裂,克里米亚汗国存在到1783年,而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均在16世纪中被俄罗斯帝国全部占领。


外蒙由于依附于前苏联而长期敌视和鞭笞自己伟大祖先成吉思汗,教科书称之为暴力侵略者,长期禁止相关历史研究保护活动,铁血清洗承认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蒙古人,政治上蒙古语言地位为俄语取代。前苏联崩溃后失去依附的蒙古国才突然重新承认这个祖先,而蒙古帝国一词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飘忽不定的久远故事。



后记



有文章简单认为成吉思汗和蒙哥汗死后,蒙古汗国“由于只有军事强,经济和政治都不行而达到扩张的极限,因此必然灭亡”,并且“用一句话形容蒙古帝国,就是军事强大、政治瘫痪、经济崩溃”。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蒙哥汗不意外死亡的话,即使一时攻不下钓鱼城,蒙古帝国的扩张也必然在欧洲非洲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军事和经济都不是问题。


政治统治方面确实是蒙古帝国一直面临的问题,成吉思汗的解决方法是兼容并蓄加上铁血镇暴,屠杀发生于宽容引发的反叛之后。忽必烈思考这样的治理问题得出落后的蒙古文化必须通过接受汉化来改进的主张,这与残暴无信坚决主张通过屠杀镇压汉族的阿里不哥具有极大不同。如果阿里不哥击败忽必烈而胜出,难以想象华夏民族的命运会如何,(当然亦有可能因为阿里不哥缺乏才干加速蒙古势力的内乱崩溃)。


历史不能假设,偶然事件来自于符合历史发展的顽强抵抗,历史规律导致大趋势上的历史必然,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人们,弹丸要塞钓鱼城的军民精诚团结坚守奋战,改写了强盛蒙古帝国的发展方向。


因此,尽可以比兴一句:  庸俗自私胆怯贪婪占据人类历史阴暗和失败的近乎全部事件,它们的反面是勇敢坚强信念和无私。


如果小小钓鱼城守备部队里面也有今天国务院商务部这样那样的逃避派夫妻派投降派私有派,有港府台独那样的暗独派棋子派骑墙派认爹派,小小钓鱼城留给历史的就不难是香港台湾和贸易谈判的被动现状。


用蒙古帝国征非名将怯的不花的两段光耀历史的话语作为结语:


1259年9月艾尤布王朝的苏丹向旭烈兀汗投降称臣,叙利亚全境陷落。这时传到蒙哥大汗已经于八月死亡的消息,旭烈兀汗带领大部队回撤,只留下数千兵力给名将怯的不花。此时军队接到了埃及的马穆鲁克人来攻击的报告,他迅速集结了周围的几千名蒙古战士,但他没有时间和兵力来召集结更多的军队。不过怯的不花并不担心这个,进入西亚以来,蒙古大军连战皆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值得一提的对手。这位攻城略地毫无败绩的蒙古名将深信这次战斗将会像以前一样,以蒙古铁骑的胜利而告终。


战斗中蒙军发现面对的是忽都思联合埃及各部精心设下的几十倍的联合军队。随从劝怯的不花撤回叙利亚大营等待援军,怯的不花回答道:


“人难免有一死,与其卑鄙地逃跑,不如光荣地死去。蒙军如果有人能回去,请告诉旭烈兀汗,怯的不花不愿可耻地逃跑退缩,请他不要悲伤,就当蒙古的女人们一年没有怀孕,蒙古马群中的母马一年没有怀驹。只要旭烈兀汗还在,蒙古的战士们就能得到补换!”


说完后,怯的不花带领少数随从杀向敌阵,直到最后伤重被俘。


受伤的怯的不花被带到了忽都思的面前。此时,这位乃蛮人依然倔强地站立着,他对忽都思说:


“我死在你手里,这不过是天意,不是你有多了不起。旭烈兀汗回到叙利亚的帅帐之后,他的愤怒将会像沸腾的大海,从阿塞拜疆到埃及都将被蒙古铁骑的千军万马所踏平!旭烈兀汗有我这样彪悍的战士三十万人,死我一个人根本微不足道!” 说完后,从容赴死。他没有留下尸骨,留下的是亚非历史长河中蒙古帝国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军魂。


杀死旭烈兀汗心爱名将怯的不花对扭转非洲历史的艾因扎鲁特之战的胜利者忽都思影响巨大,他在惊恐中等待着蒙古军队像沸腾大海一般的复仇,不久就在马穆鲁克人的内讧中被自己人所杀。







附上一些世界名人对蒙古帝国的历史评价:


拿破仑说: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人类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那么军人将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从那些记载中,仍然可以塑造出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强大军队。蒙古帝国令人惊叹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令历史上绝大多数将帅的成就黯然失色”。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在他的《世界史纲》中说:“蒙古人的征服确实是全部人类历史中最为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知识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成吉思汗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蒙古西征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类似的世界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等人的时代出现过。


德国嘉桑大学教授费朗索儿·冯·额尔多满称成吉思汗为“不屈之王铁木真”,在他所著《不屈之王铁木真》中写道:“在欧罗巴也与西部亚细亚同样,不重新树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样无论在欧洲和亚洲,使他们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的一只强有力的手去摇动他们是迫切必要的。这样摇醒他们的强有力的手出现了,这就是不屈之王铁木真及其后裔。他们是完成支配世界的至上命运之后才撤离了历史舞台的。今天的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欧诸国民,能够达到这样的强大和文明无疑是来自于蒙古人和蒙古军征服的刺激和赐物。”




本文发表于 2019-08-31 03:54:33 ,被阅读过 1061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海外省市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0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7011
粉丝人数:47
关注的人:0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广泛

九五至尊

山水存真(曾)

嘉韵

张紫葆

云亭

百合韵书社

松风山月

龙翔宇

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