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花的个人空间

  
诗辞的修辞手法      文/【友谊之花】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今天就从李义山这首《锦瑟》说起。前几天大群里有人问“相见时难别亦难”里这个“难”算不算挤韵(这不是他原话,原话似乎是算不算犯韵),几位老师答非所问,嘻嘻哈哈,这事就算秋风过耳,就这么过去了。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哈?这会儿忽然想起这件事儿,那么我来解释吧,要不你让人家情何以堪?
    现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回环复踏的修辞手法,不算挤韵。李义山借鉴《诗经》和古乐府民歌中的营养,融入自己诗作中增加情味。他最擅长此法,如“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也。那么什么是回环复踏呢?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关键词在句中有节奏地重复,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例如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

   很多名家都注意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古诗十九首中的东西,例如苏轼的[菩萨蛮]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是也。这个同时还使用了顶针手法,你看“ 香颊 ”下一句开头紧接着就是”颊“,这就是顶针,这种手法现代诗中更是常用,例如: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
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
妹妹身上有哥哥。
——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文章中也用的:

他们那种快活劲儿, 真叫人喜欢,我喜欢他们,他们喜欢我。

——艾芜《屋里的春天》

说到这个修辞手法,又得啰嗦几句。大家初学,写东西基本都是叙述,也就是赋比兴的“赋”,这个诗啊你得学会各种修辞表现手法,你笔下的东西才就鲜活,生动起来了。大家平常接触比较多的就是比喻、拟人、夸张,再比较生疏一点就是通感,这个似乎好多人不太会用,从你们诗中没有看出来,所以今天特别强调一下,呵呵,慢慢学着用,你的诗的表现力也就慢慢上去了。宋人要求写诗要“写难见之景如在眼前,留不尽之意挥之不去”,这个“写难见之景如在眼前”你怎么表达?就是要学会这些修辞表现手法。呵呵,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比喻。明喻、暗喻、隐喻主要这三种,大家常见。通感,举个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例子。朱自清对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很深的研究,是我国现代诗的探索者之一,当然让他得以跻身现代文坛大师地位的是其散文的创作,文章中如水波汤漾般流露出的细腻绵密的隽永情思,读来别有一番传统诗歌的滋味:“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比喻,明喻。想想那荷叶连同枝干在微风下是不是像舞台上跳着天鹅湖的舞女?美极了!形象及了!这就是名家名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表现,“渺茫”,若有若无,太形象了,有那么美,朦胧美。这种用声响来表达香气的手法就是通感,写作中你完全可以调动你所有的感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等,古人早就知道这个,“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是也不是?一看就酸得掉牙。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也不是?呵呵!修辞手法几十,上百种,大家没事的时候找找这方面的书去看看。
    好了,我们回到开头,继续说这个李商隐,只因为开头提到李义山,那就说说他的诗。呵呵,有人可能会说你跑题了,怎么刚开头要说李商隐的《锦瑟》诗,说着说着就跑到修辞手法上去了?哈哈,我这个写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这叫伏笔,开头点一下,然后绕开了去说其他的事,然后再到后面交代,小说中常用;诗词中也可以用,生活中这叫吊胃口,以增加新奇性和神秘感。只因这人啊都是喜新厌旧的,所以用这种形式安排文理很有必要。文学作品中不能有多余的东西,凡是其中提到的物象,字,词都有用处,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诗词字数较少,更是不能有一点废话,所以说诗是节约的艺术。
这个李义山功底极高,他看了很多书,研究了前人很多东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说到这儿忽然想起好多人的意识来,一般都认为学唐诗就专看唐人的作品,学宋词就专读宋人的东西,呵呵,当时只好一笑了之。你看看李义山,看看李白这些人的作品都从哪儿来的?都是从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前人作品中吸收而来的,李白的诗风就是从乐府民歌而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杜的汉魏古风;李商隐前面说过,你不知道诗经里的复踏回环手法,怎么理解李商隐的朦胧美?李白,老杜他们祖上都是当官的出身,藏书甚丰,小时候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所以才能千古以来屹立于诗端高峰让人仰视;《伤仲永》大家都学过,少年天才,可惜他爹为了夸耀而终断了他的学业,以至于后来老大徒伤悲……
     接着说李义山。后代诗家说起千古以来最为成熟的诗人,不约而同都指李商隐,只是他的题材都囿于个人情感,所以没有李白,老杜那么伟大。特别是他的炼字取自鬼仙李贺,别出心裁。这个李贺我上一讲举过例子,他每次出行都背两个布袋,一有灵感马上写出来装到一个袋子里,晚上回去再推敲加工,然后又放入另一袋中,他母亲说他“作诗直欲呕出心来”。李义山发现了他,要不后人还不知道除了谪仙之外还有一鬼仙。他留着长指甲,形销骨立,很瘦,只可惜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要不很有一番大作为的。毛主席也喜欢他的诗句,也借他句子用。
    说到这个李商隐就不得不提这个“牛李党争”。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根据两《唐书·李商隐传》中的记载,李商隐早年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曾在令狐楚的节度使幕府中做事,并且因为令狐楚的资助才考上了进士。但是令狐楚死后,他又投到了当时为河阳节度使的王茂元的门下,王茂元很欣赏他的才华,提拔他做了掌书记,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牛党的人就把李商隐恨得要命,认为他忘恩负义,诡薄无行。这是史书中最早的关于李商隐如何卷入党争的说法,后面的史书大多参照这一说法。
李商隐卷入这种政治漩涡中在夹缝中求生存,非常痛苦,有话不敢明说,可是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发明了这种朦胧派的诗法。大家想一想我们建国初期的文化大革命,那种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有多少右派身陷囹圄就能理解了,一个小小的诗人怎么能和政治集团抗衡呢?这话说来就长了,还是来看他这首诗吧。
    《锦瑟》这首经典名作真可谓是绝响之作,所谓“绝响”,顾随先生解释就是,其好处即在于能在日常生活上加上梦的朦胧美(梦的色彩)。这首诗为中国诗之代表之作,若不了解此诗,即不了解中国诗。
    关于这首《锦瑟》历代有不同见解,我却认为它是悼亡诗和政治情态的联合反应,当然大家还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诗嘛一个是尊重原意,另一个就是生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头两句回忆从前,他会比喻,锦瑟,一种华美的古琴,五十弦,象征着岁月年华,一弦一柱,轻轻抚弄,流淌出来的都是曾经的美好时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两个典故,一写前,一写今。大家都知道,是感叹人生如梦,他会写,会比喻,只因为才大。
     这两句写从前之事。太美了!这种诗句今人没人写得出来。这就是李商隐的最大特色。“珠有泪”是写珠光,“珠泪”,联想到眼泪,很美的名词。“沧海月”如被海水洗过,更明、更亮,更觉在月光下之珠亦更亮、更圆。“烟”是暖的,“沧海”中沉入梦的幻觉,“沧海”,沧海桑田,沧桑感。转句诗律是的高潮,也好比文学作品,音乐演奏中最激荡人心的部分。我们好多人不理解律诗中这个“转”字,我这么比喻,明白了吧?然后接下来如大潮回落,“此情可待成追忆”结束,余音袅袅,两人唏嘘感叹不已!当时都是平常事,上了年龄了,回忆起来就不一样了。
    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者坐在海边看夕阳,年轻人可能是悔恨,老者就不一样了,老者还有回味和欣赏之意,只因为经历和对人生的理解程度不同。人生就这么回事,都是梦,曾经拥有就行了,抓不住的,都抓不住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二字真好!真是让人伤痛!梦的朦胧美即在幻梦是空的、缥缈的。而诗人之梦是现实的,诗人之梦与幻梦相似而实不同。幻梦在醒后是空虚,梦中是切实而醒后结果是幻灭。
顾随先生讲解的更好,理解得更为透彻,毕竟是学者嘛:“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句真美。烟雾不但散后是幻灭,即存在时亦有把握不住之苦痛,不能保存。种花一年,看花十日,但尚有十日;云烟则转眼即变,此一眼必不同于彼一眼。诗人之诗则不然,只要创造得出,其美如云、如烟、如雾,且能保留下来,千载后后人读之尚感觉其存在。诗人之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美是诗人的天职。日常生活是平凡的,故写诗时必加梦的朦胧美。


本文发表于 2019-01-15 16:02:21 ,被阅读过 3834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