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梭庚云路的个人空间

学轼词魂殊月远,习寅墨髓距星遥   
【原创/教材】关于变韵词采用同部换韵手法之我见      文/【燕梭庚云路】   

关于变韵词采用同部换韵手法之我见

【原创/教材】


作者:燕梭庚云路

编码:庚云路之六〖X〗字第027

发表:20151013

声明:本文纯属原创,没半点抄袭,如需转载,请将本版权的拥有者名字和地址复上


6.1.0 变韵词采用同部换韵手法的利弊


6.1.1 同部换韵之利


当我们在朗读或创作变韵词的时候,每每读到韵脚很顺畅时,心目中自然而然地跟随作品的意境进入和体现到一种如临其境,同时又享受着美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号的作品所能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究其因,那是因为作品的韵律美再加上作者用心良苦的用韵美所产生的共鸣之结果而致。

因此,作品的用韵,一定要在创作时进行要悉心组织与安排,否则,是绝对不会产生这种好的效果的。

变韵词在用韵的过程中是有两种选择的,一是采用同部换韵的手法,二是采用不同部换韵的手法。众所周知,因为韵的同部,使得作品在押韵字的平、仄两声的字所发出的音韵很接近,因此,这就能让读者在朗读时能收到“不拗口”的感觉。

所以,建议大家今后在创作变韵词的时候,采用同部换韵的手法,一定能顾及和考虑读者在享受你的作品美上所下的些工夫的。


6.1.2 同部换韵之弊


采用同部换韵能让读者在朗读时有“不拗口”的感觉。相反,由于是采用了不同部韵的字,那么,因所押之韵的字在发音时的不同,这就会使作品在所押之韵的平、仄两声的字所发出的音韵相差较远,故而导致读者在朗读时会有“拗口”的感觉。

如果,所选入韵的字,其音韵相差较远,其“拗口”的情况就越明显,这是因为入韵字的字音相差太远,不便于嘴型的变动而造成的“拗口”使朗读不顺口。

古人在创作变韵词的时候,大多都不采用“同部换韵”的,而是较多或偏爱采用“近音换韵”的手法的。

采用“同部换韵”之不便就是在于对所入韵的字之可选性较少,那时因为有些字本身就很少的,不利于选择合适的、又能准确表达意思、且能遵韵的字入韵。


6.2.0 变韵词采用同部换韵手法的论述


6.2.1 同部换韵的立论基础


同部换韵的目的,为的就是使词作在语音上能圆滑地过渡而不会出现拗口现象,如没有采用同部换韵的,那就必然地出现拗口而使作品变得逊色。

采用了同部换韵手法的变韵作品,无论作品在创作时出现过多少次变韵,都不会使作品在阅读或朗读时感到不流畅的感觉。

古人早就知道“只有采用了同部换韵的手法就可避免这一情况发生”的奥秘,足可见古人在文学方面高深的智慧。

例如:在创作《西江月》词时,古人就有“例须同部”的古训。

在《西江月》词里,由于每阙词中只有四句,第一句是平起仄收,第二句是仄起平收并押平韵(此为对仗句),第三句是属于转韵(此为叶韵),而第四句就要换成仄韵作结。很显然,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反楹”式的小令。

在《西江月》规范词谱的起首两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韵),这是典型的对仗句形式,第一句的末字是仄,而第二句的末字是平,这是《楹联》中最惯用的“仄起平收”方式。如采用对仗形式的话,那么,第一句的第一字就必须用平而第二句的第一字也必须用仄,这样才是算是完美的“宋词起首句式”了。

在《西江月》规范词谱里的第三和第四两句是:

⊙平⊙仄仄平平,(叶平)⊙仄⊙平⊙仄。(叶仄)

这其实是“添字”格式的对仗句,在韵律上,第三、四两句的韵律,刚好与第一、二两句的韵律相反,不同的是,在第三句添加了一个“仄”字而已。这种与惯用的《楹联》韵律相反的韵律安排,我叫他为“反楹”式。

因此,第三句的第一字,必须用仄,而第四句的第一字,就必须用平。

当我们在创作《西江月》时,其《词谱》必须是: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             (叶平)

平仄⊙平⊙仄。               (叶仄)

上述第一、二句的句首字与句末字,是以“平仄”与“仄平”递换,第三、四两句的首末两字,又再以“仄平”与“平仄”的错递换。足见用字之严谨。


6.2.2 同部换韵可使作品的意境更强更深


在创作变韵词的时候,如果采用了“同部换韵”或“近音换韵”的手法的话,在创作的概念上来说,则多了一层“用心良苦”的意境,理由是:作者在创作时就考虑到读者在朗读时的语境感受,避免了因为出现“拗口”而使人感到别扭。

一个作品如果出现“拗口”情况的话,无论怎说都是有所欠缺的,如果作者在创作时就考虑克服和消除了“拗口”现象的,那么,你的作品被读者接受好喜爱的可能性就大大地提高了。

其三是,在采用“同部换韵”或“近音换韵”的手法去创作的话,作者在意境构思与用韵定调两方面,都必须要通盘考虑,包括景物与音韵的配合,也包括事情与音韵的配合,如果,你能在这两个方面都选择好的话,那么,你的作品必然会好。

诗词作品,意境引导占了六成或以上,而在字面编排上的功夫仅占两到三成,剩下的一成就是韵律技巧。举个例子说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是“字对”式,又叫做“楹对”式的对仗句。即各字在自己相对应的位置 上做对仗,黄与白,是在颜色上做对仗,日与河,在地理上做对仗,依与入,在 动作上做对仗,山与海,在地理上做对仗,尽与流,在形态上做对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是“意对”式,又叫做“句对”式的对仗句。即他们之间的对仗,是以整句的方式做对仗的,又或者是以整句的方式做“意念”上的演进或“理论”上的注解。

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都属于这类句式。


6.3.0 变韵词采用同部换韵手法的技巧


6.3.1 倒卷帘式的同部换韵


在换韵词中,不能不提及的一种手法,那就是:在用韵上使用“倒卷帘”式的用韵安排了。所谓的“倒卷帘”式用韵,其实就是“从下往上慢慢地打开”的意思。

声韵,是古代是以“平声、扬声、去声、破声”的四声调作定的,到现代,是一“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来作准的。

因此,在古代,就将“阴平、扬起”两声定为“平”韵,而将“上去、入破”两声定为仄韵。

用现代的语言方式来说,即将第一、二声定为平,第三、四声为仄。

因此,声调如以:一、二、三、四的次序编排的,为之“顺”。

反之,声调如以:四、三、二、一的次序编排的,则为“逆”或“倒”。

举:李旭的《虞美人》作例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 现代属第三声,古代属第八步十七筱韵,上去声;

往事知多少。 现代属第四声,古代属第八步十八啸韵,入破声;

昨夜小楼又东风, 现代属第一声,古代属第一部一东韵,阴平声;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现代属第一声,古代属第一部一东韵,阴平声,

雕栏玉砌今犹在, 现代属第四声,古代属第五部十一队韵,入破声;

只是朱颜改。 现代属第三声,古代属第五部十贿韵,上去声;

问君能有几多愁, 现代属第二声,古代属第十二部十一尤韵,平声;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代属第二声,古代属第十二部十一尤韵,平声。


将声调从第四声开始,逆顺序倒数到第一声的用韵手法,我们称之为“倒卷帘”式的用韵法。

从中可以印证的是“大凡仄起平收的变韵词,其基本上写法都是属于倒卷帘式的句式排列”的。如果,就《虞美人》词的句式,其作品每句入韵的字是如下:

第一句入仄韵的字,采用第四声,古韵是属入破声;

第二句入叶仄韵的字,采用第三声,古韵是属上去声;

第三句入叶平韵的字,采用第二声,古韵是属杨起声;

第四句入平韵的字,采用第一声,古韵是属阴平声。

可见,该词所入韵的字声排列,刚好就是“四、三、二、一”的倒数式排列。这种倒数式的用韵排列,我们就称之为“倒卷帘”式的用韵法了。

李旭的这首《虞美人》词,虽然没有采用“同部换韵”的手法去写的,但当我们在朗读他的佳作时,依然没有明显的“拗口”感觉,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近音”手法去编排。

细读上阕的“了、少”是属“晓”韵,而“风、中”是属“翁”韵的。再读下阕的“在、改”是属“慨”韵,儿“愁、流”是属“尤”韵的。

上下两阙的用韵依次是“晓”“翁”“哀”“愁”,那么,我们用在四字合起来,就成为“晓翁慨愁”的词底暗寓了。

我们知道,李旭在写这首词,是在他亡国被俘被流放的时候而创作的。试问,当我们现在再读此词时,在对该词的意境境界里,又是否多了一层寓意。


6.3.2 同部换韵的韵部安排


在【词林正韵】中,属仄韵的字共有十八部,而平韵的字只有十四部,因此,如果采用“同部换韵”去写换韵词的时候,就只有十四个韵部是相同的,但如果采用第十五部到第十八部的仄韵字入韵时,那么,就势必不可用“同部换韵”的手法,而只能改用“近音换韵”的手法了。

并不是所有采用十四部以内的字入韵的词都要采用“同部换韵”的,即使采用了如何一个部的仄韵的字入韵后,也都可不采用“同步换韵”而采用“近音换韵”的。

古人在创作换韵词时,多是采用“近音换韵”而不是“同部换韵”的。因此,我们在发扬和创作古韵的时候,上述两法都可用的。

要强调的一个原则,那就是:为避免出现“拗口”情况,建议多采用“同部换韵”的手法为首选,在没有同部可换韵的情况下,可采用“近音换韵”的手法。


6.3.3 同部和近音换韵有利现代诗家及填词人


众所周知,现代歌词绝大多数都是要押韵的,但这个“韵”就不是古典诗词中的同部或近音的单一专韵部的韵,而是包括平和仄两部分的同音近韵不同调的“通韵”了。

让我为大家举一下同部和近音的例子吧。

在歌曲方面,如:

大家都很熟悉的《东方红》,歌词中所用的“红、升、东、星”的四个脚,包括有其中的“红、东”两字是第一部平声系的一东韵的,而“升、星”却是第一部平声系的十蒸和九青韵的。这四个字,在古韵中虽然不同韵,但在现代语音中是通韵的。

在现代诗方面,如: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其中“桥、了”上两韵都是属于平仄同部近音的,而下两韵的“来、彩”都是属于平仄同部近音的。前者“桥”是属第八部平声 系二萧韵的,而“了”也是属第八部仄声系十七筱下韵的。后者的“来”是属第五部平声系十灰韵,而“彩”却是属于第八部仄声系十海韵的。这四个字,在古韵中也是不同韵,但在现代语音中是近音韵的。


6.3.4 采用同部换韵可帮助作者对用韵的能力


在【词林正韵】中,有部分看似同韵但用现代语音去读时好像有出入的字,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古韵”与“今韵”有所不同所致。

我们必须了解“古韵”是以中原一带的语音为基础的,而“今韵”却是以北京的语音或以《新华字典》为基础的。

在“古韵”中,是将所有的字(当然有部分的字尚未纳入)按平、杨、上、去的四声调归纳到一起,当你在选择所用韵的那部那韵时,便一目了然。

但在“今韵”中,虽也是将所有的字(当然包括部分未简化的字、部分尚未简化但已被强行合并为某一个字的字、部分是由政府决定舍弃的字)按一、二、三、四的四声调,按“英文字母的顺序”统一归纳在一起。

上述两种方法,对学习和创作古韵的人来说,前者要比后者的好多了。

在我国最近的两个朝代所出版的字典来看,清朝的《康熙字典》所收纳的字条(包括常用字与偏用字)总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立国初期首版的《新华字典》所收纳的字条(后经十数次再版)数量、注音、起源、释义、词例等方面去作比较的话,你就不难发现其出入在那里了。

现代人在古韵诗词创作时,很多人都喜欢用“今韵”的,原因是归类在同一音韵而可供择韵的方面,不但字数多了且还能符合现代时尚。

其实,在现代创作古韵时,不反对人选用“古韵”或“今韵”的,我的原则是:只要 能满足“音律圆润、文理清华、意境优丽、用字用词用典得宜”这四个条件,就是一好的作品!

因此,要想自己在创作变韵词时能满足和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话,那么,建议你在择韵时,能采用“同部换韵”的手法,一定会给你有好的收获,尤其是对初学者,其收获会更大。


本文发表于 2015-10-13 09:25:50 ,被阅读过 1391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