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评 > 诗部
高福林《文之思也其神远》
发布于1970-01-01 08:00 点击:52 评论:0 作者:王山木

1、本栏目系点评栏目,不定期挑选站内作品任诗友点评,诗友可以较详细地对作品进行点评.发表见解,百花齐放。

2、选出挑选若干评论推为“精评”。

3、与评论主题无关的评论或跟评,网站有权删除。


文之思也其神远
——王宏诗词十首赏析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构思,需要丰富的想象。这种跨越时空的思维,具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功能。“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思维达到一定境界,就会产生“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效果。近读王宏先生的十首作品,却感觉有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之境界。如果您也有好奇心的话,我们不妨去一睹他诗词之风采。

       一、凝神聚气之奇

       诗创作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撑,更需要一股强大的气韵来凝聚。“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如何积聚精神和气韵?刘勰指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才能“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请看《初春》:
百草群芳众所期,樱花几树入时宜。
东风独抚池中柳,细雨清沾窗外枝。
小鸟怀春啼叫早,腊梅恋旧落英迟。
朝朝夕夕都关意,点点星星皆有诗。
      《初春》是一首时令诗。全诗的情境,有如在大地初醒万物萌动的背景上,于一阵阵东风吹拂、细雨滋润的欢乐氛围中,有娇红嫩绿兀地次第竞进,小鸟翩翩轻飞啼鸣,鲜活而明丽,煽动人心。
      首联“百草群芳众所期,樱花几树入时宜”,即运用通感状描初春景物。从大处说“百草群芳”,从小处说“樱花几树”,诗人这里把“百草”“群芳”和“樱花几树”三种物象用三个特写镜头依次介绍给读者,不加任何形容,而让读者自己去联缀成为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因“众所期”和“入时宜”,平添了动态和神气,似乎看到了采春迎春的人们,在“百草”朦胧的阡陌,在“群芳”欲绽的庭院,在“樱花几树”的畦头,尽情地释放他们对春的期待和喜悦。画面简淡、空旷,没有人物的活动,找不到巧饰的痕迹。这“百草群芳”、“樱花几树”略显清寂,但诗人用了“期”、“入”两个动词作补缀,所以,就使这种“只见茅屋而不见人”的景象,立马如滚动的屏幕,把无限风光一幕幕展现了出来,令人目不暇接了。
      颔联“东风独抚池中柳,细雨清沾窗外枝”,诗人的视觉由阔转精,由宏观到微观,依次来写了“东风抚柳”、“细雨沾枝”的情景。“独”、“清”作为状语用的奇妙,是画龙点睛之笔。“池中”、“窗外”更把观察引入细腻境界,“独抚”、“清沾”既是一种拟人化,更是“东风、细雨”自然姿态的形象张放,把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展现的却是“初春”时节万物萌动的俏丽清雅画面。这样平中求奇的手法,需要诗人必须具备安然自乐的豁达心态,和摆脱世俗的独特情调才行。
      颈联继而从颔联的具像写景扩展铺陈,“池中柳”与“窗外枝”生发开来,以对两个令人心醉的具体情境的感慨,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欢愉叙写。一个是“怀春”小鸟的啼叫,另一个是“恋旧”腊梅的落英,这样形象化的比照,不管是迎新或是送旧,都使人眼明身热,这些眼前景物,诗人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与其说是写其风光,倒不如说是一怀幽情散发,每一个字都是美妙的音符,震荡的人意乱神迷。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景转到情。“朝朝夕夕都关意,点点星星皆有诗”,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意”是什么?“诗”是什么?自然,这是诗人进一步放眼远处所思及的心情。若说前三联主要是客观描写,情寓于景中,尾联则主要是抒发主观之情,是春归来后的日新日异的鲜活特质,“朝朝夕夕”、“点点星星”,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不同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伤,不同于“困人天气日初长”的苦闷,不同于“长夏江村事事幽”的闲适,而是领悟到这初春的自然景观是“一年之计”之关键,是心灵归宿之所在,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追逐。在这里,诗人不但把景象写活了,更显示了诗人对清幽境界的神往,一个“意”字,一个“诗”字,真是妙趣横生,境界全出。惜春、怨春终归是古典诗歌中普遍的主题,但诗人却要高唱“朝朝夕夕都关意,点点星星皆有诗”。这首诗诗人表现的不是小我的一己之欢,而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博大热烈的胸怀,是对四季的哲理性的审视。
      可以归于此类的作品还有《回乡闲吟》、《野柿》等

      二、谋篇布局之巧

      

优秀作品的产生,绝非一蹴而就。刘勰提出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即“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正像有独特见解的工匠,按照意象娴熟操作自己的斧头一样,进行虚实、动静、正反、抑扬的组合。下面,我们援例来看:

      1.虚实结合。凭吊古迹,感怀现实,常常由眼前景物引发对历史的追怀,在眼前景与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的交汇中抒写诗人的感受。请欣赏《四渡赤水》:
妙笔神来巧用兵,山山水水任纵横,
虚虚实实几回合,万里长征新局成。
      本诗由眼前景想到历史事件,“妙笔神来巧用兵”,是对四渡赤水这一历史事件的形象描写,经典、鲜活。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仍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正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是这一重大战略计划中最典型的一笔。首句脆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堪称绝妙。围绕首句,二三句的迂回展开,是“四渡赤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尾句则是高收,“四渡赤水”正是奠定红军万里长征成败的关键所在。诗人从“四渡赤水”的“妙笔神来”,于山水纵横,往来驰骋中,油然生发感慨,把“万里长征新局”融进画面。将实景、想象与感受揉合起来,浑然无隙。
       2.动静结合。写景状物,常常配合空间顺序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布局。我们看《游夜郎谷》
石头城里石头人,似怪如神傲骨峋。
瓷片残芳隆鼻直,陶缸妙用眼珠匀。
脑瓜高耸尖儿突,巨嘴圆开红舌伸。
谷底观天云海上,郎王一问有何津。
       这是一幅描写《夜郎谷》的风光画。诗人通过游《夜郎谷》所见所闻的描绘,表现了他对这一“别具一格”的奇异环境的赞美。作品采取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依次写进“石头城”看“石头人”,看到的“似怪如神”的“傲骨”,“隆鼻”的“瓷片残芳”,“瞪眼”的“陶缸妙用”,“高耸的脑瓜”,“圆开的巨嘴”,动静结合地写出了来此观游的独特的感受。
      首联“石头城里石头人,似怪如神傲骨峋”,这是初入时的所见。因为是“奇幻”之境,谷中轮廓在远处未必看得分明,但“似怪如神”的“石头人”却清晰入眸。《诗经》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诗句,奇幻的“夜郎谷”,比雨中更觉晦明无常,会诱发许多联想,所以说“似怪如神”是符合生活真实的。“石头城里石头人”绐这个神秘的山谷平添一种幽静,大有古人所谓的“鸟鸣山更幽”的气氛。
      如果说首联是写诗人在初入时的感受,显示“夜郎谷”之“幽”,那么,颔颈两联就是通过对一条引人入胜的谷中小径的描绘,显示“夜郎谷”之“深”。各种遗存琳琅满目,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加上现代化的流光溢彩,人工布局,顺路而行,也许有山溪流过,流云随从,也许小路尽处是一座小桥,小桥的旁边是一排竹木搭建的石玩小店,“竹”、“溪”、“路”、“桥”连接了“夜郎谷”周围景物的和谐统一,真令人羡慕。诗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夜郎谷”精神世界的美。
       尾联,诗人宕开笔触,转而描绘“谷底观天”,用“郎王”一问作形容,很有韵味:夜郎自大,这曾经流传千古的一句经典,在此时被诗人彻底的改变了,谷底观天到了“云海上”,试问,郎王的眼界是不是一下被拓开了呢?“有何津”即是眼界被拓开的具体表现。这种以虚代实的手法,真是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3.正反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也是古代诗词一种重要的布局方式。请看《鹅》:
抬头不见低头见,出自凡胎难上天。
安得方塘明若镜,也同云影碧空旋。
       诗的前面两句是正面描写,写出了“鹅”的自然形态,出处和本能,情感形神相济。后面两句通过“方塘若镜”、“碧空云影”的特写,从侧面烘托鹅的美妙、高雅一面。起到了借物喻人,融写景、咏物、抒怀于一体的作用。诗由感觉到视觉,以景衬情,流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鹅的深情赞誉。
       4.抑扬结合。抑扬手法也是古典诗词谋篇布局的重要表现手法。如《观石榴有感》:
秋光淡染子莘莘,不露珠玑本色真。
草木方能知节令,违时开口易蒙尘。
      诗中先写“淡染”莘莘子,再写“不露”本色,以深秋对物华变化的叹惜,反衬出于殷切期待中发现的适时新喜、惊奇。抑扬手法写出物化情境之后,再以“方能”、“易”的拟人化手法,化静为动,阐释了“违时”不再的警人物理。自然,也是人生的道理。

       三、构思设境之美

       

        刘勰曰“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构思之初,各种意念纷纷涌现,具体的写作方法还没有确定,要描绘的对象还没有形成。因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思与境偕是司空图关于意境结构问题的文艺心理用语。“思”为作家主观的心意情思;“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之境。认为艺术意境的结构,是诗人的心意情思与客观境象的结合,亦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与“物”的交融。我们看《葡萄井》:

串串银珠碧,龙门此处开?
苔生丝缥缈,云动影徘徊。
妪洗清池暮,鸠啼老树颓。
出渠成野水,几滴笑能回。
      葡萄井,全国有数处,最著名的是位于长宁县双河镇的葡萄井。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将孟获大军围困在双河镇内。孟获突围无望,防守不力,便在镇外护城河中投下剧毒,想以此阻遏蜀军进攻。诸葛亮探知情况后,命士兵佯装中毒,诱使孟获放箭。孟军箭尽,诸葛亮昂然而出,立马于城下,大声对孟获说:“孟将军,城内城外水中都有剧毒,你又箭尽粮绝,必败无疑。但我不想乘人之危取你的城池,我已命马岱回益州运来一口水井,置于东门外,供你的军马饮用;另送你大米一百担,箭矢十万支,解你燃眉之急,也略表我蜀汉与你永结和睦的一番心意。”说罢,诸葛亮下令撤军。孟获打开城门,搬运米粮箭支,果见东门外有一口井,井中泉水涌动,甘爽清冽。孟获十分感动,叹息说:“诸葛亮能把水井搬来,岂非天助!”于是解甲投诚。从此,这口井就一直留在了双河镇外,并保存至今。如今的葡萄井,已开辟为旅游胜地,景色格外怡人。但据我所知,诗人所咏的葡萄井是自己家乡遵义凤冈蜂岩镇的葡萄井。虽无长宁葡萄井那样深沉的故事,但却一样令人陶醉。据井碑文所载,此井修建于清代,泉水自井底渗出,溢于石凿水沟,注入长方形水池,然后流入稻田。其泉名得来是,在清水池底,冒出一串串水泡,似葡萄,逗得小鸟左顾右盼,常来啄食。井畔“苔丝”缥缈,井中“云影”徘徊,仰之则肃然起敬,临之则杂念皆消。更为神奇的是,此地有妪洗“清池暮”之奇景:“清池”可晨至暮长洗不浊,“老树”春到冬任鸠啼而不颓。梦境乎,幻觉耶?只觉得人能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生活,定然胜似神仙,朝暮晨昏,其乐融融。

      想着葡萄井“出渠”即成“野水”,诗人不禁心旌动摇,生发岁晚之咏叹,但这用得着悲观吗?尽管知道流远后没有一滴能够回来,仍需保持平静心态送他们去。这首纪游诗,“情”与“景”,“思”与“境”,水乳交融,可感知,可触摸,仿佛和诗人一道步入清流不腐之境,置身仙风道骨之班,无愁无怨,无悲无嗔,只觉得雅致,只觉得谐和,因而宠辱皆忘,愉悦非常。


       四、意象语言之妙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刘勰《文心雕龙》曰“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这就是说,“意象”要得到语言的配合,才能运用得巧妙。举《鹧鸪天•清秋》作例:
       白露水光画屏中,人生美景与秋同。山川恬淡清无媚,草木萧疏色不穷。 浮云散,落霞红。风高何计问归鸿。繁华尽处虬枝劲,夜冷霜寒老气雄。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清秋”所见之景色;下片则用巧妙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老而不闲的胸怀。通篇气韵流畅,狂放不羁,且语言清新风雅,不拗不冷,朗朗上口。
      白露水光画屏中,人生美景与秋同。
      词的开篇便以十分豪放的口吻表明“清秋”的画意形态,首句,是对杜牧《秋夕》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的翻新再造,似有出于蓝胜于蓝之意。次句把人生和时令糅合在一起,这充分表现出了作者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山川恬淡清无媚,草木萧疏色不穷。
      想象力如天马行空,十分奇妙。“清无媚”、“色不穷”是对“山川恬淡”、“草木萧疏”的定性,这样拟人化的丰满的意象,这样不施粉黛的清新的形容语,凭借的应该是浪漫而又奇特的幻想,表达的是作者与自然万物间亲密的关系,抒发的是作者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念想。
      浮云散,落霞红。风高何计问归鸿。
      宋·赵彦端《浣溪沙·过雨园林绿渐浓》有“过雨园林绿渐浓,晚霞明处暮云重”句,而作者也是写浮云,也是写落霞,却一改赵词忧叹之心绪,浮云散去,彩霞落下依然是红彤彤的。何况配句尤其风采,“问”字下的极好,有奇深地表达,问什么,不用去问!“风高”、“归鸿”都是浮云散,落霞红的搭配色。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不计年龄,不管在职还是退休都一样的高尚节操。
      繁华尽处虬枝劲,夜冷霜寒老气雄。
      最后两句再次通过比兴的手法,强调了淡泊名利的心理。作者不向往那些荣华富贵,只想“老骥伏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所谓“清秋”,只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它的高洁和不畏“夜冷霜寒”的品性,已经深深融入到骨子里。
      此词自然流畅,前后呼应,章法严谨,是一篇热爱生活,鄙弃功名利禄的宣言,读来令人感叹佩服。
       可以归于此类的作品还有《秋思》、《咏梅》等。
       当然,“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诗人的创作重在潜心推敲,精于变化,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在这些方面王宏先生都“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言鼎语斤,自得其所。读者可根据需要,仔细翻读其作品,定会有更多收获。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王山木 男 64岁
贵阳 南明区
注册会员
注册日期:2024-09-25
最近登录:2024-11-12
作品数量:32
空间人气:2983
粉丝人数:7
关注的人:13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