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诗 > 原创新诗
《风渐渐老去》,附旧译《禾墩,一首经典优美的
发布于2016-09-22 05:36 点击:2654 评论:0 作者:湯安

Image result for wind





风渐渐老去


文/Cancan



风渐渐老去

草叶集

随风枯萋

坠落陌生的空气里

红尘
攘攘熙熙

数着变换的纸币


只在某一隅

某处亮着的窗棂

在青灯的书卷上


用时针
镌刻摩崖石壁
记录人间的几笔----
仿佛要抵御沉寂
又像是挽救沉溺


于是诗人

诗人桀骜的头颅

始终不懈地高举

释放出那些一眨的善意

那是唯一一种的温煦

在时间中延续
派驻
蝉联一切的戏剧


于是垂老的风
唤醒枯槁的树


让旷古矍烁

树芽用毫无装饰绽裂
诠释出
季节


和存在的意义






梦 中 江 南

—— 江南印象的风、雨、柳、巷


文/Cancan


从没有一种辎重
会这样扎根不动
没有一种梦境
这么捭阖靡旌
摄魄酬心
连杨柳叶的飘动
池水的凝融
桨橹做响的乌篷
萦绕的都是那般浅绿的双瞳
流动的桥虹湖淙
一起
在水墨阑珊的长巷里
流淌呢哝
——那梦中的江南

从二月春苏
到四月雨浓
梅粉,荷蓝,巷绿,桃红
陪伴着流霞的风
黛瓦蟾宫
那芸花弥漫
燕语柳绒
淡山明水丝綃长空
要用多少温柔
才能积淀出这样的纯粹
这样千年不懈脉脉传宗

于是记忆蜂拥
日煦月胧
佳话如风
于是儿歌
一齐合唱
擦拭透明的芸窗
掀开谁家的长帘
怀想中水洗的吴越天穹

只需,再哈上一口气
远镜头
就可以擦拭完毕
可以掀开门窗
拾步青石灰瓦的雨巷
流连家园集市的淌漾

而一个绝轻的叹息
又会立刻扰断这弥足的鸳梦
让熟悉的江南
无影无踪
好不怅茫
奈何伫望
不见了雾濛
中断了江南之梦







艺术不容易定义,但凡不容易定义是什么的都不难定义不是什么。艺术不是绝对自由,不是信马由缰,不是任何极端行为,艺术也不是没有经过积累沉淀的展示,不是失去平衡的情感意境意愿想象爱憎。艺术之大在于胸怀,艺术之细之深在于至爱和历史文化的厚重。“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说明艺术不是涂鸦行为的代名词,艺术的表现力遵循深刻的文化展示规律。

因此诗歌的诗思与诗词形式似乎属于不同的创作体验,二者的深刻协同带来作品的深刻,缺一不可。诗源于深刻的体会凝眸致感,出自激情、触电、冲动、热血,成于史诗般的排演配乐,反复融汇贯通磨合提炼。诗致力于诗意的最佳意境画面的体现。因此,诗人是乐队指挥,演奏家与舞台聚光灯下的独舞演员,演绎着大自然的春光绽放雷电交加与爱恨情仇。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分别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命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 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他的理论主张作品中的人物应该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提出表演的“陌生化”的理论:“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而这一理论的源头,可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找到:「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的”“ 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了这种“熟知性”,建立了一种间隔。为的是提供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判的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的艺术特性。这种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它既是趣味盎然的,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史诗剧重要主张之一就是,批判的态度能够成为一种艺术的态度。”———演员与角色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的表演体系来自对中国戏剧的动作和音乐等表演艺术的姿势化的研究。"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存在的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作为艺术上的字母,演出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优秀演员,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

二十世纪以来,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成就出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浓郁诗意的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Image result for motherland in dream




附旧译:



禾墩,一首经典优美的美国诗----赠诗友 [英诗翻译]   文/Cancan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E. 罗宾逊禾墩(The Sheaves)翻译
禾墩, 一首经典优美的美国诗
-----赠竹丫头

禾墩金色的灿烂
像一千个金发女郎
从睡梦中起来
走向太阳!
美国有许多伟大诗人,诗歌灿若繁星,在我所读的美国哲理诗之中,最难忘的是桂冠诗人罗宾逊的这首 "禾墩 The Sheaves"。从大学到现在都一直感慨作者令人惊叹的哲心慧眼,他写出了大自然的禅意和诗的生命力。这首诗可以让人感觉出在字面之外,诗人心中和诗词字句中那浑然天成的优美和生命般鲜活的韵律。
不过,除了多年前在大学里看到的译作之外,中文难以到翻译版本。美国的几本大部头英语诗选里面在 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 名下也难找到这首 The Sheaves。于是几次尝试翻译这首有着多重隐含意境的诗。
学习英诗时,最刻记于心的是教程首页的一句话:「A poet is one who spends a lifetime standing out in thunderstorms, waiting to be hit by lighting. 诗人是用毕生精力去迎接暴风雨,等待被雷电击中的人。(Randall Jarrel)」。
从这次52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风波让几位德才兼备作品神秀的诗友蒙生退意,想到我自己曾经为政治观点而决别的几处诗坛或网站,十分理解各方当事者心中的感受。
般般抱义足足怀仁,信赖朋友的人,更能够相信自己。诗人交流的是炙热的诗意境界和宽敞的情怀。
谁没有经历过坎坷? 我相信只要为人好学,爱国爱诗,就符合52shici.com "诗词吾爱"这四个字,更不用说这样的人总能够跨过坎坷。因此,在大原则之外,人们不应该苛责抱怨,完全不必拘泥于其它,着眼于向前发展和进步永远比淤积在原地斤斤计较一点前因后果不清,内容细枝末节的小事重要得多。
After all, everyone is a passenger ships of the world, past or present.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每个人只是世界的过客。
发表本文想说的是这首诗和一句英语谚语: "风浪过去,磐石依然屹立。"






禾  墩

E. 罗宾逊
Cancan/汤安 译

厉风席卷着大地
春芽默默苏醒
她携着圣洁生命的召唤
让天地走向灿烂
她远离世俗交易的斗角勾心
没有低迷,用纯洁心地
散发崇伟的声音--
"不是说得愈多,就愈发有力"
于是,在一切都泄气的严酷时光
期翼晴朗的日子,油然纷穰
直到下一次风霜严冰
将秀绿幻化成一千垛禾捆簪缨
啊,禾墩!
那不安于沉寂的金色灿烂

像一千个金发女郎
睡梦中起来
走向太阳!


The Sheaves
——–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
Where long the shadows of the wind had rolled,
Green wheat was yielding to the change assigned;
And as by some vast magic undivined
The world was turning slowly into gold.
Like nothing that was ever bought or sold
It waited there, the body and the mind;
And with a mighty meaning of a kind
That tells the more the more it is not told.....
So in a land where all days are not fair,
Fair days went on till on another day
A thousand golden sheaves were lying there,
Shining and still, but not for long to stay –
As if a thousand girls with golden hair
Might rise from where they slept and go away.



P.S.
1

附上目前找到的诗选集里的中译诗,作者不详,译作来自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外国文学基本解读"(美国卷  上 ):

禾 墩
在风之暗影久久滚动的地方,
绿苗正屈服于自然安排的变更,
像不可解的庞大的魔术所促成,
这世界正缓 缓地变成了金黄。
和一切买进或售出的都不相像,
它等待在此地,肉体和心灵;
以一种十分 崇伟的意义说明:
不说的愈多则说得更加尽量。
于是在一切日子都不美的地方,
美的日子伸延着,直到有一天来临,
一千堆金色的禾墩忽在此斜躺,
灿亮而寂静,但不能在此久停 ———
好像一千 个垂着金发的女郎
熟睡处醒来,走向异境。


2

如果你了解美国桂冠诗人罗宾逊,就会知道美国诗坛的新旧过渡时期是如何转化承接的。以下提供一点简介(中文资料来自网上,主要是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外国文学基本解读"(美国卷) 和网上看到的书籍"美国文学精华"中的第二十二章)。

图片


爱德恩.阿灵顿.罗宾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爱德恩.阿灵顿.罗宾逊(1869-1935)是一位处于时代交接期的美国多产桂冠诗人,三次获得普利策奖。他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时代,当时正是处于重建和快速改变的时期,国家价值似乎被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主宰。
罗宾逊的诗因此具有社会过渡期的特色,并且藉由传统的形式、超越主义与清教徒准则的混合色彩而探索衡量人类和社会价值。这种价值实际上带来的正是人生永恒的问题与探索。
罗宾逊的童年在缅因州美丽的嘉德纳(Gardiner,他诗中的“蒂儿伯里镇”)镇度过,女诗人爱眉·罗威尔(Amy Lowell)在她的《现代美国诗的趋势》中曾赞誉(当时的)嘉德纳是最饶有英国风味的美国镇市;难怪它的街上要出现罗宾逊诗中的人物里查德·柯瑞(富伸)和米尼佛尔·齐维。
小镇提供了他诗歌作的灵感以及他作品角色的范例。罗宾逊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教师。不过,尽管他的双亲都认为罗宾逊的聪颖异于常人,但一直比较偏爱两位年长的哥哥而忽略小罗宾逊。他深爱着家人,却自认更像是一个局外者,他后来对所处的社会也一样感到这样的疏离。

1891年至1893年,22岁的罗宾逊就读于哈佛大学,尔后回到缅因州住了三年,多数时间里面他感到悲观孤独。罗宾逊在1895年搬移至纽约。他的第一本诗集《急流与昨夜》是在缅因州居住时出版,紧跟着在1897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不过他并没有因写诗或从商而闯荡出名气,最后只好以名校学历和富家子弟之身,在纽约地铁建造期间担任一名卑微的地下车道检查员(一说是货物装载检查员)。这让试图以写作为生,荣耀自己出身的家庭的罗宾逊历经了与早他半个世纪的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的小说《红字》作者)一样的困境,被迫面对异常困窘的日子。
有趣的是,霍桑曾在波士顿港口担任煤矿检查员,而罗宾逊是车道检查员。霍桑在总统大选时曾为美国总统皮尔斯(Franklin Pierce)作传,才华横溢,因此皮尔斯对霍桑感激在心,安排了海关职位答谢霍桑,后来又让他担任利物浦领事这个丰厚的职位。同样地,罗宾逊的诗总能令喜欢深思和在日常事务中发现哲理美国总统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国FDA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执行力度来自于这位总统的一次吃牛排吃坏了肚子的反思)印象深刻,爱诗及人,因为对诗人的工作境遇感到耻辱,而帮他在纽约海关安排了办事员一职,罗宾逊在那儿工作直到1910年。这样的结局跟从硝烟战场的担架队里走来,满脸灰尘的惠特曼相比已属幸福,惠特曼即使诗名如日中天也没有获得工作上的幸运,在他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走进政府部门开始一个最低级的工作职位的头一个星期,就因为部门主管无聊之中瞥了一眼员工花名册看见他的独特姓名而被炒了鱿鱼,原因仅仅是因为那位主管不喜欢惠特曼写的诗。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次世界大战前英语诗歌复兴时期降临,骤然升高的市场需求让一直辛苦耕耘勤奋思考创作的罗宾逊成为一位重要诗人。多年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默默准备使他的作品广为传颂并对其他诗人产生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对佛洛斯特的影响)。罗宾逊在20年代曾以诗歌创下了三次荣获普利策奖的前无古人记录,这个记录后来被佛洛斯特打破,后者获得四次普利策奖。
罗宾逊的中心思想是相信人类的责任是尽全力发展人的特质。成功以人的奋斗的程度与整合能力来衡量,而失败只是因为缺少努力。他对精神颓丧者和世人眼中的貌似失败但却实际上坚持探索和极具智慧的人相当有兴趣。他关心人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命运的关联。论者每每称他为一位描写心理过程的诗人。
可是,他的心理分析与其说是近于白朗宁(1812-1889),勿宁说是接近于哈代(1840-1928)。罗宾逊和哈代一样,都是宿命论者,对于人生的虚无与一切努力之徒劳皆极度敏感,而又坚持寻求人类的一丝光明,以把握人类永恒的价值。因此,他热情赞美先他半世纪而生的惠特曼,坚持称草根诗人惠特曼为大师。不同于惠特曼的歌颂广大的“人民”和泛指的“人”,罗宾逊更加深入关心的是在社会压力之下那些中下层阶级的具体的“个体的人”。
做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分析诗人,罗宾逊对传统的成功定义的提出最广为人知的反思和批判,这一点尤其展现在美国人熟知的他的那首著名抒情诗《理查德.柯瑞》(Richard Cory)中,让后者成为根植于美国读者的心里的人物:
里查·柯瑞,风度十足的年轻绅士,一个让今天的土豪和高大上们一齐羡慕的帅哥,“比国王还富有”。然而,柯瑞做为全镇居民倾慕的对象,却在“一个安静的夏夜,回到家里,对准头部而开枪自杀”。

理查德.柯瑞   Richard Cory
读者心中充满了“为什么?” 的疑问,罗宾逊却未给出明确答案。 他所诠释的是对疑问者本身的质疑:外人所认为和感知的"重要价值",未必是当事人所体会和拥有的价值。 即使一生“成就非凡”,柯瑞同样绝望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问题,因此作出了结。
诗的气质在于散发出无声而又不可忽略的精神魅力,罗宾逊诗歌表现的最佳技巧便是其控制节奏与音韵的能力,他能完美传达诗中含意与调性。一个例子是《弗洛德先生的宴会》(Mr. Flood』s Party)结尾几行诗句音韵的抑扬顿挫。罗宾逊本可以用重音结束这首诗,但他选择柔和的韵律并以两个独立子句降低结尾的激昂,令阅读时的声音自然地下坠,念完整首诗时,音调自然变平 ———这位老人的号角响了,人也死了,杳无回应。

......
"For auld lang syne."* The weary throat gave out,
The last word wavered; and the song being done,
He raised again the jug regretfully
And shook his head, and was again alone.
There was not much that was ahead of him,
And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town below—
Where strangers would have shut the many doors
That many friends had opened long ago.
(Mr. Flood's Party)

在形式方面,罗宾逊相当谨严,以之创作了很多无韵体和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非常工整和出色。
可是,由于所处的动荡时代对于诗歌的发展来说是不前不会后,将这些加起来,仍不免使他成为一个英语诗歌史上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而未能成为第一流诗人。前有自由诗的大家惠特曼,大西洋的彼岸有以现代英语的入诗的哈代。他的十四行诗倾向于口语化的叙事活力。在这方面,比他年轻六岁的佛洛斯特深受罗宾逊诗歌的影响,后者不仅完成新旧诗歌时代的传承,还成为新时代诗歌的中心人物。

康里夫(Marcus Cun-liffe)曾说:
"爱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给人以生得太早,而爱德恩.罗宾逊却给人以生得太晚的感觉"。
社会过渡时期的人们容易迷茫然,人心涣散,为生计奔波造成读者没有文学兴趣, 因此,生于这样的时期中的作家只能活得更加艰难。从坎坷地追寻法国的左拉和英国的哈代开始一生创作的罗宾逊也似乎感慨自己生得太晚,在滑稽诗嘲讽诗《米尼弗·契维》(Miniver Cheevy)后半部分,作者(罗宾逊有酗酒问题) 写道:
...
"米尼弗·契维,出生太迟
挠恼脑袋,继续苦思;
米尼弗咳咳,管这叫命,
继续猛喝,大醉酩酊!"
...

Miniver Cheevy, born too late,

Scratched his head and kept on thinking;

Miniver coughed, and called it fate,

And kept on drinking.


--E.A. Robinson


罗宾逊是十九世纪最后的诗人,是二十世纪最早的诗人。在这一八九二(惠特曼卒)至一九一二(孟罗女士创办芝加哥的《诗月刊》)的二十年间,大诗人爱默森,爱伦·坡,惠特曼,狄金森等,均已作古,而未来叱诧风云的 “新诗人”群,桑德堡,林赛,罗威尔,史蒂芬斯,米蕾,佛洛斯特等等,尚未脱颖。

罗宾逊是坚持不懈的探索者,过渡时期唯一的重要诗人。

==========

PS.
*
这段结尾里面的"For auld lang syne",就是为许多诗人借用的苏格兰大诗人罗伯特.彭斯彪炳历史的鼎鼎名句,后来成为名歌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歌词[意为"为过去的好时光(干杯)"The song's Scots title may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literally as "old long since", or more idiomatically, "long long ago", "days gone by" or "old times". Consequently "For auld lang syne", as it appears in the first line of the chorus, might be loosely translated as "for (the sake of) old times".]
就跟爱尔兰人为他们的民歌"阿森莱原野"自豪一样,人们在苏格兰唱的是那里的版本Auld Lang Syne(还有个趣闻,一次旅行见到作为纪念品的威尔士杯子,上面印着"我们爱英格兰,---如果英国人也热爱外国人的话"每次看到那个杯子就会想到彭斯,叶芝和迪伦•托马斯。
跟佛洛斯特一样,"生、死,祖国和爱情"是这些英语诗歌栋梁的作诗主题。

Burns once wrote:

“My way is: I consider the poetic sentiment, correspondent to my idea of the musical expression, then chuse my theme, begin one stanza, when that is composed—which is generally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business—I walk out, sit down now and then, look out for objects in nature around me that are in unison or harmony with the cogitations of my fancy and workings of my bosom, humming every now and then the air with the verses I have framed. when I feel my Muse beginning to jade, I retire to the solitary fireside of my study, and there commit my effusions to paper, swinging, at intervals, on the hind-legs of my elbow chair, by way of calling forth my own critical strictures, as my, pen goes.”


苏格兰版Auld Lang Syne歌词:
Shid ald akwentans bee firgot,
an nivir brocht ti mynd?
Shid ald akwentans bee firgot,
an ald lang syn?
CHORUS:
Fir ald lang syn, ma jo,
fir ald lang syn,
wil tak a cup o kyndnes yet,
fir ald lang syn.
An sheerly yil bee yur pynt-staup!
an sheerly al bee myn!
An will tak a cup o kyndnes yet,
fir ald lang syn.
CHORUS
We twa hay rin aboot the braes,
an pood the gowans fyn;
Bit weev wandert monae a weery fet,
sin ald lang syn.
CHORUS
We twa hay pedilt in the burn,
fray mornin sun til dyn;
But seas between us bred hay roard
sin ald lang syn.
CHORUS
An thers a han, my trustee feer!
an gees a han o thyn!
And we’ll tak a richt‡ gude-willie-waucht‡,
fir ald lang syn.
CHORUS

英语版 Auld Lang Syne (歌曲)
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thought upon;
The flames of Love extinguished,
and fully past and gone:
Is thy sweet Heart now grown so cold,
that loving Breast of thi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CHORUS:
On Old long syne my Jo,
On Old long sy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
我们也曾终日逍遥
荡桨在波浪上

如今已经
劳燕分飞
远隔大海重洋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
友谊
地久天长


本文发表于 2013-10-23 03:45 ,被阅读过 16073 次



点赞(2)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苍松子

兰心依懿

静林月明

穿越冬季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12-10
作品数量:568
空间人气:457342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