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诗 > 现代诗知识
略谈诗词中的拗救
发布于2021-05-14 20:06 点击:1192 评论:0 作者:友谊之花
一、什么是拗救?
   格律诗词中的“拗救”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所以想要搞清楚,正确理解字面即可。
“拗”,有三个读音,一个是“niù ”,意思是固执,不随和,不驯顺。我们平时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执拗”,还有说某个人脾气很“拗”。
   第二个读音是“ào ”,意思是不顺,不顺从。组词有“拗口”,“违拗”等。
第三个读音是“ǎo”,做动词使用,使弯曲,使断,折。比如“咱们把这鱼竿拗断了他的。”
   格律诗中的“拗救”这个词,是读哪一个音呢?很显然,是取“拗口”的读音“ào”,意思是这句诗啊,没写好,平仄出了问题,音调不顺畅——念起来“拗口”。
   那么要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种不顺畅给捋直了,把这种拗口的感觉,甚至因为平仄错误出律,给挽救回来——这种通过其他手段将拗口的诗歌音病给拯救回来的操作,就称作“拗(ào)救”。
   很多平台现在搜索“拗救”的读音都是“niù jiù”,这就没办法了,因为平时“执拗”这个词的使用率比“拗救”要高太多,所以很多人都读错,以至于搜索引擎都收录错误。不过呢,法不责众,可能到某天,官方又出个通知,废除“ào”的读音也不一定,就好像“斜”不再读“xiá”,“骑”不再读“jì”一样,所以呢,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就错了。
但是建议大家在格律诗范围内讨论“拗救”的时候呢,还是读“ào”,就好像平时读古诗的时候,“远上寒山石径斜”,“一骑红尘妃子笑”,该读“xiá”、“jì”,咱们还是照读。后辈不读了,是后辈的事,咱们还是要讲个押韵发音和语言逻辑的,对不对?

二、拗救的形式
   广义来说,只要是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口,然后在本句或者对句通过换字平仄来使得诗句念起来通顺,就叫做“拗救”。如果成功了,不影响格律诗上下平仄关系推导,就是“拗救成功”,可以称为“拗律体”。反之如果拗救没有成功,那么这首作品就出律了,只能划入古风的范畴。
但即便划入古风范畴,句子还是拗口啊?只要拗口就不是好诗,无论合律与否。
所以拗救失败的作品,结局一般就是推倒这一句重写,甚至放弃这首作品,全部重来。
   对发音拗口的拯救要高于是否合律——如果你纯粹为了合律,而让字句拗口,也是不可取的。
   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拗救被总结整理为三种常见形式。因为格律的严肃性,也不可能出现太多出律拗救成功的形式,否则的话就都作古体诗看待就好了。
这三种形式是本句自救,对句拗救,以及混合拗救(既救本句,又救对句)。

三、本句自救
   平起仄收律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假如现在第四字必须使用平声字,造成律句失替,该如何处理呢?一般就会把第三字的平声字换成仄声字,变化成为“平平仄平仄”,来拗救本句的失替。这种格式在初唐盛唐的时候大量存在,以至于后人在总结这种拗救格式的时候,把它看作一种变格,允许大家在格律诗中正常使用,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即“锦鲤翻波”。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平起平收律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如果出现首字不论的情况,就是第一字变为仄声,则会出现“仄平仄仄平”——这是非常典型的“孤平”现象,即在韵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这是诗病,必须要进行拗救。那么我们就将第三字的仄声字换成平声字,即“仄平平仄平”,完成孤平拗救。
   这两种拗救是典型的,广泛使用的,可以让我们在格律诗创作的时候更加灵活。
记住,拗救不是为了让我们更死板,而是为了让我们更灵活。

四、对句拗救
   平起仄收律句、平起平收律句,都出现本句自救的情况,那么仄起律句,如何拗救呢?
   仄起仄收律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平仄格式要是出现失替,自然就是第四字变为仄声,而我们可以看到,“仄仄平仄仄”这种格式,因为尾字无法改变音调,所以在本句已经没有空间进行平仄变化来拯救失替,所以我们只能去对句寻找改变整句发音的地方,实现对句拗救。
“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是什么呢?还是“平平仄仄平”,所以对句能做出的拗救,仍然是将第三字仄声,换成平声,变成“平平平仄平”,用连平的方式来拗救出句连仄的失替。
   基础平仄关系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出句出律,对句拗救的格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典型的对句拗救情况。很多朋友在研究这一联的格律时,喜欢强行说“不”字在这里读第二声,所以是平声,因而合律,这是典型的用今天的发音方法去考察古人的格律——不要再去争论“不”字到底是读第几声,在古韵中只要是读“bu”,不论读第几声,它都是个入声字,是仄声字。
这句是对句拗救句。

五、混合拗救
   混合拗救说起来好像更复杂,实际上非常简单。在对句拗救的同时,对句本身出现孤平拗救,而对句的第三字不但拗救出句,还拗救了本句的孤平,我们就称之为“混合拗救”。
   如李商隐的“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就是典型的混合拗救。出句为“平仄仄仄仄”,失替,而对句“仄平平仄仄”是孤平拗救,同时第三字的平仄变化,也救了出句失替。
   拗救主要就是这几种情况,是针对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这三种五绝基础格式的失替拗救,在七绝、七言诗中,拗救格式也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前面多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搞清楚五言的情况下如何拗救就可以了。

六、针对仄起平收的小众拗救
   那么,为什么没有针对仄起平收这种基础格式的拗救呢?仄起平收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是否可以变化成为“仄仄平仄平”呢?
其实也是有的,但是我们说过,很多规则是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规律,包括变格、拗救都是在千年下来大数据下支撑的格式,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仄仄仄平平”这种格式相对来说有一点特殊,按照“一三五不论”的情况,如果第三字出现平声,就会出现格律诗的大忌(视为出律)——三平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将第四字变成仄声,即“仄仄平仄平”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从创作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们用来拗救的字平仄调换,默认都是非关键位置的字,如第三字,一般都不会用关键位置(二四位置)的字去救别的问题——这样只会越救越烂。和三平尾比起来,失替要更加严重,所以这种拗救的思维,就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假如第四字不得已必须使用仄声,类似于“平平仄平仄”的锦鲤翻波,是不是可以将第三字变成平声,形成“仄仄平仄平”呢,这样好像又能说得通——虽然呈现格式是一样的,但是道理不一样。
   而这样就必然造成概念的混淆,所以大部分人不认可这种变格,视“仄仄平仄平”为出律,而非拗律。
   不过在初唐、盛唐,这样的句子还是存在的,随着格律的完善,后人就不再使用这种句式,我们在今天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也要小心——一般情况下会被认为是出律,电脑会这么判断、格律比赛也会这么判断,即使你写的是无上好句。如果拿这个去参加比赛,因出律而丧失比赛资格,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如果只是愉悦自己,那当然是无所谓的。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就是“仄仄平仄平”,他这首诗明明就是一首五律,但就是首句使用了这种特殊格式。还有李白的“楚水清若空”也是如此,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把这种格式用在五律(其它所有地方都严格合律)的首句,所以未必不是当时的一种通识,认为这是和锦鲤翻波相同的一种变格,能够合理地用在首联首句——类似于押韵上的孤雁出群格,允许首联押邻韵。
   但是很明显这种拗救格式没有和其他几种基础平仄格式的拗救一样,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我们现在总结拗救,只讲本句自救、对句拗救、混合拗救。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友谊之花男6岁
诗坛版主
注册日期:2017-05-02
最近登录:2023-08-20
作品数量:498
空间人气:293680
粉丝人数:22
关注的人:19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