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一剪梅】茶烟,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如何偷走了中
发布于2016-08-31 12:45 点击:1936 评论:0 作者:湯安










上图是1895年欧美世界的英国红茶广告,虽然瞧不起沦落到低人一等的华人,而且mai的是印度茶,但是市场规律商人重利,在嘴巴叼的洋人顾客眼里,还是打着中国人旗号的茶才好mai,因此广告画的是一位大清朝的中国人。

这一年是甲午战争后的第一年,中国一边是鸦片泛滥,一边被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拖进列强瓜分领土,国库赔款到空虚地步和国家丧权辱国的时代,极少数拿得出赚的来的出口大宗产品如丝绸和茶叶也正在被西方算计和沦陷。中国的前途一片漆黑,正在迎来接下来日本缠身下更加暗无天日的五十年屈辱。


这两天看到英国媒体的一篇回顾当时英国如何算计偷走中国茶产业的历史报道,想到小学时一位其父写有长文《巴山夜雨》(非同名电影,但是颇有名望)的阅读神童玩伴告诉我的英国通过强行引入鸦片毒品设计陷害中国的故事。他的理解是“英国喜欢中国的茶和丝绸,中国不喝英国的咖啡,也不 穿英国的呢子大衣,即使交易也是英国赔不起,因为布类按尺量,一匹同样长度的呢子远比丝绸重,结果把英国的钱掏空了,就发动了鸦片战争”。真正原因虽不像一个小学生所理解的那么简单,但结果确实是做为农业国的中国不需要英国洋货,英国却因为大量需求中国的茶叶丝绸而造成英镑流进中国,出现巨大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通过鸦片毒品扳回了大量资金,却因为毒害中国国民而受到中国有识之士的精英官员的自觉抵 制,于是联合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不敌,开启了近代史所记载的中国被迫进入半殖民地社会的苦难历程。

而由此导致的孱弱让中国又落入一直豺狼般觊觎中华财富和国土的日本的魔爪,在这1895年发动了甲午战争,不仅洗劫了中国国库,更使中国国防崩溃,步入侵略者肆意压榨的悲剧深渊。



早在诗经《国风  邶》里面已经有茶入诗,其中《谷风》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个“荼”字就是现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莱。“槚”字在古代是茶的另一个借用字。蜀地似乎最早饮茶,《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

先秦饮的茶不仅仅来自茶树,还有草茶,神农尝百草,其中可以饮用的草本植物也不少。《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莱也。”许慎《说文》:“茶,苦莱也。”梁代陶弘景著书中以茶作苦莱也。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中更正说:“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豆有此效乎”。

有趣的是书法狂草所著称的“张颠素醉”里面的唐朝书僧“草圣”怀素对于草茶在行,其“苦笋帖”,所书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为书法神品。清吴其贞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而且,《苦笋帖》是目前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可以与《苦笋帖》齐名的是据说源于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纸医案的《肚痛帖》,帖中张扬恣肆地写着:“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明王世贞跋:“《肚痛帖》及千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测。” 其狂放书法神奇不可测,内容则相当朴实可解,记叙的是作者对肚痛突然发作的诊断和疗方。大黄清热泻火消炎抗菌,这里的大黄汤是著名的古代药茶,至今民间有传统的“大黄茶”饮品。两位草书圣手都写有“茶饮”,或许可以说,“文化欲成家,先得会饮茶”。


这样与茶有着千丝万缕联 系的故事在先秦之后数不胜数,充满优雅趣味。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茶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谁曾想到,茶的故事在清末却成为真正的苦涩。这个从清香的茶到罪恶的大烟鸦片的奇特故事带来四亿国民的生活变故,令人感慨良多,依韵元代词人王吉昌【一剪梅 煎茶】填词一首:





一剪梅  茶 烟


文/Cancan



新绿凋青颠扑间

黄灯彤火,丝路浑天

依稀世代此时圆

陆羽噱谈,皎然逢源


万叹中华坠重渊

鸦片腾云,倭寇嚣喧

碧螺普洱浸烦缘

少穆谪迁,世昌迴轩





注释省,用词都可以从网上字典查到词义。唯一提一下《全唐诗》所载陆羽的一首诗,题目为《歌》,它不仅体现陆羽以茶喻家乡的文化风范,亦诠释了中华茶饮的内在品质: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李肇《国史补》云:“异日,(陆羽)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明人陈继儒《茶董补》引《陆羽小传》云:“(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羽在他处,闻师亡,哭之甚哀,作诗寄怀。”智积禅师弟子常吟诵这首《(六羡)歌》]。



—————



附:王吉昌原词


一剪梅   煎茶



元   王吉昌


一气升腾宝鼎煎。
相交水火,玉路飞铅。
不能神定两团圆。
隔若云泥,难契重玄。

切要澄心剿万缘。
自然性命,混合归禅。
阳魂变化恣升迁。
百日千朝,云步壶天。





由于茶在中国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巡察茶政制度和以茶业收入为古代重要的国课和行政管理, 明朝专设巡茶御史负责监察茶叶的销 售。《明史·食货志四》:“ 成化 三年命御史巡茶 陕西 。” 明 张瀚 《松窗梦语·宦游纪》:“余尝辖 关中 ,有巡茶侍御欲骫法庇吏,余坚持不从。” 
近代清末的中国茶政发生了什么变故? 茶叶后来因何成为英国控制的产业?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予以回顾:

Robert Fortune, The Tea Thief 



英国怎样偷走了中国的茶业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何帆
(注:本文在此引用时有细微修改,以处理包括不通顺的句子和偶尔的历史背景“参差”,或者增添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图像。原文请参照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福钱(一译福均)的书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萨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不仅包括位于摩洛哥的军事重镇丹吉尔(Tangier)、印度大陆的明珠城市孟mai,以及价值80万英镑的财宝,还有中国茶具和茶叶。
这是英国人最早接触到茶。很快,这种典雅浪漫的东方饮品就风靡了英国上流阶层。

其实,英国人当时喝不到口感最好的新茶。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至少需要8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爱好吃糖的英国贵族发明了往红茶里放牛奶和糖的喝法,日久天长,这种暴殄天物的土豪作风居然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英伦茶文化。到了18世纪中期,不仅是上流阶层,就连普通的工人也已经手不释杯。英国人一早到晚都在喝茶,每天的下午茶更是必不可少,就像一首英国民谣里唱的:“当钟声敲响四下,世上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了。”
.

唯一令英国不快的是,中国出产和“垄断”了茶。欧洲人对如何制茶所知甚少。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发明了动植物命名双名法和生物分类系统,但即使饶是博学如林奈,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他认为绿茶和红茶来自两种不同的茶树(后来更正为学名:Camellia sinensis)树种,因此误订名为两种茶树种名,一种学名误作绿茶树(Thea Viridis L.),一种学名误作红茶树(Thea bohea L.)。


到了17世纪,茶叶在中国的出口(指红茶出口)中就超过了丝绸和陶瓷,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品。中国生产的茶叶,有五分之一出口到了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
.

于是,英国“发现”了一个纠正贸易失衡的办法,那就是诱导中国人吸大烟,把毒 品鸦片从印度出口到中国。鸦片是从罂粟中提炼而成的致瘾毒 品,生鸦片有一股刺鼻的尿碱味道,经过烧煮和发酵加工,就成了吸 毒者使用的熟鸦片,而熟鸦片会发出一种强烈的香甜气味。


很快,到了清朝中后期,鸦片在中国广泛流传,一开始是王公贵族们吸食,到最后已经遍及贩夫走卒。仅仅1822-1837年,鸦片销 售就增长了5倍。白银开始反向流动,源源不断地流出中国。中国则沦为“东亚病 夫”。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破坏了英国的计划,引起英国女皇和议会的不满。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用几乎是几杆枪炮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历史从此改写为半殖民地受奴役国历史。
.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得到了巨额赔款和清朝割让的香港,而且顺利实现了强迫中国实施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但是英国的欲望是无底的,它又开始新的担心,万一中国纵容国内种植鸦片,自产自销鸦片,不再从英国控制的属地的东印度公司进口,该如何是好?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英属国东印度公司尤其重视这一问题。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血仇久远,它早在1600年就获得了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那时它是荷属公司,忙于吞并中国台湾和华人在东南亚建立的陈氏共和国),但这一垄断权到了1833年已经被撤销。


东印度公司一边继续大作鸦片生意,一边迫切地寻找一个能够确保其基业长青的办法。


想来想去,还得来黑暗手段:从中国把她的整个茶产业整个偷过来。


这个时迁娄阿鼠的偷盗计划开设实施,任务交给了一个叫罗伯特.福钱(Robert Fortune)的精明园艺工。福钱出生在苏格兰边境的小镇Edrom,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过几年书,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他本身是中国开埠之后,第一个到中国“学艺”的英国园艺工。从1843年到1846年,福钱在中国各地跑了三年,到处搜集植物标本和具有经济利益的植物种源。他还顺走了很多中国的著名花卉将它们引入了英国市场:荷包牡丹(Bleeding heart,滴血心)、蒲葵、紫藤、栀子花、芫花、金桔,......, 等等。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举国上下都有对园艺的狂热。从民众来说,这是因为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破坏了传统的田园生活,英国的中产阶级迫不及待地想在阳台后院种点花花草草,算是寄托一种怅然若失的乡愁;从大英帝国来说,这在欧洲是一种极好的经济产业和殖民地策略,通过对花卉和经济植物的移植经营,比如把橡胶种到东南亚,把甘蔗种到加勒比海,大英帝国找到了很多控制财源的机会。
.

在回到英国之后,福钱依靠拥有东方中国的植物资源而在切尔西草药园(Chelsea Physic Garden)做上了园长。切尔西草药园始建于1673年,是英国第二古老的植物园。


1848年5月7日,著名的植物学家罗伊尔教授(John Forbes Royle)跑到花园里拜访福钱。不过他不是为了学术而来,而是代表东印度公司的盗窃中国整个茶产业的利益计划而来,他邀请熟悉中国人的福钱再次前往中国按计行事。


东印度公司一直尝试在印度种植茶叶。 1824年阿萨姆地区并入印度版图,但英国人一直不知道拿这块荒凉的地方干啥才好。后来,一对茶商兄弟在阿萨姆的山岭上发现了品质粗糙的野生大叶茶树。当地人并不喝茶,但他们会把茶树叶子含在嘴里起镇静作用。


鸦片战争一结束东印度公司就于1841年在云雾缭绕、降水丰沛的喜马拉雅山区尝试种植茶树,他们用的树种来自中国,但是一开始并不知道茶树品质区别,以至于大多运进的茶树来自广东沿海地区,而广东并非上等的茶叶产地。结果印度产的第一批茶叶运到伦敦之后,伦敦的茶商一致觉得,这些茶看起来品相虽好,但就是没有中国的茶那样有一股清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生产出取代中国茶业的一流品质茶叶,需要到中国最好的茶叶产区,把中国的优秀茶种、制茶技术和产业链统统剽窃过来。
.

福钱一拍即合,很快就上路了。他先到了上海,雇了一位姓王的“康白度”(comprador,即mai办)。因为王是产茶大省安徽人氏,家里是种茶的。福钱从上海出发,经过杭州,辗转到了安徽。 由于茶叶专营,中国官府对茶叶生产一向管制甚严,鸦片战争之后民间的排外情绪日涨,福钱自然不能招摇过街,暴露夺取中国茶产业的目标。他穿上了一套长袍马褂,剃了头,头发上缝了一条假辫子,还学了几句含混不清的中国话,比如:“我是从长城以外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生意客。”
.

王家在安徽休宁县松萝山,这里地处安徽南端,距离黄山很近,峰峦攒簇,松萝掩映,危石戛泉,幽岩密箐。松萝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特别适合茶树生长。福钱可能是第一个有幸亲身造访这里世外桃源一般的真正优秀茶园的外国人,他悄悄把整个茶叶制 作的过程从头到尾记录了下来。


有些营销工序让福钱倍感困惑。他注意到有的制茶的工人把一堆粉末状的东西掺进茶叶,其中有一种他认出来了,是一种叫普鲁士蓝的染料,还有一种闻起来有臭鸡蛋的味道,其实是生石膏的粉末物。他问工人,为什么要掺这些东西啊?工人狡黠地一笑:为了老外的喜好啊,这些是出口茶叶,老外喜欢茶叶看起来很绿,弄得越绿,他们就愿意掏更多的钱。福钱大概估算了一下,100磅的茶叶里,差不多掺了1磅半的石膏!
.

福钱从安徽mai了大批的优秀的茶苗和茶籽,运回上海。1849年1月,福钱把第一批正宗茶苗、茶籽发出,运往印度。他接着紧锣密鼓开始了第二趟探险,这次是到武夷山寻找极品红茶。英国人更喜欢红茶,因为喝红茶能放糖,喝绿茶不能。凯萨琳公主的嫁妆里带的就有几箱正山小种名贵红茶。


自从林奈时期以来,福钱可能是第一个通过实地调查,弄清楚红茶和绿茶区别的外国人。红茶喝起来与绿茶的差别,在于多了一道独特的发酵工艺。福钱在武夷山找到了一种上好的乌龙茶:大红袍。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英国当时进口了大量武夷山的乌龙茶,正是因为武夷山乌龙茶茶色较黑,英国人才将所有的红茶笼统称为“黑茶”(black tea)。
.

不料,从武夷山回到上海时,福钱收到了来自印度的坏消息。他运去的茶苗和茶籽几乎全军覆没。福钱寄出了上万株优良品种的中国茶苗,还有几箱茶树种籽。这批货从香港出发,先是在海路上被耽误了两个月,到三月船才到加尔各答,然后沿恒河逆流而上,磨磨蹭蹭才到达阿拉哈巴德(Allahabad)。
在那里由于恒河水位太低,货物又耽搁了一个月,直到五月才到达喜马拉雅山区萨哈兰普尔(Saharanpur)的茶园。东印度公司计划在这里大面积种植福钱从中国盗运来的茶树。福钱寄出的茶苗和茶籽到达加尔各答的时候还基本上状况良好,可是到了阿拉哈巴德,那里好奇的警官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打开了运送茶苗和茶籽的所有箱子。等货到了萨哈兰普尔,13000多株茶苗,只有1000株存活,而且这1000株都布满了霉菌。这1000株茶苗被移种到喜马拉雅茶园之后,当地的负责人执意要给茶树浇水,这样又把大部分茶苗浇死了。最后只剩下80株大难不死。福钱运过来的茶籽呢?情况更糟。茶树种没有一颗发芽,全部都发霉烂掉了。
.

福钱接到这样的坏消息,真是欲哭无泪。再搜集茶苗茶籽并不困难,但怎样才能把茶苗和茶籽不远千里地运到印度?


这一次,福钱想起了英国医生沃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在1830年发明的“沃德箱”。沃德箱是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植物在沃德箱里可以长时期存活。白天,植物可以利用土壤里的潮气和二氧化碳完成光合作用,晚上,植物释放氧气,潮气在玻璃壁上凝结成水滴,流入土壤再用来保持植物消耗的水分。沃德箱中的植物生长异常缓慢,但不会枯死。福钱先用红茶茶籽做实验,他把茶籽放在桑树苗的土壤里,再把桑树苗装进玻璃箱,运到印度。这回的结果非常成功,所有的茶籽都发芽了。[对比英国植物学家数次窃取中国猕猴桃资源都不巧只有雄性猕猴桃树引种英国成功,数千株从中国偷运到英国的猕猴桃种苗无一雌性,因而彻底失败[随后新西兰像福钱一样成功窃取了中国的猕猴桃水果,大发其财]。福钱的窃取茶树资源可谓大获成功。]
.

于是,福钱开始准备凯旋而归。他把采购来的茶苗和茶籽小心翼翼地放进沃德箱,总共达两万株。福钱还带上了中国作坊里面制 作茶叶需要的全套工具:火炉、炒锅、锅铲,以及种植茶树的各种农具。
福钱同样盗回了制茶时为了添加香味经常使用的茶产业所需香料植物进行种植:茉莉、香柠檬等等。最让福钱得意的是,他还弄来了八个手艺精湛的中国茶农,带他们一起去印度。按照福钱的要求,这八个茶农都是来自偏僻的山区的茶叶世家权威茶农,因为福钱不信任通商口岸的中国人,觉得他们不够淳朴老实,这八个茶农还必须来自种茶世家,福钱知道,手艺都是世世代代的经验传承积累下来的。福钱想得还更周到,他又找了两个专门做茶具的传统工艺茶匠。除了中国茶树千百年配音筛选形成的优异品质,印度生产的茶叶之所以品质不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没有的制 作红茶的精湛工艺水平,而且那里连贮存茶叶的容器都太过粗制滥造,密封性不好。
.

1851年2月,福钱带着他的茶苗茶籽和雇工,从上海启程。3月15日,他们到了加尔各答。4月,福钱一行来到了萨哈兰普尔的茶园。所有的茶籽都发芽了,长势喜人。福钱数了一下,至少有12,838株茶树,成功迁居到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茶园。这里与藏南联 系密切,所采收的茶叶被统称为著名的大吉岭茶。“大吉岭”这个名称本身就是来自中国西藏语,是由2个藏语词“霹雳”(“金剛”、“閃電”)和“地方”)合并而成,意思是说为“金刚之洲”,它与西藏当雄县格达乡的多吉林发音和藏文名称的后半部分相同。(它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大吉岭市,风景秀丽,并和邻近的噶伦堡在1980年始了独立运动,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当然这是后话)。


首批中国茶树引种成功后
,在不到20年的时间,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大量运进和种植中国人经过无数世代培育出来的优秀茶树,培育出了“大吉岭茶”等一流的红茶。中国对优秀茶叶的垄断生产地位和茶叶出口获利的牢固产业地位从此被英国打破和接手了。茶叶这个曾经在19世纪是中国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垄断整个世界的中国茶叶贸易(占到当时中国总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在英国政附的秘密偷窃计划的实施下,迅速被英控印度、锡兰超过,至20世纪初,英国已经成功夺取了世界出口茶叶总量的90%,其利润远远高于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且每年获利都不止火烧圆明园的文物抢劫,上百年来,至今不断。



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产权盗窃。就好比有人整个窃取了可口可乐的配方跟生产基地、微软的Windows代码与设计师,或是Google的搜索算法和核心工作站。
英国从中国偷走了富可敌国的世界茶产业。

当然,无论是福钱,还是东印度公司,都没有觉得有丝毫的不安和愧疚。相反,他们觉得这是一次伟大的探险掠夺,一次巨大胜利的攫取。霸权列强眼里凡是人所有的,他们都要有。他们豪情万丈、理直气壮,因为,那是一个列强肆意掠夺财富的“野心时代”。
.

【作者注】本文取材于Sarah Rose,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 Penguin, 2010.(本文责编霍默静 )


Robert Fortune, The Tea Thief (Les Films de la Mémoire)

History / 52' / 2001 电影 福钱盗茶

By Diane Perelsztej
The most profitable robbery ever! By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West had become totally enchanted with a heady new brew, tea. But, China held the monopoly on its trade and manufacture, which it had fiercely guarded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The British sought to change that, by mounting one of the most audacious espionage missions the world had ever seen: to steal the secret of tea from Imperial China.

The man they entrusted with this mission was Robert Fortune, a 36-year-old Scottish botanist.

A film by Diane Perelsztejn



中国五千年培育下形成的清香优雅的茶叶,从此完全成为西方日常生存离不开的风尚,每天下午都有茶点时间,在丰盛晚餐后还要用它来解乏。大吉岭茶叶也因为中国血统而品质极佳,甚至超过中国同类产品,被誉为茶叶中的香槟。英国在印度全面铺开茶叶种植面积,以至于拥有近百家著名茶树种植园的大吉岭所产茶叶在今天不到印度上百万吨茶叶产量的2%。

.
终于,英国垄断了世界茶贸易(国外只热衷红茶,因此世界茶叶贸易主要是指红茶贸易,绿茶是东方饮品)。品质方面,世界三大著名高品质红茶里面两家出自印度,后来又有一个著名红茶出自印度(大吉岭茶,阿萨姆茶,尼尔吉里茶),中国只有祁门红茶可以与之相比。
与欣欣向荣的英国茶业相比中国则全面落入了另一番景象,这个崇尚“行如风、站如松”的淳朴民族倒在了英国人设计下的鸦片烟瘾泛滥之渊,从马上夺天下的八旗后裔子弟到勤俭持家的汉族店铺,从长工佃户到军营码头,处处抽起了鸦片,由于毒品成瘾的特性,再贫穷的人家也不计一切代价地把血汗钱交给鸦片洋行,哪怕是mai儿鬻女毁家典妻!金融上,鸦片烟土进而成了代替货币的硬通货。不用说还有鸦片战争和抗烟失败导致的割地赔款国门洞开。


甲午战争接着在日本有备而来之下一败涂地,国家却已经无力励精图治,政附官员知道鸦片导致国民病弱征不到健康兵丁却不敢禁止鸦片,因为连他们自己都大多离不开这种毒品,只能看着烟枪却越来越多。到了国 民 党的民 国,虽然知道鸦片危害却无力戒除,甚至许多省份连军队里面的军饷都是以发放烟土进行,打仗胜利的士兵不求勋章荣誉甚至金钱,只求多吸几顿大烟,更不用说捍卫民族利益和气节了。
[后话不能少,中国直到解放后新政附雷厉风行严厉戒烟,才真正
完全禁绝吸食大烟劣习。最近北京台发行的新中国历史记录片《我爱你,中国》第二集里面回顾了北京解放后立即进行的三件大事,首先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投票改造妓 女,一夜之间取缔北京二百多家妓院,集中上千名妓 女进行文化技术学习和治疗疾病,一举解救了流落风尘的她们,学习和治疗完成后她们平等自由地参军,工作,回故乡和参加医疗队等等,第二件就是集中戒鸦片,通过学习治疗和教育,八年时间完全解决了全中国的大烟鬼,于一九五八年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是无毒国家;第三件是取缔反动和压榨人民的会道门组织,让邪教跟黑社会无处藏身。事实上还有第四件事是收集全部流浪儿童和孤儿进行上学学习教育治疗疾病,使社会上不再出现流浪现象,人人参加新社会的学习和建设。
可惜现在毒 品娼 妓又泛滥成灾,二三四奶鸡鸭子横流,海 洛 因和可 卡 因不说,在没有了精神文明教育的中国全面私有化政附领导下,各种丑陋现象又卷土重来。

俱往矣,"少穆(林则徐的字)谪迁,世昌(甲午战争壮烈殉国的致远号指挥邓世昌)迴轩"!]




中国茶以喝茶聊天为主,通常不与吃点心同时进行,今天的中式茶点和早茶大体是后来从开放的英占广东沿海地区兴起的




英国式的红茶,内容颇象广东早茶,时间在下午,茶点唱主角,吃的比喝的多,主要是甜饼类点心,聊天社交又比吃的多,有时甜点咸点,水果,汉堡,三明治一起上。




















:诗词炼字杂谈



(资料主要源于参考网上,酌情整理增减或者分析,并且采用了这个题目)
文/Cancan






一,引子  是否需要修改李清照的《一剪梅》




曾经看到已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和贾宝玉对话》(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一书的《后记》中就其修改李清照词一事的解释,原文如下:

[顺便一提,我在《红楼夺目红》中引了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的那首《一剪梅》,其中“云中谁寄锦书来”、“此情无计可消除”两句,照此词调之音律韵律而考之,绝无在两处重要韵点上不归韵而失协之例,音义俱乖,乃传抄刊板之误。

我为了一般读者读时顺口谐音,(对李清照之词这二句进行修改)写作“云中谁寄锦书求”、“此情无计可消休”,(改后二句)皆“尤部压韵”,(以符合原意,李词之所以出现不押韵估计是因为传抄之误),而行草书体之讹写也。

盖“求”即《诗经·关雎》的“逑”,而“休”是停歇义,与“除”为断绝义绝不可混——要将“相思”之“情”予以“消除”,即断情绝念之佛家示训了(高鹗伪续正是如此);填词就是为了抒情,若是断情,那就何必又作此《一剪梅》。况“寄锦书来”、“消除”,语甚乏味少韵,岂是易安女词人的佳笔所宜有乎?

然而就有人认为(作此修改为)“失误”,颇致讥诟。我想,这种地方,会心相视就是了,一涉吹求,转成呆论了。](自该书第244页)


周先生确实因为这么一改遭受一些人的垢责,后来在网上还引申到对他的其它攻击。这里先不急着论述对错,从一剪梅词谱看起:



一剪梅 按律填词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或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或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宋] 李清照  古籍版本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翦)梅本调六十字,具七言与四言相间十二句,前后片各三平韵,一韵到底。韵式上亦有句句叶韵者,以宋初早期为多,元明清以来以每片三平韵为正格。其中前后片之结尾两句,于后片多用叠句叠韵,或者前后片结尾皆用叠句。本调另有单片三十字单调格式,称为“剪半”。

此调最早作品似乎皆为佚名,后人常以李清照名作为范例。其作品据伊士珍《琅嬛记》载:“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常常想念,便在锦帕上写《一剪梅》词送给他。

易安此词的前片通过开头三句摄取了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满心思念着爱人,似梦非梦,兰舟荡漾。诗人带着这样一种情愫,“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以水上轻舟来排遣内心的百般思绪。这是良辰美景,旧地重游,又是物是人非,空前寂寥,益发显出境况的孤独凄切。许多赏析跳过这一句不写,实际上不管是回忆一天经历,遐思入梦,还是去解开外面的长衫罗裳去划舟,意象都是一样围绕一个相思之情展开的铺垫,行舟是否真实发生已经不重要了。一些赏析把这里的独上兰舟写作李清照的丈夫离去时的景象,其实并无必要,以景寓情者多为意境,少为“有我”。


接下来写词人多么盼望爱人来信,“月满西楼”,人却孤单空寂,对月怀人,形成对比而又景中含情。后片用花的飘零和水的奔流来借喻人的分离,与开头照应,并引出下面一层意思:闲愁纵分两处,“相思”却是一种。

这种相思怎样的呢?作者巧妙地形容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和“却”本来是两个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用在这里,前后贯穿,把心头的相思写活了。有词书称赞起句“红藕”句为“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这句起兴确实重要,景物时间精湛动人,起承准确精致而开启意象纷呈的意境在词中尤其关键,这也是美词上阕常致力无我写景的道理。但是,无我目的是烘托我之情感,因此,与近体诗诗眼可以在首联直接托出的结构不同,词的诗眼几乎都在下阕结尾附近。起句同结尾这两句相比,只是服务于后者的性质。结尾这两句经得起反复咀嚼,其味隽永,其境通达。

以下是一篇赏析文章中的解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指夫君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于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全词“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王灼《碧鸡漫志》评论说:“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所论正是这种神秀。


二, 字声字义与诗词意境

大致铺垫之后,在此讨论一下前言里面红学家周先生对李清照这首词的修改。关于所议“抄误猜测”,因为没有周先生出示的具体依据,这里不论,诗词分析可以从修改前后的区别方面进行。周先生将通用古籍版本里面的上下片诗眼尾句提出疑问: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并对它们依尤韵修改为:

"云中谁寄〘锦书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休〙,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跟所有诗词修润过程一样,这样的修改效果如何?继续从"声律韵谱"和"意境内涵"两方面分析,大体上周先生也作如此考虑。


声律韵谱上,“尤韵”本身是近体诗的韵部,词在与声律上更侧重于词曲音律的词林韵部,二者在划分上有一定区别,这里更合适的讲法应该说依韵词林正韵第十二韵部。词林韵对于词来说,通常要比构建于古字声之上的平水韵好用一些。周先生修改出两个尤韵主要是要达到押韵,通押本身并不是严格的标准,还需要通过意境检测,因此,修改后读起通押句子来感觉怎么样呢?

总体感觉在这两处上平音虽然必要,然而细密到每句都用韵似乎不是很必要,一来古籍版这两个字都是上平,读起来较轻,有自然停顿,具备有一种轻轻换气甚至叹息的感觉,对于意境的烘托传递相当自然,而且周围已经入韵,导致进一步押不押尤韵区别不大。二来从词谱上说明了在这里可以用句而不必押韵脚,突出内涵意境,应了那句 “正以不粘煞为佳”。

押韵和不押韵有如韵律的起伏,各有作用,因为诗词不是顺口溜,不是韵越全越好,这往往不为许多以格律为天条的诗人所察觉,或者不愿意去细细体会声律格律所处的服务地位。诗词确实存在着在一些情况下,多一处停顿比一溜烟地押韵下去反而平易近人,绝句第三句不能押韵而且仄音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在必要的位置缺乏韵脚则不能形成协调音律。
这首词声律跟吟诵上感觉下来,在周先生所换的两个尤声都略微勉强,似乎并没有因为增添二韵而出彩,按照用字“可换可不换则不换”的原则,我的看法是声律上不需要做此添足修润。当然,如果原字位于重要音步,声律不合确实害声害意,或者修改字音之后意境上大放异彩,可作别论。从词谱看这两处都不属于后面所论的情况。


意境内涵比声律更重要,声律必须是为意境服务的,修改之后的"锦书求"内涵相当勉强,既然问的是“谁寄”,再加一个“谁求”就含混不清了,而采用"云中谁欲锦书求"来平衡这个无所依靠的“求”字,句内照应是有了,句外却不匹配,没有促进整首作品的内涵。另外,以为“消除”为断情之意,这样的理解并不合适,全词情谊浓浓,所欲消的显然非思念之情,而是相思却不得的那种痛苦煎熬。

易安文学水平家传渊源,功力深厚,可谓目光犀利,词锋锐利,境界高远,字字珠玑,在她的词论中,同时代知名男性女性词家如柳永等大家的作品皆不入其眼,这种自信并非孤傲,确实是她才华境界所及,因此广为论者赞同,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的中肯评价。从她的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乌江(夏日绝句)等等传世绝唱作品来看,其词炼字高超,罕有可以轻易替换的地方,在这里她至少不会采用这么一个含糊不清的字眼。另外内涵方面也很明显,“求”字不宜用来替换原作的“来”字。


"此情无计可消休" ,这个修改至少在声律和音步抑扬顿挫上比对上片的修改要协调许多,“休”字与“除”字的细微区别也可体现,然而,这样的区别和修改对意境内涵依然没有达到本质变动,反过来却又有违反诗词不得生造词组的规则,词典里面没有“消休”这样的词组,它带来的不仅是理解上面的迟疑,导致不应该出现的停顿,在意境更有隔了一层的弊端,这种“因声造词是为隔”的情况为诗家忌讳,因此,在我的理解里面,这样修改同样不能通过。

总结下来,拙见是即使原词可以提炼修改,这样的简单替换也是不可取的,也显然达不到文字大家易安的水准。

填词不能够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部修补方式进行修改,字声虽属于炼声韵,但它是炼字的组成部分,诗词炼字对于声律和意境必须同时考虑,不可割裂开来。


需要说明两点,一个是诗词作品不能单纯依靠格律谱式检测进行修改,反复吟诵往往比通过检测软件要重要,因为韵谱也好检测软件也好,都不是从整体感受水平进行分析的,只有作者的耳朵和大脑才能做到真正的诗词检测。这里只是个人管见和感受,属于相当肤浅的分析探讨,不够做定论。
与一些人言辞激烈的反驳周先生对此的修改比起来,提出不同看法的同时保持尊重他人的诗词见解是完全必要的。周先生给出他的前因后果,显然是爱之切,期望更加完美的出发点。由他的解释可以感觉这只是一种不太有定论的尝试,“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如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彷徨之选,读者和词评者都有这样的尝试权力,不足为怪。因此,可以说他的修改即使他人觉得不十分合理,亦不影响周先生的考虑和学术专长,和大家互相尊重的基本文学氛围,遑论周先生当时是以九十多岁高龄对此进行丝毫没有摆架子一言堂的一种见解,不过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学术讨论。


由此引申开来,文人切切不可相轻,没有老幼,论者若以憎恨代替说理,夹棍夹棒,甚至毫不相关地翻出周先生的红学研究和交游一起攻击,一网打尽,用词动不动就是“走狗”、“充数”之类情绪化词汇,自然伤害老先生的坦诚探索,对于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学者殊不合适。
可惜,这样的浮躁风气是目前中文互联网的主流,抱残守缺强词夺理肆意攻击语言乖张,这些都不是周先生这样提出诗词探讨问题和看法的人,而是借着一知半解去砸挂叫板周先生的网民,亦是今天文明退化的中文互联网文风。



三,  一翦梅香自何方


继续赏析几首优秀的这个词牌作品,下面这首要早于李清照,猜测是宋初作品:


一翦梅

宋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此词写春日对江南的怀念。暮春时节,风雨交加;春蚕将老,桑柘满篮。这是作者思念中的江南春景。

燕子呢喃,增人离愁,撩人相思。而点灯细看的书信,是从江南寄来的,作者的心随之飞到了江南。

全词多用复叠句式,具有回环往复的特色。语虽重复,含意却并不相同,道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的规范次序,优点在于以意境夺声,带来情怀的融汇、浸淫其中。作者起句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暮春时节,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怀着即将收获的喜悦心情采摘得桑、柘叶满篮,把蚕喂得饱饱的。这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显得生机盎然。

上片写景,作者在将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后 ,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先自离怀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达了离乡怀乡的深沉愁苦,还点明了原来上片所着力描写的并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只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风景画,反衬出离人深切的思念。回忆增添了离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飞停在船樯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对家中屋梁栖燕的怀思 。既不能“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已《长命女》“三愿 ”),则唯有灯下细看那不知读了多少遍的家书,聊以慰情。

这首里面的锦书与易安所写的不同,这封信是由江南的亲人写来的,作者的心也随着江南之情荡漾。“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即点起灯笼。“锦书”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之旋图诗寄丈夫的典,这里说明信是妻子寄来的。“强”字入妙:盖此家书,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别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时又忍不住要翻出来看,故曰勉强看之,矛盾心情如见。歇拍两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同时呼应了上片的景物描写,使之带上了更加浓烈的感情 色彩。



宋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
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
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mai朱娥,
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赏析:
杨佥判,其真实名字和具体人物背景不详。佥判是一个幕职官。1268 年9 月,蒙古大军南侵,包围襄樊,围城达四年多。守城军民顽强抵抗,但内外交围,竟有描述说发生以孩肉为食,以人骨为薪的地步(当然可信度不高)。但临安城里仍是过着酒醉神迷、歌舞升平的生活。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直把杭州做汴州。”而大奸臣贾似道权奸当路 ,mai国求荣,这位有血气的杨佥判闻之深为不满,拍案而起,作《一剪梅》一首,痛斥贾似道一流的无 耻行径和统治者的无能懦弱。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 ,不见樵歌”,襄樊一带战事进行了四年有余,人民的和平生活全遭破坏 ,何谈什么“渔歌”、“樵歌 ”?尽管襄樊粮尽援绝 ,守将频频告急 ,贾似道为一己之私利却隐瞒军情,匿而不报。襄阳军事万分危急,求助不得任何支援,“四载弄干戈,”民力殆尽,军事告急,大厦已将倾。

“试问如今事若何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贾似道对待关于国家生亡大事却无动于衷,他们只知拿钱粮(金帛)去纳“岁币 ”,去向蒙古乞求“和平”。贾似道一方面在江南推行所谓的 “经界推排法”,大肆搜括民脂民膏 ,一方面又无 耻地向蒙古政权“进贡”财宝,卑职厚币,希冀他们自动退兵。事与愿违一方面弄得国穷民匮,另一方面又并不能满足对方的贪欲,最终弄得国事一发不可收拾,亡国之危险已经迫在眉捷。“试问如今事若何”?忧国之情流露出来。
.
“《柘枝》不用舞婆娑 ,丑也能多,恶也能多”,直接以“ 丑恶 ” 两字抨击贾似道之流的可耻行径。“朱门日日mai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又重申上意,而更以结尾的两个反问句质问和揭露他们误国殃民的罪恶 。据《宋史·贾似道传》载:“时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似这等权奸当道 ,国已至此,国将不国矣。


南宋末年,外有蒙古虎视耽耽 ,大兵指日南下,内有贾氏之流,奸邪当道。在这内忧外患之中,生死存亡之际 ,涌现出许多以政治为题材的“政治批判词”。这些词颇为勇敢和大胆 ,在奸邪之徒权势薰天之时,保持着一种正义的呼声,也颇为可贵了。
.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更多的是揭露事实,以事实发话,直斥权奸 ,很有战斗性和讽刺性 。词虽短小,但如一柄锋利的短刃 ,直斥贾似道之流的谎言。风格较为直率发露 ,是很有艺术特色的一首政治批判词。


一翦梅 其二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宋 刘克庄


束緼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酒席画面是临座的食客都被我们吸引住了,纷纷拍手取笑我们的放荡无羁与疏放狂妄。岂不知,人生在世,难得知音相遇,疏放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狂妄一点又有什么妨碍呢!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它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忧愤深沉、豪情激越,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词的上片为回顾,写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束缊”,是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那肯轻易抛掉呢!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下句的“王郎”即王实之。刘克庄称赞他:“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满江红·送王实之》)反映出对他的敬重、赏识。

在刘克庄奔赴广东之际,他夜半相送情谊之真挚,已然可知。刘克庄自称“刘禹锡”,是以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刘禹锡曾因讽刺朝中新贵被贬。刘克庄则因《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人指为“讪谤当国”而被罢官。

在此之前,他已被三次削职。他在《病后访梅九绝》中有一首诗说:“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其愤慨怅然之情,及其清品傲骨,表现得非常清楚,与唐代的诗豪刘禹锡相比,亦觉无愧。此时到广东做路一级的官,他“不以入岭为难”,然内心如刘禹锡式的不平之气,是不会遽然消失的。

过片“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

词人在下片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说文章”极含蓄地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以及对忧愤的倾泄。
.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 ,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
“旁观拍手笑疏狂 ”,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疏狂”,意为不受拘束,纵情任性。“ 拍手笑 ”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 ,自然会被称为“ 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
这首词把一次友人的饯别,被词人装点地很像一出动人的独幕剧。在形象描写中,着重写人物的动态,从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是慷慨奔放,以“风霆惊座 ”、冲决邻墙之势,将剧情推向高 潮,避免了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一剪梅 其二 舟过吴江

宋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名门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诗人为稼轩词派,秉承文化气节,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宁可饿死也不为侵略者服务,隐居不仕,直至亡于荒山野岭不知所踪。
世人尊称他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为其气节为时人和后世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赞为稼轩词派。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


词中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 ”,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 舟过吴江 ” 的情景:“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 ”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 ,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 ”,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黄庭坚墨迹烧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 ”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 ”,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 ,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 心字 ”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例二从整首词的意境来看,属于一般,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却是神来之笔,发前人之未发。“红”和“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一样,给人以形象鲜明之感。清刘熙载评蒋捷(竹山)词“语多创获”,当指这类新鲜词句。
.
创作一首词,最完美的是从思想、意境到语言都很出色,构成和谐的统一,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

词人在词中逐句叶韵却不显得雍容,读起朗朗上口 ,节奏铿锵,干净利落。因此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一剪梅 其三 剪半

清 毛奇龄


木槲花间乳鹊栖。鹊也能飞。
花也能飞。

临行空记草花期。
二月当归。三月当归。


文章可长可短,诗词需要凝练,达到意境之后就宁短勿长,不做画蛇添足。这里一个归字,两次重复,空灵不朽,意境尽出!再续下片已无必要,于是中调截成为小调,曰剪半。



剪梅·初度日作

淸 陆震

少日飛腾願頗賒。
富也無加。貴也無加。

鬢毛轉眼不成鴉。
霜點些些。雪點些些。

事無一可向人誇。
名也輸他。利也輸他。

只餘清福讓貧家。
窗外梅花。窗里蘭花。



在这首里面意有所触,輒成一词,美人芳草不无寄托之辞,商妇琵琶,惟以悲哀为主,这里妙在结句并不忧伤,而是与《陋室铭》异曲同工,深得诗词之要。

清朝余樾的几首亦列在这里,余是老道诗人,阅历极丰,因此不难看出画面纷呈意蕴浓厚,而且词句可圈可点之处多在这几首的结尾:


淸 俞樾

一剪梅 其一

记得春游逐管弦。红板桥边。
白板门前。

闲花野草为谁妍。
蜂也喧喧。蝶也翩翩。

风月何尝负少年。花底歌筵。
柳外吟鞕。

而今回首总凄然。
旧事如烟。旧梦如仙。


一剪梅 其二

一抹胭脂艳夕阳。
品字儿窗。卍字儿墙。

个中光景费端详。
清是花香。浓是花光。

无计能消酒一觞。燕与商量。
莺与平章。

五张六角逐年忙。
老了秋娘。病了箫郎。


一剪梅 其三

何处红楼夜月明。楼上吹笙。楼下弹筝。
绮窗珠箔最珑玲。
人倚银屏。花映雕棂。

容易游仙容易醒。梦窗瑶京。盼断云軿。
青衫灯下百愁生。
红泪盈盈。绿鬓星星。


一剪梅 其四


误入仙源亦足夸。饱喫胡麻。饱看桃花。
刘郎一去计原差。
抛了仙家。负了艳霞。

青鸟沉沉信转赊。天上灵娲。海外仙槎。
莫将幽怨托琵琶。
一卷南华。一部楞伽。






点赞(3)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嘉韵

西门吹雪123

渭水秋风

曾经橄榄绿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12-10
作品数量:568
空间人气:457333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