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绝】回忆苏联
发布于2019-11-05 16:09 点击:879 评论:0 作者:湯安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一家自由派报纸在谈到群众的情绪时说,现在俄国谁都不会再想照马克思的学说进行革命了。列宁反对这样说法,他引用了一位织布工人信中的话说道:

【“你们等着吧,1905年还会来的。这就是工人的想法。”】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并且曾经成为国家主人的俄罗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不会长期忍受今天重新遭到的剥削和奴役,他们一定也会说:

【“你们等着吧,1917年还会来的。”】
(张 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以上引自今天早上看到的察网文章:

张 捷:“你们等着吧,1917年还会来的。”
时间:2019-11-06 20:29
•来源:                        察网
•作者:             张 捷

读后看后有感而发,于是转载过来。


自从1775年美国麻省康科德河畔打响了全世界都听到的独立战争第一枪,一百四十二年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再次为世界震撼。此后不久,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苏联 SSR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成立。


以下这些近百年前的图片令人回顾这一段历史中的儿童画面。苏联做为国家在1991年消失在历史之中,留下的是无尽回忆和许多疑问。


社会在前进,跟就要结束的2019年的世界一样,1917年无疑不会回来,就连普京所期望重新连缀的昔日苏联也无法回来。能够回来的是人们对幸福美满、儿童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理想的追求和思索。摄影师拍摄的那些儿童画面可以解释为什么时至今天依然有学者会以1917年还会回来作为文章题目。





回  忆  苏  联


文/湯安



风起青萍衰草莽
朽孺相易一朝宽
自由之手薅经济
拉美苏联殓墓园




风起于青萍之末。出自战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释义  大风最初只是在青蘋草头上轻轻飘动,最后呼啸为劲猛彪悍的风,最后息于草莽。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起,翻转天地,最终湮灭在草莽之中。









转载:摄影师格拉乔夫镜头中的苏联幸福儿童


从这些画面看,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国家出生并成长的孩子的生活充满幸福时光。

来源: Russia Beyond

image.png

苏联摄影大师米哈伊尔·格拉乔夫(Mikhail Grachev)(1916-2011)最为著名的作品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街拍”。他留下了普通苏联人日常生活的历史记录。他的镜头中经常出现儿童。现在的我们可以从这些照片中判断苏联小公民们是怎样生活的。 // 阿拉木图的早晨,1950年代

image.png

“感谢斯 大林同志给了我们幸福童年!”1936年红场体育大检阅中的这句话,不仅成为名言,还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宣称口号。 // 冬趣,1950年代

image.png

这句话被印在标语、海报、明信片、邮票上,在学校、夏令营、幼儿园、公园以及许多其他地方都可以见到。格拉乔夫等人拍摄的照片,成为国家提出的论题的生动注解。 // 在地铁里,1950年代

image.png

苏联婴儿2-3个月大就可以送进托儿所,然后进幼儿园。苏联女性为祖国工作,不能长期休产假(最初产假定为半年,1970年代延长到一年半。现在的正式产假为3年,但女性有权提前返岗)。 // 幼儿园,1930年代

image.png

儿童6-7岁上小学,9岁可以加入少先队。成为少先队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虽然除极个别情况外,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自己的规则:他们要忠于祖国,做诚实、勇敢和善良的人。 // 少先队员,1960年代

image.png

夏天,学校放假时许多孩子被送到少先队夏令营。幸运一点的会去海边,但城市附近也有很多营地,那里通常有河流或湖泊,但也可能没有玩水的地方。// 少先队夏令营,

image.png

苏联儿童好学上进,也被要求这样做。他们放学后有许多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最受欢迎的小组之一是少年自然科学家兴趣小组。老师会为他们讲解本地区的动植物,并带他们到大自然中上课。科普杂志《少年自然科学家》1928年开始出版,今天仍在发行。 // 少年自然科学研究员,1930年代

image.png

另一项很普及的娱乐活动是军事游戏,很像童子军学校。 // 军体比赛,

image.png

孩子们要学习辨别方位、团队配合、服从指挥。军事游戏培养孩子们的比赛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 军体比赛,1930年代

image.png

二战后许多儿童很小就玩打仗游戏,用弹弓和假枪射击想象中的法西斯分子,盼着快点儿上学并参加军体比赛。 // 军体比赛,1930年代

image.png

体育是中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学校积极培养孩子们的体育爱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体育称号。田径、体操、足球、排球、射击和滑雪都很受欢迎。 // 学校,1940年代

image.png

也有许多“安静”的兴趣小组,比如国际象棋、缝纫和绣花。航模和其他结构设计课程非常受欢迎。苏联儿童不仅发展了双手的精细动作,还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职业,因为苏联需要工程师。 // 航空模型爱好者,1937-1939年

image.png

滑翔机爱好者,1937-1939年

image.png

在模型旁,1937年

image.png

少先队都是这样规定的:每个孩子都有个年长同学引导他走上正确道路,并指正他的不正确行为。 // 学校值日生,1955-1959年

image.png

孩子们还被教导学会独立,如在学校里有自主管理日。还有许多完全由孩子们管理的职业导向组织,如儿童铁路。 // 儿童铁路,1945-1949年

image.png

这里的火车司机、列车员和售票员都是孩子。任何人都可以乘车。摄影师米哈伊尔·格拉乔夫在莫斯科郊区的克拉托沃对儿童铁路进行了详细报道。这条铁路至今仍在运行。 //儿童铁路,1945-1949年

image.png

儿童铁路,1945-1949年

image.png

苏联的业余文娱创作活动也蓬勃发展,因此学校里孩子们在节日前自己编排戏剧、缝制演出服装。// 学校剧院,1970年代

image.png

班级卫生也由孩子们下课后自己打扫。 // 打扫教室,1950年




变化来自哪里?


继续转载

1974:苏联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的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






2019年11月8日09:25:26



1974年,苏联人有足够的理由和自豪相信他们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


此前的一年美国和西欧普遍陷入经济危机,1973年美国、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10%以上,而失业率达到8%左右,另一方面则物价指数上涨10%以上,最夸张的英国上涨了50.1%,就连被奉为经济永不衰退神话的日本也出现经济负增长。经济低迷继而带来金融危机,西方股市长期陷于熊市之中,1973年-1974年美国标普500指数下跌了近43.3%。西方此后十余年长期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经济没落到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衰退,整个七十年代,欧美主要国家GDP增长率平均多数在2%以下,而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普遍在10%以上。西方经济危机表面上是“石油危机”引起的,实际反映了西方的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贫富分化,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减弱,长期占经济主导的传统产业衰退,金融政策紊乱、货币超发、信用规模过度扩张,以及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


此时,西方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吸引力降至冰点,20世纪70年代大量亚非拉国家开始抛 弃“欧美”模式,转而复制或部分采用苏联经济模式。不仅仅是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最引为骄傲的的民 拄 制度,此时也发生了危机。整个六七十年代,韩国、菲律宾、巴西、智利、阿根廷和希腊等民 拄政体国家政变的枪声此起彼伏,一个个民选文官政附倒台。就连西方民 拄制度的“圣地”法国和美国也接连发生政治危机。


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风暴”,60多万大学生和1000多万工人罢 课、罢 工,并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口号,导致再造法国的民族英雄戴高乐第二年下台。在美国,从1963年到1974年的11年间已经更换了4位总统,其中的肯尼迪死于暗杀,约翰逊任期内反战和民   权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仿佛永远没有太平过,而尼克松又因“水门事件”巨大丑闻黯然辞职,这一切看来美国的制度也将日薄西山,远没有苏联政治制度稳定。


这时的世界主要大国,只有苏联人享受着和平、稳定、繁荣,只有他们更能看到未来的希望。苏联1973年工业增长率达到7.8%,就连最受诟病的农业也有了出色进步,这一年粮食产量达到22250万吨,“九五计划”(1971—1975)前三年产量之和就超越了整个“八五计划”的粮食产量总和,苏联有1150万人迁入新居,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巨大的改善。


苏联进行着一系列的“超级工程”,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世界上最长的输油干线苏联东欧之间上万公里的“友谊管道”、秋明亿吨级油田和陶里亚蒂年产66万辆汽车厂也都纷纷竣工。苏联还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占据了上风,宇宙航天与美国不分胜负,计算机研究方面虽然次于美国,但是保持着世界老二,基辅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计算机有些机型性能甚至超越美国IBM的计算机。并且苏联的计划经济比美国更需要精密的计算,早在1962年,苏联信息技术之父格卢什科夫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系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互联网”。


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苏联不仅掌握着现在,也掌握着未来。苏联的体制和国情看起来真是最完美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苏联领导人又能不断做出调整和改革,让制度持续产生新的活力,人民具有自豪感幸福感;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保持有限的交往,这样既可以吸收西方的科技和资本,又形成对对外部经济风险牢固的防火墙;苏联具有庞大的市场,苏联和它牢牢控制的其他经互会成员国人口达到4.5亿,这是当时美国人口的两倍多;苏联又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充足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苏联具有充足的石油天然气资源。1975年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石油产量长期维持在5亿吨以上,当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的时候,苏联却大赚石油外汇,1974-1984年间至少有2700亿美元进账。


我曾经在俄罗斯多个城市游历,从最东部的海参崴到最西部的圣彼得堡。今天整个俄罗斯就像一个巨大的苏联博物馆,基本维持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样,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有些革新外,绝大多数城镇的工厂、居民楼、电车都还是苏联时代的,甚至正在使用的私家车也是苏联时代遗留的,所以可以很容易感知苏联时代的发展水平。就城市建设水平和规模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莫斯科远远好于北京,也好于当时的香港,稍差于东京。当时苏联农村也不赖,1976年苏联人消费102万辆汽车(按照人口与车辆比算,中国直到三十年后的2006年汽车销寿量才刚刚达到这个水平),其中农村购mai的就有39万辆,1970年代中苏之间农村的差距更是远远大于城市之间的差距。那时候的苏联的确已经非常接近发达社会。


在这里不想通俗地讨论苏联和西方制度孰优孰劣话题。人们对苏联体制僵化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其实从赫鲁晓夫以后的苏联制度不再是那么冰冷、集权,民众开始可以批评郑 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灌制的嬉皮士音乐唱片获准在苏联发行,苏联本土摇滚乐队“时间机器”唱片销寿量达到1000多万;苏联与西方开始有密切的技术和经贸合作,甚至使用西方贷款,就像今天中美高层之间有“战略经济对话”一样,当时美苏之间也成立了“贸易经济委员会”举行定期对话,洛克菲勒、哈默这些企业家都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座上宾。今天人们站在西方道德和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苏联体制似乎是一文不值,但是就效率和实用性角度来看,苏联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工业化,并且基本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其制度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的一面,至少是在与当时资本主义竞争中,优势是各有千秋的。


然而,1974年前后几年可以视为一个分水岭:


苏联看到欧美日纷纷陷入危机和动荡,越来越迷信自己的优势,几乎完全废止了以扩大基层自 拄 权和减少行政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体制政策,又回归到计划指令大搞顶层设计的老路子上。虽然勃列涅夫在1971年”二十四大“上适时提出了集约化经济升级路线,苏联也已形成较好的科技基础,但是因为体制束缚,导致集约化根本无法实现,苏联与西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扩大,苏联党内一些主管经济的高官和经济学家开始明白只有认真研究和健全“市场社会主义”才是推动苏联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


然而,勃列日涅夫沉浸于固步自封的顶层设计中,把人类普世意义的制度工具,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大搞指令性经济政策,指使苏联理论界猛烈批判“市场社会主义”,认为这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伪善建议、歪理邪说,甚至倾向改革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苏共“二十四大”报告中也不得不表态拒绝市场调节的“错误倾向”。苏联基于资本主义已经腐朽不堪的错误判断,争夺世界领袖的雄心越来越强烈,在全球各地采取主动出击战略,把大量财力投入到军工,阿富汗战争和对外援助,最后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勃列日涅夫也逐渐抛弃刚刚上任时候的谦虚和民  拄 作风,越来越醉心于自己的“领导成就”和“领导才能”,除了热衷于集权和培养自己私人势力外,还拼命给自己贴金授勋,他先后让自己获得”列宁和平奖“、“苏联英雄”、“苏联元帅“、“列宁文学奖”等奖章,1976年勃列日涅夫70寿辰时,《真理报》连续7天开辟专栏进行歌颂。整个苏联利益阶层的腐化也越来越严重,与人民越来越隔离对立。


最有意思的是,苏联面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大搞宣传,举国上下沉浸在“发达社会主义”的幻觉之中,失去对西方的警惕和爆发经济问题的防范意识。


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宣告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二十五大”上勃列日涅夫又说: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新社会,这个社会没有经济危机并且长久繁荣,“并在逐步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苏联的顶层理论家们也都主动或被动地站出来鼓吹“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称苏联社会主义在一切领域都比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优越性,哲学家费多谢耶夫称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胜利。苏联理论界宣称,“发达社会主义”是继列宁开创“十月革命道路”之后的第二次理论创新。1978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辑出版了《发达社会主义》一书,作者全是社会各界名流,从14个领域介绍和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全书皇皇30万言,尽是空话、假话。苏联全国、全党、全部教育和研究体系,都围绕着一个虚幻的“理论”在讴歌和诠释,不仅败坏了思想风气,更让苏联丧失了对实际情况的清醒认识和对外部敌视瓦解苏联策略的警惕。


另一方面,处于困境的欧美已经开始了凤凰涅槃,70年代中期以后,以弗里德曼、科斯、拉弗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逐渐兴起,受这些经济思想影响,诞生了”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这是继罗斯福新政之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另一次重要修正和自身的完善。进入80年代的石油美元战略之后,西方大国普遍进入佳境,美国在里根任期GDP增长85%,CPI指数下降到5%以下,失业率下降到6%以下,标普指数500从105上涨到353,从1987年起美国进入长达13年的大牛市。 英国GDP增长率也从1982年的-2.2%升至1988年的5.9%,CPI指数从1980年的18%迅速回落至1986年的3.4%。


(与此同时,外部针对苏联石油经济命脉的一系列操作也从压低和操控石油价格等方面逐步进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黄金脱钩进入以石油 为标志的信贷货币印钞金融战略时代,石油危机转化成了对准苏联的金融外汇经济命脉的武器,撒切尔里根的经济和政治的巨网悄然铺开,不加防范的苏联上下并没有警惕这些的到来。)


很快,苏联经济在一年后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开始陷入困境,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对苏联统计数据的修正,这期间经济增长率仅在1%上下。尤其是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资源出口被掐,西方操控下苏联外汇出口和金融陷入危机,经济的问题系统性爆发,通货膨胀、财政赤字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投资效率降低、基础设施老化、重工业产能过剩、轻工业供不应求,整个国民经济难以维持,昔日看似坚固的帝国到了崩溃边缘。


在1974年,任何苏联人都不会想到仅仅17年后他们强大的国家会发生解体,悲惨遍地。


苏联的教训再次提醒世人:一,不要轻言自己的制度优势,(不要放松警惕和金融防范意识,如日中天的诺贝尔经济学家之首,弥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明确指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政 附对货币金融的管制不当所致*。  —— 联想目前国 勿 院突然大搞指令性的全面对外资金融开放,不留余地的通过顶层设计放开对中国金融行业管控,—— 不知推行者如此迷恋指令性金融开放,甚至放弃管制的乐观依据何在,没有了管制和防范措施的金融如何维护经济安全?


二,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和忧患意识。当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思想(这一点容易被忽略)更新的速度都太快,稍有懈怠错误,很可能短短几年之内便会成败易位。


一句话,任何后发国家都应该记住苏联迅速从繁荣富强到凄惨垮台的惨痛教训。




* 新自由主义经济领军人物弥尔顿.弗里德曼在1963年与Anna Schwartz合著的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检验了美国历史上货币供给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他们得出了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惊人结论:货币供给一向是经济活动起伏动荡的唯一影响来源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席本·伯南克在2002年庆祝弗里德曼90岁生日时对这位经济学霸主说:“有关大萧条起因,你是正确的,我们(联邦储备系统)当时的确做错了。我们真的很抱歉。”


不过,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其它国家开出的药方与他的发现正好相背而驰,不是解决货币控制,而是推 销放开货币管理,把经济交给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其结果貌似通过市场自由选择而得到发展,实际上却成了金融巨头口中的肥肉。不奇怪无论是采用他的政策的拉美国家还是按照他的休克疗法吃药的前苏联和智利都倒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医生的刀下。拉美国家一一落入虎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快,弗里德曼在宏观经济学上贩mai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便被淘汰了。


中国此刻重拾这一套东西大搞完全放开金融行业显得十分诡异,国务院总理甚至又拾起了当初星空影帝限时全面私有化那种闪电战倒逼做法,很难不令人怀疑这是急着干什么,配合班农提出的对华颠覆大业?


如同弗里德曼的朋友乔治·斯蒂格勒所描述的:“就像学界的传统一样,他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一部分是因为他的研究与后来的理性预期 —亦即后来由同样芝加哥大学出身的罗伯特·卢卡斯发展的新理论,是处于两个不同的路线上。” ——弗里德曼在二战时替美国财政部工作,并且一直在美国税制的预扣所得税制度设计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借着这个话题,以下摘引《拉美之鉴 :私有化与国有化之争的实质是国家主 quan/权之争   作者:牧川    来源: 求实之音  发布时间:2019-11-09 11:18:12 》结尾的一段:


...美欧等债权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牢牢掌握着主动 权,从1982年至1989年共提出三个处理方案,其核心都是新自由主义。

七十年代结束就是国际秩序大变动的前夜,苏联深陷阿富汗战场,世界舆论一致批判苏联的帝国主义倾向,苏联国力下降。接着戈尔巴乔夫在思想上向西方彻底投降,倡导“新思维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下。

也大约是在此一阶段,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融入以美国和西方世界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世界分工体系。

与此相对,则是美国国力的增强,影响力的增大,美国的手伸的更长了。在美欧等国家的强大压力下,拉丁美洲各国(除古巴外)被迫吞下了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苦果。

1984年,世界银行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在贷款给一个国家时要求对方必须按照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改革的怪现象 ——墨西哥不幸成为了第一个,其他拉美国家则紧随其后。


在此后的苏东剧变、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这种情形又再度上演。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生活点滴

石庵顽童

云在山巅

苍松子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5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8645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