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看欧洲沉沦[七律]
发布于2022-09-30 18:41 点击:1008 评论:0 作者:湯安

苟利眾生,雖千萬人,吾往矣!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处于什么地位?欧洲、美国、日韩,包括其他的西方国家至少在政府主导的主流社会层面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的故居在德国都无法得到官方的保护来看出。


有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用 “一康德、胡塞尔……二谢林、舍勒、罗素……三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来总结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排名。对于这个总结,我的看法是有点惊喜,这不是因为给出了西方近代哲学家排名,许多人不会赞成这样的排名,而是因为里面竟然还列出了马克思的大名。要知道即使搜索维基百科里面专业的「西方哲学」词条或者「西方哲学史」都找不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唯物辩证法这样的词汇。比如维基百科上的西方哲学史里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在的「近代哲学」里面「十九世纪哲学」词条内容是:


[此條目需要擴充。
主条目:19世纪哲学
欧陆哲学:唯理主义、唯心主义
英美哲学:功利主义、经验主义]


维基百科把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唯理主义哲学罗列出来,却不见影响力远远高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哲学。


维基只在「当代哲学」词条下谈到了马克思的同时代哲学家,里面却避而不谈马克思恩格斯。


[从19世纪哲学开始,哲学就面对着众多领域的挑战。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逻辑问题的产生,传统的关于知识基础、确定性的丧失等多方面的冲突使哲学走向多元化,要求对过去的知识体系从各个方面进行修正。当代哲学的先驱者有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尼采、马赫、杜威等等。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基础,萨特、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等等成为当代哲学的主要流派。]


用这样潦草的几句话就涵盖了整个近代哲学史,毫不客气地说,维基百科这样的理解力连中国大学最普通的学生水平都不及。


因此,不难理解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欧洲的地位有多么低的现实。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和欧盟连自己的能源命脉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被炸都“不能”分析出幕后黑手是谁,因为欧洲国家不仅像法国总体马克宏说的那样已经进入脑死亡了,更大的问题是欧盟领导人是在主动完成这一变化。


爱莫大于心死,控制一国莫过于控制其知识分子阶层。除了冯德莱恩泽连斯基和德国绿党这些明显是安插在欧洲的白手套,欧洲登峰造极的白左绿茶婊化本身就解释了欧洲刀刀砍向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经济的做法。从莫名其妙爆发的科索沃战争打残欧元,到稀里糊涂地凭空出现并不是北约成员国的乌克兰因为并不存在的乌克兰加入北约议题而爆发的俄乌战争,再到目前的欧洲能源危机跟德国天然气管道被国家恐怖袭击爆破,欧洲近年来一次次受到晕头昏脑的打击,每一次都是当头一棒正中要害,欧洲国家主流媒体却没有一次能够判断出为什么要打自己跟到底是谁在打自己。这反过来也许说明欺骗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的媒体欺骗自己。欧洲的好日子说完就完,错漏发生在哪个细节里面?


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
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
誓中诚于曒日,要执契以断金。
嗟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


(今译:既给了我极度的欢乐,又与我同心同德心心相印。结交稳固的恩好,连接深刻的情爱。对着太阳宣誓忠诚,用斩断金铁来寓意契约。唉!天道突然幽暗愚昧,在极小的地方发生了摧毁这一切疏漏。《永怀赋》张华(魏晋232年-300年 ),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倒是在官方反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美国知道和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远多于欧洲日本韩国这些跟班国家,欧洲大学不能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大学却是必修课。不论是走进美国医院商务楼剧场还是律师事务所,你要跟美国大学毕业的人提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大多能跟你侃侃而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内容,因为这些在美国跟在中国一样,都是大学必修课。有一次开车长途旅行我跟女儿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她立刻说这些我知道,都是我喜欢的必修课内容,于是我立即考考看美国大学马原教育的含金量如何。一路聊下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等等,都过了一遍,当然也少不了马克思在分析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学说基础上研究得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共产党宣言。结果是聊得非常愉快。


当然这两天现实的新闻不那么令人愉快,至少对于注定难熬过这个冬天的欧盟国家来说是如此。深入海底坚固无比的欧洲油气管道被炸突破了现代战争的下作底线,国家军队行为是这样高难度级别的爆破事件的唯一解释,不奇怪德国和欧盟被震惊得外焦里嫩。白左上头的欧盟最终还是可以清醒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眼下就已经无法阻拦和改变欧洲沉沦的历史大势。


掌握世界规律就是掌握世界,而世界规律是哲学的,欧洲失去哲学思辨是欧洲脑死亡的体现。人怕是非不辩道理不分,如果身边交往的是良朋好友这些糊涂尚不致命,偏偏欧洲没有良朋好友,只有恶友胁迫和丛林险境,这样的欧洲注定只能一路向下地沉沦下去。


诗之。




圣哲思辩自飞腾,唯物禅天第一宗。
孔老名文时佐证,马恩经济荐亲憎。
欧霜暗入三更榻,俄雪晴飘万里镫。
问讯汉家乡野佬,悉知成事有良朋。




外一首,这一轮倒闭潮注定无法躲避,第一个就是俄乌战争以来跳得跟波兰一样高的瑞士瑞信(瑞银)。这家瑞士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一年来干啥赔啥,炒黄金在欧洲赔得最多,偷摸非法洗钱被抓现行受罚不说,还被骇客攻陷顾客资料,曝光上万洗钱名单,摇摇欲坠之际迎来这一轮俄乌战争以来最大的北溪管道危机,公认必然第一个倒下。令人想到07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雷曼兄弟公司。瑞信董事长名字正好也叫雷曼,颇有再续前缘的彩头。诺曼登陆的主力军日尔曼人的德意志银行怎么样?跟瑞信一个样,也混到公认要倒的地步。抱怨美国收割欧洲经济的欧盟国家基本上毫无疑问会像08金融危机的韩国那样把最会生蛋的三星卖给黄世仁美国那样易主欧洲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跟瑞信这些领头的银行。




雷  曼  再  来



俄乌开战后,瑞信即将封。

胡运无须问,今冬诺曼怂。





英国是诺曼登陆的后裔,撒切尔夫人时代制造了「光猪六壮士」,特拉斯一定能够成功扩大战果制造出「光猪诺曼士」。以下资料来自一位在英国的金融分析师:

2021年,全英6710万人口,2840万户,一共有29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2450万个全职岗位,年税前工资中位数两万五千八百英镑,25826镑(中位数的意思就是50%的人比这个数字高,另50%的人比这个低,一英镑相当于1.1美元),比2019年下降2.9%。500万个兼职岗位工资不固定,预估工资中位数8000左右。全英2950万个就业岗位工资税前中位数估计在21300镑左右。


这是税前,要交各种税费,先说所得税,起征点在12570镑,12,571 - 50,270镑部分税率20%(今天2022年10月2日,通过议案要把税率调到19%),50,271 - 150,000部分40%,150,000以上部分45%,2950万个就业岗位的中位数25826镑要扣去所得税边际税率约25%。扣完所得税,还要按25826镑的部分再减去12%的国民保险。


交完这这个之后,即使你生活在城市只有房产,没有土地,还要征收房产税,这个税率根据你所处地域房屋市场价值变化,平均来讲,房产税,每年约占英国家庭收入税前收入的1/13-1/16。以上的税费税在老百姓使用能源前必交的。全英2840万户,每户约2.36人,每户约1.03个劳动力。根据英国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英每户储蓄中位数仅为约3967镑,大约四千四百美元。


英国没有统一的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交完这些,尤其是12%的国民保险,也没有养老保险。英国的养老保险今年只覆盖1951年前出生的男性和1953年前出生的女性,且这些人要交够40年的国民医疗保险。当前,英国大部分人即使交了12%的国民保险也不涵盖养老部分。想要有养老保险,需要找第三方交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方就是金融理财投资性质。相比,大的金融公司,这些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项目相对没有那么激进。但是,到你退休时,这些公司还在不在,就没人知道了。这些第三方养老保险公司倒了闭,交钱的人也只能认倒霉,因为这是金融理财项目,自负盈亏,自己承担风险。


附:《永怀赋》赏析


张华 〔魏晋〕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而倾城。

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

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

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

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

誓中诚于曒日,要执契以断金。

嗟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

怨禄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

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

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

傥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复制悼念

永怀赋 - 译文及注释

译文赞美那淑女的美丽妖艳,正因含情脉脉的顾盼而更加倾国倾城。彰显着柔美的美好姿色,怀着婉约含蓄的柔情。超越过去的历代女子,胜过如今的清丽精英。既给了我极度的欢乐,又与我同心同德心心相印。结交稳固的恩好,连接深刻的情爱。对着太阳宣誓忠诚,用斩断金铁来寓意契约。哎!天道幽暗愚昧,在极小的地方发生了疏漏。怨恨官途的不幸,即使结交了贵人但却离开了官场。守着缠绵的趣味,自始至终坚守美好的事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邀请你,期望那时我还英俊。假如皇天的神灵垂怜我的不幸,就让我永远的欢乐。



在美国大学里学「马克思主义原理」,他们是这么教的

2021-06-12 03:35




作者 / 张跃然



大一的上学期,我就听好几个人说起过,每年春季学期都有一门叫“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的本科生课——这门课的实际内容就是带着学生把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读一遍,让学生对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有个了解,因此说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为过。杜克居然还有这种课?当时一听我就来了精神。虽然阴差阳错地错过了三回,我还是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幸运地坐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堂里。


学生和老师



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我就被吓了一跳:50 人的课容量(这在人文社科院系绝对算是大课)居然爆满,还有一堆没抢到位置还来蹭听的。究其原因,一是这门课被列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五个专业的选修课,自然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这门课早已名声在外,几乎成了左派学生的精神朝圣之地。因此,每年开课时学生们都趋之若鹜,也就不奇怪了。



讲这门课的教授迈克尔·哈特(Micheal Hardt),是当今西方知识界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他与意大利学者、社会活动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otonio Negri)合著的《帝国》、《诸众》、《大同世界》三部曲,简直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代世界的“战斗宣言”。然而,课堂上的哈特教授将“自我”掩藏得很好,鲜有提及自己的学术和政治观点,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向学生阐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逻辑、带领学生透过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观察社会现象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上透着一股严肃知识分子特有的自省和克制,在课堂上常常抛出“这块儿我可能没讲清楚”、“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之类的话来,与他著作里那个充满战斗精神的鼓手形象相去甚远。



“马原”怎么教?



如前所述,这门课的重头戏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而课堂上的讲授只是为了辅助学生们理解阅读内容。除去一些零散的单篇文章之外,这门课带着学生 完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手稿)》、《资本论第一卷》的一半、《路易 –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以及《法兰西内战》。平均下来,每周的阅读量在 100 页左右。这在人文社科课程里自然不能算繁重,但马克思的著作,非精读不能理解其要义,有时一页的内容竟需要我来来回回读三四遍才能理解个大概。因此,这门课所需要的阅读时间,其实大大超出了课程大纲里体现的阅读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也是我上过的所有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唯一将考试作为最终考核方式的。这与人文社科教学看重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传统大相 径庭。三次考试,都是由若干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组成,重在考察学生对马克思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个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否有透彻的理解。这也再次体现 了这门课的主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究竟说了什么,而不是鼓励学生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自由发挥。



这门课带给我的收获,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还原马克思、拼接马克思、超越马克思。



还原马克思



所谓“还原”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的原始文本中,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理解其话语背后的逻辑。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们惯常印象里对马克思的种种误解,全都不攻自破。比如,上世纪许多国家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实验,其实正是马克思大力批判的、将私有生产资料进行粗暴集体化的“原始共产主义”(crude communism)。又比如,马克思对于代议制民主的批判,是因为代议制民主依然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清晰界限,使得这一政治制度成为了资产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工具。马克思主张的,是一种更直接有效地赋予所有人政治参与权的民主制度,而绝不是回到专制。再比如,马克思既不反对劳动分 工,也不主张抹除商品市场本身,更不想让社会回到资本主义兴起以前的“原始状态”——未来的生产关系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 定。



其实,除却“停止对人的异化”和“消灭阶级压迫”这样的纲领性原则,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说过,资本主义灭亡之后的社会应该是什么具体的面目。他没有某些知识分子那种“帝师”般的自大,因为在他眼中,未来的可能性是在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不是知识分子拿嘴说出来的。



真正读过马克思构建理论的过程,就会知道,中国中学政治课本里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绝非虚言。在阅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忍不住感叹:这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能够从极为简单的概念、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严丝合缝的逻辑推演,导出令人震惊的结论。在看马克思如何从“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基本假设开始,推导出“剩余价值”的产生,进而迈向“剥削的本质是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结论时,我体会过这种震撼;看他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定义中演绎出两者的互动机制,从而写下“人类社会的所有根本问题,只出现在那些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发展成熟之际”这样十分 精巧而反直觉的论断时,我又体会到了这种震撼。



以上种种,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演绎大师”的马克思。而在《路易 –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在分析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时,马克思展现了另外一种特异功能:从纷繁琐碎的历史细节中提炼深层历史机制的能力,从刚刚发生的政治变 局里把握历史的长程发展线索的能力(但不排除马克思没把历史“真相”搞对,事实上,所有研究历史的学者,都要承担搞不对历史真相的风险)。当读者跟随着他 的分析笔触,眼看着法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试图捍卫自身的阶级利益而在无意中把第二共和国一步步引向王权复辟时,唯物主义史观的力量展露无遗。与人们的惯常 印象相悖,唯物主义史观并非一套死板、机械的结论,而是一种分析视角。当它被应用于分析某一具体的历史语境时,反而能展现出历史那充满讽刺的动态美感。



“还原”马克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将马克思当人看。哈特教授在阐释文本时,常常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马克思的角度上,想象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引导他思考问题的。只有将马克思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才能 真切体会年轻时候的他在《共产党宣言》里那种血气方刚的“愤青”精神,在面对路易 – 波拿巴复辟王权时的无奈与强作乐观,在巴黎公社兴起之时的激动,在公社失败之后那种“又为斯民哭健儿”般的至痛悲愤,在中晚期作品里对自己早期思想的反 思,以及在“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两重身份间的挣扎。



拼接马克思



在精读马克思的核心著作之外,这门课的另外一个着力点,是帮助学生思考马克思提出的各个概念、“理论模块”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只有将这些理论如玩拼图一样“拼接”起来,方能看到马克思的理论格局有多么宏大。



人们贴给马克思的学术标签,通常是“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但在我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对于历史发展背后的 根本动力学的阐释,是撑起他若干理论支脉的地基:历史发展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历史发展提供了结构条件,而生产关 系当中孕育的阶级对立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主观推力;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剥削”、“异化”“原始积累”的一整套论述,是为了具体揭示资 本主义社会(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之下的生产关系是如何运作、从何而来的;而他关于法国政治史的一系列分析,则旨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斗 争中的具体表现;最后,马克思关于历史在超越资本主义之后如何发展的模糊构想,则可以和他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为何”的哲学讨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在玩“拼接马克思”的游戏时,还能惊喜地发现一个彩蛋:某些绝妙的隐喻,在马克思的各个“理论模块”里反复出现,对比来看,十分有趣。这 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自掘坟墓”这个隐喻。在梳理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时,马克思指出: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程度时,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崩溃的那天也就到了。因此,资产阶级越是使劲发展生产力,就越接近资本主义的崩溃。同时,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力而发明的一系列剥削手段,恰恰激发了被剥 削者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反而塑造、培育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讲,资产阶级无疑是在“自掘坟墓”。而这一隐喻,又同样出现在马克思对于法国国家机器发展史的评论中:在他看来,从波旁王朝后期开始,历 经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一直到第二帝国,无论共和还是专制,无一不在建设、巩固一个高效的、无孔不入的、极度中心化 的强大国家机器。而国家机器越强大、管得越多,其身上的负荷就越重、面对的社会不满就越普遍、离倒台也就越近。换句话说,国家机器的日益完善同样是在“自 掘坟墓”。这两处关于“自掘坟墓”的论述,指向同一个精辟的历史机制:一个事物越是发展,便越是培育出推翻其自身的力量。而这,又和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 主义”的论述相连。



超越马克思



本课上到最后,依然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为什么还要学马克思主义?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演绎过程还是被后世学 者揪出了漏洞,他对于经验事实的解读也常常存在偏差。今日资本主义的运转机理之复杂,也远超他当初的想象。更有甚者,他的某些“理论模块”(比如劳动价值 理论)被后世学术界整个儿地证明是解释力有限。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依然存在大量局限性,他忘记谈论的东西远比他谈论了的要多(当然,事实上社会科 学里也不存在完备的大一统理论)。



既然马克思有种种不是,我们还读他干嘛?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样东西,使我们能超越马克思本人的具体论断,去分析更为复杂的当今社会。这两样东西,一曰“视角”,二曰“概念”。



所谓视角,无外乎是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视角为何,决定了我们能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决定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的视 角是极具开创性的,他带领后世看到了前人几乎从未看到过的东西:在貌似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底下看到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在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看到 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马克思的视角,把后世社科学者引向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问题:他对于国家行为如何“催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被波兰尼在《大转 型》中扩展为对国家 – 市场关系的全面解读;他提出的“劳动力商品化”现象,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母题,引出许多学者探讨不同形式的劳动(比如“情感劳动”)被商品化后 的社会后果;他关于统治阶级如何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讨论,被葛兰西、阿尔都塞等学者发扬光大,从而深入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被当做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的 工具使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同样来自于其理论体系内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既有明确的内涵,又有充满弹性的外延。这样一来,后世学者在面对更为复杂 的社会现实时,可以毫无困难地对马克思的原始概念进行扩展,并将其当做进一步讨论的起点。譬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高度金融化的今天,当代学者已经将 “剥削”这个概念从“压低工人工资、夺取生产资料”的“工业剥削”扩展至“依靠信贷工具强行入侵消费者生活”的“金融剥削”。又譬如,“异化”这个概念本 来是指在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售的过程中,劳动者与“人性”相分离的现象。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用商品定义人”的现象如 何导致人和人性的分离。再譬如,马克思提出的“原始积累”概念,原本是指资本主义兴起时的一种特定现象,但当今社会中大量公共物品被转变为私有财产的现象 同样符合这一概念的内核。甚至是“自掘坟墓”这一隐喻,在当代学者眼中也可以被翻转过来:西方的劳工抗争运动,直接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出现,而在某种程 度上,“福利国家”又发展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用以弱化劳工的政治动员能力。劳工阶级的“自掘坟墓”,又展现出历史如恶作剧般的讽刺。



同时需要承认的是,马克思的著作中留有许多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用哈特教授的话说,“解读马克思就跟解读《圣经》一样,所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都能在文本里找到依据。”然而,这恰恰构成了马克思思想遗产的张力。在《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而断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换句话说,是社会的宏观“结构力量”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步调。然而,马克思 在《宣言》里同样写到,无产阶级不能躺在床上静等着结构力量摧毁资本主义,而必须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行动起来去推翻它,因此才有“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 史”的著名论述,才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振臂一呼。



宏观结构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到底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本人没能解决,就这样自相矛盾地留下来了,但这一矛盾引发了无数后世学者的思考和论辩,由此诞生的研究工作不计其数。



“马克思,只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而不是它的全部”,这句话无论对于作为一种学术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于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 样适用。所有试图批判性地看待当今政治经济现状的尝试,都是绕不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何时灭亡?共产主义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可是马克思主义者知道,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无数个“无名个体”的政治行动,我们至少可以让资本主义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恶。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光 垚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3-28
作品数量:566
空间人气:382737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