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梅兰芳赋》
发布于2024-12-14 06:50 点击:218 评论:0 作者:古昊先生

《梅兰芳赋》

王庆位

巍巍东方,泱泱神州;麒飞龙腾,虎跃狮吼。物华天宝,三教九流;地灵万世,人杰千秋。丝竹之乐悦耳宁神,视通阡陌;管弦之幽开心惬意,思绪漫游。国家之英华璀璨,民族之精粹传留。盛世凯歌,赤县天籁悠扬;小康捷报,炎黄子孙昂首。徽班进京二百年,梨园生旦净末丑;行当俊杰翘楚,四大名旦魁首。梅花清韵透世界,兰馨芳香溢寰球。审美岂囿国界,精神浸润五洲。怀大师深情撰赋,叹余音美不胜收。

梅澜表字畹华,别称梅氏鹤鸣;祖贯江苏泰州,甲午北京诞生。祖父尊字梅巧玲,京、昆青衣素著名①;京华同光十三绝,梨园传奇满京址。外公杨隆寿,皮黄武生师②;父讳梅竹芬③,承传英年逝。伯父雨田操琴,人称乐器三绝④;明华持家有方略,福芝芳贤内助之⑤。

从师朱小霞,八岁艺从头;十岁初登台,北京广和楼。二八搭班喜连成,时逢光绪卅四秋;掌印班主叶春善,吉林演出蜚声留。刻苦钻研,舞台实践开山斧;严寒酷暑,艺术探询追、索、求。清晨山林舞长剑,邂逅绅士牛子厚;惊颜端庄“梅兰芳”,“喜群”更名始根由⑥。

癸丑首演上海,盛誉江南存留;娶妻生子相比,妙艺无涯风流⑦。研习文明剧,模仿新舞优。灯光、化妆,道具、戏服;设计、改良,创新、演出。烘炉锻剑火焰烈,磐石磨针铁棒出。四功不辍业,唱念做打难;五法全天候,手眼身法步。绕梁余音萦耳畔,翩跹倩影印报头。华贵雍容,大气端庄;婉转飘然,仪态万方。蹙眉微颦春风暖,回眸一笑百媚收。

人生海茫茫,事业多艰难;得遇良师友,结识齐如山⑧。书斋名字多,首推缀玉轩;罗瘿公题赠⑨,姜白石词篇⑩。留日学者冯耿光⑾,吴震修⑿与李释戡⒀;著名画家齐白石⒁,陈师曾⒂与王梦白⒃。角色非凭天赋,功夫全凭锤炼;嗓音、唱功、身材,相貌、表情、身段。易顺鼎《万古愁曲》,肺腑言时弊针砭⒄。

应邀赴丹桂,堂会曲折来⒅;友朋细分析,再学《穆柯寨》。提醒演出勿低头,鼓掌为号真情牵⒆;月半演出返京师,巧结识欧阳予倩。中华戏剧丰碑现,南欧北梅傲梨园;谁知后来风云会,确实源出此番见⒇。甲寅再赴沪,成名喜空前[21]。

不为浮云遮望眼,排新戏《孽海波澜》;应节戏独辟蹊径,《嫦娥奔月》多新鲜[22]。《黛玉葬花》,哀怨浪漫;层次分明,心随曲转[23]。短暂时间十八月,十一出新戏上演;新旧古装传统戏,昆曲皮黄囊括全[24]。拜名师,陈德霖[25];李寿山[26],乔惠兰[27]。

国耻难忘,二十一条;《木兰从军》,尚武情高[28]。破除迷信,正源悟道;《童女斩蛇》,揭伪诚教[29]。

“昆曲久绝,散同广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惟郎振之,雅乐以兴。移风易俗,剧界风行。”[30]“剧界大王”美誉出,赞章贺词生春风。

养花种草绘丹青,色彩搭配天浑成;牵牛颜色本无意,审美艺术意外功。两度沪演交友广,鉴赏、古玩、器物通;吴昌硕赠《松梅图》[31],拜师梦白学真功[32]。勤俭持家祖传德,清白自重远恶名。

一九一九春,樱花岛国行;龙居濑三邀,大仓喜亲请[33]。《天女散花》绸舞彩,意动情牵靡东京;“万人空巷,争看梅郎”,鲜花遍布,“梅舞”传情[34]。结识歌舞伎,免检开箱笼;盛况满日本,载誉归国中。

更俗剧场季直约,梅欧阁中佳话成[35];结交名家俞粟庐[36],南通参观到伶工[37]。杨梅戮力崇林社[38],《霸王别姬》起飓风;五赴上海壬戌岁[39],名声大振返京城。江湖历练功誉在,组建承华社壮行;辛勤耕耘十六载,倭寇侵华隐港城[40]。振奋子弟《生死恨》,擂鼓扬威《抗金兵》;蓄须明志持大义,冒险自残保清名[41]。

艺术唯美人常情,五洲四海类旁通。遍访欧美亚诸国,结交大师世界风。宣扬国粹华夏美,三度出行到东瀛[42]。肖恩伉俪舞剧新,水袖戏装乃馈赠[43]。印度作家泰戈尔,作诗纨扇会北京[44]。梅宅似外交会馆,国外友摩肩接踵[45]。庚午春赴华盛顿,“梅兰芳热”遍域中[46];“影坛三杰”结交厚,深谊虔情寄一生[47]。洛杉矶波摩拿授,“文学博士”诚殊荣[48]。数次访苏硕果累,民族气节贯始终[49];名人巨挈结交广[50],“三大体系”互交融[51]。

小试银屏拍《闹学》,《天女散花》不寻常;《上元夫人》拂尘舞,“羽”、“剑”、“走边”、“葬花”忙[52]。甲子十月再赴日,地震过后新景强。《虹霓关》下枪对枪,《廉锦枫》中勇刺蚌;黑白无声动作片,辛苦拍摄跨大洋[53]。

丁卯六月发启事,《顺天时报》启事鲜;投票评 “四大名旦”,《太真外传》获入选。梅尚荀程徐,流派纷呈艳;久旺盛不衰,奇葩开妙全[54]。

长夜路漫漫,一九四五年;日寇举降旗,八年舞台还。为庆胜利演《刺虎》,梅花诗屋人心悬[55];师徒联袂多喜庆,《四五花洞》实壮观[56]。《宇宙锋》毕生修炼[57],《生死恨》摄制彩片[58];迎曙光拒不敷衍[59],参大政人民当权。

扬眉吐气共和国,推陈出新繁艺苑;尽心为工农兵演,慰问子弟到朝鲜。文化大使走环球,艺术交流史空前;精心雕琢《穆桂英》,光荣入党夙梦圆[60]。

呜呼!大师风范,千古不朽!大师绩业,后人承传!巍巍华夏,举世瞩目!泰斗楷模,辉煌永远!

一生授徒百余人,袅娜婆娑舞斐然[61]。

饲鸽练目甘愿苦,蓄髯明心诚信言。

寰球遍歌国粹韵,中华同摇民众船。

九州倩影传风范,“天女”“洛神”本“思凡”[62]。

 

【注释】

①梅兰芳生于1894年,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著名京剧、昆曲演员,工青衣花旦,“同光十三绝”之一。其祖母陈氏(1841--1924)为名小生陈金雀的女儿,陈氏夫人是位心地善良、善于治家的妇女。

②梅兰芳之外祖父杨隆寿,为著名皮黄戏武生演员,在清末时期有“活武松”、“活石秀”之称,曾创办小荣椿科班,培养了杨小楼、程继仙等一批著名皮黄演员。

③梅兰芳之父梅竹芬(1872-1898)亦为旦角演员,他的相貌、身材极像梅巧玲,又喜欢唱梅巧玲的拿手戏,很得观众喜爱,惟早年即逝。梅兰芳之母亲杨长玉(1876-1908),为武生杨隆寿之女。

④梅兰芳之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胡琴、笛子、鼓等,样样精通。长期为“谭派”老生谭鑫培操琴,与单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

梅兰芳的首WF人王明华是名武生王毓楼的妹妹,名老生王少楼的姑母,梅兰芳十七岁与王明华结婚。王明华精明能干,持家有方,不但改善了并不宽裕的梅家景况,而且对梅兰演戏也有所帮助。王明华因患肺结核病逝。D二位F人福芝芳,自幼喜爱京剧,早年也从吴菱仙学唱青衣,在坤班“崇雅社”演出。1912年退出舞台,专心照顾梅兰芳的生活和演出,成为梅兰芳的贤内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⑦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至1917年间,与李世戡等为梅兰芳编排时装戏《一缕麻》、古装戏《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千金一笑》等剧。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著有《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戏班》、《脸谱》、《梅兰芳艺术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书。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62年于台湾去世。

梅兰芳的书房名字很多,有缀玉轩、梅花诗屋、艺学轩、簪红别馆、宝岳楼等,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缀玉轩。“缀玉轩”斋名,来自著名文士罗瘿公题赠。典故取自宋代词人姜白石著名词调【疏影】中的“苔枝缀玉”四字。苔枝为梅,缀玉即梅花。罗瘿公1880—1924),男,京剧剧作家。祖籍广东顺德。其父供职于翰林院,任编修。他幼攻诗文,青年时期就读于广雅学院,为康有为弟子。23岁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民国后,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后愤于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弃政攻文。与王瑶卿、梅兰芳深有交往。罗瘿公于1924年9月23日病故于北京东交民巷一家外国医院,葬于北京西山,享年44岁。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交游多为名人,四诗翁其三多赏其诗词。应当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诗。所作《诗说》多精至之论,严羽以前,无以为过。其词清空,《宋词通论》许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罗瘿公所题梅兰芳书斋名字“”即取于姜白石著名词《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⑾冯耿光1880—1965)广东番禺人。字幼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清末任军谘府司长。辛亥革命后任侍从武官。1916年在南京参加D制袁世凯称帝的活动。后任总统府顾问兼临城矿务局督办,中国银行总裁、董事,新华银行董事长。建国后,任中国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董事。

⑿吴震修,1883—1966)以字行,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无锡人。幼入私塾读书,后考取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民国9年(1920年)应留日同学、北京Z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邀请,担任该行总文书。民国15年,蒋介石率北伐军进驻南昌,他与江浙财团代表人物陈光甫、钱新之等15人组成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筹发“二五库券”3000万元(后又继发3000万元)。民国17年,蒋介石任命他为上海市Z府秘书长。他不愿从政,不久仍回上海中国银行任总文书。八一三事变后,他隐居租界数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日本特务机关的小林以校友身份邀其出任上海市市长,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坚辞。民国31年5月,中国银行被强行改组复业,他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D当局将吴震修看管在家候审。最后法院以“吴震修汉奸嫌疑一案固证据不足,本院不予审理”了结。上海解放后应聘去北京,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期间,他为团结海外机构人员、发展中国保险事业作出了贡献。1952年后,他年已古稀,被批准离职带薪回沪休养。1966年12月31日在上海病逝,终年83岁。

李释戡,名宣倜,福建闽侯人,北洋时期被授为文威将军,旧京著名士大夫文人,与当时许多在京文人、诗人、书画家都有酬唱交往。李释戡所居有海棠二株,犹似陈师曾的“三槐堂”,二者可配成对。此幅32 X 130 cm (约3.7平尺)。起拍价2万8千,也以这个价钱拍出。横披盖有两个印章:“陈衡愙”和“陈师曾”。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陈师曾(1876~1923)中国近现代画家。为诗人陈散原哲嗣,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名衡恪,号朽道人、圬者,槐堂。以字行,号所居白槐堂、唐石花、仓室。原籍江西修水。1876年3月2日生于湖南凤凰,1923年9月12日卒于江苏南京。父陈三立为清代诗人,弟陈寅恪为现代史学家。陈师曾1898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江西教育司长,1913年后至北京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并任教育部编纂,参与倡导成立中国画研究会。陈师曾擅花鸟、人物、山水,师承徐渭、陈淳、扬州八怪、吴昌硕,作画重创造,喜生动,求意趣,师造化。其花鸟画大笔写意,浑厚绮丽,画风简远雄秀。人物画取材现实生活,带有速写和漫画情趣。篆刻师法吴昌硕,浑古朴茂而又潇洒秀劲。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他重视艺术教育,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他重视理论研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论文,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等。

王梦白(18881934),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云,字梦白,号破斋主人,又号三道人,江西丰城人。父亲流寓浙江衢州。因住地与三溪接壤,自号三溪渔隐,即三道人的来源。幼年在灯笼店、钱庄当学徒,刻苦读书,勤奋作画,称居所为映雪馆,又称三衢读画楼。年轻时在上海钱庄当学徒时喜画花鸟画,学习任颐,并受到吴昌硕的指导,画艺提高很快。民国初年到北京任司法部录事,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王梦白在北京有机会博览和临摹宋元明清绘画真迹,其中以沈周、陈淳、徐渭、林良等明代诸家作品最为他所喜爱。他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独创一格。他画花卉翎毛,亦长于山水、人物,尤长于动物,经常到动物园观察写生和观看动物影片。所画猴子千姿百态,生动有趣,不落俗套。王梦白还以书法见长,并能诗,题画常有佳句。19191924年间,由陈师曾推荐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他的得意弟子为王雪涛、王羽仪。19294月初,王梦白应邀赴日本介绍中国艺术,在东京、大阪两地曾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日本艺术家和鉴藏家的好评,出版了《王梦白画册》。王梦白晚年寓居天津,贫穷潦倒,病不治身亡。

⒄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又字中实,自署忏绮斋,又自号眉伽,晚号哭庵,湖南龙阳人,易佩绅之子。他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等并称为“寒庐七子”。幼有神童之目;稍长,有才子之称。工诗,与宁乡程颐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举人。是年冬,北上应礼部试,取道江南,骑驴冒雪人南京城,遍访六朝及前明遗迹,一日成《金陵杂感》七律二十首。自负才气,中日战起,走台湾,欲赞刘永福军,见其不可为而归。官至广西右江道,为岑春煊劾罢。人民国,袁氏称帝,命代理印铸局长。袁氏败,放荡于歌场舞榭以终。顺鼎自负聪明,自称为张梦晋后身。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增祥称两雄。生平足迹及十数行省,一地为一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峩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宣南集》、《岭南集》、《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并传于世。其诗《万古愁曲》(为歌郎梅兰芳作)中有“”一笑万古春,……男子皆欲娶兰芳以为妻,女子皆嫁兰芳以为妇……“句。

⒅即1913年,梅兰芳与王凤卿受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之邀请赴沪演出。

⒆细心的朋友发现梅兰芳在演出时常常低头,影响形象,就与他约定:以后在演出中,一旦发现他低头就以鼓掌为号,暗中提醒他注意。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1889512日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921日。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时,加入南社. 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馒头庵》、《潘金莲》、《哀鸿泪》等,获北梅(梅兰芳)南欧之誉。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等。

[21]即1914年。

[22]1915年中秋节前夕,梅兰芳排演齐如山写的新戏《嫦娥奔月》。

[23]《黛玉葬花》是梅兰芳第二部新古装戏,与姜妙香合作。

[24]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将这十一出新戏归结为四类:一为穿旧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二为穿时装的新戏如《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三为穿古装的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四为昆曲如《孽海记·思凡》、《牡丹亭·闹学》、《西厢记·佳期、拷红》、《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后亲》。

[25]陈德霖(1862-1930),近代京剧演员,名鋆璋,号漱云。小名石头,北京人。满族。幼年先后入全福昆班和三庆班坐科,习昆旦、京剧青衣兼刀马旦。以唱功著名。嗓音清脆,唱法纯属老派青衣风格,腔调简洁,以嗓力和气力取胜。曾为清“内廷供奉”。中年一度败嗓,勤苦锻炼后恢复。所演京剧《祭江》、《彩楼配》、《芦花河》,昆曲《昭君出塞》和吹腔《奇双会》等素为人所称道。梅兰芳、姜妙香、韩世昌等均曾师事陈。有“老夫子”之称。

[26]李寿山1866-1932),男,京剧净角。名镜林,字仲华,小名七儿。因其身材高大,人称大李七。出身于三庆班,与武净钱金福为师兄弟。初工花旦、昆旦,又改老生,后归武净兼架子花,文武皆能昆乱不挡,擅演《白蛇传》之法海、《春香闹学》之陈最良、《风筝误》之丑小姐、《失·空· 斩》之马谡、《芦花荡》之张飞等,尤以《贩马记》之李奇,极享盛誉,曾有“李七演李奇”之美谈。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朱文英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艺名李七儿,时年34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应喜连成(富连成前身)之聘,与花脸韩乐卿、武净范福泰、小生徐宝芳、旦角萧长荣、花脸叶福海、武生罗燕臣、老生王月芳、武戏汤明亮、苗广顺、场面李庆喜、梆子严耕池和李凤云共13人入杜执教。他早年曾搭长春班,晚年在梅兰芳京剧团,梅的《金山寺·断桥》、《出塞》、《风筝误》和《春香闹学》的身段即为李所授。王又宸早年亦曾向其请益,《别母乱箭》即为李寿山所授。他亦曾携孙李宝奎傍其婿尚小云演出。李寿山前室浦氏,生有一子即李菊笙,后过继其兄寿峰为子。续室刘氏,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小山,名凤鸣,乳名二立,工净行,惜英年早逝;次子三立早夭;三子荣升,名凤翔,乳名四立,曾习老生,后因从房上摔下,致留腿疾;长女淑卿(1898一1930),为尚小云之前室,即尚长春之生母;次女淑荣,生于1906年,后嫁往外地。

[27]乔慧兰,昆曲名家。

[28]1917年,梅兰芳改《木兰辞》排演《木兰从军》,宣扬爱国民族精神。

[29]1918年2月2日,梅兰芳以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童女斩蛇》在北京吉祥戏院正式上演。

[30]“昆曲久绝,散同广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惟郎振之,雅乐以兴。移风易俗,剧界风行。”是1918年梅兰芳被推举为“剧界大王”时某报刊登载的一首贺词中评价梅兰芳提倡昆曲意义的话。

[31]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

[32]见[16]。

[33]梅兰芳1919年春出访东瀛。大仓喜八郎当时是日本头号财阀之一、帝国剧场董事长;龙居濑三是日本著名汉学家。

[34]梅兰芳在日本此次演出大获成功,所到之处,鲜花遍地。当时北京一家报纸报道称:“彼都士女,空巷争看。名公巨卿多有投稿纾赠之雅。名优竞效其舞态,谓之‘梅舞’。”

[35]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曾为淮军将领吴长庆幕宾,后在江苏、崇明等地书院讲学。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列名强学会,认为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1899年在通州开办大生纱厂。此后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厂及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博物苑等。1909被推为江苏谘议局议长,为立宪派领袖。武昌起义后,拥护共和,曾任南京临时Z府实业部总长。1915年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辞职,回南通继续兴办实业和教育。他是清末的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梅欧阁是近代实业家张謇于上个世纪一十年代末为梅兰芳和欧阳予倩两位艺术家建造的。

[36]俞粟庐(1847—1930)业余昆曲唱家。名宗海,江苏娄县(今松江县)人。清光绪年间,署金山县守备,后改太湖水师营务处办事,移家苏州。曾就学于盛泽沈景修,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娄县人韩华卿善昆曲,得长洲叶堂唱法。粟庐从韩习曲,尽得奥秘。其法讲究出字重,行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于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人称“俞派唱法”,对江南、浙西一带的昆曲界影响很大。75岁时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皆冠生、巾生曲子。著有《度曲刍言》,未刊。1953年,其子俞振飞根据家学,辑成《粟庐曲谱》两册行世。

[37]欧阳予倩接受聘请到南通创办伶工学校。1919年7月,欧阳予倩创办伶校,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改革旧剧、创造新剧,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知识的演员。

[38] “崇林社”是梅兰芳和杨小楼合组的一个戏班,成立于1920年冬。因两人的姓都是木字旁,两“木”合而为“林”,所以取名“崇林社”。虽然“崇林社”因杨小楼生病而只维持了短短一年多,但却成就了一部传世名剧《霸王别姬》。

[39]指1922年5月。

[40] 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隐居香港而解散,历时凡十六年。

[41] 梅兰芳蓄须,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但“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

[42] 梅兰芳最先访问的国家是日本,是在1919年年初。出面邀请的是日本著名文学家龙居濑三,他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在三番四复观看梅兰芳的戏后,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以为:“如果梅到日本来演出一次,则日本之美人都成灰土了。”他一方面极力说服梅兰芳,一方面L系日本东京帝国剧场老板、大财阀大仓喜八郎。大仓喜八郎为此特地到中国来,亲自观摩了梅戏,对龙居濑三的主张极为赞同。梅兰芳4月率团离京,首次将中国京剧带出了国门。自此以后,梅兰芳又于1924年和1956年两次去日本演出。

[43] 1926年7月15日,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的西洋舞剧表演,男女主角是来自美国的“现代舞之父”泰德·肖恩和“舞蹈D一夫人”露丝·圣丹尼斯伉俪。优美的舞姿与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着观众,然而有华人观众却发现其中的一部取名《吴妻别帅》的舞剧似曾相识,除了人物、故事,甚至台上还出现了一名检场人员,手持一根带树叶的竹竿站在一旁,象征一棵树,随后由他撤去舞台上的椅子和其他物件,这岂不和中国京剧的舞台传统相一致?最让那些熟知梅戏的观众惊奇的是,吴帅夫人身上所穿的那套带水袖的戏装很像梅兰芳曾经穿过的。其实这个《吴妻别帅》正是取材于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吴帅夫人身上的那件戏装也是梅兰芳送的。

[44]1924年5月8日,印度作家泰戈尔抵达北京,恰逢他63岁生日。北京文化界、戏剧界人士既为他的到来也为庆祝他的生日,于10日晚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举行了以徐志摩为首的新月社成员用英文演出泰翁名剧《齐德拉》为形式的欢迎仪式。梅兰芳就坐在泰翁的身边。对于自己的名剧被搬上中国舞台,泰戈尔自然很欣喜,不过,更让他高兴的莫过于几天后他亲眼目睹了梅兰芳的演出。当时,梅兰芳特地为泰翁演出了他的新编神话剧《洛神》。

泰戈尔离京前,梅兰芳前去饯行,两人互赠了礼物。梅兰芳送给泰戈尔的是他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几张唱片,包括《嫦娥奔月》《汾河湾》《虹霓关》《木兰从军》。这几张唱片和谭鑫培等人的唱片,一直为泰翁所珍藏,直到他于1941年8月去世后,才和他于1929年访华时宋庆龄赠送的京剧脸谱模型一起藏于国际大学艺术学院的博物院里。泰戈尔送给梅兰芳的礼物是一柄纨扇,他在扇上用毛笔以孟加拉文写了一首短诗,然后又自译成英文。诗人林长民当即将此诗译成古汉语骚体诗,一并写在纨扇上。诗曰:“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1961年,为纪念泰戈尔诞辰一百周年,梅兰芳特地撰诗《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深情怀念艺术大师。他的这一首诗成为他最后的遗墨。不久,他便因病去世。泰戈尔赠送的那柄纨扇被梅家后人捐赠给了国家。

[45]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梅兰芳的位于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宅”几乎成了外交场所。在那里,他接待了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大使及夫人,更与瑞典王储夫妇“赠石订交”,另外还有奥地利小提琴家费里茨·克莱斯勒、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美国威尔逊总统夫人、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奖得主)等。据不完全统计,他在那些年里接待过国外包括文艺界、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多达六七千人。

[46]1930年元月底,梅兰芳率团到达美国。2月14日,应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的邀请,梅兰芳率先到华盛顿参加伍公使特意安排的演出招待会。当晚参加招待会的有除总统胡佛外的其余Z府官员、各国大使、地方官绅、社会名流,在美的最高级别的头头脑脑能去的几乎都去了。正在外公干的胡佛总统甚至还颇为遗憾地派人嘱咐伍朝枢,希望梅兰芳能在华盛顿再待两天,等他回来。梅兰芳继在纽约之后,又移师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地,一股“梅兰芳热”在美国本土弥漫开来。一些商店将京剧的华丽行头摆在橱窗里展览;在鲜花展销会上,有一种花被命名为“梅兰芳花”;一位女士在三星期之内,共看了16场梅兰芳演出,犹嫌不足,闻梅兰芳那年正好36岁,便特地买了36株梅树,在自家的大园子里辟出一块地专种梅树,并请梅兰芳破土,还把那块地命名为“梅兰芳花园”。

[47] 梅兰芳与美国“影坛三杰”的交往最为人称道。“影坛三杰”指的是以演武侠片而闻名全美的道格拉斯·范朋克和有“美国的大众情人”之美誉的他的夫人玛丽·璧克馥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

[48] 洛杉矶市波摩拿学院鉴于他的艺术成就,提议授予梅兰芳博士学位的波摩拿学院院长晏文士博士知道梅兰芳素来谦虚,亲自做工作,赞扬梅兰芳此行宣传了东方艺术,联络了美中人民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世界文化,被授予“博士”荣衔是当之无愧的。在波摩拿学院礼堂,在千余师生和来宾的见证下,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戴上了“博士帽”、穿上了“博士服”、披上了“博士带”,欣然从晏文士院长手中接过文学博士学位证书。数日后,他又到南加利佛尼亚大学,接受了由该校颁发的文学博士学位证书。,“博士”这个称呼虽然是授予梅兰芳个人的,但在梅兰芳看来它更是一种标志,标志着西方人士接受了中国京剧,标志着他个人已不仅是个京剧演员,而且已跻身于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同时,这也不但为自己、为京剧,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客观上也提升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美国驻华使节袭林·阿诺德早在1926年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赞扬梅兰芳,首先由于他那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由于他在提高中国戏剧和演员在社会上的地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49] 1935年3月,梅兰芳到达莫斯科。梅兰芳对苏联,对“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列宁充满敬意。他到莫斯科次日便去红场敬谒列宁墓,所献花圈缎带上款写着“敬献列宁先生”,下款是“梅兰芳鞠躬”。他是第一个向列宁墓敬献花圈的中国戏剧工作者。当天下午,他还在高尔基大街上的一家美术品商店购买了一尊列宁半身塑像。梅兰芳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场临别纪念演出,被破例安排在规定只准演歌剧和芭蕾的国家剧院,剧目是最受莫斯科人欢迎的《打渔杀家》和《虹霓关》。这场演出盛况空前,前去观看演出的不仅有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文化界知名人士,而且还有苏联政治局大多数委员,据说斯大林也亲临剧院,就坐在二楼一个灯光较暗的包厢里。

1952年、1957年、1960年,三次出访苏联,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单纯的艺术交流:一次是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回国途中在苏联短暂停留,参观游览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并在和苏联艺术家联欢会上表演《思凡》和“剑舞”;一次是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成员,赴苏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最后一次是去参加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0周年。作为艺术家来说,只有梅兰芳于1935年的访苏意义才是最重大的。

[50]梅兰芳在苏联遍访世界文化名人,包括文学大师高尔基、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他以其一贯的谦恭有礼的态度,虚心向大师们学习。

[51] 布莱希特的“叙述派”理论体系在1935年梅兰芳到苏联演出时还没有成形。梅兰芳到苏联演出时,布氏恰好正在苏联,便有幸观看了梅剧。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梅兰芳的戏,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撰写了一篇论述中国戏曲表演方法的文章《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在文章中他盛赞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认为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梅兰芳演剧中的如“自报家门”、“吟定场诗”、“旁白或旁唱”等使人物动作中断的表演手法,与布氏的“演员要抽离角色”的观念一致。这就是布氏的“叙述派”理论是受到梅氏的启发而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与布氏的“演员不能进入角色,有时还要站在角色的对立面”的严格要求不同,与斯氏的“演员要进入角色,与角色浑然一体”的严格要求也不同,梅兰芳的戏既要求演员在保持头脑高度清醒的同时有时也需要适当地或深入地进入角色,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观众,力求做到“有我”与“无我”、“似我”又“非我”的辩证统一。为此,梅兰芳常引用“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一戏曲联语,来说明戏曲表演艺术中创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基本方法。斯氏理论认为:演员和观众之间,也就是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应该有一道第四堵墙,它隔断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布氏理论则认为:要打破这第四堵墙,让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产生交流;对于梅兰芳来说,这堵墙根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打破不打破。如此分析后,便可发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截然相对立的,而梅兰芳的戏剧理论却是中立的、折中的,因而更健康、更艺术。如果说1935年梅兰芳在苏联演出时,斯氏戏剧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布氏戏剧理论体系正在萌芽的话,那么,梅氏戏剧理论体系则处于酝酿状态。那时,梅氏体系在实践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只不过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分析。在梅兰芳艺术生涯的晚期,他的表演艺术已趋完美,同时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梅兰芳舞台艺术》等著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总结。

1981年,中国戏剧教育理论家黄佐临在一篇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比较》的文章中,全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八大外在和内在的特征,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并率先将梅氏、斯氏、布氏三者不同的戏剧理论归纳为“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

[52]1920年5月,梅兰芳在商务印书馆电影部拍摄电影《春香闹学》(饰春香)、《天女散花》;1923年春应一家美国电影公司之约拍摄《上元夫人》之拂尘舞;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委托华北电影公司邀请梅兰芳拍摄几出拿手戏片段,包括《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走边”和《黛玉葬花》中的舞蹈。

[53]1924年10月9日,梅兰芳再次东渡日本,并在此期间拍摄了两部电影。

[54]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五版刊登“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启事,到7月23日,历时一月余,共收选票14091张,其中梅兰芳《太真外传》1774张,尚小云《摩登伽女》6828张,荀慧生《丹青引》1254张,程砚秋《红拂传》4785张,徐碧云《绿珠》1709张。因徐碧云较早地离开了舞台,之后,观众中就只流传着“四大名旦”的名字了。

[55]1945年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在兰心剧场演出《刺虎》。

[56]1946年初夏,梅兰芳、程砚秋各率弟子,扮四个潘金莲上场演出神话玩笑戏《四五花洞》。

[57]《宇宙锋》是梅兰芳的代表作,在他数十年的舞台演出生涯中,他最喜欢唱,功夫也下的最深的一出戏是《宇宙锋》。

[58]1947——1948年间梅兰芳与香港电影导演费穆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

[59]1947那1月6日《新民报》载文说梅兰芳拒绝去日本为太平洋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演出。

[60]1959年3月19日,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D。

[61] 自1919年梅兰芳收第一个弟子程砚秋始直到他去世,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收徒多达百余(按姓氏笔划为序)丁至云  马小曼  马金凤  于素秋 女王志怡  王佩瑜  王素琴  王熙春   王慧萍  毛世来  毛剑秋  申丽缓   白玉薇  刘元彤  刘肖梅  刘淑华   刘美君  闫立品  许守义  关肃霜   阳友鹤  毕谷云  吕慧君  红线女   任颖华  华慧麟  言慧珠  沈小梅   沈曼华  汪剑云  李元芳  李世芳   李玉芝  李玉芙  李玉茹  李吟香       李金鸿  李国粹  李香云   李砚秀  李桂云  李湘君  李斐叔   李蔷华  李毓芳  李慧琴  李碧慧   李薇华  李燕香  杜近芳  杜丽云   杨荣环  杨玉娟  杨秋玲  杨维君   杨惠敏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古昊先生 男 72岁
石家庄 桥西区
注册会员
注册日期:2024-12-11
最近登录:2024-12-22
作品数量:211
空间人气:2004
粉丝人数:1
关注的人:0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