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奕元,1968年生,广东兴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秘书长。著有《忠诚高于山脊》《深蓝之蓝》《因为感动》。在《中国作家》《诗刊》《中国散文选刊》等发表作品数百篇。
一川风月鉴琴心
——读《故乡半岭张》有感
值此乙巳季春,愚有幸赏读到张奕元先生的《故乡半岭张》,恍若置身于岭南兴宁山乡的春夜,松涛与琴韵在栏楯间流转,烟火与诗意在村落里交织。这首依韵而作的七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故乡的形神,既见山水草木的筋骨,亦显人间烟火的温度,在平仄相间的韵律中,铺展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故乡画卷。
附原玉:
故乡半岭张
张奕元
松青榕绿傲春寒,欣赏夜琴香满栏。
百姓交游尝味美,众人富足又心安。
休言语鹊居梁上,偶见飞鹰醉笔端。
仙迹传闻今尚在,圣湖佳景乐瞻观。
一、草木含情:自然之境的精神投射
张奕元先生在诗的开篇,便以“松青榕绿傲春寒”立定基调,松之苍劲、榕之繁茂,在料峭春寒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一个“傲”字,既写植物的姿态,亦暗含故乡人坚韧不屈的品格。岭南之地多榕树,其气根垂地、独木成林的特性,本就是生命力的象征,与青松并置,构成故乡自然景观的精神图腾。夜幕降临时,“欣赏夜琴香满栏”,琴音与花香交织,将听觉与嗅觉的通感融入夜色,使自然之景不再是客观描绘,而成为饱含情感的心灵镜像——故乡的美,是可听、可触、可嗅的立体存在,是游子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温柔。
二、人间有味:民生图景的温情书写
诗人的颔联;“百姓交游尝味美,众人富足又心安”笔锋一转,从自然转向人间。“尝味美”三字,既指乡土美食的滋味,亦暗含邻里交往的温情。在传统村落中,饮食往往是情感联结的纽带,一碗家酿、几碟时蔬,承载的是“故人具鸡黍”的情谊。“富足”与“心安”的并置,揭示了故乡生活的双重维度: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安定。这种对民生的关注,跳出了单纯的写景抒情,体现出诗人对故乡发展的真切关怀——真正的故乡之美,不在于山水的奇绝,而在于生活其间的人能否获得踏实的幸福感。
三、虚实之间:时空维度的诗意重构
诗人的颈联;“休言语鹊居梁上,偶见飞鹰醉笔端”颇耐寻味。“语鹊居梁”化用“喜鹊登枝”的民间意象,本是吉祥之兆,此处却以“休言”轻轻带过,似在暗示不必执着于表面的热闹;转而以“飞鹰醉笔”的意象,展现出超越日常的诗意境界。鹰的翱翔与笔端的沉醉,构成现实与理想的呼应,仿佛故乡在世俗烟火之上,另有一片精神的天空。尾联“仙迹传闻今尚在,圣湖佳景乐瞻观”则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传说中的“仙迹”与现实中的“圣湖”交织,使故乡兼具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秀。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让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落,更成为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文化想象的精神原乡。
四、故园心曲:游子情怀的深层共鸣
诗人的整首诗,看似写故乡的当下之景,却处处隐含着游子的回望与牵挂。从“松青榕绿”的生机到“百姓富足”的安定,从“夜琴香满”的雅趣到“仙迹圣湖”的传说,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乡的自豪与眷恋。这种情感,在当代语境下尤为动人——当城市化进程让许多人远离故土,故乡便成为永远的精神原乡。诗中的“半岭张”,何尝不是无数人记忆中的故乡缩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故乡之美,在于那些让我们“心安”的细节,在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更在于无论走多远,都能在诗句中找到归乡的路径。
合卷之际,仿佛看见诗人凭栏而立,看松榕在春风里舒展,听琴音在夜色中流淌,望乡亲在烟火里欢笑。故乡的美,就这样融入平仄韵律,化作一川风月,永远在游子心中弹奏着温柔的弦歌。这或许就是诗歌的力量:它让故乡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每个人心中那片永不凋零的精神故园。
期待着张奕元先生更多这样的佳作以飨读者!
刘立荣
乙巳季春于深圳市坪东雅苑
评 者 简 介
刘立荣,笔名:龙翔宇,生于1952年9月,大专学历,转业军人,湖北籍深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深圳市诗词学会(驻会)常务副会长、现任深圳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书画院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华名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赋网》《中华诗赋论坛》创始人,《中华诗赋诗刊》创刊人、主编。

山水存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