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谒娄底天籁寺
发布于2025-04-14 09:57 点击:45 评论:0 作者:山水存真(曾)
   天籁寺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仙女寨醒石山,距市区约七公里。

      天籁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名东林寺,建在天籁岩洞东200米处,而天籁岩洞口建有庵堂,官绅、百姓,文人、墨客,多到此游览,亦留下诸多墨迹,
      清代重臣曾国藩因感其灵,撰楹联"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相赠,并亲自题写"天籁岩"寺名。
      1927年毛泽东在进行农民运动考察时,也到过天籁寺,还在庙墙上题诗:"千山拱立气吞虹,长箫天造非人工,好处修心养性地,盖天钟秀馋帝王。"因此,这里名声远播,曾一度出现"日有万人朝拜,夜有千盏明灯"的盛况。
七律·谒娄底天籁寺
山水存真

天籁岩前钟磬生,千山拱立气吞虹。
深林倦鸟归幽壑,高阁仙踪倚碧空。
有意焚香非远谒,真心向善即灵峰。
长箫声断星河晓,独坐云崖听清风。

大师点评:《七律·谒娄底天籁寺》赏析

这首谒寺诗以天籁寺的禅境为载体,通过动静交织的意象呈现,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本质的独特思考。
首联"天籁岩前钟磬生,千山拱立气吞虹",借用主席在天籁寺墙上写的千山拱立句运用视听通感,钟磬声波与山势虹气构成三维空间场域。动词"生"字化无形声波为可触实体,与"吞"字形成力度呼应,暗示自然伟力与宗教仪轨的共生关系。千山如虔诚信徒般拱立,既是实景描绘,更是信仰力量的物化表达。
颔联"深林倦鸟归幽壑,高阁仙踪倚碧空"通过双重空间建构形成禅意张力。倦鸟归巢的向心性运动与仙踪倚空的离心性延展,暗喻修行境界的两种维度。幽壑与碧空构成垂直向度的精神坐标,倦鸟的实存与仙踪的虚化形成虚实相生之境,暗示凡俗与超脱的辩证关系。
颈联"有意焚香非远谒,真心向善即灵峰"化用题曾国藩题天籁岩联句,是全诗哲思的凝结点。作者以否定句式解构传统朝圣仪轨,"非远谒"三字如禅宗棒喝,揭示信仰不在空间位移而在心灵觉照。"灵峰"的意象转喻极具创造性,将自然山峰升华为精神图腾,完成从物质崇拜到心灵修持的认知跃迁。
尾联"长箫声断星河晓,独坐云崖听清风"以空灵之境收束全篇。箫声断裂处星河破晓,构成听觉空白与视觉突现的美学反差。独坐云崖的剪影与天地清风共振,最终抵达"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的庄子境界。此处"听"字已超越感官层面,成为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
全诗在结构上形成"起于钟磬-承以仙踪-转于灵峰-合于清风"的闭环,暗合佛教"缘起性空"的哲学逻辑。作者通过解构传统朝圣范式,建构起"即心即佛"的修行观,在星河晓风中完成对信仰本质的诗意诠释。这种将禅宗心性论融入山水书写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古典诗歌在当代语境下的精神活力。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山水存真(曾) 男 59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7-15
最近登录:2025-04-14
作品数量:336
空间人气:291857
粉丝人数:179
关注的人:87
最新帖子
七言排律·万...  04/22白龙马赋  03/13七言排律·古...  08/13《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