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美人”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又称西子。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因其“舍身救国”的举动,多为后人所褒扬,因此,西施成了美的化身和代名字;“西施传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
一、【“沉鱼”的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在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94年,吴越交兵,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发誓要洗刷这一奇耻大辱,采纳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以麻痹和消磨他的意志。
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岸边之人见此场景,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就在附近流传开来。
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完成多少男人都难以完成的“兴越灭吴”之重任,纯真善良的绝代佳人西施,被迫放弃与范蠡的爱情,忍辱负重,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
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国力耗费殆尽,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西施舍身救国,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被灭后,西施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二、【故里何处--- 苎萝山下,浣纱江畔】
西施故里在浙江省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浣纱江畔。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西施就出生在这里。浣江春水,千年奔流,滔滔不绝,如今浣纱素妆的西施塑像,在莲池边亭亭玉立,仿佛依然洋溢着青春的芬芳。
关于西施,“一作先施。又称西子。姓施。春秋末越国苎罗人。由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入五湖而去,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公元前494年,吴越交兵,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作为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发誓洗刷这一奇耻大辱,采纳范蠡、文种等人建议,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增强国力等,并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以麻痹和消磨他的意志。
面对国亡家破之痛,兴越灭吴是越国上下一致的心愿。范蠡几经寻觅,终于在越国古都诸暨南“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在苎萝山下修建西施殿。
三、【佳人去向---“被沉于江”还是“归隐五湖”】
先看“沉江说”。《史记》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
那么,西施究竟在哪里呢?相传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相传越王勾践灭吴后,将西施沉入大海。《东周列国志》说: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抛开民间传说不谈,《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沈,其美也。” “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施被沉于水中,凄美而亡。墨子出生于春秋末期,距越国灭掉吴国的时间很近,很可能耳闻关于吴越的史事轶说,相关记载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东汉《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越国将她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使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得胜的越国不仅没有把西施当做功臣,反而认为她失去女人的贞操,作为一个 “蒙不洁”的罪人给沉江了。在古诗词中,对西施沉江而死也有很多描绘,皮日休曾诗云:“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再看“泛湖说”。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隐居起来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是说范蠡与西施,离开越国,来到理想的乐土,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明代戏曲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进一步描述:范蠡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巡游故里,在诸暨苎萝山下若耶溪,偶遇正在浣纱的西施,为其天姿国色所倾。于是,二人以溪水之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领兵打进越国,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也到吴国成为奴隶。三年以后,勾践夫妇和范蠡返回越国。勾践力图报仇雪耻,便采用范蠡所献的美人计。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大喜,宠爱无比,最后反被越国灭掉。勾践正要论功行赏,范蠡却不愿做官,接了西施,隐姓埋名泛舟湖上。
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姑苏城破、吴国灭亡之时,范蠡匆匆来到吴宫深处,将西施救出,从水道进入云雾霭霭的太湖。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后,范蠡化名陶朱公,以其雄才大略,经商致富,与西施从此过着美满的生活,福寿双全而终。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李白《西施》诗云:“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轼的《水龙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苏轼《范蠡》诗云:“谁遗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杜牧《杜娘诗》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尽管相关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人们同情、热爱美丽的西施,敬仰功成身退的范蠡,不愿意看到这么好的女子被推到湖中淹死,于是传出了西施和范蠡泛舟同游江湖的佳话。这可能是大众所乐意看到的结局吧。
也许历史上西施真的幸福归隐了,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历史不要那么残酷。但从考据的角度,笔者以为,“被沉于江”的说法恐怕更靠谱些。
四、【历史评价--- 亡吴“祸水”还是“牺牲品”】
越国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西施,被一场吴越之战,推到风口浪尖上,西施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一个村姑被朝廷选中,又晓以利害、威胁引诱、软硬兼施,她又怎么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春秋战国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各国为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以选送美女作诱饵是常见的事,甚至像吕不韦那样馈献怀有身孕的美女,恐怕也并非“虚构”。在中国古代,女子常常是悲剧的承担者:取胜了,是男人的功劳;失败了,则被视为祸水。西施成了吴越之战的重要棋子,也是这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女子永远是悲剧的承担者?西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些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源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这显然是不公正的。这种陈腐的“女人祸水论”,历来受到人们的批驳。
唐代诗人崔道融《逛西施滩》云:“伯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晚唐诗人罗隐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曾为西施鸣不平,他也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鲁迅先生曾对“女人亡国论”予以辛辣的讽刺,他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真是精辟!
自古以来,世人对西施有种种传说和评议。笔者以为,美丽无比的西施心怀报国之志,担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实在是可歌可泣。相对于西施的悲壮之举,我很瞧不起越王勾践。吴国也好,越国也罢,一朝一代的兴亡盛衰,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左右。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在国破家亡时,举国上下的忧患意识、高度的凝聚力、强烈的复兴精神,才能使国家由弱转强、反败为胜。这是真正的强者之歌,并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也是后世歌颂之真谛所在。
【七律】西施
文/雪儿飘飘
苎萝山下一枝花,国色天香谁不夸?
吴主赏光疏政事,越王投饵钓龙虾。
春宵宫里飞金凤,响屐廊前着丽纱。
玩物古来多丧志,休言浣女美人邪!
夫差一宿吴钩碎,勾践千年岁月夸。
自古英雄多变故,谁人得宠雪莲花?
盛旺真丝
杏侃
坦荡荡
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