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观点
诗歌欣赏需共鸣
发布于2017-07-06 06:26 点击:1099 评论:0 作者:友谊之花(acacia)
《诗歌欣赏需共鸣》
诗人是精神上的贵族,财富上的落泊者,要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那一种情操、那一样意境,就必须甘受辛劳、贫穷和孤寂。 记得一位教授说过:“情、形、理的统一,构成诗的内容。而感情是内容的主体。”这感情又必须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情感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人的使命在于替人说话,真切地表达人的欢乐和痛苦、不满和愤怒,希望和理想。
朱光潜曾指出:“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诗好,才能说它好。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至多只能说它对于自己不是一首好诗。”
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是因为诗歌作品写的与读者心里想的具有某种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 《孟子·告子上》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爱好与思想感情。如果诗人写出了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情感,其作品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诗人艾青在《诗与时代》一文中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她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实的记录。”因为诗人写的作品充分地反映了某个时代众多人的情绪,这些作品也就能引起众多人的共鸣。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因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喜怒哀乐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不因时代的推移而有多大变化,所以一些能够传达大多数人痛苦和欢乐的优秀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李白与杜甫的不少诗就做到了这一点。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体验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诗人写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确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人往往还将对生活的体验凝聚成警句,读了常让人心领神会。 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除社会地位外,读者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也会导致诗歌欣赏的差异性。显然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读者对诗歌的欣赏,并能加深他们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即使读者没有相关的经历,但是诗中所描写的境界是读者所向往的,同样也能产生美感,形成共鸣。 此外,读者的文化修养各不相同,也导致了读者欣赏诗歌的差异性。很多读者可能都对某诗产生共鸣,但是对该诗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深浅有别。原因很多,其中文化修养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诗歌欣赏一要有好的作品,二要有欣赏诗歌作品的读者。诗歌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基础。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既有一致性,这是相对的;又有差异性,这是绝对的。读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诗歌欣赏的差异性造成影响。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友谊之花男6岁
诗坛版主
注册日期:2017-05-02
最近登录:2023-08-20
作品数量:498
空间人气:293832
粉丝人数:22
关注的人:19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