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教程
【转载】古诗词中容易读错的那些字,中华古诗词
发布于2017-12-11 06:16 点击:6027 评论:0 作者:湯安

微信收到国内朋友互相转的一篇古诗读音文章,想起以前曾转发在诗论里的一篇旧文,再次贴过来:


http://k.sinaimg.cn/n/sports/transform/20160122/qbCK-fxnvhvu7020031.jpg/w5707f6.jpg




【转载】古诗词中容易读错的那些字


[ 转载说明:前面在百家栏目看到大家讨论一诗友的“ 白发飒然至,青山望眼遥” 诗句里面“望”字读平声(不是四声“望”而是二声“王wang2”音),拗救上句仄声的“飒(sa4)”字。这是基于"一三(五)不论”的关系采用的救法。一首诗是否需要拗救是另外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除非无可替代,以尽量少用拗句为原则,以免上下联出现新的问题。不过,这篇不是讨论拗救话题而是诗词里面的多音字。

古体诗里面拗声现象比较容易遇见,其中一些是多音字的非常规发音,阅读古体诗歌时需要对这些字音有所了解。找来一篇谈论类似问题的文章供参考,([]内为引者补充)。里面有些非常字音可以根据诗句中的平仄要求而知道,其具体字声解析则需要通过其在诗句中所代表的字义来进行。]



一. 古诗词中最容易读错的那些字

http://xw.qq.com/rufodao/201409110226652014-09-12 10:43:03

文/邹金灿



诗词有其格律,尤其是近体诗和词,更是规矩绵密,不可随意破格。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譬如拥抱的拥字,古音仄声 (如,方干:[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这种情况亦常见于今人诗词,如当代关振东:咏史五首(选三) 其一的[陶朱虽富终输国,醉拥西施亦可哀]),然而在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里里面读yōng,是平声,平仄完全反过来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以下为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这个整理不算全面,但尽量选用知名的诗句,尽量涵括诗词中的高频字。当然了,在日常的诗词阅读中,如果想要迅速而精准地确定字音,最好的方法还是掌握诗词格律以及练习诗词写作,如此就可以掌握每个字的平仄,通晓了平仄后,判断字音就如同灶上骚除了。

间: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间字有两个读音,这在今天还保留,一音jiān,一音jiàn,此处读jiān。人教版语文教材把“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认为是间隔的意思。这是不懂诗的体现。

第一,王安石这首诗是律绝,且首句入韵,间、山、还三个字都在上平十五删韵,如果读jiàn,那么第一句就是三仄尾。

留意古人诗集可发现,三仄尾的情况多出现在五言近体诗里,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七言近体诗极少三仄尾,苏轼的“三过门间老病死”是很罕见的例子。

第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绝对不能平仄通押,如果读jiàn,那就是仄声,它与平声的山、还,不免平仄通押的嫌疑。王安石究极声律,不会忽略这一声病。

第三,“一水间”是成词,非王安石独创,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外还有杜甫的五律:“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这里的间字是平声,与山、还、斑押韵,只能是平声,读jiān。


看:
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字有两个读音,一音kān(看护,监守),一音kàn。根据律诗格律,以上的看字平声,读kān。


陈与义: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陆游: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根据格律,以上看字仄声,读kàn。


思: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字两读,作动词时音sī,作名词时音sì,以上思字为名词,读sì。(思字还有一种读音,sāi,常用于词组“于思”,表示胡须很茂或者有胡须的样子,如《诗经  宋城者讴》里面的“于思于思,弃甲复来”、黄庭坚:[老夫何有更横戈,奈此于思百战何])。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此处思字为动词,本应平读。但按照七律格律,两个位置又必须用仄声。李商隐是借用了思字的仄声,因此两个思字读sì。按:借音是李商隐的常用手法,只此一家即可,今人作诗不必再开分店。

欧阳修: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思家,思为动词,平读,音sī。


吹:
黄庭坚:诗来清吹拂衣巾。句法词锋觉有神。


吹字两读,作名词时,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仄声,读chuì。

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吹字作动词用时,平声,读chuī。


拥: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拥,仄声,读yǒng,这个字在粤语发音里仍然还是仄声。潮州人可要留意此字了。

今音平,读yōng,吴金水:[宣劝不辞金碗侧,拥裘来看玉梅春]。

听: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听也是两读字,一音tīng,一音tìng,不分用法,视格律而定。按照词牌《定风波》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因此这个听字须读tìng。


过:
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过也是两读字,一音guō,一音guò。上引两个过字均是律诗的韵脚,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因此均读guō。

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这是一首七律的第二联,过字处须用仄声,此过读guò。


醒:
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醒字两读,一音xīng,一音xǐng,此处醒字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听、“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名等平声字押韵,读xīng。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按照词律,此醒读xīng。
郑珍:睡醒长嘘一欠伸。茫茫洚水望无津。
这是清人郑珍一首七律的首联,首句醒字处须是仄声,读xǐng。


凭:
杜牧: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凭字两读,一音píng,一音bìn,此处凭字仄读,音bìn。凭字仄读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后接一个具体事物的情况下。

陈与义: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此处凭字是平声,读píng。


场: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场,古音平声,读cháng。


俱:
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俱,古音平声,读jū。


教:
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商隐: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教字两读,一音jiāo,一音jiào,作“使令”的意思时,平声,读jiāo。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处教字仄声,读jiào。


令:
李商隐: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令字两读,一音líng,一音lìng,作动词“使令”的意思时,平声,读líng。走传车,传字两读,一音chuán,一音zhuàn,此处仄声,读zhuàn。车字也两读,一音chē,在下平六麻韵,一音jū,在上平六鱼韵,李商隐这首《筹笔驿》押的是鱼韵,因此车字读jū。

李颀:存殁令名传,青青松柏田。
令字作“美好”意思或作名词“命令”时,仄声,读lìng。


忘:
苏轼: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柳永: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忘字在诗词里一般作平声用,音wáng。


望: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望字两读,一音wáng,一音wàng。作名词时是仄声,作动词时两音皆可。此诗望字处须是平声,读wáng。


那: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苏轼:痴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苏轼: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那,古代兼具“哪”字的功能,平声,音nuó,不读nǎ。

刘过:阴阳舒惨刹那间。刺使天高见一斑。
刹那的那,平声,读nuó,不读nà。此字读音,佛门中人可要留意了。
杜牧: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无那是成词,无奈的意思,此用法下的那,仄声,读nà。


分:
龚自珍: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分,作本分、料想的意思时,仄声,读fèn。

陈恭尹: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分,作动词用时,平声,读fēn。


论:
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陆游:闭门莫笑衰颓甚,读易论诗亦未疏。


论字两读,一音lún,一音lùn。作动词用时平仄均可,唐人多用作平声。根据格律,以上两个论字均读lún。

王安石:高论已嗟能听少,力行还恨赋材微。
论字作名词时,仄声,读lùn。


阿:
李商隐: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阿字用作称谓时,如阿娇、阿谁等,仄声,读wù或者è。
王安石:自说曲阿犹未稳,即寻湓水去犹疑。
太阿、曲阿、山阿的阿,平声,读ē。
陶潜: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中:
杜甫: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中兴的中,唐人多用作仄声,此处中字读zhòng。

陆游: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
中兴的中,宋人亦读作平声,此处音zhōng。
李白: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中圣、中圣人,酒醉的隐语,此用法里的中字,唐人多作平声,音zhōng。


不:
刘过: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


表疑问的不字,平声,在下平十一尤韵,读fóu。


几:
王安石:令尹犀舟失去期。怃然凭几占文移。


茶几、台几、凭几的几,仄声,读jǐ。

苏涣:[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白居易:[病身知几时,且作明年计。]
《考工记·匠人》:[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
这里的几读平声 jī,字义分别为苗头,预兆,和家具里面的几 (古音平)。

任:
顾况:老病力难任。犹多镜雪侵。
白居易:多病不任衣更薄,东风台上莫相吹。


任字作承受、禁受意时,平声,读rén。


禁:
黄庭坚: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陆游:身病不禁连夜雨,家贫只挂旧年灯。
禁字作忍受意时,平声,读jīn。


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宫禁、紫禁城、禁令的禁,仄声,音jìn。


胜:
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胜字作承受意时,如不胜、难胜,平声,读shēng。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利、胜败的胜,仄声,读shèng。


治:
白居易:已遣平治行药迳,兼教扫拂钓鱼船。
王安石: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方回:后生如猬总能诗。骨弱瞳昏俗不治。
治字两读,一音chí,平声;一音zhì,仄声。以上平声,读chí。

范祖禹:先生蹈周孔,陋巷乐仁义。新命登谏垣,四方想平治。
此治仄声,读zhì,同义字押韵。


茗:
陆游:时唤行僧同煮茗,亦逢樵叟问迷途。

茗,仄声,读mǐng,不读míng。
(由于今天含义为平声的茗,这个字在古诗词中常有误读平声的,如唐诗,方干:[二年战地成桑茗,千里荒榛作比闾],皮日休:[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若读平声就不对了。类似含义为平音字古诗读仄声的情况不少其它例字也有,这种变化并非绝对古音今变,值得吟诵时注意)。

暝: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暝,仄声,读mìng。
(平声亦有,指天黑,欧阳修:[云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并:
曹植: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薛能: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并州的并,平声,音bīng。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刘禹锡: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
李商隐: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
雍州、雍门的雍,仄声,音yǒng。
韩翃:江城五马楚云边,不羡雍容画省年。
苏轼: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


雍容的雍,平声,读yōng。



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苏轼: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


沧浪,形容词“浪浪”的浪,平声,音láng。



杜甫: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陆游:旰食忧民宴乐疏。太仓几有九年储。


储,古音平声,读chú。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漫漫的漫,古音平声,读mán。



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名词奏疏的疏,仄声,音shù。


补进来一个“探”字,探字古音有平仄二声,读音多样。平声时有几种读音,他含切,音贪;時占切,音蟾等等。仄声时他紺切,音贪/僋,去声。含义亦可与撢通,徒干切,后二者与今音同。

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纵横
龚自珍: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


纵横的纵,平声,读zōng。


便旋
苏轼: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便旋,连绵词,音biàn xuàn。


(文/邹金灿)转载自@青衫社



【转载】平仄两音字与今平古仄字表(诗词入门必读)

寒江醉儒 转载于2017-12-13 18:38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助词 [不 在去声之前读平声]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三江三绛:撞 四支四纸: 弥 六鱼六御:狙

七阳二十三漾: 望、防、忘 九佳九蟹:楷

十一真十一轸: 菌 十三元十四愿:喷

十四寒十五翰: 翰、叹、漫(作副词时独用仄)、看
十五删十六谏: 讪
一先十七霰:钿
二箫十七筱:瞭
二箫十八啸:铫
三肴十九效:敲
四豪十八巧:挠
五歌二十哿:麽、峨
五歌二十一个: 过(作“过失”时独用仄)
八庚二十五径:莹
九青二十四迥:醒
九青二十五径:听
十蒸二十五径:凭
十一尤二十五有:蹂、揉
十一尤二十六宥:售
十五咸二十七感:嵌

十五咸二十九豏:巉


【便】平声,安静;去声,方便。
【苍】平声,青苍;上声,莽苍。
【禅】平声,禅宗;去声,封禅。
【长】平声,形容词;上声,长幼,长成。


【称】平声,名称;去声,对称。
【乘】平声,升,驾乘;去声,车乘。
【除】平声,除夕,台阶;
【穿】平声,孔洞;去声,贯穿。


【传】平声,动词,流传;去声,传记。
【创】平声,创伤;去声,草创,惩创。
【吹】平声,动词,以口吹;去声,名词,鼓吹,如“横吹”。
【从】平声,动词,由;去声,名词,随从之人。


【当】平声,应当,担当;去声,正当,相称,心以为。
【调】平声,调和;去声,音调,征调。
【分】平声,动词,分开;去声,名词,名分。
【供】平声,供给;去声,陈设。


【观】平声,动词,看;去声,名词,寺观。
【冠】平声,名词,冠冕;去声,动词。
【翰】平声,名词,赤羽山鸡,鸟羽;去声,翰墨,文辞。
【荷】平声,名词;去声,动词,担负。


【和】平声,和谐;去声,唱和。
【华】平声,华美;去声,太华。
【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
【教】平声,使为;去声,名词,教化。


【禁】平声,同“胜”;去声,禁止,宫禁。
【浪】平声,沧浪;去声,波浪。
【离】平声,别离;去声,离去。
【令】平声,使;去声,命令,县令。


【论】平声,动词,讨论;去声,名词,言论。
【那】平声,何;去声,无那(无奈)。
【难】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患难,灾难。
【判】平声,动词,拚;去声,别,裁。


【傍】平声,同“旁”;去声,依傍。
【扁】平声,扁舟。
【颇】平声,形容词,偏;上声,副词,略。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车骑。


【强】平声,形容词;上声,勉强。
【任】平声,堪;去声,听凭。
【烧】平声,动词;平声,名词,猎人放火焚烧之处。
【胜】平声,胜过。(按:此义唐宋人常读平声)


【疏】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奏疏。(按:形容词多作“疏”)
【施】平声,施行;去声,施舍。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按:晚唐以后有以仄为动词,或名词用平声者)。
【王】去声,统治,称王。


【为】平声,动词,作为;去声,因。
【闻】平声,动词;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名词;仄声,动词,使污。
【先】平声,时间在前的,祖先;去声,先行,事先致意。


【鲜】上声,少。
【相】平声,互相;去声,宰相。
【兴】去声,名词,兴致。
【行】去声,名词,德行。


【旋】平声,回旋;去声,俄顷。
【燕】平声,国名,州名,山名。
【要】平声,动词,约;去声,欲得。
【衣】平声,名词;去声,动词,穿衣。


【殷】平声,形容词,富,大;上声,雷声。
【雍】平声,和;上声,州名。
【占】平声,占卜;去声,占据。
【正】平声,正月。


【治】平声,动词,治理;去声,形容词,治理得好。
【中】平声,内;去声,动词,射中。
【重】平声,重复;去声,形容词,轻重。



平水韵部中平仄两读的常见字


(一)古代平仄两读,现在也平仄两读的字:


没、正、长、调、中、重、间、难、强、冠、荷、和、缝、论、燕、任、咽、便、骑、分、华、兴、攒、予、看、奔、教


这些字中的大部分字,读平和读仄时意义不同。如“燕”,做动物名解时读仄,如“春燕”;读国名、地名解时读平,如“燕国”、“燕山”。


有的字读平和读仄,意义相同,如“看”。但在《新韵》中,“看”读平和读仄时,其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表示眼睛的动作时读仄,如“看见”,如果动作不只是由眼睛完成时,读平,如“看守”、“看护”。


(二)古代平仄两读,现在只读仄声的字:


纵、撞、治、誉、篦、叹、过、亢、忘、望、醒、否、探、嵌、不、要、胜 ,盛
这一类字中有些字,在古代读平和读仄时意义不同,如“纵”,做方位词解,与“横”相对时读平,做副词“纵然”解时,读仄,现在一律读仄声。
也有一些字,古代读平和读仄时意义相同,如“醒”。
但还有一些字,如“过”、“望”、“不”等,不知古代做何解时读平。


(三)古代平仄两读,现在只读平声的字:


思、闻、行、从、吹、王、衣、疏、莹、听


今平古仄字


在今四声与古四声中,最让人深感头疼的是现在已改为平声字的古入声字。其实这些字并不多,兹转贴如下: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多音字产生的原因

http://www.ywcbs.com/gx/more.asp?i=13&title





所谓多音字是指具有固定字形,而不管其意义多少,在现代汉语的字典、词典里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汉字。汉字中的多音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用汉字中多音字的比例更大,据统计,仅仅在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的字就达170个。

用同一个字形表示几个读音和意义不同的词,这无疑节省了汉字,可以少造一些字形,但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的困难,即一字多读造成的读错现象。

传说一个私塾里招收了一个叫“乐乐乐”的学生,上课时,博学多才的老秀才拿着点名册,叫到“yuèyuèlè”,无人应答,又叫“yuèlèlè”,还是无人应答,最后学生主动站出来说自己叫“yuèyàolè”,姓yuè,名yàolè,取喜好快乐之意。

多音字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是汉语语音和汉字字形数千年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其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古代“四声别义”造成一字多音,这些多音字保留到现在而形成了词性或词义有别的多音多义字。在古代,由于语音表达的需要,为了记录新产生的词语,不再另造字形,而是在已有字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读音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古人又叫“破读”。古人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分辨不同的字义,如“”在表示“早晨、朝阳”的意义时读为“zhāo”,在表示“朝代、朝廷”等义时读为“cháo”;另一方面是区别词语的词性( 语法) 的作用,如“”作形容词时读作“hǎo”,作动词时读作“hào”。

这种由于“破读”而产生的多音字习用已久,数量较大,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

第二,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人在写文章时,由于一时的笔误写了别字或是由于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形,便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有的久借不还,本义另造新字。

如“”,本义为“簸箕”,被假借为代词“其”后,借而不还,本义只好另造新字“箕”。有些是借了又还,借义另造新字,如“”本义是看见,曾被借为“显现、出现”之意,后借义另造字“现”,“见”字又还给本义。由于古人普遍具有崇古的心理,引用前人之说时,为了不失其原貌而借义仍用原字,这就使得本字兼有本义和借义的两种读音。

一般来说,借义之音只保留在成语或古语词中,如“”一般情况下读“jiàn”,在成语“图穷匕见”、“其义自见”中才作“显现”之意,读为“xiàn”。

第三,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汉语发展史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是比较快的,上古有上古的语音系统,中古有中古的语音系统。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期会有变化,原来一个字有统一的读音,后来由于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演变的速度不一样,因而同一个字有的还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则按照经过发展变化后形成的今音来读。反映到汉字读音中,一些姓氏用字、地名用字的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法形成一字多音;成语、文言词中的特殊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音形成一字多音。例如:“”现代常用读音为fān,而在地名“番禺”中读pān,保留了古代的读音;“” 现代常用读音为fèi,但在地名“费县”中读bì,保留了古代的读音。

第四,方音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一字多音。

普通话为了丰富自己,会吸取一些有表现力的方言词汇。普通话吸收进来的词,为了保留地方色彩,往往仿读方音。如“”本读“chāi”,在吸收吴方言“拆烂污”一词时,仿原来方言读音拟近似音“cā”。

第五,口语和书面语分读也叫文白异读,造成一字多音。中国自古就有文读和白读两种,文读主要指读书时的发音,白读是口语音。文白异读的多音字,字义基本相同,用在不同的语体中便产生了不同的读音,如“”字两读“xuè( 书面语)”、“xiě( 口语)”。


————


结尾考试:


贴上那篇微信文章,相信再读起来大都不会读错了。不过,要做到全都读对需要是真正有文字功底的人。只是全部猜对里面的字音平仄不是难事,读者不妨一试 (其实窍门就是一句话的事——会诗在吟):


微信文:

这些经典诗词流传至今,你会读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kān)瀑布挂前川。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中很多字的古代读音,跟现在所读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只有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来测测看,这些传统了上千年的诗词,你都把字认全了吗?


敕勒川,阴山

天似穹庐,笼盖四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牛羊。

——《敕勒歌》

这首诗里有些字要注意:“阴山下”的“下”,在这里不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

“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结庐在人境,而无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车马”, 要念“jū马”。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

“飞鸟相与还”的“还”,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 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日照香炉生紫烟

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青山郭外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

“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胡马大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的“宛”一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


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

“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个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逢入京使》

“参”有两个读音:曾参、人参的“参”都念shēn ;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念平声,shēng,超过的意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的“长”不念cháng,念zhǎng。中国古人的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

“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


州已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渡桑干》

“舍”“十”两字是入声字,“客舍并州已十霜”的“并”在这里念平声bīng,并州是地名,在今天山西太原一带。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无题》

“银甲不曾卸”的“卸”念xià。


横风吹雨入楼

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苏轼《望湖楼晚景》

“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观”读guàn,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动词时念guān,作名词时念去声,“壮观”是壮丽的风景,“观”作名词。

“横风吹雨入楼斜”的“斜”押麻韵,念xiá;“电光时掣紫金蛇”的“蛇”押麻韵,念shá。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

涓涓流水细侵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

斗匀红粉照香腮。

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辛弃疾《南歌子》

“涓涓流水细侵阶”的“阶”有一个读音,念gāi。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

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南歌子》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的“其”念jī,是语助词。“翠贴莲蓬小”的“贴”是入声字。

(来源:古文诗歌)





http://www.xxjxsj.cn/article/UploadPic/2014-4/201441711485418136.jpg



【转载】 中华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https://cn.secretchina.com/news/gb/tag/%E5%A7%9C%E5%A4%94


【看中国2013年11月26日讯】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友谊之花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5-01-06
作品数量:569
空间人气:463969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