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厄特:我读到了中国文学里的
发布于2014-07-22 09:55 点击:5588
作者:版主—转载
在拜厄特开始写作时,英国正时兴“愤青文学”,用苦闷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英国生活的种种不堪。她没有采用这种写作模式。一度她不敢写父母在世的时期,但目前她的创作“把所有历史都涵盖进去。”
南都讯记者邵聪发自北京 76岁的英国作家拜厄特(A.S.Byatt)14年前来过中国,那之后她读了沈从文、莫言。上周末,这位享誉英美文坛的当代文学家、布克奖得主飞抵北京,开始她的第二趟中国之旅。拜厄特谈自己的写作,也谈及她读过的中国小说,她说,中国的小说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心人物“围绕这么一个中心人物讲他跟群体的关系,而且这些主人公一般都是男人。”
据主办方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艺述英国”介绍,拜厄特还将赴南京和上海与中国作家、外国文学专家进行一系列关于文学话题的深入对话。
《隐之书》恢复原名《占有》再版
拜厄特的第一部小说《太阳影子》于1964年出版,至今,她共推出29部作品,获得27座文学奖项。1990年,其长篇小说《占有》甫一面世,便在英美文坛引发轰动。同年,该书一举摘得英语小说界最高荣誉“布克奖”。2002年,拜厄特凭借对英国文化的杰出贡献,获得阿尔佛雷德·特普费尔基金会颁发的“莎士比亚奖”。
《占有》讲述二十世纪年轻学者罗兰,偶然发现自己最喜爱的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的两封信件草稿,一路按图索骥,竟然揭开了一个尘封百年的秘密,原来这位名留青史的诗人与一位女诗人曾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隐秘恋情。有评论称“读一本《占有》,你相当于同时在读三本书:一个引人的历史揭秘故事,一本惟妙惟肖的仿维多利亚式诗集,以及一系列赏心悦目的神话。”
据《占有》出品方、新经典文化负责人介绍,该书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此前中译本书名为《隐之书》,发行至今已售出约11万册。值拜厄特访华之际,新经典文化重新推出该书新版,取其英文书名《占有》,并采用拜厄特最喜欢的威廉·莫里斯风格的图案作为封面元素。还同时推出她的另一部小说《天使与昆虫》中译本。
维多利亚时代散文风格重现
“我多数作品的写法是螺旋循环式的,就像一座岛,从海洋中慢慢升起。”谈及《占有》的写作,拜厄特表示,因为想用侦探小说的叙述方式推进,她先完成了结尾,以此倒推前面的情节。
对于小说中她创作的大量维多利亚式诗歌,拜厄特的解释是,因为小说的背景是文学评论家想要研究诗人的生平,又想体现“在诗歌中语言的表现力最强”的观点,“如果我书里没有诗,怎么能够说明我的论点呢?”恰好该书的责编也是一位诗人,在其力劝下,拜厄特开始尝试创作。
而当书稿交付后,英国的出版商都不愿将这些诗悉数保留,美国的四家出版商同样要求她砍掉。“我听到编辑说想把这些诗都砍掉,每天夜里醒来的时候我都泪流满面。”但她的坚持最终获得回报,她笑称:“现在大学里面还能看到很多论文讲我写的这些诗怎么样,感觉非常美妙。”
对于《占有》的翻译,陆建德和止庵都坦言,想用汉语将书中维多利亚时代散文的风格表现出来,挑战极大。止庵透露,该书的翻译曾有好几位,“有一人翻译了十万字不干了,有个人翻译了两万字不干了”。拜厄特也表示,丹麦版《占有》的翻译甚至专门创作了19世纪的丹麦语,“后来还得了一个奖。这个奖并不是最佳文学翻译奖,而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奖项。”
对于作品中透露出的女权主义色彩,拜厄特坦言,她在政治上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不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我希望呈现一个有好有坏的综合性世界。”
中国的文学热衷于人与群体的关系
拜厄特今年已76岁高龄,来华前不久在法国不慎摔伤了后背,但为践行约定,最终如期而至。这一行,距离她上次来华已过去14年时间。
谈及1988年来华的经历,拜厄特用“丢脸”来形容。当时在南京的活动上,主办方让她讨论短篇小说,“但是我当时没写过短篇小说,当时我好像受到侮辱一样”。“后来我就问哪位中国短篇小说家是我应该读的。他们说沈从文。”自此之后,拜厄特阅读了大量沈从文的作品,自己也写作了中国风格的短篇小说。多年以后,她在伦敦大学东方研究所遇到一位中国女士,“她跟我说我读过你的小说,你写的是中国小说。我当时心里特别美。”拜厄特说,她还读过莫言、韩东和余华的作品。在她看来,中国文学往往体现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我读的所有中国文学作品当中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心人物,围绕这么一个中心人物讲他跟群体的关系,而且这些主人公一般都是男人。”她将之称作“中国形态”。
作者: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