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文章
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
发布于2015-08-12 00:22 点击:1187 作者:西门吹雪-转载

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 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新華社發)



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8日在京舉行。大賽組委會要求參賽作品為原創﹑首發﹐基本符合格律要求﹐並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經過嚴格公開評審﹐最終從111843首有效投稿中﹐評選出261首年終創作獎作品。


據介紹﹐大賽堅持“低門檻﹐高品質”﹐以開放的姿態接納一切真心喜愛傳統文化的人群。在投稿作品中﹐能夠看到普通真實的社會生活和人情冷暖﹕“未報三春暉﹐愧為草向陽”﹐道出了外出務工子女對空巢父母的滿腔愧疚﹔“從此青山遮不住﹐鄉心一夜入蓉城”﹐流露出鐵路工人的自豪感與思鄉情……還有的作品表達出離別的感傷﹐闔家團圓的欣喜﹐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初為父母的驕傲﹐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等。

(新華社發)



回顾:第二届“诗词中国”大事记

2014年9月28日,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在古城西安正式启动,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2014年10月1日,“诗词中国”组委会开发的“诗词中国”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9个月以来,下载用户达到1025万,活跃用户31万,客户端首页周点击量达到135万次。
2015年3月,中国民间最大的传统诗词交流互动平台“中华诗词网”和旗下的“中华诗词论坛”正式并入“诗词中国”,这个成功运营了12年、拥有20万注册会员、日均发帖量3万篇的生力军的加入,预示着中国最全最大的传统诗词资讯社交平台即将诞生。
2015年3月30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组织召开“如何弘扬传统诗词”座谈会,听取了“诗词中国”项目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5年3月31日,投稿平台关闭,大赛在6个月的征稿期内,共收到有效投稿111843首,投稿者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现场:“诗词人物”打动人心,《千古诗心》震撼全场

    在颁奖典礼上,受邀前来的主办方领导和嘉宾,为获得第二届“诗词中国”主赛年终创作奖和青少年分赛创作奖的选手颁发了获奖证书。同时,第二届“诗词中国”的“诗词人物”也以外景小片的形式亮相颁奖典礼,他们与诗词的故事令人感动。

多年来坚守山村小学、用诗词承载孩子们梦想的“灶间诗人”段丽珍,用一句“千丝万缕徒增恨,任尔漂流不系舟”,道出了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的伤感。“花落去,枕愁离。平明人不觉,残梦五更词。” 22岁的酒店服务员朱飞祥,用自己的才华打破门户壁垒、守护了一份纯美的爱情。还有为诗词传播倾尽心血、一手建立起“中华诗词网”的站长张驰……短短几分钟的人物小片,让在座的不少观众感动落泪,同时也彰显着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社会仍然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何东平总编辑曾评价“诗词中国”是“世界传播史奇迹,中国文化史新篇”。中国出版集团谭跃总裁指出,“诗词中国”是中国出版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经过三年时间、两届大赛的试炼,“诗词中国”始终坚持站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对古典诗词这样的传统内容进行包装,逐渐形成了以“经典文化、大众传播”为核心的品牌特色。“中国出版集团是出版专业的‘国家队’,也是文化传播的排头兵”,谭跃总裁表示,“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是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使命,也是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最稳固的根基。”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亦表示“词虽小道,但负载大义。相比较培养状元的学堂式教育,‘诗词中国’最让人欣慰的,是发掘了一批来自于民间的诗词爱好者,是引导普通人向着诗意的生活不断追寻。”

    “国风雅颂,屈子行吟。玉台铜雀,乐府春深。.......我心飞去,扶摇天河。长风浩浩,星汉灼灼。”在颁奖典礼即将结束时,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一曲唱诵结合的《千古诗心》,堪称是本届颁奖典礼最大的惊喜。这首由“诗词中国”大赛总策划包岩女士编写的主题曲满怀深情地描述了中国诗词的源远流长和中国诗人敏感激荡的心境,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诗史、诗情、诗心演绎得震撼人心。

投稿:超首届2.9倍,进入“六位数时代”


    从去年9月28日启动征稿,到今年3月31日投稿平台关闭,第二届“诗词中国”在6个月征稿期内共征集了111843首原创诗词作品,投稿量达到首届大赛的2.9倍。三年时间,两届大赛,“诗词中国”以其“低门槛、高品质、全国性”的定位,成为了众多诗友们展示才华、切磋诗艺的不二选择。

明月照空山,冬来世境寒。

何人觅春去,衣上白花沾。


    这首名为“冬日观雪有怀”的五绝,注定是本届“诗词中国”“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因为它意趣盎然,更是因为随着它的到来,标志着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的投稿量正式突破10万首,迈入“6位数时代”。

尽管首届大赛的举办已经为本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而首月破万、2个半月超越首届3.8万首投稿量的骄人成绩,仍然让所有参

与“诗词中国”喜出望外;而第10万首作品的到来,则是诗友们送给组委会的又一份“大礼”。


    3月中旬,组委会发出了“征稿倒计时”的公告,从3月20日开始,日均投稿量就从之前的800余首跃升到1000首以上,相当于每1.5分钟就有1篇新的投稿。在3月31日投稿平台关闭时,后台显示的投稿量是112031首。经过最后一轮对重复投稿的剔除,本届大赛最终的投稿作品定格在:111843。“作品越来越多,虽然让我们的客服人员、评审老师措手不及,但首先感受到的一定是振奋。高涨的热情和汹涌的诗情,是对我们大赛的认可,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一位初审评委表示。

手机APP:“让中华诗词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早在2014年3月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就对第二届“诗词中国”作出了“利国利民利长远”的评价,而对即将推出的手机客户端,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对其中涉及的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亮点高度肯定,称“让中华诗词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这是一大发明”。2015年3月30日,中宣部刘奇葆同志组织召开“如何弘扬传统诗词”座谈会,会上听取了“诗词中国”项目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4年9月28日,由组委会历时一年打造的“诗词中国”手机客户端在开赛当日正式上线,并迅速成为了第二届“诗词中国”最主要的投稿、转发和参与平台之一。截止到2015年7月,客户端上线9个月以来,累计下载用户达到1025万,客户端首页轮播图的周点击量即达到135万次。这款集合了投稿参赛、投票转发、诗词搜索、诗词游戏、以诗会友、格律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APP,在提供便捷的参赛方式之外,更以其强大的学习、社交、娱乐功能,成为了普通民众最贴心的“诗词宝典”。

宗旨:发掘民间诗性,开启诗意生活


    “低门槛,高品质”,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一切真心喜爱传统文化的人群,这是“诗词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为了营造一个最自由、最开放的“我手写我心”的平台,第二届“诗词中国”取消了首届大赛对于月度主题的限制,让诗心诗情能够更深更广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诗词中国”的投稿作品中,能够看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社会生活和人情冷暖:“未报三春晖,愧为草向阳”,是外出务工的子女对空巢父母的满腔愧疚;“轻摇葵扇榕阴下,指点三军跨楚河”,是夏日村翁榕阴弈棋的欢情豪气;“从此青山遮不住,乡心一夜入蓉城”,是铁路工人自豪感与思乡情的完美交织。还有旅途的美景,离别的感伤,合家团圆的欣喜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初为父母的骄傲和责任,打工者的艰辛生活和美好期盼……“‘诗词中国’就像一个当代社会的诗词版“浮世绘”,一切的生活境遇和情感心绪,都可以在诗词中铭记和升华。”大赛主办方之一、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表示。
“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传统诗词创作中固然有对写作技法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诗词中国”顾问郑欣淼如是说,“我们相信,最美好的诗词作品,一定是从平凡生活中流淌出来的,“诗词中国”是一个比赛,但最终的旨归,是群众自发的、对‘诗意生活’的探寻和追求。”

创新:互动为王,“诗词中国”着意“互联网+诗词”

    与其他诗词类大赛相比,“诗词中国”在定位上无疑选择了更加“年轻化”的方式。作为一个传统诗词大赛,投稿、初审、发布结果全程无纸化,网站、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爱好者的参与更加便捷,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也是“诗词中国”能够迅速积累起超高人气的重要保障。


    互动性,是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诗词中国”组委会所关注的重点。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一切真心喜爱传统文化的人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诗词中国”始终坚持的目标。为此,第二届“诗词中国”更加重视参与者的体验,不论是落地活动还是线上活动,都更加注重发掘传统诗词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线上,第二届“诗词中国”增设了“复活”机制和“年度最具人气作品奖”。“作品复活”机制以月为单位,为落选作品提供了二次评审的机会,这个从选秀节目中借鉴过来的赛制,受到了广大诗友的热烈追捧。而在组委会发布的奖项中,40个“年度最具人气作品奖”的诞生,则是对本届大赛在1个月时间内收到的149万个“赞”的最好鼓励。
在正赛之外,“诗词中国”还在“诗词中国组委会”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中华好诗词”填诗游戏,“我的诗词故事”作品征集,以及“诗词联句擂台赛”打擂夺标等互动游戏及话题。对于有特色的投稿作品和官网上诗友们自发组织的“同题诗会”,组委会也时刻给予关注,并且不定期地将作品在自媒体上进行发布。
同样的,在线下,“诗词中国”也着力提升活动现场的互动效果,避免旧学堂式的单向灌输。“印象最深的是在西安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中,在‘诗词中国’的评委之一、主讲人曹旭老师的带动下,现场甚至出现了500余人共诵《论语》的热烈场面,现在想想仍然让人激动不已。”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相信,对诗词的热爱,可以从打油诗开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从‘诗词中国’开始。”

评审:“对每一首作品负责,否则就是对不起作者”

    从首届的3.8万首,到第二届的近11.2万首,作为一个“低门槛,高水平”的大赛,“诗词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的信赖,在投稿量在不断攀升的同时,也感觉到了来自评审工作的压力。
初学许诺必当还,虽是冬无碎玉观。

只待梨花开似雪,一枝得意寄江南。


    这是一首写诗友间交流的诗,在评审时,这首作品以其真挚朴素的情感、自然流畅的语言获得了评委的赞扬。随着“诗词中国”口碑的不断积累,接到的佳作也越来越多,如何优中选优、如何最好地保护创作者的热情,成为了组委会“甜蜜的负担”。

诗友信任我们才会参与大赛,我们就一定要对每一位参赛者负责——这是“诗词中国”组委会的每一位新成员接到的第一条“命令”。为此,组委会制定了详细的评审流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权益,大赛组委会要求每一首进入评审环节的作品都必须是原创、首发,同时还要基本符合格律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为此,初审评委经常会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完成了对11万余首作品的逐首验证。“审核通过是有短信通知的,评审半夜工作,选手就会在半夜收到短信。我们担心会打扰人家休息,所以每每有选手和我们联系这个事,我们都会道歉,但是选手们都是很善良的,他们不会介意自己被打扰了,反而很关心评委们太辛苦。”一位“诗词中国”的客服人员告诉我们。


    如果说,初审的压力在于“逐首验证”,那么复审和终审的压力就在于“逐字品读”了。

    你可以想象,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古典文学大师级人物,会为了“油菜花什么时候黄”“怀枝荔枝长什么样”、“太行山有几陉”这样的问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但这个场景却真真切切地在“诗词中国”上演了。 2015年6月中旬,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终审评议会召开,由林岫、蒋有泉、陶文鹏、周兴俊、沈锡麟、李树喜、赵京战、钟振振、周啸天组成的评委团,用两天的时间,从654首入围年终创作奖的作品中评选出了261首年终创作奖作品。为了“对每一首作品负责”,终审评议会采取了“公开投票计票+现场表决评议+当场宣布结果”的方式,并进行了全程录像。评议会上,评委们本着公正、严明、负责的原则,对作品进行逐一评议、公开表决。


    为了确保大赛的公平公正,组委会在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会发布评审结果和公示名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诗友们走进诗词创作这个门,是千辛万苦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首作品,否则就对不起作者。”终审评委之一、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诗书委员会委员蒋有泉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参与评审工作的评委们的心声。

未来:完善“全媒体”,进军“国际化”

    从首届的3.8万首,到第二届的11.2万首,迅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诗词中国”在大众国学欣赏与普及推广领域不断发酵的品牌影响力。除了投稿数字的不断突破,人们更关心的是“诗词中国”未来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诗词中国”总策划包岩女士告诉我们,“诗词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对诗词文化“全媒体”之路的继续探索,以及逐步建立以地域为单位的“诗词中国”诗友群。包岩透露,在接下来的休赛期中,组委会将对刚刚收归旗下的中华诗词网进行全新的升级改版,将其打造成“最全的诗词库、最实用的搜索平台、最便捷的诗词创作辅助工具、最大的当代诗人档案和最贴心的诗词交友社区”。而作为“诗词中国”品牌在全媒体传播方面的亮点,“诗词中国”同名手机APP的升级和完善也将是休赛期内的重点工作。

此外,“诗词中国”还将成立学术委员会,出版《诗词中国》丛刊,进一步提升“诗词中国”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影响力,将“诗词中国”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诗词文化普及推广品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传播。


    “诗词中国”还将与诗词吾爱等相关诗词网站达成深度合作,在上海建立“诗词中国青年联合会”;并进一步成立“‘诗词中国’北美诗词联合会、台湾及港澳地区的联合会。
    “从远古先民的石刻民谣,到大唐盛世的华彩篇章,我们的祖先用了1500多年锻造出了中华语言的巅峰,我们相信,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值得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去感知、去传承。”


    第二届“诗词中国”颁奖典礼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播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