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儒家文化
一、关于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足以使炎黄儿女引以为自豪。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历经磨难而不衰,终得以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中华人文化思想是整个人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文化传统上与其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中华人文化思想就不仅具有作为一般思想存在的普遍性的一面,更表现出适应自己民族特性的特殊性的一面。
儒家传统人文化思想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并延展成为中华人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家人文化,确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巨大的作用。它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飞越国界,传播到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及世界各地,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伟大中华民族宏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了解中华民族宽厚雄伟的伟大气魄和扶颠持危、见义勇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人们片面地把发展理解为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这种发展思路虽然带来了经济利益,却也造成了人被物化和人的地位贬损,还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冲突,而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精神与传统儒家人文化思想有着内在相通之处。而传统儒家人文化能否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作用,能否成为当代社会精神的主导,则体现了传统儒家人文化能否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价值。因此,探索传统儒家人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自然、科技、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无尽的好处与便利,但同时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因而如何既尽享科技带来的福音,又能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作用,关键是解决自然、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人类内部价值关系,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正因为这样,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精神特质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着人生的方方面面。儒家人文化包括论认识人生:天人合一,人性本善,内圣外王,群体至上,见利思义。浩然之气,家国天下,入世精神,人生价值,和谐之美;儒家人文化论管理人生:反躬内求,诚信无价,家国至上,忠孝义礼,兼济天下,隆礼重法,君子之风;儒家人文化论开发人生:老存高远、厚德载物,经世致用,跬步千里,三人有师,穷且弥坚,书中乾坤,学思并用,刚健有为,知行合一等。
第一,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第二,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第三,强调人格,提倡节烈,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主张为国尽忠,将此视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看做是实现自我需求中的最高精神需求。
第四,崇尚统一,推崇和谐,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是儒家人文化的社会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中华传统人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儒家人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有连续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儒家文化是指导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客观地总结了中国自尧舜至春秋晚期大约两千五百多年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生思想演进的逻辑,是中国人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一次飞跃。孔子创立的这一思想体系又经过春秋末期至战国大约三百年实践经验的检验和孟子、荀子等大批圣哲们的丰富和发展,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主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两千多年来风风雨雨的荡涤并没有使儒家文化失去光辉,而是一次又一次抹去了沾附在它表面上的灰尘,使之在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当中国人看到世界各国研究中国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特别是在世界人民争相宣称儒家文化是世界的精神财富时,中国人会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世界人民越是承认儒家文化是世界的财富,就越说明中国人的富有。因为儒家文化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每个中国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精神中都闪烁着儒家文化的光辉,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文化造就出来的国宝。
儒家文化的光辉在于它的真理性。真理的光辉是超时空而永存的,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儒家文化指导中国人自觉地站在真理和正义一边,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正因为中国人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自信心最强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不具有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软实力。
(二)儒家文化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地球村落化把各个国家和民族全部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几乎每一个人都长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看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声音。当13亿中国人向国外看,向外国去的热潮形成的时候,号称当代发达的西方国家同样翘首注视着中国。当他们发现自己选择的社会道路和人生航向越走越艰难、越走越迷茫的时候,却发现中国这个古老的世界大国仍在生机盎然。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连续五千年而不灭亡?是什么力量凝聚了13亿人而不分裂?是什么力量给了中国前进的动力……一连串的为什么推动外国人研究中国。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指出:“挽救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环球时报》2004年6月23日)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宣言指出:21世纪的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近年来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开设汉语课的。《亚洲周刊》有报道,2006年第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列出改善生活的50个方法,排列第12位的就是“学中文”。中国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逾百国家2500所大学教授中文。
人类向何处去?社会怎样才能安定?人们怎样才能生活得好等一系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向人类自己的经验学习,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办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久远的人国之一。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史上,曾连续千年以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大概只有中国。 儒家优秀传统人文化给中国带来了辉煌、灿烂的过去,也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祥和的未来。
(三)环境危机与儒家人文化的救助之道
儒家传统人文化是中国切入全球化的文化资源。一个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全球化召唤不同的国家民族共同构筑。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致思方式,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将使地球村因儒家人文化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美好。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指导,就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两条伦理定律: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条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全球环境危机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太甲》,警惕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任意枉为。
儒家人文化的救助之道:
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既是儒家的宇宙观,又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好方法。
二是“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体现儒家人文化的贵和、重和的精神。张载的“乾称其父,坤称其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坤篇》)他把天地人物看做一个大系统,是个分层位,有秩序的大系统。他提倡尊重天地、视众生平等,万物平等,也包含了对人类尊严与价值的肯定。批评那种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主义是把人看成是最高类的,而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看成是为人而存在,供人任意驱使和利用。
(四)儒家人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和谐社会要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三个层面的和谐问题,即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
1.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第一,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唐代儒家大师韩愈生发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理论,提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第二,“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德不孤,必有邻”。知音并非难觅,而在于自己是否懂得什么是知音,怎样寻找知音。“道不同不相为谋”说出真谛。第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做到“克已”、“修已”、“正身”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四,诚信,孔子把信作为治国的根本,所谓“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了。孔子认为“信”也是君子立身、进身的根本,把 “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作为与人交往的衡量标准。第五,要“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律规范。 第六,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人自身和谐
是指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提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认为,通过学习,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要懂怎样做人,首先要懂得“仁道”,因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宪问》),“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孔子认为自己的修养过程是从“志于学”开始的,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
孔子提出:“内省吾身,改之为贵”的命题。他对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十分赞赏。“过,则勿惮”。“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上述观点,对完善自我,实现人的自身和谐,是大有裨益的。
3.人与自然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一,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第三,人与自然共存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体中。第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刘忠孝 裴丽 刘翰德 来源:黑龙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