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家山客谈,【《登高》,杜甫笔记03】
发布于2020-05-23 16:17 点击:1397 评论:0 作者:湯安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杜甫那样频繁经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话,最难和最多的时间是花在如何正确成长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也一样,每次阅读伏尔泰,都对他在人类启蒙思想中的贡献感慨不尽。没有这位法国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至少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会是大为推迟的人类历史事件。


“要花費二十年的工夫,才能將一個人從植物狀态(植物狀态指孕育在母親的身体裡)經過動物狀态(那時他還是個嬰孩)帶到成人的階段(那時他才開始有了理性的知覺)。又必須花三十年的工夫,才能發現他自己的一點點構造。更需要無盡的時間才能弄清楚他那靈魂的究竟。然而,只要一剎那的工夫,就可以把他毁灭。 (〈論人〉《哲學辭典》——伏尔泰)


“使你相信荒谬事物的人,能令你犯下暴行。Those who can make you believe in absurdities can make you to commit atrocities” ——Voltaire 伏尔泰


为什么人的成长如此困难?最大原因不是人体和物理上的局限,而是从社会庸俗、误导和各种偏见,极端(如种族歧视,港废台绿那样热衷于族群对立,民粹与反人类行为),以及邪教等无数似是而非的思想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与思辨能力,这是为什么伏尔泰一生反对宗教,而视孔子为真正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评价说:“真正的圣人是孔夫子,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并且绝不去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说到误导,还有两个借伏尔泰之名广为流传的名言,一个是在台湾被诈骗党之流发酵到穷凶极恶的那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英文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此言出自《伏爾泰的友人們》一书作者,英国作家伊夫林·比阿特利斯·霍尔,不是直接出自伏尔泰名言,她因在书中误用引号而把自己的话表述成伏尔泰的名言。


另一句是现代混淆的名言:“想知道是誰控制了你,只需看看誰是你不能批評的人。To learn who rules over you, simply find out who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riticize”——Kevin Alfred Strom 它出自美国白人民族主义者、新纳粹者、纳粹大屠杀罪行的粉饰者和《统治者》一书作者凯文.阿尔弗雷德.斯特霍姆。









家  山  客  谈



文/湯安



欲赋喑嗟器志茫,十年一枕送沧浪。
春深谁饮家山驿,庭暖筵阑父母乡。
一树月梢歇楚汉,千帆晴晚聚潇湘。
倾谈往事声犹在,萍迹红尘慨任长。






【杜甫笔记03】


不必为唐诗第一的杜甫《登高》与唐诗第一的崔颢《黄鹤楼》



湯安

05232020




1


杜甫困苦一生,活着的时候不如李白那样意气风发声名鹊起,好在生前交游的文人里面已有「诗史」之称。他在中国诗坛上的神圣地位发轫于少陵死后四十三年,杜甫的一位亲属请大文学家元稹阅读杜甫海量遗诗和题写墓志铭时。


元稹细揽子美诗篇,感慨万端,所题《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开篇就盖棺论定了杜甫中国诗歌集大成者地位,并且是老杜「诗圣」说的渊源所在: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


论唐诗者辄曰「前有李杜,后有元白,前后辉映,成为中国诗史的巍巍丰碑」。元稹学富五车,诗文丰厚,官也做得到位。他当过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为中唐翰林院三俊之一。后来入相任尚书左丞,与宰相一步之遥。却保持刚正不阿的本性。因深谙民间疾苦,大力肃清吏治,为民疾呼,而数度被贬。在诗论方面元稹和杜甫一样,研究到位,而且著述雄厚,因此才精通诗史的源流正变。他对李白杜甫作品有精辟评论: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唐去宋来,深入研究杜甫作品的苏东坡再次明确次提出杜甫集中国诗歌大成这一概念(苏轼《后山诗话》)。「大成」本为儒家的术语,属于圣人的概念,孟子对孔子以大成称呼,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圣人的称谓由此发轫。到了南宋,杨万里评价杜甫「圣于诗者」(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得出在诗歌领域中杜甫已经超凡入圣。 元稹以来历代都有大批著名诗人文人,如秦观,韩愈,张戎,杨慎等等,都持相同观点,「诗圣」一说巍然屹立。



2


明朝时期的学术巨匠胡应麟排行少陵一首七言律诗“不必为唐诗第一,当为古今第一”,他是这样评鉴的: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老杜此首诗题为《登高》。

写杜甫笔记离不开历代研究杜诗者的评论。先聊一下方法论,名家注释有如名牌皮鞋,鞋子合不合适自己不由品牌决定,作家Donna Gephart在写小说《In your shoes 在你鞋里》 时,无疑思考这样的问题。

反过来说,好的鞋子提升穿着者品味,带来气象万千。玛丽莲.梦露有言 “Give a girl right shoes, and she can conquer the world. 一位姑娘有双绝配的鞋子,足以征服世界。”

虽然梦露没能来得及说征服世界会有什么危险,论诗站在原作者的鞋里却是进入作者世界的途径。论者只有深刻体会作者才不被他人或者自己先入为主的偏差所影响。偏执偏见足以毁掉一切,或让一切的努力事倍功半,伏尔泰亦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石“。



3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时间上跟前篇那首扑枣诗《又呈吴郎》属于同一时期。这是时年五十六岁的诗人在非常困顿窘迫的境况下的秋兴。距离少陵客卒舟上仅剩三年。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却依旧是满目疮痍国力大弱和百废不兴,地方军阀割据,相互争伐。杜甫本来已入成都严武幕府,依靠好友严武的照顾,却因严家变故再次失去生活来源,流离失所。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阴人。出身豪门,唐朝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他是唐朝实力派将领,因大破来犯的吐蕃(这个字读帆好一些,有些人读波,也说得通),以战功进检校吏部尚书,正三品,封郑国公。


严武生性豪爽热爱诗歌,快意恩仇,能诗。吏部尚书是中枢高官,相当于今天第一副总理的正部长级。从隋唐开始,六部是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各部最高长官的官职称为尚书,所以分别有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六部首长。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得到身为吏部尚书并因镇守西南而成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严武接纳,可谓幸事,期间两人相当友好。


杜甫一生写给严武的诗有三十多首,赞赏严武“诗清立意新”。然而,世出豪门热衷习武的严武性格暴烈,史载严武八岁时,就因“列位宰相,入政事堂”的正三品重臣父亲严挺之偏爱美貌小妾冷淡其母而自己做主命人锤杀了那位小妾,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  其父屡禁严武习武,竟无力阻止。如此强势暴躁脾气,可知杜甫投靠严武幕府之后需要多么小心。


《新唐书》记载一次杜甫酒醉对严武说了句直呼其父姓名的“严挺之乃有此儿”,惹怒严武。此时慷慨照顾杜甫的梓州刺史章彝奉命罷職离开严武幕府,即將回朝,严武欲将杜甫与梓州刺史章彝杀死,且已安排人手,万幸左右速告严母,杜甫获救,刺史章彝则因对外敌防御不利为严武所杀。


梓州刺史章彝官阶亦不低,梓州在当时为边防战略要地,章彝按照唐律应该从三品的官员,仅比尚书低半级。杜甫在梓州期間,受到刺史章彝的照顧,严武镇守成都,梓州刺史章彝被任用為严武判官 (方藩镇节度使、观察使)。章彝罢官被杀,与當時唐朝內憂外患,做為梓州刺史的章彝曾進行大規模狩獵活動,對長安的失守负责有关。杜甫为此带着复杂心情感怀章彝,倾心题写了《奉寄章十待御》*的寄悼诗 (弔诗范文,见附文)。


青壮派严武虽性格有缺,但他忠诚朝廷征战沙场抗击外敌和执掌政务的才干不凡,特别赞赏杜甫和其忧国忧民的诗歌,《新唐书》评论说严 “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强势性格的缺陷让即使是严武深爱的母亲也非常担心其子会因骄暴而获诛,连坐全家。这才有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以四十岁生病暴卒后其母泣严武英年早逝却同时慨曰:“我不用担心会沦为官婢了。”

长期颠沛的杜甫才在成都草堂住下来不到六年,就因严武的突然病逝呆不下去,只得离开一生最为平稳安居的成都草堂,乘舟南下。本计划直达夔门,出发后体力不支病魔缠身,被困云安数月,之后才艰难抵达夔州。在当地都督的接纳下,已近晚年的杜甫又住了三年。三年里柴米俱艰,前路漫漫,生活和身体每况愈下。

在这样沧然而涕下的秋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丘,放远临眺,百感交集。目中景色,激发意中感触;萧瑟的秋江锢系着他身世飘零的归宿,寒意浸透一身的老病孤独,于是,淤积于心中的万千思绪化成了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种感触,与陈子昂七十年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登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的《登幽州台歌》有无尽的相通之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全诗四联八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这种写法在七律中并不多见,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起笔直达天际,“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篇就成佳句。


好一个天地悠悠,渚清鸟徊。


夔州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无尽的旷古空寂。


风天,渚沙;猿啸,鸟飞;极目望去,对尽人世。少陵上下两句成对,句中自对,“天、风”;“高、急”;“沙、渚”;“白、清(青)”,十四个字,力透纸背,无一虚设,质朴无华“尽谢斧凿”,仿佛流淌着老杜的骨血,又像是在抽吸脑中的诗力。

律体首句如果对仗,末字按对仗规则应仄、平相对,老杜以律诗格律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评语。

与七律通常首尾为重,前后呼应,杜诗通常更喜欢着力与中间二联,这首亦然,点睛的却是中腰两个对仗。杨万里《诚斋诗话》说老杜:“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刘克庄《后村诗话》: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明代张綖《杜工部诗通》说: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杜甫《又作此奉卫公》)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 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杜甫《城西陂泛舟》) 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

不难看出这首诗亦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与前三联的精鹜八极云游四海相比,末联显得过白、过弱,气力难继,而且似乎生硬重复,气象明显小于前三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明·王夫之《唐诗评选》: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只是,从前途渺茫,已经戒除一生离不开的饮酒,家中就要断炊,马上被迫再次上路寻找生计的诗人现状来看,末联如何写,确实是个问题。《五色批本杜工部集》那样脱离现实缘木求鱼地肆意苛责老杜「起结皆臃肿逗滞」实属胡不食肉糜的冬烘乱批。


要不,把五色批本的编者饿它个三五载空乏其腹前途未卜,再读来试试批评老杜?

因此,结句无疑是现实的映照,身患肺病和糖尿病,已近油尽灯枯的老杜连生命都难以坚持下去了,只是自表心迹。杨万里说得对,末联确实「不是装凑赘语」。


4


评诗不仅需要了解背景资料,还需要同行对比,也就是类似洋人习惯说的peer review(同行互查,同行评比),没有对比则很难达到真正的诗评。

因此,接下来对比另一首被誉为唐诗第一的崔颢《黄鹤楼》结句。

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人赞扬这首诗时,大多离题而论,诸如「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气格高迥,浑若天成;气势雄大......」,等等。离不开个“气”字,神而又玄。

《诗境浅说》说它「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为何绕都不开一个未得其妙? 因为这首诗空感一气,没有内容,既没有具体所指,何妙而论。

至于格律,《增订唐诗摘钞》说崔诗「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五六“州”一类,“草”“树”一类,上下互换成对(犄角对)」。这样的评论貌似赞誉,实际也是空洞无物。

施蛰存《唐诗百话》对此一言以蔽之,这首诗只是通俗浅显,“流利自然”。因为浅白,所以表达明白,不容易存在各种挑剔。但也容易落入开篇空洞,中腰重复,结句洞空的模式,读完也就完了,嘛也没留下。

这首用字直白,容易懂,其它不提,略说对仗,《黄鹤楼》虽然流畅,格律对仗跟凡诗皆稳的老杜不可同日而语,“鹦鹉洲”对“汉阳树”,“白鹭洲”对“青天外”, 意境,画面,格律,内涵,历史,现实,家国,情感并不出数,末联之弱,弱在入境不力,读者感而不染。唐诗第一?



5


这么问当然不是说严沧浪评价有误,严羽才高品正,目光如炬,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戴复古《祝二严》诗中对这位后学赞誉有加:“前年得严粲,今年得严羽。我自得二严,牛铎谐钟吕。……羽也天姿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严羽力推崔颢这首诗与其说是排行唐诗不如说是抨击宋朝屈辱绥靖的时世,他生于大宋向金屈辱求和的时期一生都在家国屈辱忧患中煎熬,对于崔诗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着痛彻筋骨的感受,立志报效国家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眼前只有满目疮痍和朝廷昏聩。南宋末年,他终于迎来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不顾年迈之躯坚持离家投军。结局却是抗元失败文天祥英勇就义,严沧浪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文人气节信条,不肯投降元人,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名词人蒋捷,「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吴文英等当时一大批诗人词人那样宁可归隐荒野也不食侵略者官奉,他们都不幸只有出生记载而无明确死亡年代和地点。


评诗当然还可以用其它比较方法,也就是分析老杜小崔二人的其它优秀作品的情况,这种方法通常也是一验一个准。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崔颢(704—754)是杜甫老乡,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他的作品亦佳,但是寿命比老杜还少十年,数量着实不多,只及少陵流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诗的零头,古籍中可查到的诗词一共46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作品激昂豪放,令人称赞,然跟诗圣诗史尚有距离。


评价今人车延高、周啸天们闹剧般的夺魁出名也是如此,一看他们的其它七零八碎作品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所获的如果不是假的鲁迅奖就恐怕是知青张抗抗们属于假的评选委员会,还有啥可能?

回来看杜甫《登高》。这首诗思想深刻,飘零的身世背后透露出家国之忧,写实主义气息浓郁。老杜饿着肚子空着酒壶纵横捭阖精鹜八极之际,丝毫没有脱离唐朝沉重的现实。阅读中晚唐时期高适、金昌绪的边寨诗更是如此。诗者,家国图画也!

就像杜甫春望,扑枣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阅读起来都令人与国家民众共同沉重,令人喘不过气来。

因此,说《登高》唐诗第一是真正的诗家语,后世诗者必学。不是靠野僧编造李白都题不得黄鹤楼来拔高吓唬 (杨慎专门著述有批驳那句子虚乌有的李白“眼前有景说不得”),杜甫《登高》确非崔颢《黄鹤楼》可以并列第一。

评论完了,诗贵境界,意境格律都必须有所附丽,立于坚实基础之上。



6


下面汇总看看历代如何评注。


登  高

唐  杜甫 (767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代评注

《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后村诗话》: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瀛奎律髓》: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唐诗广选》: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麓堂诗话》:“无边落木……独登台”,景足何等景,事是何名事!宋人乃以《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律诗绝唱,何耶?

《艺苑卮言》: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二诗固胜,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厥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起结皆臃肿逗滞,节促而兴短,句句实,乃不满耳。

《诗薮》: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透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这个就是胡应麟的评语)

《唐音癸签》: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唐诗镜》:三、四是愁绪语。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蒋一葵曰:虽起联而句中各自对,老杜中联亦多用此法。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哉。

《唐诗评选》:尽古来今,必不可废。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义门读书记》:远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无聊可知。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风急天高猿啸哀”,发端已藏“独”字。……“潦倒新停浊酒杯”,顶“百年多病”。结凄壮,止益登高之悲,不见九日之乐也。前半先写“登高”所见,第五插出“万里作客”,呼起“艰难”,然后点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见排奡纵横。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归愚谓“落句词意并竭”,其言良是。许印芳: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此诗前人有褒无贬,胡元瑞尤极口称赞,未免过夸,然亦可见此诗本无疵颣也。至于沈归愚评语,今按所选《别裁集》评此诗云:“格奇而变,每句中有三层,中四句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归愚之言止此,晓岚称其贬落句为“同意并竭”,所引未审出于何书?果有是言,勿论所评的当与否,而一口两舌,沈之胸尤学识,亦是虚谷一流耳。

《唐宋诗醇》: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唐七律隽》: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合州极爱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势。

《唐诗笺注》:通首下字皆不寻常。
《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岘佣说诗》:《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愁”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十八家诗钞》:张云:此孙仅所谓“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号万窍”者。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 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明人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


7


* 附


奉寄章十待御》


唐  杜甫

淮海維揚一俊人,金章紫綬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
湘西不得歸關羽,河內猶宜借寇恂。
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


這首詩的上四句,極言章彝的才能,對其誇獎有嘉,算是表達杜甫對他經常照顧的感激之情。後面四句則表達杜甫對其被罢官杖殺後的客观评价与感觸。

"淮海維揚一俊人,金章紫綬照青春。"首句說章彝是華東地區一個才智過人之人,"金章紫綬"指刺使官服,這句是對他的回憶,杜甫離開時是春天,在他的印象中穿著刺史官服的章彝春風得意的樣子。"淮海維揚"出自《禹貢》,廣義指淮海以北的地方,狹義指揚州。這裡指章彝的出處。


"指麾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這兩句說章彝領導軍隊的能力很強,殺伐決斷,叱吒風雲。訓練提升兵士戰鬥力,在戰場上神機妙算,決勝千里。

"湘西不得歸關羽,河內猶宜借寇恂。"這兩句借用了兩個典故。上句說當初劉備任用關羽守荊州,結果孫權設計拿下荊州,關羽也丟了性命。劉備知道後,十分傷心,舉兵收回湘西荊州,可是關羽已經回不去了。這裡指章彝赴任卻一去不返。

"河內猶宜借寇恂"這句說當初光武帝任用寇恂為河內太守,後來又調到潁川,再調至汝南。此時潁川盜賊四起,寇恂本來隨駕出征的,大概當初寇恂任河內太守時頗得民心,河內百姓請求借寇恂一年,這是對他的一種信任。杜甫用在這裡是一種反諷,章彝任梓州刺史時曾兼職代理東川侍御,如果當初他得民心,有當地百姓留他的話,大概就不至於丟了性命。


「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意思是當初你無論春秋一有時間,就到我居住的那個偏僻簡陋的地方,千萬別跟我說什麼江漢垂綸的故事,這裡表示雖然得到他的接濟,卻並不認天可他的所做所為。大概當初章彝曾有引薦他擔任什麼職務的意思,所以才有此一說。「朝覲」春天見叫朝,秋天見面叫覲。「幽仄」指隱居之人。「江漢垂綸」即指江太公釣魚。


總體來說,這是一首矛盾的詩,對杜甫而言這是一個難以評價的人。
(引自 https://kknews.cc/history/r5qvo94.html

点赞(3)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星海森雨

山水存真(曾)

江南少侠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3-28
作品数量:566
空间人气:382582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