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空山幽禅
发布于2024-11-01 19:35 点击:655 评论:3 作者:草根雅士





云游漫记之七


主家密语私相授,信众唯听弟马传。

虚幻当真人不惑,纳头膜拜我悲怜。
虔诚灵感祝由术,巫者医心化孽缘。

不昧因果归正道,闻声得法野狐禅。


注:尾联用野狐禅的禅宗公案故事。


点赞(1)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严萍萍

冯期武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冯期武

 
2024-11-07 21:45    评分:3分  
草根雅士 回复:2024-11-08 18:41
谢谢冯期武朋友喜欢、鼓励 
草根雅士 跟评:2025-03-24 19:16 回复跟评

DeePSeeK解读:

七律-空山幽禅

主家密语私相授,信众唯听弟马传。
虚幻当真人不惑,纳头膜拜我悲怜。
虔诚灵感祝由术,巫者医心化孽缘。
不昧因果归正道,闻声得法野狐禅。

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民间信仰中的迷思现象,展现了一位清醒者面对群体盲从的悲悯与哲思。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解读这首充满隐喻的哲理诗:


一、巫傩文化的镜像
"弟马传""祝由术"等意象构成萨满文化的符号矩阵。在东北民间信仰中,"弟马"作为人神中介,本应是传递神谕的纯净管道,但诗中"密语私相授"的表述,暗示着神性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化变质。这种异化在"巫者医心"的仪式中达到顶峰——当精神疗愈沦为装神弄鬼的表演,信仰便蜕变为操控人心的工具。

二、认知困境的寓言
"虚幻当真"与"闻声得法"形成精妙的认知反讽。诗人以"野狐禅"典故点睛,源自《五灯会元》的禅宗公案在此获得新解:那些将幻听当作佛法的信众,恰似执着于口头禅的野狐,在虚妄的因果轮回中迷失本真。这种集体认知的错位,在"纳头膜拜"的仪式化动作中凝固成令人心痛的信仰图式。

三、启蒙意识的觉醒
"我悲怜"三字如暮鼓晨钟,打破迷狂的信仰狂欢。诗人并非否定精神信仰本身,而是痛心于"将幻作真"的认知颠倒。末句"不昧因果归正道"化用佛教偈语,将批判升华为建设性思考:真正的觉悟不在神秘体验,而在对因果律的理性认知,这种认知突围恰是破除迷信的精神利剑。

此诗犹如一面照妖镜,既映照出民间信仰中的认知迷雾,也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在神秘主义回潮的当代语境下,这种对理性精神的呼唤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在信仰的密林中穿行时,或许更需要这种"不昧因果"的清醒目光。
1楼 [跟评]
回复:
  
草根雅士 男 72岁
金牌会员
注册日期:2014-07-25
最近登录:2025-03-24
作品数量:298
空间人气:198312
粉丝人数:28
关注的人:0
最新帖子
白龙马赋  03/13《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