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春雨
发布于2025-03-27 18:54 点击:66 评论:2 作者:风静江清



七律·春雨(新韵)文/风静江清 2025.3.15

知意东君巧布霖,山川一夜入眸新。润开秀色无需墨,涤尽浮埃不见痕。
万缕枝条摇翠韵,千畴田野展芳茵。楼台久伫赏烟景,怡满诗怀醉满襟。




点赞(1)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王敛之

依然

熹韵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依然

        这首《七律·春雨》是当代诗人对春雨润物无声的礼赞,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灵动的笔触展现了春雨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构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1. 1.春雨的拟人化
    首联“知意东君巧布霖”中,“知意”赋予春雨以灵性,仿佛它是春神东君的使者,有意为大地披上绿装1。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增强画面感,还暗含对自然规律的哲思。
  2. 2.色彩与声音的交织
    颔联“润开秀色无需墨,涤尽浮埃不见痕”通过“润开秀色”与“涤尽浮埃”的对比,既描绘春雨滋润万物的视觉效果,又以“不见痕”暗喻其轻盈无声5。颈联“万缕枝条摇翠韵,千畴田野展芳茵”则通过“摇翠韵”“展芳茵”的动态描写,将静态的田野升华为充满韵律的生命画卷5

二、艺术手法:虚实相生与感官联动

  1. 1.虚实结合
    颔联“润开秀色无需墨”以虚写实,用“无需墨”的抽象表达强化春雨自然天成的美感;颈联“千畴田野展芳茵”则通过具体的田野景象,具象化春雨的滋养之力。
  2. 2.多感官联动
    诗中既有“润开秀色”的视觉、“涤尽浮埃”的触觉,又有“摇翠韵”的听觉,甚至“醉满襟”的嗅觉,形成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种手法借鉴了李商隐《春雨》中“珠箔飘灯独自归”的意境营造,虽主题不同,但均以细腻感官烘托氛围。

三、情感表达:从自然美到心灵共鸣

  1. 1.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尾联“楼台久伫赏烟景,怡满诗怀醉满襟”直抒胸臆,通过“久伫”“醉满襟”的描写,既表现诗人对春雨景色的沉醉,也暗含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2. 2.超脱尘世的豁达
    “涤尽浮埃不见痕”不仅写春雨物理上的清洁,更隐喻其涤荡心灵尘埃的象征意义,呼应了李商隐诗中“玉珰缄札何由达”的情感宣泄。

四、与传统春雨诗的对话

  1. 1.与李商隐《春雨》的对比
    李诗以“红楼隔雨相望冷”渲染孤寂,而此诗则以“怡满诗怀醉满襟”传递欢愉,情感基调截然不同。但两者均通过雨景抒怀,且善用意象叠加(如“珠箔”与“烟景”)强化意境。
  2. 2.对传统七律的继承与创新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对仗(如“万缕枝条”对“千畴田野”),同时融入现代语言“怡满诗怀”,既保留古典韵律美,又赋予传统形式以新意。

总结

这首诗以春雨为媒介,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多感官的联动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传递了诗人对生命、对时代的哲思。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巧的娴熟,更在于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2025-03-28 22:05    评分:3分  
2楼 [跟评]
回复:
  

熹韵

天地四季处处韵   慧心识得载载吟  
2025-03-27 20:56    评分:4分  
1楼 [跟评]
回复:
  
风静江清 男 100岁
注册会员
注册日期:2020-09-06
最近登录:2025-03-27
作品数量:92
空间人气:38205
粉丝人数:2
关注的人:0
最新帖子
白龙马赋  03/13《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