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安的个人空间

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 [ 注: 1,持续修润作品,重发勿怪。2,图片多为网络图片,无关隐私。]   
【五律】郁闷行,——饥饿与肥胖 [五律]      文/【湯安】   




2019年中国真实的基尼系数是多少?附【世界各国基尼系数排名】

全球基尼系数贫富分布图




写下这个题目,突然想起一个中文网络段子手们的著名段子:「袁隆平大爷很郁闷,我干什么不好偏要提高粮食产量,弄出来这么多吃饱了撑的网络段子手」。


肥胖是现代社会自找的问题,直接导致三高,多病,社会医疗体系不堪承受接近崩溃,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饥饿则是全球一直没有解决的原始问题,包括非洲南亚中东南美,也包括饥饿人口比例高过中国和南美国家的美国。


统计报道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口(包括加拿大人口在内)消耗着全球35%的资源,平均一个美国孩子的消费是125个印度孩子消费的总和(印度是全球饥饿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当然,美国的贡献也不小,特朗普让美国拿下了占全球三分之一检测阳性的800万新冠肺炎人数,外加800万因为疫情而激增的美国贫困人口。印度莫迪扛起全球新冠肺炎另外三分之一人口,论起头疼锅重,印美不分伯仲。


言归正传,肥胖和饥饿,把这两个问题放到一起就出现了奥巴马希拉里们忧心忡忡脑筋急转弯的第三个问题:绝不允许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不知道这话是几个意思,我觉得未必不是关怀中国人民,至少不能让中国像美国那样贫富分化到五分之一的美国家庭面临经济和饥饿困境,不然已经难以承受的全球饥饿人口数量直接加倍都不止。


当年我熟知的一位德高望重归国教授通过引进英国耐海水禾草保护陷入生态灾难的褐色海岸,一举解决了中国海岸连年侵蚀水土流失污染近海渔业和大量滩涂荒废无法固定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却在受到沿海农民短暂喝彩终于看到绿色海岸之后,陡然迎来无数呵斥指责,甚至上了电视报纸,说既然能给我们的滩涂种上外国禾草,为什么不给我们的种成粮食经济作物或者搞出优良养殖基地。老先生临走也没弄明白如何会是这样的情况。


看来一不小心,这位学术世家的教授也和下面文章列举的三个导致全球肥胖问题的罪魁祸首厄尔·巴茨、安塞尔·凯斯和戴维·沃勒斯坦一样,成了解决旧危机的高手和背锅新问题的郁闷侠。分析世界银行对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测和特朗普刚刚说的一旦败选就要被迫出走欧洲,不难看出,郁闷是风行全球的第四个问题。





郁  闷  行



文/湯安


饱暖言不惭,饥寒泣兔乌。
万家书历史,多少表糊涂。
马死黄金尽,锅焦特朗普。
独孤败选后,谁共挈榼壶。




惭用仄声,普字出。马死黄金尽,全句是「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生人」(常与「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同时引用。此二句出自《名贤集——七言集》,马死金尽大意是:【有钱有势的时候,不是亲戚也硬来攀亲。一旦家势潦倒,这些亲戚就会像路上的生人一样】。锅焦,调侃至今甩锅中国的甩锅侠特朗普怎么也甩不掉自身问题导致美国疫情失败的锅,一旦败选失去目前法律对在任总统不予执行的保护,特朗普必然官司缠身。挈榼壶,成语挈榼提壶。挈:持,提;榼:酒器。提着酒器和酒壶,与酒为伴,嗜酒成性。







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中国肥胖率却没有美国那么高?

“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但是中国人口肥胖率没有美国那么高?”

image.png

近日,虎扑步行街上的一个的问题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觉得我们中餐只是看起来油腻,实际上油都在菜汤里了,吃不到肚子里。

而西餐则是看着没啥油,油都在菜里了。

image.png

我们的家常菜还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国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国人是不能比的。

image.png

image.png

其实,让人长胖的不止是油,还有糖。美国的快餐包括正餐,几乎样样都是糖油混合物。

image.png

有网友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美国人吃起糖来是有多“丧心病狂”!

美国的产后健康餐培训课,老师连放七勺糖,直接让亚裔孕妇起身质疑;

image.png

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就没吃到过一个甜度合适的甜品……

image.png

美国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正与他们这么爱吃糖、能吃糖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美国人民也并非天生如此。

全民肥胖危机的锅主要得由以下这几位老兄来背:厄尔·巴茨、安塞尔·凯斯和戴维·沃勒斯坦

将锅甩向这三位老兄的,是2012年的一部BBC纪录片——《致肥元凶》。

在这部纪录片中,英国人追本溯源,将导致1980年以来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凶指向美国,并且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

为了遏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争取想要政府放宽粮食产量限制的农民的选票。

我们的第一位主角——厄尔·巴茨登场了,他被时任总统尼克松任命为农业部长。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厄尔·巴茨提出了将小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改造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设想,这一设想导致了粮食产量的激增。

而粮食产量激增,最终将导致肥胖的激增。

首先是美国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玉米产量过剩。

过剩的玉米只能用来喂养牲畜,这导致美国牛肉供应量激增,大量廉价牛肉涌入超市。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其次,过剩生产的玉米通过使用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将其转化为一种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

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当时食品市场,尤其是软性饮料的生产成本。

这种糖浆价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为了商业利润,软性饮料的生厂商把产品里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因为“他们把饮料做得越甜,我们就买得越多。”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糖分可以被转为脂肪,变胖的风险增加。

而当糖的摄入量过高时,肝脏的凝结素就会停止工作,不会告诉你的大脑你已经吃饱了,于是你会一直吃,陷入一种进食-患病-上瘾的恶性循环。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在当时的70年代,肥胖还不是问题,人们更担心另一个问题——心脏病。

此时,第二位老兄安塞尔·凯斯粉墨登场,他宣称导致心脏病的原因只是脂肪。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凯斯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名望,他是“K型口粮”的发明者。

这种口粮是二战中士兵随身携带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极甜食品,比如巧克力。

凯斯认为糖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好东西,脂肪才是罪魁祸首,这种观点被人们广泛认同。

当时另一位学者约翰·尤德金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糖才是罪魁祸首,而非脂肪。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但他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制糖业的打压,很多协会质疑他观点缺乏证据。

最终,他的观点被人遗忘。

于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产业的“引领”下深入人心,而关于糖的危害则无人关注。

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却被贴上对心脏有益的标签,被人们认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热捧。

除了高糖之外,造成美国全民发胖的另一个问题是高热量的摄入。

我们的第三位主角——戴维·沃勒斯坦就要登场了。

沃勒斯坦当时还是一家电影院的经理。

为了提高利润,他开始向观众兜售大份爆米花。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后来,沃勒斯坦被麦当劳挖走,麦当劳也逐步开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

从这以后,各种大分量的食品层出不穷,还衍生出了套餐搭配

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越吃越多。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高糖高盐高脂的食品带来的肥胖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也试图用征税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但这很快就遭到了食品生产商们的反击。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为了满足他们对商业利润的胃口,这些食品生产商将美国人的胃口养的越来越大,美国的肥胖危机就这样变得越来越严重。

纪录片的最后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

美国的肥胖危机,与美国政客和食品生产商这一小群人的幕后推动密切相关。

他们出于各自政治或商业目的, 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改变了人们饮食的本质。

肥胖不仅仅是人们自身的错误,那些幕后决策者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改变了民族的面貌,而我们甚至没有察觉。”

image.png

截图自《致肥元凶》





如何成为毛泽东一样的奇男子?



温伯陵·2020-10-17·来源:温乎
收藏(1)评论()字体: 大 / 中 / 小
1

1915年9月,毛泽东在长沙的报纸上,登了一条征友启事,指明要结交刻苦耐劳、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除了在报纸上做广告,毛泽东还用挺秀的书法写出来,油印在八裁湘纸上,贴在长沙各大学校的门口,希望有志报国的青年赶紧和他联系。

那条征友启事中有两句引用自《诗经》:“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署名则是二十八画生。

别看毛泽东的文章很好,这条征友启事刚贴出来就炸了,很多人指着校门口的贴纸或者报纸大骂:

“这人是个神经病吧,想找女朋友就明说啊。”

结果浓眉大眼的毛泽东想交朋友,根本没什么人搭理,据他后来回忆,只有三个半人同意见面。

其中半个人是李立三。

李立三和毛泽东约好地方见面,听他说完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盯着毛泽东看了半天,感觉话题太宏大一点都不接地气,什么话都没说转身就走。

而和毛泽东深谈的人是罗章龙。

罗章龙给毛泽东回信之后,双方约在定王台的省立图书馆见面,毛泽东根本没有问“吃了没”之类的扯淡闲话,劈头盖脸就是:

“你最近读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对中国和世界的局势有什么看法?”

幸好罗章龙也学识渊博,能接住毛泽东的话题,俩人在图书馆的院里聊了几个小时,从时事政治、经济形势聊到人文哲学,最后又扩展到宇宙和人生。

其他人做这种事叫键盘侠,毛泽东和罗章龙却彼此认可,愿意结成管鲍之交,以后经常见面交流学问。

只能说,他们的脑子里真有货。

毛泽东有位同班同学,正好认识罗章龙,听说他们见面的事,便对罗章龙说:“毛泽东是奇人,也是益友,你和他交朋友是对的。”

罗章龙问:“哪奇了?”

那位同学告诉他,毛泽东经常说丈夫要为天下奇,也就是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而且他读书和做事真的很厉害,所以同学们称毛泽东为毛奇。

另一个同学也说,毛泽东气质沉雄,确实是一个奇人,你看他的诗文多好,非修养有素不能如此,和他做朋友是赚到了。

其他倒也好说,毛泽东最特别的地方是个人品行:



从来不谈个人生活,只关心国家大事,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

这不是奇男子是什么?

当代大学生要是有这种水平,估计能评选全国十佳优秀青年,被各种媒体宣传成文化网红。

毛泽东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也按照这个标准交朋友,所以青年毛泽东的朋友不多,可一旦进入毛泽东的视线,无不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当时的毛泽东才23岁,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年纪。

2

毛泽东的奇男子之路,是从一幅世界地图开始的。

1912年,他在长沙没有找到喜欢的学校,便到省立图书馆自学,每天图书馆刚开门就去占座读书,一直到晚上关门才出来,午餐到外面买两块米糕,比现在的高考生都勤奋。

毛泽东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还在墙上看到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

他盯着地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湘潭县在哪里,不禁感叹自己是井底之蛙:

“原来以为湘潭就很大了,湖南更大,没想到从地图上来看,中国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原来这么大。”

世界大,和毛泽东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

他在韶山的时候就知道,人们过的都很痛苦,有人挨饿、有人挨冻、有人没钱看病在家等死、有人交不起地租被活活打死......而且没有书读,韶山的人们只能做一辈子睁眼瞎,被人欺负,也不能用合理的手段争取权益。

既然韶山如此,那么湖南、中国乃至世界都差不多。

毛泽东感觉,人生于世不能痛苦的活着,而是应该改造世界,让每个人都能幸福的生活。

谁来改造?

毛泽东:“我来。”

改造世界不是说说而已,不仅要明白世界是什么样的,比如人如何生活、政府如何运作、经济如何变化......还要知道现在的世界为何这么烂,最后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毛泽东现在只有一个改造世界的宏愿,却连世界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又谈何改造呢?

套一句鸡汤话,你连世界都没见过,哪来的世界观。

毛泽东不怕,没见过世界,那就见见呗。

从头开始。

1913年春天,毛泽东进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1年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到1918年毕业,总共读了5年半。

正是这5年半时间,成为毛泽东认识世界的起点。

他刚进入学校,还不习惯按部就班的上课,把20多门课程说成杂货摊,感觉照着学校课程学习就废了,不如按照自己的习惯,制订一个学习计划。

而这个学习计划完全围绕一个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抓主要矛盾这件事,不到20岁的毛泽东已经学会了。

他放弃其他无关的学科,专门攻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科专业,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列出没有明白的疑难问题,以及对改造世界的思考,专门留出时间研究。

比如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不太明白秦始皇到底干了些什么,导致中国百代都行秦政法。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里的北京城如何布防、潼关怎样决定战争成败、如何利用山川河流控制边疆等等。

毛泽东只要有不明白的知识点,都单独列出来,然后找来知识点相关的书和资料,一本一本的读,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

随着知识盲点越来越少,毛泽东的学问也越来越厚,到后来几乎没有能难住他的问题,即便偶尔冒出一两个不明白的,也能用之前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顺利找到解决办法。

于是毛泽东读书的速度在加快,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更加强悍。

这还是以前说过的正循环嘛。

毛泽东自称读过17遍《资治通鉴》,其实不是吹牛逼。可能读第一遍的时候很吃力,但只要把不懂的地方弄明白,读第二遍就轻松很多。

晚年的时候翻开某一章,他就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现在重读无非是想有新的感悟而已。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苦读几年,写了几十本笔记,在自己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虽然他和其他同学依然一起上课,但他已经超出其他同学太多了。

这也是程朱理学的精髓。

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明白的东西多了,机缘巧合之下就能顿悟,融百家为一炉,彻底打通任督二脉。

毛泽东真正融会贯通要到长征后了,但根基却是在师范五年苦读打下的。

不过想完成改造世界的宏愿,苦读以前的知识还不够,必须明白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

也可以说,苦读历史地理和哲学,本来就是为了认识现实世界。

埋首故纸堆有什么用。

毛泽东的办法是读报纸。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时候,总共花了160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来买报纸......嗯,反正他爹赚到钱了。

他读报纸不像办公室大爷一样耗时间,而是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熟读报纸上的新闻,牢牢记住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包括世界的军事政治格局、中国的军阀斗争和外交关系、甚至是湖南的人事变迁和洪涝灾害,毛泽东都能通过读报纸了如指掌。

不过记住这些事也没什么用,充其量是个新闻收集站而已。

毛泽东最厉害的是第二步,他把报纸的边缘白条都剪下来,写上报纸里提到的城市、港口、海洋、山川等名称,然后和地图放在一起对比。

比如美国向欧洲卖了什么产品、欧洲的某个城市爆发了大战、中国的外交使团去哪个国家访问......这样长时间对比揣摩,一幅世界格局变化的全景图就出来了。

所以毛泽东能从一条不起眼的新闻里,迅速想到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以及卷入其中的国家、地区和人物。

做到这一点,基本就没有看不懂的新闻了,可以说,不出门可知天下大事。

这是长期学习思考的苦功夫,根本不是偶尔看新闻的门外汉能明白的。

你要是能像毛泽东一样,坚持看十年国内外新闻,并且深入思考新闻背后的逻辑,那么你也能对世界格局有很深的思考,平时分析一下特朗普和拜登,基本能说对8成。

而且这种思考能力对炒股很有帮助。

比如某个领导去哪里视察、看了什么企业、中美俄外交关系对石油涨跌的影响......大富大贵不能保证,估计奔小康还是可以的。

然而......毛泽东还有第三步。

他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格局的变化,随后还要结合历史经验分析新闻——这件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毛泽东在做预判。

刚起步的时候,他对新闻事件的预判并不准确,往往隔几天就被打脸,但是毛泽东没有退缩,错就错了,重新分析问题明白错在哪里,然后重头再来呗。

就这样几年下来,毛泽东对国内外新闻的预判,准确度指数级增长,毕业后不久,他就能写文章指点江山了。

甚至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同学们就对毛泽东的能力非常服气,有什么看不懂的新闻和事情,就去找毛泽东请教。

毛泽东拿起报纸扫两眼,就能给他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包括事情的起源、现在的状态、以后可能的走向、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

同学们听完纷纷点赞。

1916年,毛泽东给萧子升写信,关于中日关系说过这么一段话: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辈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那时距离“卢沟桥事变”,恰好21年。

所以说,坚持做一件事情,或多或少总会有所成就的。

3

1913年11月,毛泽东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其中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思考: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意思就是,坐在书斋读书只能学到理论知识,想要真正和现实结合起来,还得出去游历,亲眼看看人间百态。

于是,明朝王阳明提炼出来的“知行合一”,被毛泽东翻出来,踏踏实实的用来提高自己。

4年后,湖南一师放暑假,毛泽东回韶山看望父母之后,便返回长沙,邀请同学萧子升游学。

他们没有带一文钱,随身布包里只有衣服和笔墨。

都说没钱寸步难行,毛泽东和萧子升却是专门没有带钱,只为体验真实的贫民生活。

后来很多人说,他们就是没钱才穷游的,所谓磨砺自己体验生活,不过是成功后粉饰而已。

可能他们真的没钱,毕竟是穷学生嘛,但要说他们粉饰就过了。

毛泽东和萧子升在穷游的过程中,去过何叔衡家里,何叔衡做为东道主,很热情的接待了两位年轻朋友。

但是毛泽东和萧子升离开何叔衡家以后,便下定决心不去拜访朋友和同学,要不然就成旅游了,根本体验不到真实的生活。

那他们没钱怎么生活呢?

其实也好说,那年头的人识字不多,年轻学生就是知识分子,何况以毛泽东的学问,足以称为学者。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用随身带的笔墨,写一些对联,给学校和商店送过去。收到对联的人也不好意思白拿,就会多多少少取点钱给他们。

毛泽东和萧子升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写,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行程900多里。

你以为这就完了?

要是他们就走了900里,和现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客,有什么区别?何况还不是名胜景点,简直没有任何意义嘛。

事实上,毛泽东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游走在最底层的普通人中间,了解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比如他给农民写字送对联,知道其他地方的农民和韶山一样,也生活的非常苦逼,租了地主的土地,每年收成的70%做地租,自己终年劳作,只有30%的收成养家糊口。

这种巨大的不公平,就是农民的怨气所在,也是未来革命的星星之火。

比如他见到一个以前在县衙看门的农民,详细说了他在县衙的所见所闻,以及县衙运作和办案的潜规则。

对于没做过官的学生来说,这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阅历。

我读到毛泽东历次穷游的经历时,不禁想到端着碗游历安徽的朱元璋,这种有底层阅历的人物,做了国家领袖或者地方官员以后,施政往往更符合底层人民的利益。

因为他们知道,底层人民需要的是什么。

除了和底层农民聊天,毛泽东还在穷游的过程中,知道了各地的山川形胜、交通路况、乡村的风土人情......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外游历后都有了。

而且脚踏实地的在外游学,还能把书里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世界对照起来。

有次长沙下暴雨,毛泽东望向窗外的电闪雷鸣,果断出门爬岳麓山,直到在狂风暴雨中登顶,才下山跑到蔡和森家里。

蔡和森的母亲看到毛泽东浑身湿透,赶尽取出干净衣服给他换上,问他干嘛去了,大晚上的不在家里呆着。

毛泽东说:“《尚书》有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话,我想感受一下。”

蔡和森的母亲都无语了。

1918年6月,毕业不久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奔赴北京,准备去法国留学。

火车走到河南偃师的时候,由于铁路被洪水冲毁,暂时不能向前走了。他们只好在偃师停留一夜,然后步行到许昌,再想办法去北京。

当他们到许昌后,毛泽东想起许昌曾经是曹操的根据地,后来又是魏国的五都之一,既然来了,当然要凭吊一番。

他拉着几个同学步行到郊外,找到魏都旧址,感怀古今畅想千年兴亡,并且作诗一首留留念,随后才去北京见杨昌济,和杨开慧在北海公园谈恋爱。

那首诗我没找到,估计已经失传了。

从这两件小事就能看出来,毛泽东真是个浪漫的人。

这种浪漫他保持了一辈子。

4

1913年入学之前,毛泽东还是一个刚知道“世界这么大”的土包子。

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毛泽东已经是博览古今,并且对天下大事分析精辟的奇男子。

这五年半是毛泽东一生的起点。

其实说到底,无非是知行合一而已。

努力读书和分析报纸新闻,让毛泽东学了一肚子奇怪知识,明白了宏大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后可能向什么方向变化。

穷游乡村和结交三教九流,让毛泽东知道,微观世界到底有什么问题,想改造世界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

虽然他还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但已经摸到改造世界的边缘,比周围的同学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人,不论什么时代都是人中龙凤,被人赏识是意料中的事。

毛泽东最认可的老师是杨昌济。

刚入学时他的知识不多,每个周末都和同学们去杨昌济家请教,杨昌济也不端架子,只要有学生来,他就仔细教导。

他告诉毛泽东,没有哲学思想的人很庸俗,你要多读中国和西方哲学,改造世界应该从哲学入手。

毛泽东原本就喜欢哲学,现在老师又这么说,他读的更起劲了。

几年后,毛泽东步行120里走到板仓,想向杨昌济请教学问,结果俩人已经可以平等探讨某些学术问题了。

到了1918年,毛泽东去北京做图书管理员,原本可望不可及的恩师杨昌济,成了他的知心朋友。

这不是我说的,是他自己说的。

所以毛泽东和杨开慧谈恋爱之后,杨昌济也只好同意,祝你们幸福吧。

老师成了朋友兼岳父,学生成了朋友兼女婿,与其说杨昌济开明,不如说毛泽东的进化成长太强悍了。

这条路不过走了5年而已。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赏识,并且借杨昌济的人脉和资源,让自己再上一个平台,完成学生到革命者的转型。

现在很多人成天说什么阶层固化没机会了,其实还是自己的方法不对,但凡能像毛泽东似的拼5年,让自己比周围的人强出一大截,阶层固化算个屁。

与其坐而论道怨天尤人,不如身体力行做点实事。

5

毕业前夕,毛泽东周围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每天聚在一起讨论国家、社会、世界、宇宙和人类未来。

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组织叫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总共有7、80人,其中大部分是杨昌济的学生,他们聚在一起的理想,就是个人进步和改造世界,根本不关注个人生活琐事。

2个月后,他们从湖南一师毕业,面临升学还是工作的选择。是的,现代青年需要面对的选择,毛泽东也遇到过。

不过新民学会的同学都有抱负,不愿意做简单的工作糊口,他们感觉湖南有点落后,不如到沿海省份继续求学,而沿海省份在中国算是发达地方,但是和外国相比,还是很落后。

那不如直接出国留学。

正好欧洲“一战”刚结束,法国退了一部分庚子赔款,李石曾等人便利用这笔钱,号召中国青年赴法留学,而且去法国后还可以打工。

新民学会的同学们议定,就去法国勤工俭学。

毛泽东到北京后,带着杨昌济的信,请章士钊筹集了2万大洋做为赴法留学的费用。

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启程。

此时的毛泽东却反悔了,他觉得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不如留在中国研究中国的问题,而且到法国学西方文化,未必能对中国有用。

于是他把筹集到的2万大洋分开,一半给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做学费,一半带回湖南创办初期党组织。

这个韶山出来的奇男子,即将踏上一条颠沛流离,却又光芒万丈的革命之路。

7年后,毛泽东再次离开韶山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不禁想起读书时的青葱岁月,填了一首《沁园春 · 长沙》。

最让毛泽东留恋的,其实就是那5年的少年雄心: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文发表于 2020-10-16 15:09:34 ,被阅读过 720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海外省市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20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6923
粉丝人数:47
关注的人:0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广泛

九五至尊

山水存真(曾)

嘉韵

张紫葆

云亭

百合韵书社

松风山月

龙翔宇

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