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安的个人空间

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 [ 注: 1,持续修润作品,重发勿怪。2,图片多为网络图片,无关隐私。]   
【水调歌头】嫦娥 [词]      文/【湯安】   


网上一位名叫清风的作者的文章中比较了西方希腊文明,东方的华夏文明,以及印度恒河文明的人、物、神侧重关系对所属国家的思维的影响:


【西方思维来源于希腊哲学,特点是主要是考虑人和物(财富权力)的关系,而希腊文明虽然受到我们不少人质疑,但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就当它存在研究,否则会吃大亏。这种文明实际是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埃及文明)在地中海上碰撞诞生的,是杂合文明,所以有一定先进性,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另外两个文明,恒河文明(印度文明)主要是考虑人和神(宗教)的关系,所以普通老百姓很容易被忽悠得五迷三道,华夏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主要是考虑人和人(情感)的关系,所以中国非常重视"人"的和谐与包容。


中国古代先贤都不太去考虑物,也不太考虑鬼神,他就只思考人和人的关系(这是中国给外界斯文印象的原因),后来玄奘他们要从印度取经回来,于是中国文明具有了一定的高层抽象能力。】


对于这种总结,我非常认同。美国过去的阿波罗(古希腊光明神太阳神)登月计划和未来的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Artemis,又译阿提米斯),皆以天神命名。


当然也可以从人与物(西方财力)、人与神(印度梦想)的角度来谈登月,只是从当年这几家的骨感现实来看,有点谈不下去的赶脚:


美国:计划2015年再度登月,最迟不超过2020年,要在月球建设“多国太空站”。

俄罗斯:新式登月飞船将在今年(2005年)夏天首次试飞。

印度(神奇的说过就是做过国度):同时进行探月发射和火星探测,随后着手载人登月计划。


日本:计划于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中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高唱凯歌还。」说到做到,此情可待。


当年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挑战者号发射时,我在大学里一家美国人家跟他们一起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电视新闻,痛感发射73秒之后因为隔热密封故障导致航天飞机解体悲剧画面。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两次宣布新的登月计划都不了了之,星座计划耗费六年,为之设计的两款载人战神火箭先后下马;换成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之后又是历时十多年,同样因为其载人猎户座载人火箭下马而搁浅,后换成目前计划中的SLS载人火箭项目,具体进展不知,项目本身继续不断推后。中国的嫦娥系列立项晚于美国星座登月计划,期间还被声称欢迎中国合作分享的NASA默默使出绊子关闭数据,领受太空飞行中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滋味,但却依靠独立自主精神一次次自主解决问题没有被美国的小动作拦住。火箭之外,NASA令人担忧的隔热瓦技术也是短板,NASA在隔热技术方面明显不像中国航天的技术路线和进展那么顺利,这两项短板直接导致美国目前深空载人航天计划的困境。


反观中国宇航项目,一步一个脚印,确实走得相当稳:


吴艳华表示,目前天问一号状态非常好,累计飞行约3.7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吴艳华说:“如果按照预定的计划,明年2月中旬到达火星,开始绕火探测。明年5月中旬,计划着陆火星巡视探测。这之外,我们还规划了三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的采样返回,还有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

从载人航天来说,按照“三步走”的规划,明年、后年是三期工程建设非常繁忙的时间,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空间站共计11次发射任务,包括明年上半年计划发射核心舱,两个试验舱,四艘货运飞船,还有约四艘载人飞船,然后要开展大量的在轨科学实验。

根据探月工程四期项目内容,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有望建立月球科研站,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载人登月和到月球上旅游将成为可能呢?吴艳华回应,未来关于有没有载人登月的计划,按照目前中国政府初步意向,先搞关键技术攻关,再规划论证是不是要搞载人登月。吴艳华说:“我们搞载人登月,一定是服务于科研,服务于探索未知。目前开展的月面起飞、轨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来载人返回的必要技术。这些技术通过验证,也是为未来载人登月打基础。至于能不能搞载人旅游,我个人认为,从技术上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耗费很昂贵,现阶段还是要以服务于探测、服务于科学为首要。”


回到人类太空探测,本应合作克服这些困难的中美两国却被美国横加设置的《沃尔夫条款》《ITAR禁运条例》等各种对华限制措施死死拦截。这个不是本文重点,就此打住。


与嫦娥类似,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来自古希腊神话中掌管狩猎和生育的月亮女神的名字,虽然都用月亮女神命名,却与中国文化中的嫦娥女神显著不同,前者纯粹是古希腊文化的天神,后者则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物。希腊天神比较遥远抽象,嫦娥则更像是人们心目中相当亲近的家人。


因此不奇怪苏东坡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一词上片的望月,兼有高接混茫的超凡兴致,和脚踏实地的真切情感:


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在天空中的呢?我把酒杯问天,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想乘御清风来到天上,却又怕在那样光洁透彻的美玉楼宇里,我这肉体凡胎承受不了九乘高天的冰寒。冰清玉洁的嫦娥可以在广寒宫里翩翩起舞,于冰轮水晶般清澈的清影里尽情赏玩,可那又怎么能够像咱们在人间的舞蹈呢。

下片怀人,既怀念弟弟子由(苏辙),感慨月同圆人两离,又感念自己人生中无数次的离合无常,以及普天下系在多少人家心头上的这样的离伤:


这明亮的月光已经绕过朱红的楼阁,仿佛是匍匐般地穿过雕花门窗,落在房中我这迟迟未眠的人身上。啊,人世间此时此刻又有多少像我一样因为不能与亲人团圆而无法入眠的人啊。我虔诚祈祷上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夜嫦娥五号归来,绍东坡词兴,填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嫦  娥


嫦娥五号今夜成功返回,感思连绵,填词以怀





文/湯安





明月几时有,四十五亿年
欣曰华夏今夜,嫦娥返人间


一去龙旌跌宕,云壤忧思叠布,

极目楚天寒


值有九州客,再度舜尧天

多少苦,悉倾诉,纵无眠
沾巾涕泪,怅慨冶笑一家全!


到处莺歌燕舞,长是争筹中外,

四海砥名传


天地两游往,仙苑共婵娟






注释:四十五亿年,此句作答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千古绝唱。现代科学已经鉴定得知月球诞生于距今45.1亿年前,明月从那时开始伴随地球。冶笑,妩媚欢然的笑颜。到处莺歌燕舞,借用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以缅怀告慰太祖。争筹,竞赛中得胜的筹码。喻中国必将开始全面拔得头筹。砥名,砥行立名,砥行磨名,不惧艰险持之以恒地磨砺德行与名节。游往,悠闲便捷地任意交游往来。




附,历代填有东坡名句「明月几时有」的词作不出十首,多为近代。一一列出,感怀中华嫦娥婵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东坡铜印

清  谭献


明月几时有,化为百东坡。
文章寿比金石,眼底古人多。
天上星官名姓,翠落峨眉山影。
著手一摩挲。
党禁偶然百,尘劫几番过。

随朝直,同远谪,未销磨。
此中空洞,无物棱角尚嵯峨。
拈到如神诗笔,付与朝云拂拭,印印想婀娜。
好事风流者,持此傲随和。


【鹧鸪天】 其 二

近现代  姚鹓雏


委迤长堤望眼宽。
天容海色总高寒。
不知明月几时有,却向归艎尽意圆。

惊宿鸟,动回澜。
十分夜色赴凭栏。
舵楼汽笛冲波起,合作山阳赋里看⑴。


⑴ 舟过松隐,感逝,亡友陈陶遗故居地。





【水调歌头】 元夕薄醉,拈东坡句为起调

(一九三三年) 近现代  龙榆生


明月几时有,大地见光华。
笙歌花市如昼,是处殷悽笳。
下界漫漫长夜,烈烈霜风飘瓦。
眯眼避尘沙。
一样团圞意,要使被荒遐。

众星隐,碧天净,浩无涯。
本来圆缺随分,后夜莫惊嗟。
今夕一轮高挂,照影江山似画,剩欲醉流霞。
更冀清光满,休放暮云遮。







文末引用一首元诗:






同马才卿暇日登昊天寺宝严塔有怀


元  王恽


高标直上跨苍穹,物外方知象教雄。
九陌市声开晓色,两都乔木动秋风。
遥怜汉马屯湘渚,安得长书附塞鸿。
寂历村墟野烟外,谁家帘幕夕阳红。









转载



收“快递”!今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4斤“土”,里面有什么宝?

2020年12月17日 07:21 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收“快递”!今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4斤“土”,里面有什么宝?



人们对月球的身世一直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嫦娥五号返回地面动画模拟画面。(图片来源:CCTV截屏)


嫦娥五号返回地面动画模拟画面。(图片来源:CCTV截屏)



文/张淼



12月17日凌晨,历经19多天的太空工作,嫦娥五号携带来自风暴洋吕姆克山的2千克月壤返回地面。这是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带回100多克月球样本以来,人类再一次得到来自月球的“土”。


根据嫦娥五号设定的科学目标,科学家后续将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嫦娥五号采回的相对年轻的地体样本,有望帮助科学家推进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揭开月球的身世之谜。


“大撞击”:有关月亮形成的传说


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月球如何形成、和地球又有什么关系——人们对月球的身世一直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20世纪以来,科学家先后提出4种不同的月球起源假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系统里吸积气体和尘埃而成“双星吸积说”、由地球早期自转过快而甩出去的“分裂说”、是地球引力捕获卫星的“捕获说”以及由其他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大撞击说”。


其中,“大撞击说”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大约在45.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之初,八大行星基本成形。但太阳系的宇宙空间中,仍然“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星体。“大撞击”假说认为,约在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原始地球。巨大的能量使整个撞击体和地球的外圈层物质被熔融、气化和混合,其中一部分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


为了证明“大撞击说”,科学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计划陆续从月球带回了总重达382千克的岩石,为人类了解月球提供了的样本。


而探测数据显示,月球物质中挥发性组分大量丢失、金属核很小但与地球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程度等等,都可以成为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


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月球陨石也成为人类了解月球的一扇窗口。地球化学研究者通过对月球陨石阿波罗月岩样品的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上氧的同位素的组成相同。这意味着,月球与地球存在相同的“基因”。


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的话说:“千真万确,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不过,阿波罗计划在月球上取样范围毕竟有限,而月球陨石来源的不确定性和遥感探测获得信息的局限性总是像“隔靴搔痒”。科学家期待,要是从月球上更多的地方挖回来的“真土”,就能够提供更多有关“大撞击说”的证据。


在美苏探月之后,时隔半个世纪,嫦娥五号承担起这一重任。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


嫦娥五号着陆场演练画面。(图片来源:CCTV截屏)


嫦娥五号着陆场演练画面。(图片来源:CCTV截屏)



“岩浆洋”:一块重要的拼图


自12月1日23时着陆后,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近10个小时后完成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根据前期遥感影像资料,嫦娥五号着陆区是大约13-20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不同于以往9个地点,也是最年轻的月球火山岩。和月球45亿年的年龄相比,这里是非常“年轻”的地区。此前,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更加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那里被认为大约在42~43亿年前形成。


回到“大撞击说”上,“岩浆洋假说”可以被视为大撞击的结果之一,也是证实“大撞击说”的重要拼图。


1969年发射的“阿波罗”11号不仅让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足迹,还带回对月球化学成分研究至关重要的样品——包含钙、铝及二氧化硅成分的“斜长岩”。


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1970年1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美国史密森尼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在1676块月球岩石碎片中发现了61块斜长岩,特别是在月球上表面明亮的高地势地区。这些新发现给了他们极大的启示——斜长岩的密度较小,在岩浆中能够漂浮在顶部。


据此,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月球演化模型,即岩浆洋假说。这一假说指的是,大撞击后形成的月球被一层全球性的岩浆覆盖,形成了约400公里甚至更深的岩浆洋。


这是一幅无比壮观又难以想象的画面:在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上,曾经覆盖着漫无边际、炽热的岩石熔融体。好比一锅热汤,刚开始冷却的时候,更重的物质橄榄石和辉石首先结晶析出,堆积在最底部,然后轻一些的斜长石结晶漂浮到月球表面聚集形成斜长岩高地。


2019年5月,就在嫦娥四号抵达月球半年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带领的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相关结果。嫦娥四号在就位光谱探测中发现了来自月球深部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这不仅直接揭示了月幔物质的组成,也成为支持“岩浆洋假说”的有力证据。


另一项有力证据来自于嫦娥三号探测到的信号。当岩浆洋“热汤”不断冷却固化,残留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最终留下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特殊月岩——克里普岩。


2015年,根据“玉兔号”发回的微量元素信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团队推断,“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含有10-20%“克里普岩”物质。不过,要证实“克里普岩”的确存在,还需要更加确凿的数据,比如从月球样品中直接得到它的化学成分。


科学家期待,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将讲述一个关于月球晚年的故事。年轻的风暴洋能够更多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对其开展高精度年代学分析,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信息,有望对月球内部冷却历史及其岩浆演化晚期过程,给出更精确的描述。



绝非止步月球


自1958年开始,为探测月球,中国科学家经历了长达35年的跟踪调研与综合分析世界月球与行星探测的进展与成就,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阿波罗月球岩石和火星陨石研究。正式启动于2004年的中国探月工程,按规划分为“探”“登”“驻”3个阶段,如今已完成第一阶段“探”的“绕”“落”“回”三步,共五次任务。


目前为止,前四次探月收获颇丰:嫦娥一号取得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嫦娥二号完成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及嫦娥三号着陆区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地形图,随后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虹湾区,开展“测月、观地、巡天”探测;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撞击坑盆地开展科学探测。


俄国“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指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欧阳自远在过去的演讲和采访中多次提到,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


人类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月球。除了了解月球本身之外,月球探测是人类进行更远的深空探测的前哨和必经之路。11月25日,嫦娥五号升空后仅一天,在海口举办的“2020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上,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在发言中表示,后续中国将陆续实施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同时还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他同时指出,在行星探测领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今年7月23日成功发射,预计明年5月实行火星软着陆。未来中国还将实施小天体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


除了“仰望”更远的星空,探测月球也能让人类“脚踏实地”,加深对古老地球的了解——地球经历46亿年的高度演化,早期事件很少能留下蛛丝马迹,而月球的主要演化在30 亿年就已经基本停止。


对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能够带给科学家怎样的惊喜,对“大撞击说”、“岩浆洋假说”以及更长远的深空探测和有关古老地球知识作出怎样的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发表于 2020-12-17 12:05:18 ,被阅读过 1507 次   
点赞(1)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海外省市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19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6852
粉丝人数:47
关注的人:0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广泛

九五至尊

山水存真(曾)

嘉韵

张紫葆

云亭

百合韵书社

松风山月

龙翔宇

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