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垚的个人空间

光垚/西坡   
和苏轼花影(0270) [七绝]      文/【光 垚】   

和苏轼花影(0270)

光子垚

白日明月照庭台,

离离素叶似花开。

东屋西舍满地锦,

王母仙童送彩来。

0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荆石坡。

吾谓东坡先生这首花影诗是一个千古之谜。误解至今,无人得是,故而和之。

古来世人皆以太阳明月下的常识花影而解花影诗,而不知东坡先生诗中之花影是一种神秘的花影。至今也很难用光学原理解释具体的原因,尽管知道肯定是光线反射聚焦投影现象。

老家故舍东西屋和二门外的小客屋都有树影或花影。夏天中午或月明之夜,满屋地上和墙上就会出现树影,清晰如花儿,看似十分华丽可爱。可是,闭门,门后全是树影,窗纸也挡不住。故而有些怪异,大人也不多外传。故小时有些恐惧,当屋里有树影时都不敢一个人呆在屋里特别是晚上。大了习惯了胆大了,无论白天晚上,在屋里地上铺领席,睡在树影里也不怕了。

我认为,东坡先生诗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是说,他在满屋重重叠叠充满树影花影的屋子里,就当自己成了神仙,上到了瑶台的宫殿里。既然东坡成了神仙,他呼来的肯定是仙童了。可惜仙童也扫不开这些花影,可叹神仙也无可奈何呀。暗示这种花影或树影的神秘和吉凶莫测。因此,我认为,东坡这首“花影”诗纯属是对一种神秘自然现象的描写。

有谓东坡呼家童去扫地上的花影,似可笑不通。更者裁排映射王安石复相,实在强词。

千百年来,对这首诗的误解也很正常。没有亲眼见过这种奇怪现象的人是根本想不到,也无法理解的。

故居屋里的如花树影,据父亲说是三四里以外干村冢上的一棵大树照到家里来了。当时也无从科学考证,反正现在家里的房子也都倒塌不复存在了,也看不到那些满屋的树影了。

仅提供一种新途径,供高人高友思考研究。


花影

北宋 ·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以下是对东坡“花影”诗公认的一种解释: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

见:

https://shici.gswen.cn/poetry/5533.html#shangxi


本文发表于 2021-12-28 23:03:52 ,被阅读过 550 次   
点赞(1)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光 垚 男 77岁
省市
注册日期:2018-01-05
最近登录:2024-04-07
作品数量:186
空间人气:90451
粉丝人数:3
关注的人:3
最近访客

一叶一枝

山水存真(曾)

冷衍东

三原莲叔

克宏

松风山月

茕碣

黄子子

红尘浪子

云帆沧海

关注的人

雪霁梅月

东岳雨石

彩云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