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安的个人空间

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 [ 注: 1,持续修润作品,重发勿怪。2,图片多为网络图片,无关隐私。]   
冬奥谈吃,理必附乎礼以行[七律] [七律]      文/【湯安】   



一, 理必附乎礼以行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已经做好准备,将于20日晚亮相“鸟巢”。总策划张艺谋说闭幕式依旧不设明星和专业演员,而是将摄像头聚焦冬奥运动员,“这是他们经过辛苦训练和赛场拼搏后的欢庆聚会”。冬奥闭幕式将体现双奥情怀,红灯笼、中国结等中国式的浪漫。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先期结束比赛的运动员依依不舍地启程回国,不少人在离开后发出了眷恋北京奥运村的感慨。中国是礼仪之邦,这届冬奥会即使以最挑剔的眼光来看也完全达到宾至如归丰盛优雅令人难忘的程度。


孔子家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行」。因此东方自古有「宾至如归」的待客之道。被西方羡慕嫉妒恨地称作是一场成功的豪赌的北京冬奥会还在进行之中,但是中国的待客之道无疑已经获得巨大成功。


一带一路,架桥铺路,修的是中国主导的世纪。不怪乎欧美如临大敌如坠深渊,处处围堵攻击。上一次前苏联举办奥运会也是如此,幕后争斗更加激烈,苏联入侵阿富汗,欧美呼吁抵制那场奥运会。刚刚看到其中一个插曲:当时非常奇特地出现美国一位十岁小女孩给前苏联总书记葛罗米科写了封公开信,问苏联为什么要进攻西方破坏我们的和平生活。已近油尽灯枯的葛罗米科在病榻上给小女孩写了亲笔回信,说苏联人民也热爱和平,我们反对西方攻击我们,但是绝不会破坏西方人民的和平生活。并热忱邀请小女孩有时间亲自来苏联看看,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女孩真的访问了苏联,跟那里的大人小孩交谈,回来后童言无忌地对着无数媒体闪光灯说她觉得苏联和我们一样爱好和平,人们很友善,并没有要侵略西方国家。一时间画风突变,虽然六十多个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让苏联举办的奥运会大大失败,欧美宣传的苏联威胁自由世界人民生活也大打折扣。诡异的是,处在媒体热点的小女孩对苏联的支持嘎然而止,她莫名其妙地意外死亡了。


说到待客和外交,需要先谈《礼记》。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早早就总结出来的儒家修身治国之道。


西汉汉景帝(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为西汉第六位皇帝)时鲁恭王刘余因整修宫室,无意中毁坏孔府旧宅墙壁,“得古文经《礼》五十六篇于坏壁之中”。其中有十七篇与今文经《礼》相同,余下三十九篇则属于逸《礼》。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解说《礼经》和“礼学”的文集。这些篇章原本分散流传,数量颇多,大多无法确知作者的姓名身份,《汉书·艺文志》泛称为:“《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代授礼学者,自后苍起分三家,戴德《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庆普《庆普礼记》四十九篇,其中《庆普礼》不传,《大戴礼》残缺,而以《小戴礼》最为通行,一般所称的《礼记》通常就是指《小戴礼记》。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涉及了周朝的礼乐制度,也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治世理想。其中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等等。〈大学〉与〈中庸〉为朱熹选入“四书”,作为文人君子修身的指导准则。〈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反映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并非简单的礼貌,礼貌的背后是社会根基文化底蕴和智商情商的传承积累。孔子之前的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最早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道出了礼与国家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北京冬奥会能够八天一轮换,六百多道菜放开给各国运动员免费享受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东京奥运会也给运动员免费食品,但是可供选择食品饮料了了,而且限制成每人一份供应,这与中国无限量和24小时全天侯供应免费饮食有天壤之别。


这就是待客之道背后的国力地位体现,是体现感召力和说服力的软实力。无怪乎欧美日运动员评论说今后再也没有国家可以举办出中国水准的奥运赛事。


今后没有,之前有无?还真有,2000前后的美国就是这样的实力。那时候每年暑假我们都参加在距离美国国家海洋生物实验室不远的度假会议中心的学术培训交流活动,那里是美国分子生物科学的圣地之一,诞生过成员以二十种氨基酸代码命名的著名的“氨基酸俱乐部”,二十人个个是学术巨咖。当然这篇不是谈论他们发表的海量学术论文和科技贡献,而是谈论他们在那个海滨的丰盛饮食龙虾大餐。


参与暑假培训的是像奥运会那样来自世界各国这一领域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报到之后吃喝免费,每天学术活动之后就是晚餐狂欢。龙虾大餐是那里的标志,安排在每次培训结束的表演晚会当天,龙虾大餐晚会,盛器特色是一人一个桶,以免龙虾膏脂流得到处都是,配菜有混合蒸海贝,BBQ烤排骨,水果色拉,生菜色拉,土豆泥,等等,然后是整晚整夜地吃喝庆祝,那一天所有饮料机,酒水,点心,自动售卖柜台全部打开任意取用,酒吧调酒师服务员完全免费任意配制学员想得出名字的鸡尾酒,Cosmopolitan(四海为家),MARGARITA (玛格丽特),OLD-FASHIONED (古风鸡尾)PINA COLADA (椰林飘香),MAI-TAI (美态),MANHATTAN (曼哈顿鸡尾酒)应有尽有,等等。当然少不了鸡尾酒之王的DRY MATINI (干马提尼),和当地名气最高的LONG ISLAND iced tea(长岛冰茶,点这款鸡尾酒时名称里长岛的发音是“朗蓋伦”)。有一年移师到纽约市内举办暑假培训,酒吧上一层楼,半夜一点鼻子高度专业的调酒师还展示了用不同的储酒木桶储存的烈性酒的木香展示的列酒系列,一直不清楚酒吧是怎样跟会务组结算敞开整晚免费供应的,直喝得七仰八歪跟几位女生搀扶着才回到酒店。


那样的美国似乎一去不返,2008年嘎然而止。2013年连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都破天荒发布通知给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严格限制学术开会名额和人次,以便节省资金。进入2020疫情就更不用说了,弹指之间,美国就剩下今天愈发荒腔走板步履蹒跚的样子还有点类似昔日狂欢后的场景。


奥运谈吃谈的就是「礼」和「理」,如今中国二者皆有,生机盎然,美国和西方则眼看着二者不保,行为一地鸡毛。


「理必附乎礼以行」,阮元再世的话,一定大为赞叹今日之中国,同时大大摇头今天的欧美乱相。




二,愿君得访在来年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唐   白居易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这次冬奥会头一次来中国的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发布了许多运动员日常视频,尤其是她被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欢迎感动落泪和对冬奥会各种美味食品的吃播,北京烤鸭,扬州炒饭,麻婆豆腐,左将军鸡,担担面,水饺,麻辣烫,黑椒牛,宫保鸡丁,干锅菜花,糖醋里脊,等等,都令她喜爱不已。她在离开北京之际再次落泪,说自己不愿离开这里,更离不开这里的美食和友好的人们,“不想收拾行李,我不想动了”。一席话打动许多人的心扉,不少人回复欢迎她再次访问中国,得到了这位十八岁女运动员的响应,说自己一定会的。特莎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米饭,冬奥会的米饭是她那样喜爱单纯的人最喜欢的主食。


同样,喜欢上麻辣烫的荷兰美女运动员尤塔·莱尔丹(Jutta Leerdam)曾被英媒评为“2019年最具吸引力的运动员”,这位身高1米82的冬奥明星在北京冬奥会上参加了速度滑冰女子500米和1000米的比赛,收获了女子1000米的银牌,还在女子500米决赛中位列第5。2017-2018赛季,她是国际滑联青年世界杯女子速度滑冰1000米和1500米比赛的冠军。这位身高1米82的银牌获得者穿上了印有自己姓和中国的中国冰球队同款队服来为荷兰队加油,并高兴地在Instagram和推特上晒出穿着这个荣誉队服助战荷兰男子冰球队夺冠的照片,这张照片在Instagram很快获得了15.5万个点赞。金牌得主,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发布视频,分享自己在冬奥村的时光,视频中他表示“真希望还能再待一天”。这位35岁的传奇名将此前曾透露非常喜爱冬奥村的美食,并且已经开始计划退役后有机会回到中国,他笑称“当然不是参加奥运会,而是来游玩”。俄罗斯奥委会队的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在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上夺得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他说:“我爱中国!这里最棒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这里。”


这是真正的体育和友谊往来,由此想到白乐天上面这首诗。期待明年就能结束疫情,让喜爱中国旅游的运动员能够早日再来北京,自由旅行中国,品尝更多的美食。


事实上写这篇初衷是想谈论北京冬奥会食品,尤其是里面最喜爱的干炒牛河,北京烤鸭,麻辣烫,豆包和水饺,这些也是我的最爱,都是材料大众化,功夫却体现在细节中的美食。


芝加哥一家中餐馆的干炒牛肉河粉是我每次必点的食品,为的就是品味出那种不可言状的厨艺之美。不奇怪这道中餐名列纽约时报纽约市美食评比第一名。美味得难以形容,却根本不能在家复制。好在可以购买真空包装的新鲜河粉在家调制西北面皮酿皮云贵川凉拌粉那样的凉拌美味,不必浪费精力研究干炒牛河湿炒牛河那样高难度的技术环节。


而老北京干豆沙馅,单看那种浅紫色沙沙的干面色泽就知道100%的纯豆沙有多么迷人。它不太甜,却充满红豆香气,入口又沙又面,有几分类似板栗和栗羊羹,却远胜之,浓浓的回味无穷。很遗憾市面上一直买不到这样浅颜色又干又沙的纯豆沙,全是颜色深质感粘的黑红色产品,只有一家日本金属罐装的小仓豆沙罐头略微接近,成为家里的常备点心食材。


吃了几十年的水饺,调馅和制作技术,包括煮饺子依旧一直是足以令每一个华人家庭不断完善的美食功夫。近年来家里每次包水饺都专攻西芹猪肉水饺这一个品种,每次都用里最新鲜的脊肉打成肉粒,肥膘肉切成肉丁,打碎机打碎的白洋葱末,西芹末,现磨姜汁,花椒水,鸡精,盐,这八样从头调馅,就为感受那种汁鲜,馅美,里脊喷香,肥肉弹牙,饺皮筋道的传统口感。这样的水饺煮好开锅加入凉水然后捞出就是完美筋道的热水饺,切开看饺皮紧裹,蔬菜翠绿,肉质清爽,馅汁甘鲜,世间最美的感受尽在其中。


冬奥谈吃,谈成了理附于礼以礼待人的北京冬奥特色和美国的巨大退步变化。没有体育政治化的冬奥会最好,有五眼国家拉拢的几个西方运动员使坏也不是大事,理在人心在,合乎于礼的道理走得更远。


有趣的是冬奥会还在海外兴起翻译北京冬奥会中国美食的活动,韭菜盒子有各种英文名称建议,韭菜译成leek(蒜葱), chives (野韭,野葱),fragrant-flowered garlic的都有,盒子译成pie,cake,pasty,pâ lé,vol-au-vent的也都有,我的留评是赞成译成 Chinese chives pasty,字面含义无歧义,中国韭菜馅饼,不会让欧美人以为是用粗大的蒜葱或者野生的野葱制作的馅饼。谷小妹赛后拿在手上吃的是韭菜小圆馅饼,因此对于那张照片用patty(小馅饼)会更准确。


豆包,许多人把它简单译成豆子做的包子bean bag,相信国外读者想象不出具体所指,因为欧美中东南美印度都是吃豆子大户,豆子种类千奇百怪,唯独很少有中国豆包用的红小豆,而且国外罕有用甜豆子做馅的食品,大都是用豆子来炖肉,做色拉或者至少是加盐的各种做法,因此冬奥会豆包至少应该翻译成 Steamed Sweet Chinese red been bun 红豆沙包子,或者简短一点 Sweet been stuffing 甜豆包。


写到这里碰巧看到一个台湾基隆豆干包的小吃节目,那个也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它与豆包多一个字,内涵就大相径庭,台湾豆干包来自广东潮汕,是广东的叫法,内地的称呼是三角油豆腐塞肉,把对角线切开的厚豆腐片油炸成三角型油豆腐,凉后沿斜边划开,塞入鲜美的纯肉馅后蒸熟,再用成品的塞肉豆腐跟骨头高汤与冬瓜片,葱末姜丝一起煮开盛出就是一碗清爽鲜美的豆干包鲜汤,在上海上学时最喜欢打的一道菜就是这种冬瓜豆腐塞肉,一种久违了的简单美味。它的英文翻译应该是 Stuffed bean curd crouton 油豆干包肉。


虽然冬奥会六百多样食品不可能都谈到吃到,好在下面转载文章里面继续谈了不少。就像特莎一定会再次回到中国一样,所有的美味美德,所有的生活至理、烹调功夫都会一再供有心的人们一次次体会品味,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至理名言与我们交织融合,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诗之。



一园歌舞元宵月,冬奥将结绪上头。

廊下花间传美味,征途阵列竞春秋。

共接雅礼情怀好,不负机缘主意优。

理必有格天地远,折桂共酒是长筹。



附:转载]哪里来的西方餐桌礼仪


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西式餐桌摆设是盘子、刀叉、餐巾(先是布后来普遍使用纸)。这其实是近代百年西方才逐渐出现的餐桌标配,若论历史文化,与数千年中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礼仪无法同日而语。就算是欧洲贵族、富人阶层名门祖先也是到了18世纪才能让这三样物件在吃饭时置办齐全。


先说这块餐巾,很多人以为这是西方人的讲究餐桌礼仪的体现,吃饭时不是挂在胸前就是频频擦拭嘴巴。实际上,餐巾的正确用法是擦手布,而且它是因为西方人吃饭用手抓着啃才不得不频繁使用的工具。


而以前是没有餐巾这么一说的,用的是洗手盆或者洗指碗在桌上边抓边洗着吃。


譬如,油画《最后的晚餐》上的餐具只有盘子,刀(一把公用刀),酒杯、洗指碗,以及一个水壶。

因为吃饭用手抓着吃,就必须频繁地洗手,洗去手指上的油腻或者汤汁,于是后来出现用餐巾布代替,再后来索性普遍采用一次性的餐巾纸。


法国文学巨匠、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就是终身用手抓菜进餐,他是个贵族。


为什么大家用赤手进餐?是因为肉、菜都是大块大盆的,厨师没有精心切割,还远远谈不上切菜的刀法。


而中国自古普遍使用筷子,其前提是菜肴能够夹得起来,这就意味着必须有切菜的过程,切到精细为止。因此两千多年前就盛行餐桌礼仪,子曰「割不正,不食」。


而餐刀西方原先也没有,富贵人家吃饭,仆佣在一旁用刀来割。谁手里的肉太大块,叫一声,仆佣过来划拉一刀,现歌现砍。


因为不是每家都能有仆佣,于是有了最后的晚餐那样的一把公刀。随用传递给谁。再后来,才有一人一把的小刀。


不过,那时候叉子还是没有的,在1599年之前所有的欧洲油画里是看不见叉子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599年雅各波.巴萨诺的一幅作品中。


直到1750年左右,欧洲最先进的英国才开始普遍使用叉子。也就是说,在18世纪中叶之前,绝大多数西方人还是用刀子切菜,再用手抓,旁边放着洗手盆来回洗和抓。


光有盆,没有餐巾行吗?擦把鼻涕的手再来抓菜?


勺子的出现比小刀要早一些,因为欧洲吃的是硬面包,必须有菜汤泡软才能下咽,勺子最初是木汤勺,是跟汤盆搭配的,用来盛汤沾面包,等到近代出现软面包片了,大个的木勺子为小巧的金属茶勺所替代,后者只有前者十分之一的容量。


于是到了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和大航海世纪之后,发家了的西方才开始注意餐桌礼仪,西方的餐桌家伙式才从贵族开始一路普及到今天中产阶级。


十九世纪初西方平民百姓的主要食物是: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烤土豆、烧洋葱、豆角,有时有牛油猪油,肉类是少量咸肉。鲜肉烹调是奢侈品,普通人家是给生病的家人吃。


至于网上有人说西方人自古顿顿吃肉,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发达的畜牲业,充足的肉类供应;

二、冷藏技术的发展,冷藏设备的出现。


所谓吃肉,对平民来说,主要就是咸肉和农民的小野味,只有在海边与河边的民众才经常有鲜鱼吃。


至于切菜的真正刀法,西方还要等到20世纪才开始讲究起来。


以前西方人(教传士、商人)到来中国,认为中国人饮食太过讲究,食材加工过于精细,与西方大相径庭,很是不能理解。


欧洲只有手工发达的瑞士人不会直接把手伸到菜盆里,因为他们擅长铁匠打刀工艺,身上带着各种小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西方等到近代大航海世纪到来,欧洲殖民各大洲掠夺积累了足够财富后,餐桌礼仪才慢慢变成了一种文化。


当西方文化占有绝对优势时,有人就开始崇拜它们,包括美食方面,而忘记了中华民族的悠远文明。自信一旦被摧毁,剩下的就只有自卑。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


分享到:   333

最后更新: 2022-02-19 20:44:06
在2月19日进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以感谢中国人民对于北京冬奥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巴赫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奥会不可能收获如此卓越的成功。即使我们身处闭环之内,也能完全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民给我们的温暖、能量、好客与支持,”巴赫说,“从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到学校里的儿童,及至志愿者们,全部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有这一切都非常温暖人心,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赫说,“因此,我非常荣幸并且高兴地宣布,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

全会上,在北京冬奥会即将闭幕之际,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分别就北京冬奥会做最终报告。全会为北京冬奥会鼓掌,感谢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和所有参与者呈现了一届杰出的冬奥盛会



国运动员最爱吃啥:白米饭和欧洲的不一样,瓜比捷克的甜


2022-02-16 23:04:59
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45426

观察者网讯)火锅一试就爱上,不认识调料没关系,跟着别人拿呗;每天都要吃白米饭,口味和欧洲米都不一样;甜瓜比捷克的甜,连意大利人都说冰淇淋好吃……北京冬奥会比赛之余,运动员们还在进行一场美食之旅。



2月16日,美联社整理了一篇“运动员们在奥运闭环中吃过最好吃的食物”。说起北京冬奥村最好吃的东西,有运动员点名牛油果冰淇淋和中国火锅。也有人垂涎炸鸡、汉堡等“洋快餐”,但要等比赛结束才行。


20220216225013232.jpg


报道截图


20220216224926843.jpg


美国单板滑雪名将、三届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被赞“会点菜” 社交媒体截图


文章称,尽管奥运村的菜单多种多样,但由于新冠疫情,今年运动员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为防止任何病毒传播可能,运动员和所有其他奥运参与者只能在指定场馆之间移动,也就不能到防疫闭环外品尝当地美食。


然而,奥运村里绝对不缺中国当地美食,外国运动员们聊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美联社报道称,许多运动员都最喜欢吃火锅:你选好肉类、海鲜和蔬菜等食材,再放进滚烫、调好味的汤里。


西班牙冰上舞蹈搭档艾德里安·迪亚兹(Adrian Diaz)和奥利维亚·斯马特(Olivia Smart)说,他们每天都去餐厅吃火锅。


“我以前从来没吃过火锅,这对我来说是个新发现。”斯马特告诉媒体,他们取调味料的“策略”,就是跟着前面的人拿。


美国冰上舞蹈选手凯特琳·哈瓦耶克(Kaitlin Hawayek)喜欢保持饮食的一致性,于是自带了制作隔夜燕麦的材料。比赛结束后,她说她很高兴能在奥运村尝试更多的食物。


“我以前从没吃过火锅,但每个人都劝我试试。”然后,她爱上了火锅。


除了饺子、面条和火锅,德国冰球选手汤姆·库恩哈克尔(Tom Kuhnhackl)说自己还沉迷于甜食,包括红丝绒蛋糕、绿茶蛋糕和牛油果冰淇淋。


“我非常喜欢吃甜点。我试了所有的甜点,各种各样的蛋糕,各种各样的饼干。”


德国花样滑冰选手尼克尔·肖特(Nicole Schott)说,她在奥运村最常吃香草冰淇淋和白米饭:“我喜欢白米饭,它和我们欧洲的米都不一样。实际上,我每天都吃。”


而且,她注意到其他人也喜欢吃。


由于乳糖不耐等身体原因,捷克冰上舞蹈选手菲利普·塔施勒(Filip Taschler)的饮食有一些限制,但他说奥运村的食物很好吃。他喜欢火龙果和甜瓜,比捷克的更甜。

塔施勒不能吃奶制品,但他和搭档娜塔莉·塔施莱罗娃(Natalie Taschlerova)听说冰淇淋不错:“意大利人都说相当好吃,这很说明问题。”

在此之前,美国单板滑雪名将、三届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已经拍摄过视频,展示冬奥村的糖醋里脊、宫保鸡丁和担担面,获网友点赞“会点菜”。马耳他代表团运动员珍妮斯·斯皮泰里在比赛间隙吃豆包,被称作“豆包小姐姐”走红网络后,她又表示,自己最爱的中国小吃其实是芝麻球。

除了美食,餐桌上的科技也引来美媒的关注。NBC在2月3日报道了冬奥餐桌上的机器人。“机器人悬挂在媒体中心餐厅的天花板上,为人们提供竞选的菜肴,其他机器人则在准备准备饭菜,烹制菜肴。巨大的机器臂将面条从天花板降到餐桌上.....人们可以从机器人那里拿起食物,随心所欲地用餐。”


本文发表于 2022-02-17 16:05:21 ,被阅读过 828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海外省市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3-28
作品数量:566
空间人气:382700
粉丝人数:47
关注的人:0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广泛

九五至尊

山水存真(曾)

嘉韵

张紫葆

云亭

百合韵书社

松风山月

龙翔宇

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