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花的个人空间

  
传统诗词何去何从?(四)      文/【友谊之花】   
(三)具备传统诗词意境的流行歌词
    当代流行歌曲中,援引传统诗词语汇及意境的作品并不少见。与“古风”曲辞不同,这类作品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由专业的词曲作者创作,以古装影视作品主题词曲最为多见。如小柯《归去来》、黄安《新鸳鸯蝴蝶梦》、罗文《尘缘》、林夕《难念的经》、黄霑《笑傲江湖》等。近年来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风”歌曲。新千年以来,以周杰伦、方文山为代表的港台音乐人,本着“三古三新”(古辞藻、古文化、古旋律结合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原则,在音乐及歌词中加入中国元素,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意境。以方文山的词作品为例:
    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烟花易冷》)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东风破》)

     初看上去,“中国风”与“古风”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逻辑属于当下,语意较为破碎。后者在兴起过程中也曾深受前者的影响,但两者的文本内核、配乐形式及产生机制仍有较大区别。“古风”作品整体保持了传统诗词的特征,白话诗的逻辑是内在的、隐含的,两者穿插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中国风”则整体更倾向于白话诗。遣词造句以现代汉语为主,本质上是白话诗中穿插传统诗词的个别意象,以造就一种古典情绪。段落构成上也完全打破了传统诗词格局,甚至加入了源自西方流行乐的 rap 段落,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音乐上,“中国风”虽有民乐成份,但也大量使用电子乐,而非“古风”较为严格地选取具有典型民族古典特色的音乐。产生及传播上,“中国风”是成熟、专业、独立的流行音乐,有专业平台予以发行、传播,不依附其他文化形态,因而也不必带有本事、念白。而“古风”大多来自民间爱好者,多依附游戏、小说而存在,在网络等平台自发流传。总之,“中国风”相较“古风”而言,其整体形制与传统诗词相距更远,更多地代表了现代流行元素。但其受欢迎的程度亦可说明大众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喜爱,一定程度上或可视为“吴声西曲”之一脉,给传统诗歌当代化提供参考。
(四)反映时事热点的“新民谣”
    “新民谣”内容上多具备世俗功能,或反映社会热点,或讽刺时政,或用作年节祝福。流传的平台,多是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其遣词造境远较前三种浅白,嬉笑怒骂,诙谐风趣。其母体并非主流诗词,而是传统诗词中较为边缘的打油一体。
如反映时弊的《沁园春·春运》:

春节又到,中华大地,有钱飞机,没钱站票。
望长城内外,大包小包。大河上下,民工滔滔。
早起晚睡,达旦通宵,欲与票贩试比高。

须钞票,车票如此难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见此遁逃;唐宗宋祖,更是没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骑马往回飙。咋地
了? 只因排了队,买不到票。

    作品使用了《沁园春》词牌,但完全忽略了原有格律,仅保留句式长短。除了声律极度简化、用语直白外,此类作品的作者常常在流传的过程中模糊,显示出一定的民谣特性。中国诗歌有着相当成熟的民间歌谣传统,这些民歌通常为下层劳动人民创作,在一时一地传唱。经过采集整理后,进入中国诗歌传统,每每对文人诗诞生、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每一次诗歌陷入发展的困境,都会向民间歌谣寻找动力。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建国后曾一度重视此类作品,经常组织诗人下乡采风。但事实上,采上来的歌谣往往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只能作民俗学研究的资料,与曾深刻影响过中国诗歌史的诗经、乐府、吴声西曲等不可同日而语。这和城市化进程有关。随着民众文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来自乡野的劳动歌谣与当下大众审美并不符合,很难获得认可。我们应当将采集民间歌谣的目光从田野地头转向市民阶层中去。网络上兴起的此类新民谣,作者多为较具文化素质的都市白领、学生,他们在传播上掌握了网络等受众极大的新载体,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类新民谣或许能成为当下的新民谣,为“新体”创生提供动力。
    此外,还有几种较为新颖的方式,比如以传统诗词的样式改写、翻译中外流行歌曲。如《暗香》翻作朴树《那些花儿》(惘然如昨。却眼前无觅,向时花萼。尽许三生,总误春风十年约)、《满江红》翻作周传雄《黄昏》(乍起西风,生有恨,心头有缺)、诗经版《斯卡布罗集市》(问尔所之,是否如适。蕙兰芫荽,郁郁香芷)等,都体现了传统诗词容纳、承载新
    内容的巨大潜力。就目前创作现状而言,这几类作品还不够成熟,其流行范围也还仅限于青年,处于初创阶段,形制混乱,它们能否成为未来诗词创作的一脉,还要拭目以待。或许,随着此类作品受众的成长、影响力的扩大以及逐步产业化,吸引部分具有见识、才华、学养的文人加入其中,改变其初创阶段的混乱状态,使其形制日益固定,艺术性逐步提高,其最终会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化提供新的契机。
    总之,传统诗歌体式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诗而词,词而曲。传统诗词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的。每当孕育自诗歌传统的“新体”发展成熟,并最终融入诗歌传统的主流后,“当代化”的问题也自然地得到了解决。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新体,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诗歌传统,成为一代之文学。我们今天讨论传统诗词的当代化,也必须参考前人的成功经验,将重点放到体裁创新上去,从当下几种诗词“变体”出发,寻找统诗词演进的新方向。

本文发表于 2018-10-23 08:10:35 ,被阅读过 1306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