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繁書簡
這是初用電腦時整理,編輯的,似乎與詩詞不搭界。
我想:搗鼓文字的朋友應該對文字歷史淵源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故發在這裏與同学修师友共享。
如果主板认为与“论诗”主题无关,删除可也。
-------------------------------------------------------------------------

天地之始名為道,陰陽運化萬物生
字,詞,句,段,節,文人遊戲,書寫歷史。
氣,血,筋,骨,肉,靈性真實,探索時空。
引言
人民網2oo9年6月9日電 馬英九今天指出,台灣使用的繁體字代表中華文化,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
他建議可採“識繁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麵也能達成協議。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
馬英九說,在境外有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來的學生繁體字,碰到大陸來的學生,就教簡體字。
他認為繁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繁體字看不懂,
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麵未來也能達成協議,採用“識繁書簡”方式。
他說,“識繁”就是認識繁體字,但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
馬英九指出,他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發揚繁體字,也希望有一天繁體字能成為世界遺產,
因為全球很少有文化能讀2000、3000年前的文字,但中華文化就做得到。
馬英九先生的倡議,明顯的用意:研究歷史,立足現實,放眼未來。
A,漢字一致化,即“書同文”。首先是一個文化上的倡議,但同時為兩岸政治上的溝通營造和諧氛圍。
B,希望有一天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的繁體字能成為世界遺產。讓世界共享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從歷史上看,漢字一致化,對於促進中國歷史連續、文化傳承、民族認同及國家統一,具有無可替代作用。
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要視為“中國字”,為了方便兩岸三地各個領域的交流,不要厚此薄彼。
都需炎黃子孫共同對其進行學習,整理,研究,保護,發揚光大。
一,文字的性質,
文字是文化的遺傳密碼。文字是具有生命,,價值和邏輯的獨聯體。
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文化基因的延續,繼承,發展的使命。
文字的作用-記錄言行,交流溝通。 “宣教明化,增德修行”。
它和藝術、宗教、文學等一樣,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是人類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文字屬於社會現象,它是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為社會的需要而發展的。
人們發明了它,也為著便於應用而不斷改進它。
文字的職能是記錄和交際,文字的記錄和交際職能決定它必然和作為社會主要交際工具的語言相結合,
不過這種結合是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文字內部能記和所記的矛盾是文字改進、變革的內因,
大部份文字發展、改進的方向是和語言結合得日益緊密。社會需要則製約著文字發展的速度。
文字是符號,這種符號是體係性的。體係的構成和變化決定於記錄的原則,
體係內部的調整屬於文字的量變,記錄原則的變化導致文字的質變。
文字的特徵是書寫的。文字書寫條件的變化,文字對書寫條件的適應引起字形的變化;
文字的社會交際性和個人使用性的矛盾既引起字形的變化,也引起字體的變化。
廣義來講-文字是在視覺方麵幫助人類記錄信息,互相交際的書麵符號。
人們利用它把一發即逝的語言變成長期流傳,廣泛傳播,視而可識的書麵語。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他不但是書寫單位,同時也是語音單位。 "義寄於形,形顯其義“。
中華民族的文字,為我們留下了無法估量巨大的物質,精神財富。
上古時代,因為沒有文字,使得許多史前文明多已遺失,留下來的古跡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
也很難揭開其神秘的麵紗。
二,文字的源流
中華民族的文字起源於和語言關係鬆散的符-號,圖形。
遠古人類與很多動物一樣,以不同音量和頻率的叫聲相互傳達信息。
這時還沒有語言,屬於“有聲無言”的信息表達階段。此後,人類不斷進化,逐漸產生出語言。
語言的出現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徵之一,
通過語言對話,交流經驗,溝通思想,大大增強了人類的學習能力。
這一階段雖然已有語言,但還沒有出現文字,屬於信息表達的“有言無文”時期。
語言雖然能夠很方便地傳達信息,但受限於時間和地點,口口相傳的方式還會造成信息的損失和錯誤。
語言交流的缺陷成為文字產生最直接的推動力。
但是從語言到文字並不是一個普遍的過程,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直至1949年時還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文字的產生是創造性智慧活動的成果,通常被看作是民族文明化程度的一個標誌。
文字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各種生活經驗影響總結的結果。
古人記事時,早期多以圖畫的方式記錄信息或傳達思想,圖畫就是文字的源頭。
當古人更進一步,將圖畫簡略,形成一定的符號特徵時,文字就已產生。
在新石器時代的一塊陶器殘片上,人們看到了一個下部山形上部圓形的刻劃符號。
雖然人們不知道它的讀音,但這個標誌已經相當符號化,顯然屬於最初的中國文字,
意思是山巔冉冉升起的太陽。
據文獻記載,上古時代有庖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始做易八卦,以垂憲象。八卦隻是一種符號,沒有確指以至於後世推演分綸,歧譯各異。
神農時代,結繩記事,屬於個人行為,於世無補。
黃帝時,有史官倉頡者,視鳥獸之跡,其紋理互相區別,創造文字。
中國古人尊崇聖賢,往往習慣於將一些偉大的發明附會於遠古先賢,故有“倉頡造字”的傳說。
然而,文字的產生顯然不可能隻是某一個人的功績,
倉頡隻是遠古文字的集大成者,他整理文字,使之規範。
造字之初,取法像於天地萬物,每個字都蘊涵著宇宙之間強大的意識,信息,和物質能量。
因此運用古代初文書符,念咒,拆字解疑,有其靈異效驗之根據。
三.-,文字的初始構成及其發展演變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如果我們認同這一傳說的可靠性,那麼,
中國最早的規範化文字可能就出現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
文字的初始構成:“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保持在甲骨,中鼎,器皿上的象形文字起源於圖畫,
可以按照語言的組織,表達思想,成為共識的工具。衹有發展到這一步,方可稱之為真正的文字。
人類的初始象形文字所描繪的圖形,大體相同,故其文字也近似。
如,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的文字有許多相似圖形。這說明古人的智慧是相通的。
遞至周秦時代,文字演變為六書。即,
1,指事,視可識字,察可見意。上下是也。
2,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3,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會意,比類合誼,相見指偽。武信是也。
5,轉注,建類一首,同音相授,考老是也。{表新意,互相注釋 }
6,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同聲相借}
實際上,轉注,假借乃以上四書之濫觴。
四,文字書寫方式的變化
周宣王時,有史官籀作大篆,與古文稍有不同。孔子編六書,左丘明寫春秋傳記都用古文。
戰國七分文字對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當時,禮樂束縛人民的思想,妨礙人民的言行。
所以,盡棄舊時典章書籍。
1,字的形體不同,讀寫不同。
2,田畝劃分製定不同。 {經濟}
3,車路軌道不同。 {交通}
4,法律製度不同。 {政治}
5,衣冠形式不同。 {生活}
6,語言聲音不同。 {交際}
秦朝,天下一統。丞相李斯建議,將這些混亂現象統一起來。首先,確定八種文字體式。
1,大篆
2,小篆,
3,刻符, {刻於符信之體}
4,蟲書, {象蟲鳥之形,書寫於旗幟之體}
5,摹印, {規摹印章之體}
6,署書, {封檢,題字,題榜之體}
7,殳書, {刻於兵器之體}
8,隸書, {為隸卒,役戍,行政獄案,以求簡捷方便而產生的字體}
實際上,除了隸書外,其他五種都是大小篆的書法藝術體。
秦始皇焚書坑儒,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的同時,也毀掉了許多古代文明的意識,信息,物質能量的文字記載。
漢代,出現了簡化連綿的草書。起初是屬於個人行為的草稿,後世逐漸演變為書法藝術。
唐宋時,確立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真書 正書},宋體文字的書寫體式。
五,傳統的漢字工具 書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是惟一從古代一直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
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載體,而其本身也是我們祖先生活的寫照,
從漢字的構造中,我們可以窺見上古先民生活習俗的多方麵的情景。
愛我中華,必然愛我漢字。漢字是以像形為基礎的表意文字,是植根於源遠流長的民族性基礎之上的,
漢字自有一套完整的科學係統。她不僅為我們保留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其超方言的特點也為維護祖國的統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隨著中華民族的振興,漢字正在走向世界。
為了更好地學習、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我們不僅要正確地運用漢字,還要透徹地了解漢字,深入地研究漢字。
1,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書。是公元一百年時東漢許慎,字重叔,
辛勤地收集了他所能夠見到的古代,古文,篆文,籀文按字形編寫的影響極大,流傳較廣的一部字書。
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
540部又據形係聯歸併為14大類。字典正文就按這14大類分為14篇,卷末敘目別為一篇,
全書共有15篇。 《說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係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
《說文解字》注解。 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最重要的一部體大思精的著作。
2,《爾雅》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
《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
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
“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 《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著作。
《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
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麵都有着重要影響。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
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關於“爾雅”名字的解釋,一般有兩種觀點。
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爾”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正言”,即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
“爾雅”即“爾乎雅,近乎正”。
清代學者郝司懿行認為,“爾”為“近”,“雅”為“正”,
“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於王都之正言也”。
《爾雅》也就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
全書共19篇,分別為《釋詁》《釋訓》《釋親》《釋器》《釋宮》《釋天》《釋地》
《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
古人作《爾雅》的目的,一方麵在於“正名命物”,
一方麵在於解釋六義,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即用於解經。
關於它的作者為誰,曆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
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經後人增益而成。
北大何九盈教授又認為,《爾雅》的編纂與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派有關。
後人大都認為《爾雅》初稿成於戰國末年,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
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初有定稿。唐朝以後將它列入“經部”,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郭璞和《爾雅注》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西晉鹹寧二年(公元267年)生;東晉太寧二年(公元324年)卒。
郭璞博學多才,一生不僅寫了許多優美的文學作品,而且做了大量的注解古籍工作,
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所注解的古籍有《山海經》 、 《穆天子傳》 、《爾雅》、
《楚辭》 、《三蒼》和《方言》等等。這些古籍中,都包含有豐富的動植物知識。
郭璞對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爾雅》的注解,對中國古代動植物學的發展,有着一定的影響。
郭璞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爾雅》注後來被列入《十三經注疏》。
他在文學方麵也頗有造詣,公元316年,他因獻《南郊賦》而被任為著作佐郎,後遷尚書郎,
再後為割據荊州的王敦辟為記室參軍。他最後因多次諫阻王敦謀反而遭殺害。
3,《廣韻》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
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
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
《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係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
隻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
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
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
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
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
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4,《字匯》
《字匯》是明代安徽宣城人梅膺祚編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成書於明萬歷四十三年。
書為32開本,分為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尾等共14卷。
《字匯》是我國最早按照214部偏旁部首和筆畫順序進行檢字的工具書,
我們日常使用的《辭海》一直沿用《字匯》的部首檢字法。
5,正字通
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
自烈字爾公,號芑山,江西宜春人。這部書總12卷。 所分部首與梅膺祚《字彙》相同,凡214部。
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內的字次都按筆畫多少來排,這也跟《字彙》一樣,但是《字彙》注釋比較簡單,
而《正字通》繁博得多。惟引書有的失注篇名,
正字通共收字33,549字,資料詳博,引用佛道、醫藥、方技,乃至於奇聞異事,唯過份繁雜,
有時一字重見於兩部,是其缺點,《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三·正字通》評“征引繁蕪,頗多舛駁。
又喜排斥許慎《說文》,尤不免穿鑿附會,非善本也”。
清代修《康熙字典》即根據《正字通》,而加詳備。《正
字通》中所出方言俗語的意義,
《康熙字典》有時不取,不免有貴古賤今之意。所以《正字通》在字典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足資參考。
6,《康熙字典》-
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
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
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
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淩紹霄、史夔、週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
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劃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
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
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字典》集古代字書之大成,
從文字出現到編寫成書時,古今字體,形音義的注解。皆具備於其中。
7,中華大字典
中華大字典,著於1915年,比《康熙字典》晚了近200年,
該書編撰的目的就是要糾正《康熙字典》中的錯誤,彌補其不足,力求取而代之。
- 與《康熙字典》相比它將當時由外語所譯的新字、新名詞、
科技術語等接收錄於內,糾正了《康熙字典》中兩千餘處錯誤,
且全書附有各種插圖,-在注音、釋義、印證方麵則更簡明、合理、有條理性。
它是20 世紀 80年代以前中國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種。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本書共收字 4.8 萬多,
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譯的新字,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
1909年開始編纂,1914年編成,1915 年中華書局出版 。
1935 年重印,1978年再次重印。在收詞釋義方麵雖有不足,
但是書中卻有不少特點,在中國字典編纂史上仍然有其地位。
這部字典分部與《康熙字典》相同,仍為 214 部,
惟筆畫相同的部首在排列次序上小有移動。
每字下的注音都采用《集韻》的反切,並加直音,
但又加注《佩文韻府》106 韻的韻目 ,以資參照。
書前附《切韻指掌圖》,以明反切聲韻的類別。
這本書的特點是解釋簡明,並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
字下每一義隻引證一條,而每一義又都分行排比。
其中形體相同而音義並異的都另列為一字。
義同音異的則止列一字。書末附有筆畫檢字。
其缺點在於釋義過求詳盡,有時不免重複;引書也有未出篇目的 。
《中華大字典》 改正《康熙字典》的錯誤 4000 餘條,
還有許多地方可以補《康熙字典》之不足。
1978年重印時刪去了原版書前的題詞、敘和《切韻指掌圖》。
8,《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是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
從1953年出版至今,曆經幾代上百名專家學者10餘次大規模的修訂,重印200多次。
第十版的發行將使《新華字典》的總發行量突破4億冊,
成為迄今為止世界出版史上字典的最高發行量。
《新華字典》-創新精神
1、全書按音序排列,另附《部首檢字表》。
書中采用的部首與一般字典基本相同,但略有改動,共有189部。
如舊日字典的肉部、艸部、高部、鼓部、 齊部、龜部等都並省,
而有些舊日字典根據《說文解字》、篆書的寫法不分的,
這本字典裏都按楷書的寫法分為兩部,
如“刀”與“刂”,“火”與“灬”,“心”與“忄“,“水” 與“氵”,便於查檢。
這種辦法在中國字典中是前所未有的。
2、所收單字有8500個左右,在單字訓解之下連帶加出的複音詞和詞組有3200多個。
複音詞和詞組都加有標誌,這樣就兼有簡單詞典之用。
3、在釋義中分別標出引申義、比喻義和轉義,使讀者能進一步理解多義詞不同語義轉變之間的關係,
對研究詞義的發展頗為有用。這是編者用心之所在,也是其他字典所不曾有的。
《新華字典》-曆史作用
第一版《新華字典》編纂於1953年,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
新世界的建立者們將這部“小字典”的編纂,視為新的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要肩負規範現代漢語的職責,也要擔當掃除文盲的任務。
“今天我們還應當提倡這種大學者小字典的‘新華風格’,提倡名家大家麵向大眾、力於普及的學術風氣。
”總結《新華字典》走過的50年曆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這樣說。
“《新華字典》一問世就為人民群眾學習文化、普及基礎教育服務,
種貼近民眾的主動追求,成就了這本小字典可貴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部副部長王湛這樣解析小字典創造的奇跡。新華字典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辭書”,
同時,也是中國辭書史上修訂頻率最高的辭書。
50年來,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變化,這本詞典整整修訂了10次。
“字典雖小乾坤大,甘苦幾多心自知”。
每一次修訂都要在字詞上“咬文嚼字”,都要在內容上“與時俱進”,都要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新華字典》是第一部完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
它鞏固了旨在推廣漢民族共同語口語的國語運動和旨在提倡書麵上,
用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白話文運動的成果,並以字典的形式使之得以確立、推廣和發揚光大
新華字典》是我國第一部以詞彙規範和運用為旨歸的字典。
“編寫的目的主要是想讓讀者利用這本字典,對祖國語文的詞彙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並且知道詞彙現代化和規範化的用法,在書麵上和口頭上都能正確地運用。”
《新華字典》-時代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編撰人員說,第十版在原先第九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修改,
進一步體現了規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
其實,《新華字典》出版50多年來,平均每5年進行一次修訂,-每一次修訂都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征。
“如同一台影像機,《新華字典》記錄、反映了新中國這55年的風雨變遷。
《新華字典》編撰之初,修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特殊時期的特殊痕跡。
比如收了一些政治性的名詞術語,“生產隊”、“互助組”、“人民公社”、“高呼毛主席萬歲”等。
在某些時期,《新華字典》成了後人眼中的“[url=javascript:linkredwin('政治教科書');]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字典進行修訂,
刪除一些不太常用的,如“租借地”、“愚民政策”、“鍛鐵”等,
增加了互聯網、黑客、克隆、期貨交易、盜版、白領、社區等上百個新詞新義。
[url=javascript:linkredwin('環保意識');]環保意識[/url]也滲入了字典的修訂中,
對於已經被國家定為保護動物和保護植物的,
一般都將釋文中“……可食”等語句刪除,增加了“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等語句。
新華字典,在新中國的建設 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學習漢字,掃除文盲,
促進社會各個領域共同前進的歷史作用。
9,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主編:鄒華清 《漢語大字典》全書約2000萬字,共收楷書單字56000多個,
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出現的漢字,幾乎都可以從中查出,
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收集漢字單字最多、釋義最全的一部漢語字典。
由四川、湖北兩省300多名專家、學者和教師經過10年努力編纂而成的,
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目的的大型漢語專用工具書。
字典介紹: 《漢語大字典》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
它注重形音義的密切配合,盡可能曆史地、正確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發展。
在字形方麵,在楷書的單字條目下,收錄了能夠反映形體演變關係的、
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形體,並簡要說明其結構的演變。
所收入的每一個形體都有可靠的實物或拓片為依據,不選用二手或三手材料。
在字音方麵,對收錄的楷書單字盡可能地注出了現代讀音,並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標注了上古的韻部。
在字義方麵,不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義,而且注意考釋常用字的生僻義和生僻字的義項,
還適當地收錄了複音詞中的詞素義。釋義準確,義項齊備,例證豐富典範。
全書收錄單字54678個,是當今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凡古今文獻資料中出現的漢字,基本上都可以在該字典中找到。
該字典以部首編排。在傳統的214個部首的基礎上,酌情刪並為200個部首。
正文7卷,每冊前有“總部首目錄”、“部首排檢法說明”、“新舊字形對照舉例”、
在字形上,每單字條目除楷體外,還收列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幾種形體;
在字音上,不但注出了現代的標準讀音,而且還標注了上古的韻部和中古的反切;
在字義上,在注重常用義的基礎上,還考釋了它的生僻義和生僻字的義項,
並適當收列了複音詞中的詞素義。
此書的出版,成為我國文字史和字典史上不朽的裏程碑,
它堪與《康熙字典》相媲美,與《說文解字》相輝映,
與《中華大字典》共輝煌。成為新世紀字典的楷模,為同類辭書的佼佼者。
《漢語大字典》與《新華字典》是我國建國後五十多年來出版部門編寫的兩本極具權威的字典。
它與《新華字典》珠聯璧合,成為21世紀漢字的最佳範本。
六。現,當代漢字的改革與發展
- 漢字發展到今天,規範為如下幾種形體
1,古今字,古字,指古代的初文,例如,古代的“嶽”,變為今天的“嶽”字。
其實文字生成時很簡單,被後世歷代儒生複雜化了。
2,異體字,異體字的構成方式:
1},不同的造字法。如,形聲的“淚”。“會意的”淚”。
2},改變意符, 如,“睹”,“覩”。“詠”,“詠”。 {意義相同}
3},改變聲符, 如,線,線。褲,絝。 { 聲音相近}
4},改換位置, 如,闊,濶。鵝,鵞 -
異體字的存在,增加了不必要的學習漢字的困難。1955年12月22日i中國文章改革委員會公佈了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個異體字。給廣大的勞動人民學習文化以很大的方便。
3,簡化字。這裏表述的是指:為了使文字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為的對文字進行簡化改造。
1935年8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選定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324個俗體字,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
並準備從次年7月起把它們編入小學課本。但這區區324個簡體字,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要求取消推行簡體字,
甚至稱推行簡體字是比亡國滅種還可怕的事。
在一幹遺老的反對下,1936年2月公布還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了。
雖然,這次由政府出麵的簡化字運動夭折了,
但是它樹立的“述而不作”的原則成為日後人們進行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成立,開始着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
專家們采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為主,輔以草書楷化的方法,
選定了在群眾中比較流行的700個簡體字,擬出第一稿。
但毛澤東看過後卻很不滿意,他認為,這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
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
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隻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專家們開始大量搜集草書簡體字的資料,研究簡化規律,對常用字進行簡化。
同時,精簡字數的工作也開始進行。
1953年底漢字整理組選定了338個流傳最廣,筆畫也比較簡單的簡體字,
擬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
吸納了多方意見,漢字整理組又先後更改了幾稿,直到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
才得到大多數委員的認可。最終,《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了517個簡化字,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個簡體字和30個類推偏旁正式公布。
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
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
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又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
在民間已經應用了千百年的俗體字終於有了合法身份。
《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後,最高興的要數新入學的小學生了。
那時候,小學生們入學的第一堂語文課是“開學了”。課文在內容上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很容易理解。
但是要教會他們“開學”這兩個字的寫法,卻要下一番功夫。
那時,在東直門小學擔任語文老師的楊寶霞,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她至今還記得教孩子們寫這幾個字時的情景
,老師在黑板上一橫一豎地寫着,嘴裏還要說着筆順。孩子們舉着小手一筆一畫地在空中反複練習。
但是,一個“學”字就有16畫,對於一個剛滿7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楊寶霞記得,當她告訴孩子們以後 “開學”可以寫成“開學”,孩子們都高興得蹦了起來。
另一方麵,簡化字也為多年來進展甚微的掃盲工作帶來了福音。
解放初期,我國文盲占全國人口的80%。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949年初秋,一封密信送到黑龍江省寧安縣一位村長手上。可是,村長不識字。
他隻好找全村唯一一名認字的“秀才”看信。誰知,“秀才”看完信當天夜裏就逃跑了。
原來,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讓村長監控的疑犯就是“秀才”本人。
剛剛解放,“掃盲”就成為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1950年底,全國各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據統計掃盲人數達一億。
文字簡化為我國人民學習文化,掃除文盲,接受教育,掌握科學技術,建設文明社會,
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字簡化功不可沒。
簡化的同時,也遺失了許多古代文字所蘊含著天地之間強大的意識,信息,物質能量神奇靈異的功能。
4,繁體字。實際上,從古至今歷代都有繁簡字共存的文字現象。如,最早產生的初文,-來源於圖形符號,
簡單的形成簡體字,複雜的,變為繁體字。
-漢字簡化應用半個世紀,繁體字幾乎退出歷史舞臺。幸有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歷史典籍的保存。
還賴有港,澳,臺以及海外華僑的繼承,使用。否則,這將成為中華文明的最大缺憾。
七,結語
對於使用繁體字的人們來講,書簡不難。
對於使用簡體字的人們來講,識繁容易。
1,現代人們的文化素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
2,漢字發展到今天,古今混用,繁簡共存,大多數的人們都可以順讀下來。
3,當今世界媒介傳播,電腦普及,繁體字,簡體字字庫俱全,打字,識字在屏幕上即可簡單地完成。
識繁書簡的倡導,有助於兩岸三地各個領域的溝通和發展。
有助於對中華文明的記錄者-文字的學習,應用和研究
有助於推動漢字申請成為世界遺產得以保護,造福子孫後代。
本文发表于 2016-08-03 10:06:12
,被阅读过 1344 次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