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吹雪的个人空间

首任《中华诗赋网》信息发布兼网站发言人   
《独抱诗心》      文/【西门吹雪】   



陈沚斋先生《独抱诗心》讲座笔记

2017-07-22 国学正典



我最感动的一场诗词课
独抱诗心——沚斋先生授课实况简录
(记录整理: 张刃)


按:

    承蒙徐晋如先生引荐,本人得以参加中华诗教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期研究生诗词暑期学校,学员均为从全国各名校文理工各专业选拔的研究生精英。

    2017年7月14日下午,沚斋(陈永正)先生授课,题目是《独抱诗心》。课后,公众号“国学正典”即推送先生之讲义,但沚斋先生现场讲演,其内容远超出讲义范围。微言大义,语浅意深,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直指本源,径达灵魂,可谓深辨甘苦,惬心贵当!

    诗词学校之举办,定有选拔精英,培养诗才,提高诗词解读与创作能力之意。而分享亦是美德,诸位授业恩师,尤其是张海鸥先生,均尽力传播要义,鄙人自不应挟以自秘。

    本人不才,无强悍之记忆力,惟笃信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现将本人之记录初步整理,与诸位学友共享。唯恐本人出身于清华理工科,才识浅薄,资质鲁钝,所记所录,错讹必多,仅供参考,恳请方家指正。


沚斋先生授课内容如下:

一、世界需要诗人

    古往今来,世界纷繁变化,而今益剧。上下千年,桑田沧海,社会改变,制度改变。惟人性共通。其因有二,一为人类的遗传基因,二为文化基因,二者代代相传。历代士大夫佳作流传千古,传承的是高贵灵魂,高雅情趣,高旷情怀。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已在多领域取代人力,恐会突然出现大问题,此时,唯有诗人不可替代。然而,当今专家无数,独少诗人。

据闻已开发软件,可月作诗27万首。如此,我就放心了。果如此,则各位不必来。

二、诗人与写诗的人

    诗人是天生的,如同石头里蹦出的孙悟空,无法培养。但是,写诗的人则可以培养,大家都可以成为好的写诗的人,有三首五首好诗也好。很多专家读书很多,条件非常好,但不会写诗,理解诗就会有盲区,如此则如何评诗讲诗?

    我写文章指出专家解读诗词错误,只发了两篇,没办法。如东坡之词《好事近》“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有学者考证“跨玉虹”的意思是“跨过长江”,谬矣。在诗歌中,“虹”指拱桥。哪怕理解成“彩虹”也好,跨彩虹归去,看洞天星月,浪漫,又诗心!

    真正的诗人是“独抱琵琶”,《昭君出塞》云:“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我最喜欢的是“独抱”二字。

    读《论语》,悟得两句话: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古典真正学者为己,而现代学者不得不为人,做论文,首先设想通过、发表,故只能是为人。

    而独坐书斋,做学问,写诗,没想过发表,如此则是为己。写诗必须为己,抒发个人之情,而非众人之情,要“独”,要有诗心。

郑樵《通志略序》云:“诗者,人心之乐也。”诗人作诗,首先是“道己一人之心”。

三、诗心与养成

    诗心是天生的,很多人天生就有诗意,就有诗心(广义),不是我的学生徐晋如所说的只有极少数人才有的诗心(狭义)。但诗心须养成,才可成为诗人,或者写诗的人。

    顾随先生《驼庵诗话》謂“人可以不作詩,但不可無詩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

    2000多年来,华夏崇尚君子之学,而君子需要养成。有诗心,就是好种子,值得培养。希望在座有诗心,且好好养成诗心。而教师亦应教导普通学生以启发诗心。

    诗心有两种,一为天生,且一生均拥有之天生诗心;二为日积月累,于写诗过程中,一刹那出现的后天诗心。后天诗心从何而来?曰不得已!受万物感发,而快乐或痛苦,不得已而写诗。

    陈与义诗云:“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如果对外物变化不敏感,见花不流泪,则无诗心。反之则是有诗心,将感动感发写出来,可以感动他人。

    天生之诗心与哀乐过人、性格等与生俱来、各人相异有关。而诗心如何养成?一是读,读圣贤书、读古人诗,读破万卷书,增进学养,辅之以诗法、格律等学习;二是吟,即吟诵,音律要学,声音对理解诗歌非常重要,特别需留意入声字,可以感受诗之音乐美,用母语(方言)吟唱感受尤深。

    近日几位著名的写新诗的人给我看其诗作,我没看懂。据说看不懂才是好诗,其诗中有后现代解构主义之新哲学观于其中。更有天赋第一,读书越多,写诗越差,不需押韵,感动第一等论述。

对于传统格律诗词,我认为读书越多,写诗越好,尤其是用典。

但是,千万不要为写诗而只读诗不读其他书,须不为写诗而写诗。

四、诗法与学诗途径

    诗心最重要。诗法亦重要,天赋高的人容易掌握,甚至有人天赋异禀,与生俱来,写出来就是“法”。举凡用典、字法、句法、章法等皆属诗法之构成部分。

    朱东润先生曾推荐《瀛奎律髓》以指导我学诗,书中讲诗法、变体、于不工中求工、章法之起承转合,初学宜遵。书中亦讲“兰花又已开”下联之对仗法门。初学者宜先学通普通对仗法。

    要与古人做朋友,好好理解古人。多读古人之诗并模仿,尽可能与古人同呼吸,想古人之所想,进入古人意境。用理性干非理性之事,用逻辑做非逻辑之事,如此才能写出好诗。

    诗人尤要读懂名家名家之诗法。必须先摹仿,学有所成,方可再学不规矩之诗法。陆机《文赋》云: “余观才士之做,窃有以得其心”。叶燮《原诗.内篇》云: “日诵万言,吟千首”。皆是此意。

    写诗,首先就是临摹,一首、一句、一词的临摹,相当于书法的描红和临帖。朱庸斋先生每周两堂课,作业即为次韵摹仿前代词人名作。我本人即曾摹作几百首词,出词集时,朱庸斋先生认为其中两首可以传世,即《寿楼春》与《御街行》,其余摹作通通扔掉,如同扔掉书法临帖。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摹仿,反对用典。现今之人则不肯摹仿。

    其次,孟子曰: “以己之意,逆古人之志”,所谓以意逆志是也。学写诗之人需学会注释诗歌,学者、诗人均应懂得诗词注释。用何典?主题?表达何种感情?从而才能进入古人意境,读懂古人,探求古人之诗心,从古人那里吸收营养。

五、学者与诗人

    学者与诗人是敌人。学者评审论文,首先看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诗却实际上没有规范,诗法是后人总结的,而前人写诗并没有想到所谓诗法。

    学者讲规矩、规律、规范、验证,其思维严密,学者之论不可动摇。而诗人可以狂,可以狷,诗人对尘世正常的怀疑和痛苦,别人并不理解。明人陈继儒评屈子:“哀乐之极,笑啼无端;笑啼之极,言语无端。” 古代诗人一般比较复杂,不太正常。比如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评价晏几道,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

    王国维本想当诗人,却太理想,太理性;想做学者,却又有诗心,太感性,吊在中间,很难受。如此则往往陷入两难。读书多了,头脑清晰,逻辑严密,如果还能写出好诗,那就是学者型诗人,那就成功了。

六、如何写出好诗

    写新诗的人说,他们现在不学戴望舒,因为戴已经过时了。

    真正好的诗歌千古常青。2000年前的《诗经》仍然另今人感动,《诗经》不会过时,老杜也永远不会过时。今人写出的诗,如果古人重生,看了能感动,百年后,后人也会感动,那就是好诗。那就是成功了。

    好的诗歌最好有“天然好句”,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听了,也知道是天生的好句子。而这种好句一般不需要用典。

    我写了2000多首诗词,大多数是作出来的。“天然好句”不易得,需要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则需要读书、读诗、摹作等积累,需要亲近自然,需要心灵能为外物的变化而感发感动,不得已,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写诗是“流”出来,作诗是“作”出来的。1996年,我去河源万绿湖,看见群山苍翠,湖山一色,脑中突然跳出两句诗,“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即为“流”出之偶得。后两句则是“作”出来的:“一湖静万籁,天地闻噏呼”。

    又如去罗浮山,偶得一句“罗山青一窗”,而上联“石气白千壑”则是作出来的;去富士山,观云雾笼山,亦有偶得之句,“浓云流上山,复向山下泻”,而“须臾满平川,便是茫茫夜”是作出来的;观湖边小树,得句“湖边一瘦树,无叶少枝桠”,后两句“春亦不负之,赠以两三花”则是作出来的,取意自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经过诗词创作训练的人,15分钟,或者半小时,可以作一首诗。但写出好诗难,写一般好的诗相对容易,写一般之诗太容易了。

七、如何读诗

    第一,知人论世。诗如其人,诗品即人品。故孟子曰: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诗应了解诗人所处历史环境、交何友、去何地、家庭情况、读何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理解诗人之诗。

    第二“以意逆志”。孟子曰: “ 以己之志,逆古人之志”。以意逆志,强调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知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

八、用典使事

    写传统诗词,不会用典,相当于不懂“黑话”,相当于没入行。各行各业都有黑话。

    写诗词,用典大有好处。典故就是蜘蛛网上的点,恰当用典,可以形成典故群,包含很多故事,且蕴含前人之用典。

    一是所用典故可以引发的典故群,也有几个典故合起来,所谓典上有典而形成典故群;二是典故本身可以引发的多种感发、感动和联想。无典则无诗词的深美闳约,含蓄蕴藉。用典,可以使一句诗包含古人很多首诗歌。

九、继承以发展

    传统诗歌是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继承,而非创新发展。

    汕尾市南门北门各有一段古城墙,有关部门筹措了经费,把北门城墙贴上了瓷砖加以保护。还好钱不够,南门还没贴上瓷砖。

有些书法家一心求新,其所作已不成其为书法。

    传统诗词之平仄、格律、用韵、字法、句法、章法自有规范,首先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

十、如何注释诗词

    写诗之人,先要学会注释诗歌,如此才可以“以意逆志”,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学古人。但是。很多学者看不起注释诗歌,注释大家钱仲联先生也说注释是副业,但其最高成就仍然诗歌注释。朱熹说过,注比作更难。用来注释诗歌的时间,可以写论文,也可以写诗词。

    陆游说: "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无一字一义可取。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太远,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陆游之论殊不可取,太苛刻了。

    如果想学好诗词,必须学会注释。十几年前,我要求我的学生注前人未注之黄庭坚诗,很艰苦,但后来大家都认为大有成效。

    我曾注过黄庭坚的“一枝藤”。原句是“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基本与前人注释一致,大体就是寺里的僧房,密集如蜂房,僧房都升起了缕缕青烟,正燃着枯藤在煮茶。枯藤为薪,方可取得茶与泉的真味。

    但是,后来读李商隐《北青萝》诗:“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才知道之前注释有误,一枝藤非烧火之枯藤,而是用来拄之藤杖。但是,是和尚拄的杖,还是黄庭坚拄的杖,仍无法判定。后来,读黄庭坚全集,才悟到,这是黄庭坚拄其登山之藤杖,等着喝和尚煮的香茶。一句诗,我30多年没有注释清楚。


叶迦陵教授在阅读陈沚斋先生的《沚斋诗词钞》
然则诗词如何注?不外乎以下九项。

(一)训诂字词

    现今学者做得不好,尤其是注音,古今异音之字甚多,尤需琢磨。杜甫《秋兴八首》有诗云: “匡衡抗疏功名薄”,竟有人注为平声,格律不对了,“上疏”之疏为仄声。涉及儒家道家之用语,错讹尤多,比如“梨枣”,有专家注释为梨和枣,实则道家指人之内心。

(二)揭示用典

    古人咏桃花之诗词多用“刘郎”,是“多是刘郎去后栽”的刘禹锡,还是入天台山桃源遇仙女之刘晨阮肇,自当考证明白,注释清楚。

(三)考订史实

此系知人论世之时之必为,不赘。

(四)疏解诗意

    这是最难的事情。东坡曰: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解诗必此诗,定知非解人。我自己写的诗词,时间长了,也不记得当时之环境与内心欲表达的真实意思,自己也不懂。诗词创作出来,就非是自己的了。

    有时候,诗词之意未必如字面之本意。杜甫之诗,不会首首句句都是忠君爱民。有些诗人之诗,本意极深,比如李商隐和阮籍,千年之迷,无解。前人解不了,你也一样不行。凡是说前人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那么你也一定是错的。

(五)探求诗法

时间关系,不讲。

(六)评论赏析

能评则评,两三句即可,不要试图解析,长篇大论。

(七)补漏辨正

时间关系,不讲。

(八)校勘文字

时间关系,不讲。

(九)阙疑待考

阙疑是大学问,不要装懂。时间关系,不讲。


答疑:

一、问: 学谁作诗?

    答: 所有一流诗人都可学,所有好诗都可学,关键是因材施教,看个人禀赋。先有1000多首诗词烂熟于心,经过摹作等训练后,建议写诗学近己情性之诗人。我自己则是专学陈师道五律,一遍遍摹仿,因后山诗比较清空少典,不华丽。再学贾岛,最后学老杜。但是,创出个人风格非常不易。

二、问: 诗词之断与连?

    答: 所有艺术都要懂得断与连,中国画要留白,书法也断线条,讲究似断实连,气脉连贯。诗也是有连有断。先学连,起承转合搞清楚,尤其七律七绝。再学断,可以学一辈子。连是基础,断中有粘连,似断还连。

多读古文,其重要的章法即是断与连。

三、问:学诗先摹仿什么?
答:先学五律。



本文发表于 2017-08-16 16:36:57 ,被阅读过 1274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