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的个人空间

  
奇人“郁博士”      文/【岁月如歌】   

            奇人“郁博士”

           --记湖南涟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郁林

                    吴复兴   李美波

         

说他奇,也是奇:他,没有进过大专院校门,却通过刻苦自学,拿到中专、大专、本科文凭,成为人们公认的“郁博士”;他,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却出奇制胜地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省政府新闻奖等150多个奖励证书,成为令人们钦佩的新闻行家;他,人不出众、貌不惊人,但每当侃起新闻写作或现场即兴演讲时却令人刮目相看。他,平时不显山不显水,但每每临场即兴吟诗作联,却叫李锐、孙轶青等新闻老前辈也连连夸奖:“这小李子真是个怪才!”他,就是素有“小南京”之称的湖南省涟源市蓝田的一块“玉”,人称“郁博士”的奇人--涟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郁林,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直笔耕不辍、|默默耕耘,活跃在宣传新闻战线上的“老黄牛”。       

                                奇痴可钦

李郁林出生涟源与新化、冷江、安化四县市交界的偏僻牛山古塘乡,子妹7人中排行老二,家境十分贫寒。他从小放牛,故笔名有牛山牧童之称。8岁时他的堂伯母吴伶氏到茶园里摘茶,他跟着去扯猪草。吴伶氏是当地有名的女诗人,15岁时就在长沙晚报发表诗作。文革开始后,因家庭成份是个富农,所写诗作就无处发表,小牧童因而成了她唯一的听众。每有新作,她就逐字逐句地解读,小牧童听得如醉如痴、津津乐道。久而久之,他的出口吟诗居然被山里人称为“神童”。小牧童立志长大当记者、当作家,成为诗人。吴伶氏笑着夸奖:“痴儿可教,璞玉可雕也。”

他自小爱书如命,清晨牧牛嗜书,白天上学读书,晚上伏案啃书。总之怀里常常揣着书,一有空就看书,真个手不释卷,身不离书。渐渐地,小学图书室有限的书都看完了,他就冒风顶雪到几十里远的新化田坪、安化梅城借书。那年月,山村没通电,煤油奇缺。他就在5分厚的木板墙上钉了个小洞,借着邻居伯母家挂在墙壁上灯透过来的一缕微弱的灯光,偷偷看书,诠释着“凿壁偷光”的典故。夏秋之际,蚊叮虫咬,他就提来一木桶凉水,双脚伸进桶中,想出了个“防蚊护足”的新招。夜深人静,他还别出心裁地用蛋壳装着几十只荧火虫,躲在被窝里逐字逐句地啃书。寒冷的冬天冰封雪盖,他也曾凭借炭火、雪光看书,真个是“囊萤映雪”,历尽艰辛。

就这样,他啃书啃出了“三级跳”,从小学三年级跳入五年级,又从五年级跳入初中,语文成绩一路遥遥领先,只8年时间就高中毕业了。回乡当生产队长,后来又当大队秘书。也是白天干活、晚上啃书。不论劳作多累,坚持写写画画,从不间断,什么广播稿、打油诗、底稿摞在床头比他的个头还高。驻点的公社书记发现他是“小秀才”,让他担任公社文化站长。他如鱼得水,时有稿件见诸报端。县委书记爱才惜才,慧眼识“玉”,破格将他招干安排到县委办给自己当秘书。自此,他跟书记走到哪就写到哪,在新闻写作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稿件几乎上遍了当时全国所有国家级报刊。这时,县委书记赠他一个“郁博士”雅号。自此“郁博士”的雅号很快在涟源百里城乡传开了。

                                  奇憨可典

 “郁博士”为人奇憨可典。1989年12月调市委宣传部,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憨厚得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无论是当新闻组长、外宣办主任、报社总编、副部长、常务副部长,他那支笔日夜耕耘,从不停息。同他一道参加工作的同事许多当了处级干部,他带的新闻徒弟许多上调娄底、上调省里工作。他推出的一大批全国、全省典型一个个声名显赫,有的甚至当了地厅级干部。但他却依然故我,在宣传部一干就是近20年,12年正科级,10年副部长,不攀不比,无怨无悔。有人时不时讥笑他是“年年公孙丑,月月梁惠王。”他却憨乎乎地自我解嘲说:“不妨学学古人姜子牙,人家那么大的本领和功劳,不也是连个封神的位子都没有么!”

涟源市茅塘镇是个地处龙山脚下的偏僻山乡。然而就是在这个人口仅3万多人的小乡镇,李郁林独具慧眼,居然相继推出3个赫赫有名的“全国代表”:全国党代表、石门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奇修,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总裁梁稳根和全国人大代表、五江集团董事长肖自江。吴奇修北大毕业到石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郁博士”将他的事迹总结为“转变一个观念、坚持两个结合、奋斗三个年头、树立四个典型、树起一面旗帜”,一篇《北大高材生乐当村支书》的报道,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新华社发通稿,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产生了轰动效应。稿件先后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政府新闻奖等10多项大奖。吴奇修荣获“湖南省10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成为十六大主席团成员。可“郁博士”为此昼夜操劳付去的艰辛却“黑旯旮里打拳--无人知道。”

短短10多年时间里,“郁博士”相继推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石海澄、全国劳动模范吴德全、全国爱兵模范徐金辉和文明道德标兵吴修治,全国先进性教育典型梁向文、全国劳动模范马昌福烈士、全国国土卫士刘湘玉烈士、全国优秀大学生陈野平烈士、全国优秀退伍军人黄国雄等10多个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因笔耕不辍、劳累过度,他头上过早地谢顶了。人们望着他的秃顶,戏谑地说:“‘郁博士’,你头上成了300支的大灯泡啦!”他居然憨态可掬地说:“正因为是大灯泡,才能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哦!”

                                  奇犟可敬

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郁博士”偏偏执拗要做到。一次他陪妻子到田心卫生院住院,看到人称“石神仙”的石海澄院长医德好、医术精,而田心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于是就找乡党委书记乡长说,我给策划个以医院为龙头带活一方经济的“六个一工程”:即树一代名医、兴一家医院、建一条新街、活一处市场、富一门产业、富一方群众,五年时间实现奋斗目标!抓文卫的副乡长李鸿章不以为然地说:“田心地上没林场,地下没矿藏,是个一穷二白的地方,要实现‘六个一工程’,只怕是天方夜谭,莫说五年,只怕50年也实现不了!”“郁博士”来了犟劲:“信不信由你,让事实来说话罢!”随即他一挥而蹴,写了篇《神医“石海澄”》的800余字的小通讯说要登在省报刊。审稿时,李鸿章取笑道:“这个标题就是个广告,若能在省报发表,我睹人币1000元!”“郁博士”犟劲来了:“保证七天内发表!”,说完他揣着搞子即刻起程赶到长沙。果然到第7天,《湖南日报》农村版就登出来了!当年《湖南农村报》发行95万份全国第一,稿件发表后,在全省全国引起轰动效应。远远近近的病人都慕名来田心找“石神仙”看病,医院车水马龙、踏破门槛。随后“郁博士”一直精心策划、跟踪报道。5年过去后,“六个一工程”如愿以偿。石海澄破格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世界传统医学博士,田心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年收入由80多万元猛增到500万元,择址新建了现代化的乡村医院。以医院为龙头,迅速建起了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农民新街,建起集贸市场和药材市场,种了两万多亩药材和两万多亩经果林。偏僻的田心成了媒体经常关注的湘中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有人认为在涟源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郁博士”犟劲又来了,信誓旦旦地说:“由我兼任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不出一年我就要摘取这个桂冠!”果然,2003年9月6日他兼任诗协主席,2004年9月6日,中华诗词学会经过先后两次考察后,就授予涟源“全国诗词之乡”称号。举行授牌庆典要花10多万元,他想找娄底市的领导批点资金,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果然,在一次午宴上,当时娄底市市长刘云柱看了报告直摇头:“县市开个会由地市拨款,没有先例,不行呀!”“郁博士”说:“刘市长,先别摇头。娄底这几年变化大,您出个题目,我随席做首律诗,将娄底6个县市区都做进去,领导们认为可以,您就批点钱罢!”刘云柱工作了几十年,从未看到能即兴做律诗的干部,不胜惊讶地说:“好吧,你就写首《娄底新貌》罢!”没想到“郁博士”敬了刘云柱等领导满满三杯酒后,随口吟道:“湘中美景四时新,惹得骚人尽问津。溪口难言多惬意,双峰莫道不消魂。萸江带雨春潮急,波月探奇幽洞神。涟水源头清益活,二星今日胜三秦。”这溪口、双峰、萸江(新化)、波月(冷水江)、涟水源头(涟源)、二星(娄星、氐星)均为娄底6县市区有代表性的地名及风景名胜。这首律诗硬是把娄底市6个县市区天衣无缝、维妙维肖地写进去了。刘云柱听完不禁哈哈大笑,当即大笔一挥,特批资金4万元。

正是有“郁博士”这种执著的犟劲宣传推介涟源,近年来涟源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全国诗词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打造了一张张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名片,树起了地域特色文化的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了涟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短短4年里,全市共引进项目60多个,资金80多亿元,其中47个项目动工兴建,20个已建成投产。

                                   奇傻可爱

奇傻之一:掏私人腰包办成公家的事。一次他陪当时挂职娄底市委副书记的著名作家、省文联主席谭谈到田心医院住院,得知他要在贫困山乡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次年正月初九,“郁博士”备了一份礼物,携妻子到娄底给谭谈拜年,联络感情,请求谭谈将爱心书屋建到涟源。谭谈说:“新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建到新化为宜。”“郁博士”一听傻劲来了,说:“羊有跪乳之德,鸟有反哺之恩,您是喝涟河水长大的呀!”“可涟源是个市呀!”“市也有贫困山乡哩!建到田心坪,那里田心医院可作为作家疗养中心,白马水库可作为作家游览中心,龙山森林公园可为作家猎狩中心,石门工业区可作为作家生活基地,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呀!”一席话说得谭谈动心了。事不宜迟,“郁博士”连忙向市委书记汇报,得到书记支持。次日,即由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长等人陪谭谈实地考察田心。“郁博士”则陪谭谈连夜写好向中国当代6000多名作家的求援信,邮寄全国各地。于是,投资50万元的爱心书屋乡村馆正式落户涟源田心坪村;于是,6000多名当代作家亲笔题赠的上万册著作汇集涟源,成为一道独特的千古人文景观;于是,投资近400万元的作家爱心书屋中心馆建成,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南方作家、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于是,爱心文化园、爱心碑廊相继建成,在涟源形成了新兴的爱心文化产业。涟源围绕作家爱心书屋在全国媒体共发表各类稿件300多篇。当时涟源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市缺少一个硬件--一栋规范图书馆。作家爱心书屋中心馆(即市图书馆)的建成,让涟源市随即成功地摘取“全国先进文化市”的桂冠。为此作家爱心书屋乡村馆增加6个编制。而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郁博士”却被人遗忘了,他的妻子依然是个下岗职工。许多人讥笑他真傻,因为只要他向市委领导提提要求,安排他妻子重新上岗应该是情理中的事呀!

奇傻之二,用私人感情为公家办事。多少年来,涟源想出版一部推介涟源优势的大型对外宣传画册,但当时出这样的画册要二、三十万元,苦于财政困难没人敢为这个头。“郁博士”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自告奋勇担任画册主编。短短两年里,在财政没有解决一分钱的情况下,他利用自己10多年为人写新闻报道建立的个人感情求三姑、拜四嫂,共筹措到资金30多万元,《湘中胜地--涟源》的大型画册如期出版发行,开创全省县市级编辑出版大型对外宣传画册的先例。涟源因此被评为全省外宣工作先进单位,他个人被评为全省外宣先进工作者。画册办除去开支后所剩的8万元他全部拿给单位买了小车,而他自己分文未得。有人说他是“大傻瓜”做“大傻事”。如果按市场化操作承包,个人赚三、五万元是应该得的报酬。有人对他说,谁像你这么“蠢”,搞了一辈子新闻,仍是个穷光蛋,住在不到80平方米的破屋子里,守着不到一万元的陈旧家当?也有人对他说:“你为宣传涟源呕心沥血,做了那么多的贡献,既未提官又未得利,何苦还要苦苦熬夜爬格子呢?而“郁博士”却傻乎乎地说:“做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做事是一辈子的事,而做文是千秋万代的事啊!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奋斗不息、笔耕不辍!”

                                                    ( 作者原系《解放军报》资深记者)


本文发表于 2015-01-23 15:19:23 ,被阅读过 1769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