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重 山
宋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140年,金国首领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这首《小重山》是岳飞在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内心怅惘苦闷的记述。岳飞面对侵犯大宋国土的外敌采取抗击侵略者的主张,反对妥协投降,他以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视角,对抗金事业充满信心,将士们誓言赶走侵略者。他的军队已以取得了上百次战役的胜利,而这时懦弱无主的宋高宗和阴险毒辣的秦桧又在召开和议,要和侵吞大宋山河的金国谈判议和。来自朝廷的高压使他无法出兵抵御敌人,“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以来朝廷一次次严令取得大捷,令金兵闻风丧胆的岳飞“不得动兵”的历史写照。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在学校都读过了,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唆使张俊等人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等为秦桧所杀害。
前面在写《四洪杂感》查找史料时,读到秦桧为了让大宋无力抗金,采用借刀杀人手法,利用身为宰相可以索取大宋在金国卧底的高官转回抗金密报的情报去通知金国斩杀大宋国师宇文虚中。
[鼎鼎大名的爱国大学士,大宋国师宇文虚中怎么成为金臣了呢?洪皓当时并不知道。事实上象洪皓一样,出使金国的宇文虚中被扣在金国并且胁迫担任金国官职,他于是利用机会决定考察安排宋军解决金兵的策略,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惜召集全部家人来金为质,以麻痹金主(一说留有一个小儿子在南宋)。就在他以全家性命为抵押为大宋卧底,并且在几年后完成安排秘密联络大宋组织抗金军事活动之际,不幸失手。
他从金国官员那里虽然听闻秦桧通敌,但是没有相信和想到情报会被秦桧抢先索走和交给金主,史载皇统六年(1146年),完成布局的虚中以所据位柄暗中联络中原东北豪杰义勇举事复宋,在联系南宋朝廷之后,材料被秦桧获得,秦桧即向金兀术告密,提供证据,宇文虚中至此被金国发现是南宋的卧底,全家上下百口连同婴儿于同一天惨遭金熙宗完顏亶(1119年8月14日-1150年1月9日,金朝第三位皇帝(1135年2月10 日—1150年1月9日在位)杀害。]
从岳飞和宇文虚中之死,感慨万端,想到了几百年后一位战斗在倭寇敌后的大明孤胆英雄,依韵岳飞小重山填词以记,并以之纪念那些在抗日战争和所有保卫中华的战斗中勇敢与敌人周旋的英豪们。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存亡之战,亦是对诗歌境界和文化价值存亡的检验,赞赏所有诗友的纪念抗日战争作品。
一,摘诗当序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醉卧美人膝, 醒掌杀人权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
苍天旨意著书命,诸子虔诚扶道颠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羲和敲日琉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提师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些千古诗句为何放在这里?
摘取它们是为了纪念一位真实姓名湮灭于历史长河的华夏孤胆抗日英雄。
小重山 感郭国安
文/ 汤安
畅望江山漫漶平
欣然萦梦里,故街行
汾阳槐陌牧刍菁
霁雾晓,扑面数渊英
谢雪锦衣莹
朝晖騘马憬,冀归程
征蓬丕业慰挐兵
懋勋事,笑与父孺听
注释
漫漶:迷茫不清。这里指明朝外患战局。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今世学者但知 镐京 之为 西周 ,东迁之为 东周 而已。若 敬王 之迁 成周 ,固已漫漶;其於两 周公 之 东 、 西周 ,则自非熟於考古者,盖茫不知其所以也。” 汾阳,山西地名,古代名镇。郭国安后来以汾阳为姓氏。槐陌,槐荫道,古时以山西老槐树喻汉人之根,此说至今流传于海外。牧刍:牧草,牧野。渊英:菁英,精英。
谢雪,谢家咏雪,此句同时借指辛稼轩「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稼轩以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壮士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的悲壮场景为感,史载荆轲明知刺秦必死,却为这样的一去不复返而大义凛然,送行者都穿戴白色衣冠,后人遂以衣冠似雪明壮志),郭国安是锦衣卫军情人员,因此用“谢雪锦衣莹”。晋太傅谢安 ,尝于雪天与子侄集会论文赋诗。俄而雪骤, 安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 谢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 大笑乐。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以“谢家咏雪”作为咏雪的典故。 亦省作“ 谢雪 ”。 唐 陆龟蒙 《重忆白菊》诗:“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 騘马:驄马,指御史所乘之马或借指御史。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二:“见君乘驄马,知上太行 道。”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陈侍御凤谷登宴》诗:“柏臺驄马使,兰谷凤仙家。”《红楼梦》第一○五回:“锦衣军查抄 寧国府 ,驄马使弹劾 平安州 ”。憬:远行的。征蓬:.犹飘蓬。比喻飘泊的旅人。 南朝 梁 吴均 《闺怨》诗:“胡笳屡悽断,征蓬未肯还。” 唐 王勃 《冬郊行望》诗:“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 亦泛指远行之人。 王维 《使至塞上》诗:“征蓬出 汉 塞,归雁入胡天”。丕业:大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朕荷天右,序承列圣之丕业,思所以垂裕于后”。挐兵:连兵。谓持续的战祸。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爰自平 金 之后, 蜀 汉荆扬 ,挐兵几三十年”。懋勋:大功勋。《晋书·王导传》:“盖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勋。”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 龙驹 讨平 朱泚 ,克復神京,树兹懋勋,式光先烈。”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阿文成公》:“ 高宗 纯皇帝 赐其……八十寿联云:‘纯嘏懋勛廷带礪,耆龄硕望重丝纶。’ ”
上图,明代关于下文所述万历对倭战争的记载资料之一,由参与明军作战军官撰写。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地面部队15万余,海上水兵一万余人,图谋一气通过侵占朝鲜以做跳板,攻击大明国土。战争初期,日本准备充分势在必得,而朝鲜由于久不习战事,懦弱犹豫,因此一败涂地,不到两个月国土基本沦丧,紧急求助大明宗主国,随后明军开拔支援朝鲜。战争时打时停,明军陆军海军分三路出发,虽然逐步向前,但是由于日军有备而来,面对明朝大军,极力企图争取时间逐步瓦解麻痹明军,因此做好了隔江防御,大建军寨,并且几番假意言和以期明军放松时机出刀偷袭,保持挑衅态势。
这场战争多次陷于对峙,前后历时7年之久,时打时停。史称万历朝鲜七年战争。形势总体上看对内政昏聩统治者缺乏斗志的大明不利。
就在这样的僵持时候,一个令人难忘和令人振奋的事情发生了,它的发生改变了战争走向,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改变了历史。
原来,明朝锦衣卫情报机构警惕日本的野心,战前已经分派安置于日本了一批精英军事间谍。他们和在日明人和谍报战士密切联系,后者与锦衣卫约定关键时刻联络明军里应外合。这正是此时隔江对峙僵局的破解所需的最佳途径。
.
其中最为卓著的是在日军指挥部和日本民间的两位忠贞奇才,一位是日军阵营的前寨主将汾阳理心,他就是史载大明间谍郭国安,另一位则是以医生和商人面目出现在日本的大明人许仪后。他们使得局面为之转变,最终令日军指挥中心和侵华计划动摇。因为他们,此役堪称明朝情报战史上的经典。
.
早在1590年至1592年3月间,丰臣秀吉为了准备侵略战争,紧锣密鼓地悄悄增加兵员、储备军粮,还征集建造了千余艘渡海舰船。日本的侵略野心及扩军备战的情报,很早便由在日华人许仪俊通过各种途径传给大明地方官员,当时他正在日本为日本贵族治病,刺探到消息立即派人于1591年2月(另一种说法是3月)将消息送达福建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国防要事,同样立即奏明神宗皇帝。遗憾的是,神宗一如既往,并不重视。许和郭都是锦衣卫联系的信人,而且他们二人互相熟悉。
这里记述的就是当时带来战局转机的一场重要的汉日对峙战役中的故事,所涉及到的明日双方战将都有历史记载。不过,从历史记录来看,郭国安似乎不是户籍用名,而更象是锦衣卫隐蔽情报人员个人真实信息的代号名字。
无论如何,有如神将下凡一般,郭国安不仅在日军将领中俊逸威武,身份显耀,用日本将官的身份迷惑了以奸诈狡猾著称的日本军方,而且与日本军阀势力关系良好,为人豪爽敏捷,行事不露痕迹,一直在日军决策中心为大明监视倭寇,其名字直到作为日军谈判组参加战争结束时期的明日两军谈判和战后作为日本琉球事物官员多次出现在史载里面。
可惜, 渡江成功破解了日本的长期驻军计划,几乎达到歼灭和驱逐在朝日军的战略目的,而后面的战事却节外生枝,未能完全如那些优秀间谍,尤其是身在日军指挥机构的战将郭国安所期望。
明朝的内政腐败影响到前线对日战事,虽然大明有许多忠贞勇猛的将士,明军三路指挥的高官中间却不幸发生着勾心斗角营私内耗,因而在本来可以重创倭寇的关键一战中发生了东路军保存实力,抢功冒进等不应该发生的混乱,于完全可以毙敌于一役的大好形势下功亏一篑。明军突破日军坚固的江险之后,整个日军无以依托,于是开始撤回日本。这时候明军一直避免作战的东路军出来抢功,匆忙发起了攻坚日军大营的战役。
由于违反军事条例粗率安排的进攻将军火库与炮阵安排过近而导致攻战主力炮阵设立于弹 药库边上,战斗中被日军发现转机,成为炮火攻击目标,很快就导致整个军火库爆炸,巨大的爆炸引发先头进攻部队指挥慌张错乱突然溃散后撤,结果动摇不明情况的明军大帐指挥者的军心,将原本阻击准备逃窜回日本的日军一仗打成了日军抓住战机反攻明军。
虽然此刻只是一场战争的一次失误,完全可以扳回战局,明军中路指挥却判断接连失误,吓破了胆,一路逃跑过江,不仅丢弃在江南占领的大批要地,而且连江北防线也放弃了,一路撤退北去。这次失误极大助长了已经认输逃窜的日军气焰,立即调整了撤回国的计划,反逃为攻。郭国安们拼出性命展开的大好局势转瞬为明军一连串失误所掩盖。谍报英豪们处境危险。
所幸由于变化匆忙,日军阵营也是分歧纠结,分不清是不是有什么陷阱战术,后面又逢侵明战争的发动者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军心动摇,明军抓住时机与倭军谈判(郭国安此时摇身一变成为日方谈判军官之一,再次显示身手,并且力主日军撤回国内)结束此战,才使得这场七年之战以倭人战死逾半,余兵悻悻撤回本土而告终。更加重要的是,撤军之后日本亦开始禁海锁国,带来一个中国海疆比较安稳的时期。
由于明朝严密的情报人员制度和长期战斗中倭军心脏,除了当事上级指挥私人熟知郭国安的档案背景,外人很难了解他的籍贯渊源,家人和训练经历。日本方面也只是事后调查败绩分析明军如何得以渡江攻克固若金汤的大寨连营防线之后,才根据蛛丝马迹发现大寨主将是名叫汾阳理心的郭国安。
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只知道其人英俊挺拔,机智乐观稳健,军事和文化功底高强,为汉家在日本对明七年战争渡江作战中能够一举攻破日军经营多年的侵华算盘立下赫赫功勋。
毫无疑问的是,他的超人智慧和赤胆忠心一直到在日本被暴露之后依然有效,日本对这样功败垂成的制造者是明朝间谍之事的奇耻大辱按常规可能导致他的危难,或者令他在历尽刑罚折磨之后就义于某处日军监狱,而他由于具有十分好的高层人脉关系,并且善加利用日本军阀之间的矛盾,总能逢凶化吉,一如既往地担任实权官员和生活。
.
史载郭国安后来于1639年去世,那时已经是日本记载发现郭国安(日文名字以郭国安纪念汾阳而来的汾阳理心出现于日本史书中,平假名写法为アヒヅノヒト)帮助明军破营拔寨一事之后的好几十年了。看上去郭国安自始至终信心百倍,他不仅后来安然无恙,继续担任要职,频繁出访,而且结婚安家成为军事行政外交皆风生水起、公然使用大明汾阳为姓氏的日本官员,更加不凡的是,日本那时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郭国安人际关系强盛,直接影响了不少内政外交,确实令人惊叹。
因此,他不仅是史载整个壬辰战争中最神秘也最富戏剧性的人物,直接导致日军经营的江防连营被明军过江破阵,又是今天日本鹿兒島大姓汾阳氏的始祖。
.
多年之后,日本和琉球志都记载有 “1612年岛津氏通过琉球调停日本与明朝之间的关系,特意并派出生于中国的家臣郭国安带领琉球朝贡团前往明都北京建立友好关系”。说明他即使在暴露了大明卧底身份之后亦轻易化解危机,留下活跃的身影。
郭国安的后代历任岛津家奉行,琉球在番等要职。今天日本的明遗汾阳一族仍然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较有名者如NHK 女主播汾阳麻衣(かわみなみ まい,图见文末)等人。
.
可以确定的是,此说漏洞百出,而且根本无法解释明军渡江大胜和日军慌乱中没有抵抗就溃逃的事实,以及郭国安早在那之前的1592年就为锦衣卫的谍报人员,日将寺山久兼不可能连他在那之前许多年的明朝身份也假冒。
不禁想到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郭国安是在7年的战争中暗中传递情报给明军的最独特一位孤胆英雄,在泗川之战中烧掉望津峰大营来接应明军过江作战的优秀谍报卧底,并在后来明军与日军谈判导致侵朝日军撤回日本的决策中起到作用的大明忠贞之士。
.
显然,整体上任何个人都不能在明日关系史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他后来所处的日本对明使节职位,以及涉及琉球事物的官职,郭国安似乎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影响和安排了明军过江战役,很有可能亦在那之后的日本撤军,甚至日本接下来的锁国政策中起到作用。明朝中后期整体艰难的抗倭战史里面,在他的身上书写了不凡的一笔。
对于大明在日谍报人员后来有关参与者的结局方面,通过对他们参加的两军战事和交往的综合历史评价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事迹光耀历史,成为爱国丰碑。明朝除了戚继光,茅国器,唐顺之,侯继高,钱世祯,李如松,邓子龙,程宗猷,季金,等许多为国而战的将领之外,还拥有许仪后、郭国安、朱均旺、陈申、苏八,史士世用等等这些大明海内外军情战线的优秀儿女的巍峨功记。在此向这些不应被历史埋没遗忘的中国谍报将士致敬,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故事记住和流传下去。
附录:此战中日方面相关资料,湮没踪迹的中华碟海英雄
郭国安:
在壬辰战争期间任日本萨摩藩将,供职于岛津义弘。而关于其具体信息查无实考。这里仅有几则材料:日本《西州投化记》记云: 郭国安,闽人也。来寓萨摩,其子孙称汾阳氏, □□是也。南岛志按。”
此处文字只记国安是福建人(其它地方有说郭为汾阳人,可能分别为其父母籍贯),居住萨摩,子孙称为汾阳氏。遗失二字,不知其究为何人也。
明茅元仪所撰《武备志·朝鲜考》如下文字,题为“郭国安之事”:
“(万历二十六年)裨将茅国器请以身当贼,日有斩获,乃作橄谕之,以携其党有离,乃俟(董)一元至大举。倭临江固守,势若长蛇。国器曰: 观其形势,以望津为首,首破则立破矣。然晋江不可飞渡,当以计得之。逻骑得一妇,自和营来,怀中出一纸,署曰:此妇将度异域,吾怜而赎之,天兵弗害也。末曰: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名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国器赞画诸葛(解曰:此郭国安也。以语参谋史世用。世用跃然曰:郭国安,华人也,往与共在日本,誓自效于本朝,今在兹,可以间矣。乃谋调之。知义弘尚在泗川,主望津营者,国安也。乃遣书约之。九月二十八日休火屯聚,俟我军渡,焚粮以庆之。至斯.斯如所约,遂大胜,夺其营,倭退守于泗川。是日,麻贵亦裘破永春.焚其营垒积聚。二十一日,西破昆阳,焚毁殆尽。三营既破,我兵得驻江南。二十八日夜半袭泗川,骁将李宁以先入共道陷没,我兵反为所乘,及晓,我兵四集,倭奔败,遂斩获数百,倭弃城奔新寨,乃烧其东阳仓。二十九日,议取新寨,即义弘所居也。国器曰: 倭虽败,而士气尚众,并归大营,其守必力,攻之不下,而援兵四集,往事可鉴也。不若先固城。倭方挫,未敢出救。固城拔则新寨援绝,此长策也。” 这段记载曾经为日本《征韩书》抄录。
又,明诸葛元声所撰《两朝平攘录》中亦收同样文字:“一日,茅兵出哨,忽一丽妇从和营出。问其由,妇出一纸,内书:此妇将度异域,吾甚怜之,捐赀以赎,放还故玉。天朝兵将,当怜其穷困,勿加杀害,则救蚁之德也。尾云: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名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理心书。”
按: 茅国器逻兵出哨得丽妇,怀出一纸,尾书云:令公之后,埋儿之父;有或之口,无才之按。令公之后者,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后人也;埋儿之父者,二十四孝之郭巨也,是姓为郭者。有或之口为国,无才之按为安,故诸葛口立断为郭国安不疑。史世用跃然者,是其赴日本探倭情寻仪后时曾得见也,曰“可以间”者,世用知国安誓自效于本朝故也。是以可知前述《西州投化记汐之.‘其子孙称汾阳氏”之郭国安,即此处之郭国安。此处之郭国安,亦即许仪后密报中之“陈情人郭国安”也。明军参谋史世用知义弘尚在泗川.国安主日军望津之寨,遂遣书谋调.约国安焚粮以应,大破望津敌寨。是国安有大功于国也。国安即曾得主望津之寨.可知其非无名之辈,实乃岛津家之赫然大将也。然笔者遍查史书,终不知其究为何人,日名何名.大憾。战役之前,通许仪后一起为明廷提供了大量倭国寇边的信息资料,战争期间协助明情报人员工作;在泗川战役时,配合董一元互为策应,焚粮扰敌,大破望津峰营寨,功莫大焉。
余下来的战事一言难尽,大明将士勇猛,令倭寇几番惊慌失措拔寨欲逃,可惜明朝此时已露颓废之相,皇家不信任军队指挥,一些高级军官也处处内部算计,把一手好牌打到惨败地步。
其中西路明军海军可歌可泣,中路董一元部战得艰苦,但是稳重坚定,最不堪的是东路明军指挥,几番破坏配合,竟然连续祸害西路海战和中路陆战,让忙于撤退的倭军大为振奋,反过来进攻明军杀了个哀鸿遍野。事后东路败将反而获得朝廷嘉奖,足见明朝的式微之快。
七年战争里面的三路明军之中的董一元父子因为朝廷有意提供难以调动的杂混军队而打得艰苦,虽有郭国安等谍报支持攻破江南,却最后战绩不佳,撤回江北,董氏父子最终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留在朝鲜,成为朝鲜董姓大户。其它许多英勇忠贞将士战死。郭国安如前面所说也未能等来计划中的明军大胜,歼灭日军凯旋归来,而是被迫在岛津军队撤退回日本时回到日本成为汾阳氏祖。
详细大战过程可以从以下链接免费阅读汗青所作辉煌明军对日战役巨篇(读者时间有限的,可以从后面这里摘取其中与本文渡江战役相关的很小一部分附于最末。整理匆忙,由于史料来源有限,请谅解前后内容可能有重复之处):
http://www.yi-see.com/art_10229_6393.html
ZT《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作者: 马伯庸 (汗青)
引用自第160节起:
第十七章 大明第一间谍
茅国器对于泗川,早就已经憋了一肚子气。
岛津义弘以泗川为后方,晋州为出击基地,虽然没有大动作,但却一直对陕川、宜宁、咸阳、高灵等地骚扰不断,李宁的战死,就是跟萨摩兵交手的结果。茅国器一直想会会这家伙。
他最早驻守在全州,主动向邢玠请战,要去中路跟岛津义弘打一仗。邢玠很是高兴,给他增添兵力,派往星州。
此时董一元正在宣府招募家丁,中路明军暂时群龙无首。星州孤悬在南边,承受的压力相当大。茅国器带着三千浙兵,再加上游击卢得功的三千骑兵,大马金刀地横在星州前头,跟岛津家的萨摩兵死磕。岛津没心思北上,茅国器也不敢贸然南下,双方交锋了许多次,各有损伤,谁也没占到便宜。
茅国器身边有个参谋,叫史世用,锦衣卫出身,脑子好使,据说还是个日本通。对峙期间,茅国器让自己侄子茅明时写了一篇谕倭檄文,请史世用在里面把秀吉的十大罪状列进去,大张旗鼓送入岛津营中,希望能打击敌人士气。
有没有效果不知道,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董一元在八月份第二次入朝,在尚州商议南下事宜。茅国器固守有功,被委为先锋之职,驻守高灵。
高灵距离晋州相当近。所以当董一元大军发动的时候,茅国器是第一个赶到战场的。
那一天正好是九月十九日,茅国器在凌晨抵达南江。此时大军还未赶到。他便骑着马四处巡逻,勘察地形。
此时正是大清早上,江上泛起雾来,茅国器远远看到一个人跑过来。他以为是个日军斥候,心想不如抓个舌头,可凑近了一看,却发现这人是个穿着朝鲜服饰的女子,看奔跑的方向,好像是从日军营寨里出来的。
当时经常有被日军俘获的朝鲜人跑出来,寻求明军庇护。茅国器见怪不怪,驱马上前把她拦住,按照标准程序,先问问日军情报,然后给点吃的,让她自己回家就是。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那女子一看是明将,如释重负,噗通一声瘫坐在地上,喘息着从怀里拿出一封信。
“给我的?”茅国器眼睛瞪得大大。女人不懂汉语,只能指着他的甲胄,拼命点头。
茅国大为惊奇。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来到晋州,也从来不认识什么日本人,现在居然有一个朝鲜女人从日军营寨里送来一封给他写的信,还有比这事更奇怪的么?
他接过信,打开一看,里面正文是这么写的:
“此妇将度异域, 吾甚怜之, 损赀以赎, 放还故玉。天朝兵将, 当怜其穷困, 勿加杀害, 则救蚁之德也。”
此信辑自《两朝平攘录》,但我怀疑诸如“放还故玉”、“救蚁之德”什么的修辞,都是诸葛元声自己随手加的修饰。这封信还有另外一个出自茅元仪的《武备志》的版本,内容相对朴实可信:“此妇将度异域, 吾怜而赎之, 天兵弗害也。”
无论是哪个版本,里面的意思写的很清楚:这个女人马上要被卖到日本去,我见她可怜,就为她赎身,请求明军不要加害于她。”
正文内容其实没什么,可是这封信的落款就太令人费解了:“知吾姓者, 令公之后, 埋儿之父。问吾名者, 有或之口, 无才之按。”
武将茅国器横来竖去,看不明白这个落款是什么意思。他把跟在身边一个姓诸葛的赞画叫过来,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位赞画不愧是姓诸葛的,很快就猜出来了,说这是一个字谜。
令公,指的是唐代名臣郭子仪。郭子仪曾任中书令,于是被人尊称为令公。
埋儿之父,出自二十四孝故事郭巨埋儿。话说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上有老母,下有儿子,家境十分贫寒,饭经常不够吃。后来他儿子无意中淹死了,郭巨老婆哭的死去活来,郭巨说你别哭了,儿子死了可以再养,老妈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于是郭巨把孩子埋了,埋的时候忽然天降大雷,把儿子震活了不说,还震出一坛子黄金。
这两个典故,只要具有古文常识的人,都能猜得出来。所以“知吾姓者, 令公之后, 埋儿之父”,是在暗示这个写信的人,姓郭。
“有或之口。”谜底是一个繁体的“國”字。“无才之按”,“按”字去掉提手,谜底是一个安字。
所以诸葛赞画一口说出了这个人的真实姓名:郭国安。
行文至此,不知各位读者对这个名字是否还有印象?
整个抗日援朝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间谍故事,毫无疑问当属许仪后。这位在本书开头便出场了的爱国华侨,肩负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岛津家与秀吉之间,通过弟子朱均旺为大明传递来了弥足珍贵的日军情报。
许仪后的报告,不是他一个人写的,还有另外一个作者。这个作者也是中国人,但却在岛津军中担任职务,级别还不低。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许仪后,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完成了整个报告中最关键的日本军情部分。
他的名字,就叫做郭国安。
许仪后与郭国安的故事,在那之后就中断了。但正如我在上一章结尾时说的,在事隔八年之后,整个抗日援朝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间谍故事,现在要出演下集了。
话说诸葛赞画破解了这个字谜,认出此人叫做郭国安。但茅国器对这个名字完全不熟悉,仍旧一头雾水,他带着信往回走,一边走一边琢磨,忽然想起来,他身边的参谋史世用,是锦衣卫的人,很有头脑。这些事,说不定锦衣卫能知道点端倪。
他拿着信找到史世用,说先生你知道这怎么回事么?史世用接过来一看,不禁喜上眉梢,连拍大腿:“郭国安,他果然是个信人啊!”
“这么说你们认识?”茅国器糊涂了。
“早认识了。”
“你们在哪认识的?”
“日本。”
茅国器一听,傻了。那会儿出国不像现在这么便当,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也不想出去。史世用轻描淡写地说在日本见过郭国安,没法不让他震惊。
“对锦衣卫来说,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是我虚构的,但我相信当时史世用肯定对茅国器说了类似的话,而且还说得十分骄傲。
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调一下,调回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年末,看看锦衣卫究竟在日本策划了什么大事。
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调一下,调回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年末,看看锦衣卫究竟在日本策划了什么大事。
在万历二十年的年末,日军在朝鲜半岛的攻势已经停止,宋应昌和李如松正在辽东蓄势待发,朝鲜国王困守义州,每天哭哭啼啼。
当时还是兵部尚书的石星,仔细地研读了朱均旺带来的许仪后报告,又综合了朝鲜以及明军搜集来的各路情报,惊奇地发现,日军开战前后的动向,与许仪后的报告惊人地吻合。
石星心想,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才,他应该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于是他提笔给福建巡抚许孚远写了封信,让他派精干的人前往日本九州,去会一会这位许仪后。许孚远接到石星的请求以后,很快召见了两个名色指挥使,一个叫沈秉懿,一个叫史世用。沈秉懿老不堪用,很快被淘汰,许孚远见史世用这个人器宇轩昂,谈吐不凡,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史世用把自己化妆成商人,和另外两位同伴张一学、郑士元乘坐海商许豫之船前往日本。他一路飘洋过海,最后在七月四日登陆于九州平户川的内浦港——顺便提一句,三十一年以后,一个叫做郑成功的中日混血,是在这里降生。
史世用登陆之后打听了一下,发现自己下船下早了。内浦和萨摩虽然同属九州,距离还是差的有点远。他再一打听,得知岛津义久和许仪后去名护屋去见秀吉了。他胆子不小,直奔名护屋而去。到了名护屋以后,他与张一学兵分连两路,史世用去找许仪后,张一学、郑士元负责去把名护屋的地理形势偷偷画下来。
名护屋是日军的侵朝大本营,军队补给俱从这里发出。有朝一日万一明军打过来,这些情报便有了用武之地。
专业的情报人员,素质就是不一样。史实用没费多大力气,就联络上了许仪后。许仪后对史世用的到来喜出望外,他万万没想到大明居然会派人来主动联络,这对于一个寂寞的海外赤子来说,该是多么大的安慰。
不过许仪后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名护屋是秀吉的地盘,耳目众多,他让史世用先返回内浦,稍微联络。
八月十三日,秀吉跟岛津义久谈完了事,让他返回萨摩。许仪后找了个机会开小差,溜到了内浦,并于八月二十七日见到了史世用、张一学、郑士元和许豫。史世用向他提出来,听说岛津家对秀吉一直不满,能不能见一下。
岛津家当初在岛津义久的带领下,于户次川之战打败丰臣军,种下了祸根。后来秀吉亲自率大军讨伐九州,为了保全岛津家,义久不得不宣布出家归隐,把家督之位让给弟弟岛津义弘,投降秀吉。
在去年六月份的梅北一揆中,岛津义久在秀吉的下,不得不要求自己的三弟岛津岁久剖腹自尽。所以要说岛津义久对秀吉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许仪后说,要见藩主不易,不如先亲近他身边的重臣。内浦港恰好属于岛津家重臣伊集院忠栋的领地,应该先去拜会一下他。
九月初三,许仪后带着许豫、史世用前往伊集院忠栋的府邸,名义上是作为客商拜访,由许仪后做翻译。伊集院忠栋老奸巨猾,一见许豫就眯着眼睛说:“我看你不像是商人嘛。”许仪后赶紧说:“也算是大明的一位武士吧。”两边都试探着说了几句客套话,没谈出什么实质内容。伊集院忠栋倒没细究,还送了一副铠甲给许豫。
没想到这次会面,不知为何被泄露出去了。到了九月十九日,有个叫玄龙的和尚跑来找许豫,说“你是不是大明福建官府派来侦查情报的呀?”许豫也是个有胆识的人,也不否认:“没错!你们侵略高丽,胡作非为。我们万历皇帝不愿意杀戮太重,派了沈惟敬来讲和。许军门派我过来调查你们的虚实,看你们有没有诚意。”这一番话半真半假,玄龙和尚也怕自己担上破坏和谈的罪名,只得悻悻离开。
在此之后,史世用感觉到有些危险,放弃了面见藩主的想法,一心一意搜集各类情报。就是在这期间,史世用通过许仪后的引荐,认识了传说中的郭国安,获取了大量情报。
时间推移到十月份。当时岛津义弘驻扎在巨济岛,瘟疫流行,义久派了许仪后前往高丽去当医生。许仪后走了以后,史世用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也乘船离开归国。可惜他运气不好,中途碰到了台风,不得不返回九州。
很快岛津义久和伊集院忠栋派人来调查许豫,许豫坦坦荡荡地把自己对玄龙和尚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岛津义久点点头,没有扭送他去见秀吉,反而拿出一封信和一些礼物,请他转交给许孚远,算是官方答复。
这封信里没提及任何战事,只是说无论两国关系如何,贸易还是要开展云云。这是岛津义久留下的一点心眼,希望万一日军在朝鲜不利,也不至于波及岛津家的生意。
许豫得了岛津义久的批准,在万历二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离开日本,史世用也在他出发前后不久乘坐另外一条船离开。他们前往日本的任务,算是顺利完成。
许豫于同年三月一日顺利返回福建,回来以后,他问许孚远,说史世用回来没有?许孚远一楞,我还正要问你呢。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同样是今年一月份出海的史世用,居然到现在都没动静,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他还在九州……
史世用出海以后,满心以为可以尽快返回福建,上报情报。可他万万没想到,船还没走多远,居然又遭遇了强台风,真是太倒霉了。在大自然的暴虐天灾之下,船队全都沉没,张一学在海难中丧生,只剩下他跟郑士元两个人幸免于难,被海浪推送回了九州。
第十八章 泗川:必然与偶然
听史世用讲完他去日本见许仪后和郭国安的故事以后,茅国器很是吃了一惊。他就问了一个问题:“能帮忙不?”
“能!他在日本就有报效祖国的心志,这次可以作为咱们的内应。”史世用很有把握地说。(郭国安,
华人也, 往与共在日本, 誓自效于本朝, 今在兹, 可以间矣)
“那你赶紧去吧。”
茅国器没说完,史世用蹦蹦达达地就走了。
史书里没有提及这两个人是如何接上头的,,只是简单地说了句“乃谋调之”。然后两位秘密战线上的老朋友终于接上了头。
郭国安一点没客气,把日军的兵力部署详细地告诉了史世用。史世用这才知道,整条南江防线的最高指挥官,是岛津家大将寺山久兼。
“你能配合明军内应外合,把望津峰搞乱不?”史世用问。只要望津峰一乱,就赢定了。
“能。”
史世用又问:“望津峰是防线核心,守营大将必然是岛津心腹之人,你有把握骗过他吗?”
“我就是望津峰守营大将。”
“…………”
史世用知道郭国安在岛津军中很吃得开,但他实在没想到,郭国安的地位居然如此之高。
那这望津峰离间之计,岂不是让郭国安自己祸害自己?他回去以后,岛津义弘能饶得了他吗?
郭国安的回答一点都不含糊:“你们甭管了,赶紧来打就是。只要你们一渡江,我就把营里的粮食烧了,到时候军心动摇,可以不战自胜。”
董一元、茅国器听了,泪流满面。从古到今,给别人做内应做的这么贴心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至于丢了望津峰以后,他这位主帅会不会被责罚,郭国安似乎没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有足够的把握让岛津义弘不会惩罚他。
九月十九日,明军中路军蓝芳威部开始渡江。寺山久兼看到明军开始,也纠集人马,打算半渡击之。可是当明军渡河渡到一半,在江边围观的明军将领们都欢呼起来。
只看到日军望津峰营寨上空,慢慢飘起来几缕青烟,然后烟气变大,逐渐变成了几条黑烟柱,熊熊的火势肉眼可见。寺山久兼跟他麾下的萨摩兵完全没预料到这种意外状况,阵容开始骚动起来。
明军抓紧时间,一举渡过南江。等他们冲到营寨前,日军已经不战自溃,朝着晋州跑去。蓝芳威尾随敌人追击,斩杀五十余级,连破两座大寨,烧毁营房二千多间。
董一元一见郭国安果然言而有信,大喜过望,挥军猛进,刚刚渡江的数万明军毫不停歇地直扑晋州城下。
晋州城里的日军都慌了神了。南江如此轻易被突破,让他们毫无心理准备,陷入无法防御的窘迫境地。
怎么会无法防御呢?晋州城难道没有城墙?
有,或者说,曾经有。
不要忘了,在数年前那场大屠杀中,晋州的城墙曾经被日军火烧脆,被大雨生生泡塌了一段。这一段一直没有被修复。对于攻击方来说,这段城墙是最好的突破口。对守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守军了。
晋州守军见明军来势汹汹,干脆的很,一点抵挡不做,直接弃城而逃。明军顺势收回晋州。
晋州拿下来以后,董一元立刻派遣两支别动队前往东方的永春和西方的昆阳,与此同时,董一元带着主力部队从晋州一路南下,长驱直入,气势汹汹地近逼泗川,让岛津腾不出手来救援。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二十日当晚,永春被明军打破;二十二日凌晨,距离稍微远一点的昆阳也被焚毁。这两处的守军惊慌地朝着泗川城里跑去。明军的外围侧翼威胁,被一扫而光。至此岛津苦心经营的外围防御体系,被明军践踏得不成样子。这一战,首功要推郭国安。
《征韩录》里说岛津义弘是为了诱敌深入,这才故意放弃望津、永春和昆阳三寨,这显然是在为尊者讳。因为从其后的战事发展来看,岛津义弘在“诱敌深入”以后没有安排任何后手,只是窝在城里画圈,如果不是运气好捡了一个大漏儿,胜负还真不好说。
董一元扫清了外围势力以后,兵临泗水城下,他观察了一下地形,有点嘬牙花子。
这些小日本儿别的本事没有,修乌龟壳倒真是有一套。
就好像蔚山分为蔚山旧城和岛山倭城一样。泗川也有两个城,一个是朝鲜旧城,还有一座是岛津新修的倭城,地点设在旧城附近的法叱岛上。
法叱岛名字叫岛,其实是个伸入南部海域的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陆地,有港口可以保持在海上的运输线路。这里的城防不仅有传统的石墙木栅,而且还利用海水挖了一条护城的壕沟,彻底把倭城变成一座岛城。
在泗川城左右,除了永春、昆阳,还有在金海、固城等地驻守着立花宗茂的军团。
在这种密集防守面前,董一元暂时不想强攻,那样损失太大。
就像麻贵围住岛山城以后,暂时不攻,先转头看中路的动静一样;董一元也决定按兵不动,转头往西边看去,打算看看刘綎进攻顺天的进展,再做决定。
于是,明军把泗川倭城团团围住,却没急着攻城。
明军不动,岛津义弘也乐得不动。他知道明军的战斗力,没有跟明军正面交手的打算——他实在不想把岛津家的最后的家底在朝鲜挥霍一空。这时候德永寿昌作为特使已经抵达泗川,向他通报秀吉去世的消息,岛津义弘更不打算打了。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对峙,一对峙就是六天。
在这期间,最着急的不是岛津,而是赶来助阵的郑起龙。
郑起龙算是朝鲜军中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一直保持着一项国内纪录——他是唯一一名指挥明军作战的朝鲜将领。当初李宁战死沙平驿的时候,郑起龙正在附近,他收拢了败退下来的明军,带着他们摆脱日军威胁,逃出生天。后来万历皇帝听说以后,颇为赞赏,下了一道旨意,允许他保留着这一部分明军在麾下,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郑起龙一看明军不动了,很着急,生怕这一次进攻又无疾而终,屡次请战。他是受到万历皇帝夸奖的,董一元不好驳他,有得说敌人固守,我军进攻徒增伤亡,如果敌人有出城的动静,我派将军当先锋。郑起龙听了董一元的允诺,天天在泗川城外溜达,寻找战机。
到了九月二十七日,郑起龙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当时岛津家在泗川旧城里,也派驻了川上忠实、相良丰赖两员将领,加上三百士兵,他们的任务是守住旧城以及旧城附近的东阳仓。当明军云集之后,岛津义弘怕他们又什么闪失,叫他们把东阳仓里的粮食收拾一下,运入泗川倭城。
川上忠实、相良赖丰接到命令,连忙收拾部队,点齐兵马,准备出城。
他们的动静被郑起龙看见了,立刻飞报董一元:“董总兵,敌人要出城啦,咱们快去打啊!”董一元一看,不好反悔,便从诸营里抽调了两千步兵、一千骑兵,让郑起龙带着先去,然后自己又亲自率领四千精锐随后赶到。
这八千多人(还要算上郑起龙所部)黑压压地朝着泗川旧城压过去,杀到城下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率先发起攻击的,是明军冲在最前头的一员将领,叫李宁。他冲到城下的时候,后继部队还没跟上。
李宁在夜色里模模糊糊看到,好多日本兵抱着稻子在城外跑来跑去。这些日本兵看到李宁,吓得扔下稻子,转身就往城里跑。
李宁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被日军发现了行踪;喜的是日军果然是打算搬家,必然防御会非常薄弱。他心想索性趁夜色敌人不知虚实,杀进去,一份先登之功稳稳到手。
计议已定,李宁遂带着几名亲随杀入城中。
等到他一进城,才发现自己算错了。城里日军听到示警,纷纷放下辎重,拔刀准备战斗。李宁再想往外跑,后路已经被截断。结果李宁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
这里多说一句。壬辰战争里有很多疑问,“李宁的身份之谜”也是其中一个。史料上记载的李宁,一共有两个,一个是辽东军副总兵李宁,还有一个是大同参将李宁。前者战死居昌,后者参加了西路军的围攻,一直活到战后。
而此时出现在中路军的第三位李宁,也是大同人,职衔也是参将,唯一的区别只是他战死在泗川。这第三人的事迹,只在《两朝平攘录》里有简短记载,其他史书均未提及。不知道是真的在朝鲜战场上同时出现过三个李宁,还是出于某种误记。
李宁一死,不仅挫动了先锋锐气,而且惊动了准备撤退的日军。川上、相良两将一看,明军居然先拿泗川旧城开刀,当即也不敢跑了,就地准备守城。
可是这泗川旧城,已经不是那么好守的了。要知道,日军本来是打算偷偷撤退的,粮草辎重都已经搬出一大半在城边,大片大片地摆在东阳仓和泗川城之间。明军这一来,让撤退变夹生了,跑也不是,守也不是。
到了凌晨时分,董一元大军赶到。川上、相良一看敌人的阵势,面色都一片苍白。这时候一员锦袍金铠的小将站出来,说我愿意带人去把明军阻挡一阵,两位将军快撤。
他带齐人马,跨马出城,对着明军的阵势大叫大嚷。嚷到一半,忽然不喊了。
原来明军中军里有一位名叫方时新的副将,看这个日本偏将实在太聒噪,一箭射去,登时射中咽喉,翻身落马,气绝身亡。
这一下子,明军的士气都旺盛起来。董一元一看军心可用,立刻命令开始突击。游击卢得功率领骑兵冲在最前头,把许多来不及准备的日军踏翻在地,泗川城下立刻大乱。城头的日军急忙举枪反击,乱射一通,卢得功因为冲得太前,被冷枪打中,当即阵亡。
但此时明军的优势已经不可动摇,茅国器已经带着浙兵步兵扑上了城墙。川上、相良所部哪里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反复,城墙即告失守。其余明军一涌而入,守城战变成了巷道战。巷道战又变成了击溃战。
泗川旧城的日军在明军的之下兵败如山倒,这些勇猛的萨摩兵彻底丧失了战意,纷纷扔下辎重,朝着他们唯一的希望——泗川倭城跑去。
明军自然毫不客气地从后面掩杀追击,杀得倭寇哭爹喊娘,一直追到倭城下才被铁炮射回来。
在乱战中,日军一员叫做伽麻可末余九业的大将被斩杀。这个名字出自于朝方史料,已经很难还原成日文名字,从读音分析,应该是川上家的某一个族人。
他算是最倒霉的了,可两位主帅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良丰赖身负重伤,几乎死在半路;川上忠实更惨,他爬进城里的时候,已经不省人事,事后一清点,居然身中三十六箭,快成刺猬了。
.......
一位在日郭国安的后人,前NHK女主播汾阳麻衣 (かわみなみ まい)
小怪
耕夫
龙翔宇
樟林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