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纪念基辛格[七律]
发布于2023-12-01 16:18 点击:364 评论:0 作者:湯安


写上篇资本利益集团与OPENAI公司主张人工智能无害化的董事会的斗争会不会是狼来了一文时不由自主查阅了许多基辛格关心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论述,看得出来基辛格不愧是战略家而且完全是从人类未来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未料查着查着,查到一条突发新闻:美国最著名也是美国最后一位国际战略大师基辛格博士2023年11月29日于康州家中去世。不禁感触良多。许多人知道他是中国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国内外主流媒体对基辛格去世的评价都强调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出于维护国际次序和美国的战略利益(确实如此)而不是中国的利益(确实如此)。然而,这些评价远远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位国际政治大师的高明与贡献,也没有充分评价他对中国人民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基辛格是一位改变国际政治发展方向的人,一位发现中国的巨大潜力并且亲自促进中国对国际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中国加入世贸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国际推手。纪念基辛格不是说他所作所为是为了中国,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出于美国利益,包括维护核武器时代的美国控制下的世界和平。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都是基辛格为中国埋下的楔子至今给美国操纵中国国家安全留有后手,基辛格后来也担忧发展起来的中国会对美国霸权地位产生威胁,并且试图实现通过美苏联手来解除中国对美威胁,只是他的这个主张没有得到美国忙于两党内斗的统治阶层的采纳。客观上,基辛格的贡献是走通了联合中国对付苏联的策略。中国能够走到今天的成功最根本的是中国自己的政党和几代领导者团结国民不懈奋斗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中国保持警惕和一次次敏锐地抓住机遇,实现国运。


不久前已经写过晚年基辛格,并且题诗一首《七律 基辛格》


倜傥人寰始一经,欲将中美付均衡。

白宫已换昔时主,乱世唯余角斗行。

苍皓红尘稀故友,北约楚地少前程。

百年大寿再出访,驴象和龙可太平?



诗中的一经就是指基辛格致力于维护国际均衡反对大国独霸和发动战争,具体说就是他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参与国际力量的平衡,以此制衡美苏两强和在苏联解体后的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角斗行」双指,一个是目前世界的混乱角斗场,再一个则与基辛格非常老道与内行地埋下的不少楔子有关,特别是他是阿以纷争不断这一影响世界和平,石油美元和国际阵营的世纪难题的始作俑者,以及他在亚洲台海和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所埋下的楔子。对此我觉得不必指望基辛格作为犹太人和美国人做出不利于美国和犹太民族的安排,道理正如中国人理应对中华民族有所关心一样。


当时乐观感觉一生反对今天拜登政府挂在嘴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次序关系的基辛格可以在目前磨刀霍霍的美式丛林法则世界留下一条和平路线图,甚至计划等到这位大师一百零一岁大寿时再题一首。没想到世界这样快地永久失去了一代硕果仅存的战略政治家。---- 有传言基辛格是被毫无政治头脑的拜登和内塔尼亚胡气死的,中东问题走向今天又一个僵局确实对这位花费毕生精力斡旋巴以和平的老人冲击巨大。拜登所说他与基辛格的国际政治观点激烈对立多少说明这种冲击的存在。


基辛格一生创造四大维护国际次序的成就,简言之,一是推动缔结美苏核武器协约,二是美越结束战争,三是中美建交,推动中国走上国际舞台,四是通过穿梭外交维持中东和平。本文主要是从中美关系角度分析纪念它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基辛格博士。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最多屠杀最残酷的世纪,相比之前的十九世纪,战争无论从规模和推动战争的势力来讲都是史无前例地巨大,究其根本,战乱不断与美英和二战后北约主张的自由国际秩序(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简称LIO,又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简称RBIO,或基于规则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简称RBO,这是描述自1940年代晚期二战以来,一系列建基于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自由国际主义的,全球性的管治体系性及建制性关系)密不可分。


深受纳粹德国之害的基辛格在二战结束后脱去军服进入哈佛大学研究十九世纪局部战争与二十世纪爆发全面持续和分化世界阵营的战争这样国际战争持续不断问题,在他关于和平,合法性与国际均衡的论文里,基辛格拔云见山地得出国际和平次序不是通过基于规则的国际次序所维护,法律和规则不能阻止战争(基辛格博士论文中的原话是“国际和平最好不是由法律和国际组织的规则来进行,而是依靠分散均衡的权力与军事力量,去克制强势者通过战争谋取利益称霸世界的野心”)。


支持欧美战争机器,主张北约东扩的拜登对基辛格的态度可想而知。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生于德国,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后裔,1938年全家逃避希特勒排犹运动来到美国,1943年二十岁的基辛格加入美国国籍,1969年正式从政,担任过尼克松政府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等职,以及福特政府的国务卿。基辛格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白宫岁月》《动乱年代》《论中国》等二十一部著作。毕生致力于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基辛格在四个月前最后一次出访中国时说道:“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一半时间之外则是在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思考和直接发言干预,如日中天的国际政治声望让他可以不看任何美国总统的脸色直接穿梭于对立阵营解决热点事件,而世界各国政要都会聆听他的讲话。“


在过完百年诞辰之时,他竟不可思议地将自己变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就在上个月,《外交事务》发表了他与格雷厄姆·艾利森合著的最后一篇(关于规范人工智能的)观点文章,他在文中呼吁中美合作以避免人工智能领域出现军备竞赛,并警告称如果不这样做,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纽约时报总结说“基辛格对于许多外交挑战的回答是他自己亲自出场。不止一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被委以约束基辛格的任务”,“在世界各国的首都,几乎没有一扇大门不向他敞开,尽管他一直坚称,他只是应国家元首的邀请才与他们会面,而不是由他自己主动提出”(湯安注:看看四处碰壁至今到不了中国的拜登就知道,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可以享有基辛格这样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尊重)。


基辛格最后一次公开讲话是在距离去世的六周前10月19日举行的艾尔弗雷德·史密斯纪念基金晚宴。此时距离他1974年在同一场晚宴上发表演讲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们需要将远见与策略结合,”他在当晚表示。“我们所面临的外交政策挑战很少能仅凭远见就得到解决。矛盾在于,若要避免永久冲突,大多数问题都必须靠渐进的手段和持续的努力来应对。”


著有《博弈大师》(Master of the Game)一书的奥巴马总统的前中东和平特使马丁·因迪克,在讲述基辛格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时总结说:“基辛格一生的使命是在一个随时可能失控的国际体系中帮助建立和维持秩序”。“这助长了他影响世界各国领导人关系的冲动,这一冲动永不满足,甚至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


以上摘自纽约时报纪念文章《基辛格:在全球权力殿堂里经久不衰的焦点人物》(作者 PETER BAKER 2023年12月1日)


基辛格自称自己的国际政治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1989年风波事件,基辛格在日本《读卖新闻》和西德《星期日世界报》上分别发表文章《天安 门事件是内政问题》和《美国不能放弃中国》,支持中国政府处理六四事件的措施,认为“对北京发生的事不可只用善与恶的观点去看”,“当时的冲突变得无法解决了”,是西方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欧美对中国的制裁围堵和干涉的重要人物。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下的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发起对华围堵和贸易战,95歲的基辛格再度公开強調表示中國崛起是政策和歷史的必然,中美兩國在維持權力平衡上都有審視的必要,不計代價阻止大國間的直接對抗是世界運轉的底線,一個兩大強權對抗的世界不會讓人類得利,只有全世界皆輸的結局。基辛格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在2015年1月3日对在日本《读卖新闻》的公开讲话:“我反对美国对中国建立包围网,也不赞成以中美对抗关系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难能可贵的是基辛格是在中国尚没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起来之前就直接越过高山大海,无视日本印度甚至冷战超级霸权苏联而把一生的政治精力投入到中国。对比同样是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可以看出两位最著名的犹太巨人在对华政治目光上的云泥之别,


让不少中国读者震惊的是,在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眼中中国人只不过是“勤劳、麻木、肮脏、迟钝”的人类社会负担。这里的“勤劳”不是中国人自己定义里的勤劳,而是不停地寻找食物那样的低级生存需要。


他对中国的勤劳是这样轻蔑描述的:“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意识到痛苦。一个像羊群一样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机器而非人类。”对于中国女性,爱因斯坦写道:“我注意到这里男女的差别微乎其微,我不明白中国女性具有何种魅力吸引男性到这个程度,让他们生下这么多后代。”,“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 在忧虑中国人子嗣众多和“繁殖力旺盛”之后,爱因斯坦对世界的担忧不是勤劳战争,而是呈现出某种黄祸思想:“如果其他种族被中国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将是无法言说的凄凉之事。”


虽然爱因斯坦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贬称为“智力低下”和劣等民族,归咎于生物起源。他对日本人倒是印象不差:“日本人不炫耀、正派,总而言之很有吸引力。纯洁的灵魂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个国家值得热爱和钦佩。”  好在他对中国饮食给予了一段赞美:“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其烹调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往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 很明显爱因斯坦不单是因为中国和亚洲人当时的落后而蔑视后者,他纯粹是从生物起源的角度去分析亚洲和中国人低下,这样的种族侮辱和种族歧视发生在一个如此聪明的人身上令人深思。或许后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蔑视可以改变爱因斯坦的错误认识,很可惜并没有看到他留下这类的反思。


从访华插曲也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中国的轻蔑态度。1922年,爱因斯坦准备到东亚讲学,请中国驻德公使转告蔡元培,他希望到日本和中国并且在华讲演半个月。当时在德国访问的北大教授朱家骅,马上写信,劝告爱因斯坦先访问中国再访问日本。爱因斯坦直言不讳地回信说:“..至于优先访问中国还是日本,你们的邀请的确在先,但是日本人毕竟先提出了优越的条件(酬金2000英镑,以及我和太太的居住费),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某种优先的权利。我愉快地希望我们可以达成一个使双方都完全满意的协议,使我能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


北大校长蔡元培马上回电,承诺北大将担负他在北京期间的食宿费用,并且答应每月酬金1000元。爱因斯坦却对酬金并不满意:“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他建议把1000华币改为1000美金,另外负责他从东京至北京、北京至香港的旅费。当时的1000美金不是小数目,可以买3辆豪华福特轿车。这在当时确实是巨额开销,北大财政拮据,蔡元培不得不四处奔波,最后向梁启超求助,才把勉强把爱因斯坦狮子大开口的经费筹集出来。双方正式约定“爱因斯坦将于新年来华,预期将在北京停留并在北大讲学至少两周”并将约定内容正式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向各界名人作为活动的发布消息。可是爱因斯坦在日本讲学之后只到访了上海,一直不提北大讲学之事,游玩上海之后直接返回了美国,并且狡黠地把责任推到北大身上。


从蔡元培的一句压抑的谈话可以看出端倪:“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讲说,竟有多少贡献(吸引力),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不必懊丧,还是大家互相勉励罢”。


以上虽然是时间久远的旧事,但也足以看出基辛格之前西方对于蚂蚁一般的中国人的普遍观点和轻蔑。即使是二战后的美国也并没有对中国有什么好感和认识上的改变,而是与二战法西斯日本德国一道开始了对华封锁围堵和大开舆论机器的仇视宣传,以至于让宋美龄以为可以乘机公开建议美国对上海北京进行核灭性质的打击。可想而知尼克松基辛格访华之前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西方对华态度。


基辛格和尼克松的伟大在于他不仅超越历史早早看出中国的巨龙骨相,而且亲力亲为去帮助这条巨龙腾飞,他不仅积极制定援华政策,游说欧美日整个西方阵营改变对华态度,迅速解除西方对华围堵封锁,一改世界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且深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定律,对正值苏联围堵下的中国默默开启了配合毛泽东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四三方案」前面提升中国现代化工业经济的222条欧美现代工业生产项目计划。维基百科的「四三方案」词条指出“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


对于美国两党甚嚣尘上的制裁围堵中国经济、芯片高科技和人工智能,基辛格专门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公开阻止:"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阻止中国的霸权,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实现了(阻止中国崛起)这一目标,我们仍然需要与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共存。


“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和俄罗斯人对历史的看法有很大不同。从历史上看,俄罗斯领导人一直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一直在抵御来自各方的潜在敌人。因此,他们变得强大后,就把影响力等同于物理上的支配。中国的看法则更为复杂,传统的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起塑造了中国的思想,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尽其最大能力发挥作用,这将产生一种宏伟的行为,并赢得世界其他地区的尊重。...共存依赖于双方,两者在不寻求摧毁对手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每一方都需要把共存放在寻求统治之前。",“考虑到时代的需要,中国与美国找到途径走到一起势所必然。”他坚信不管谁是中美领导人,“这迟早会发生的,不管双方两国的领导人是谁。”


基辛格并且敲打疯狂参与围堵中国的欧盟政客们不要一再犯下俄乌战争这样的大错:“如果欧洲奉行利用中美分歧的政策,那么对抗会变得更加尖锐,危机也会难以调和。我不赞成讨伐中国,我赞成的是达成一种共同的战略共识,这样局势就不会因为不断谋求利益而进一步恶化”。


俄罗斯这个国家天分很高,创造力极强。出过像柴可夫斯基那样的艺术大师、托尔斯泰那样的文学大师、大诗人普希金那样的“俄国文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那样的科学大师、科罗廖夫那样的工程学大师,更不用说诞生过列宁斯大林高尔基等等,远比沉闷的欧盟国家什么瑞典人挪威人那些斯拉夫人的表亲们来的多姿彩,在国际上的成就非常引人骄傲。令人惊讶的是,基辛格在一直积极看待中国的同时,几乎一直都不看好苏联和它的继承者俄国,即使普京成功抵抗住俄乌战争和美欧经济围堵也在去世前坚持预言俄罗斯无足轻重,必将成为一个三流国家。这在许多中国人眼里都觉得难以接受。


不管以色列跳得多么高,中东热点和阿以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美苏关系问题,基辛格跟苏联打交道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少于他所开创的中美关系,基辛格本人也一再被欧美右翼主战派咒骂为跪苏(后来是乌克兰泽连斯基之类眼里的跪俄)国际大师,以及台独民运人士所抱怨的亲中大师。事实显示无论当前的俄乌战争还是以色列哈马斯战争都背离了基辛格的国际平衡准则,都陷入泥淖之中。硬怼基辛格的泽连斯基沦为小丑,被美国新闻媒体讥讽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幻想家,俄罗斯也成为基辛格不看好的注定走入没落的国家。


其中到底有什么理由,基辛格并没有像对待中国或者美国那样专门著述出版,他精确预见了美国发起俄乌战争必然陷入自身的麻烦境地,但对俄罗斯依旧不看好。可见基辛格的格局有多么与众不同。


基辛格当然不仅仅思考国际政治和大国关系,他还像丘吉尔那样长期研究民主体制的内在问题,并且远比丘吉尔目光犀利远大。与喜欢搞颠覆伎俩的人不同,他讥讽美西方热衷的民主演变不过是“一场漫无休止的心理表演”。基辛格公开指出「民主对国家治理而言是一个负担 ——无论是美国国内民主的喧闹,还是我们对其他国家民主化的鼓动,莫不如此」。’如果美国将其对民主管治的偏好作为在其它中国问题上取得进展的主要条件,基辛格的结论是,“势必陷入僵局” ’。(这段引自纽约时报报道的基辛格谈话内容)。


如何总结后基辛格世界如何防止战争和毁灭?2020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和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出版的《后疫情时代,大重构》一书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果以一个词描述当今世界的人类关系,那就是“相互依存”」。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对立的无疑就是北约东扩这样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RBIO),这也是基辛格与拜登政府的主要分歧。基辛格给出了解决这样的理想与现实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建立平衡的国际政治军事势力,不使一方独大去谋取战争利益。基辛格对于世界和平的卓越贡献不言而喻。


最后,中美如何和平相处?不仅中国清楚只有军事战争才能阻止战争,基辛格也已经给出中国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全方位增强中国实力,让美国不敢谋取战争利益。题诗以寄。



年乱世走一遭,廿部传文诲海鳌。

冷战用韬经庙略,大国布阵抚群豪。

访中鉴史功名拓,辩势明时意境高。

莫道山川千万里,机敏破雾展风骚。






转载

亲历者说:基辛格是这样理解中国的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在基辛格身上,一直有很多标签——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深刻影响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战略家

今年7月,刚刚过完自己百岁生日不久的基辛格,再一次选择来华访问。而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访问已经超过了100次

在这位老朋友心目中,他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理解中国是一种文明,并且相信中美两国只有基于相互理解,才能摸索出正确的相处之道

要更加清楚地理解基辛格为何值得纪念,谭主找到了曾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中方翻译、工作人员,以及基辛格的研究者,并和他们聊了聊。

凿穿阵垒的魄力

基辛格最为人熟知的经历,莫过于1971年的秘密访华

谭主找到了钓鱼台国宾馆工作人员刘馥敏,她曾在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接待了他。

这位工作人员向谭主分享了一个细节,第一次来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是美国人;第二次来的时候,在客厅和餐厅中间,已经为他摆上了乒乓球台子;第三次来的时候,大家就和他打起乒乓球来了。

时隔多年基辛格再次访华时,在养源斋举行宴会,这位工作人员又碰上了他,基辛格一下就认出她来,还对她说:“你现在那个乒乓球打得还好吗?”

为什么要“秘密”进行?原因很简单——避开来自美国内部的阻力

在冷战的背景下,他要接触一个制度、文化、各方面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基辛格的职务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作为直接由总统任命的心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一职位的地位在美国政界逐渐凸显,也就直接影响了美国外交部门——国务院的地位。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罗杰斯,又是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自己见过的最强硬的人物之一。

||1970年尼克松总统(左三)、时任国务卿罗杰斯(左二)和基辛格(右一)在华盛顿

||1970年尼克松总统(左三)、时任国务卿罗杰斯(左二)和基辛格(右一)在华盛顿

这背后还牵扯着美国政治更深层次的矛盾。在翻阅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传记后,我们发现,“官僚主义”一词经常出现。基辛格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

国务院的工作程序很容易助长官僚主义的刚愎自用。国务卿每天的工作就是签署一堆堆的电报,对电报中所谈的问题,国务卿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便是他拿定主意,驳回了某一个电报稿,这个电报稿又会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回到他这儿来,其改动之小,只有一个法律学者才能说出其中的差别。

每天被这些电报围绕的国务卿,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解决美国外交上的问题。

基辛格则是从战略性看问题的。他说:

我要把各种事态发展联系起来看,推动或者施压力于某一个地区借以影响另一个地区的事态发展,我要把各种细腻微妙的材料收集起来供制定长远战略之用。

作为一位一生访华过百次、非常了解中国事务的“中国通”,基辛格曾用围棋阐述了中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之处: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而正是出于对华的战略远见,基辛格才刻意绕过了罗杰斯,做出了秘密访华的决定。

||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

||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

这段历史,当下讲起来很容易,但在那个冷战氛围浓郁的年代,基辛格顶着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毅然决然地凿穿阵垒飞渡大洋的魄力,并不是每位政治家都能拥有的。

国内第一部基辛格研究专著的作者龚洪烈告诉谭主,真正杰出的政治家,应该是要引领潮流,而不是被潮流所引领,像基辛格这些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给我们今天的一种宝贵财富是,政治家一定要有超越时空的视野或者视角,而不要被淹没在历史潮流的某一个漩涡当中。

着眼文明的基石

基辛格秘密访华会谈的中方翻译唐闻生告诉谭主一个细节:

1971年,基辛格来华时,就住在钓鱼台。当时室内的布置、绘画工艺品等,营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的居住环境。另外,行程中还专门安排了半天参观故宫的时间,而这些都给基辛格本人留下深刻印象。

应该说,在中美关系领域,基辛格的远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真正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底色

作为一位成长于冷战时期的外交官,基辛格在即将开展与一个国家的外交工作之前,非常重视对该国历史文化传统哲学的了解,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也不例外。

在他《论中国》一书中,“历史”一词出现了234次,有128处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

在开篇,基辛格就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另外,他在一开始写道,“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基辛格开始与中方打起了交道,而随着他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越发深入,一些独到的看法也随之产生,其中的一些甚至让许多中国人都深受启迪。

在反复阅读《孙子兵法》后,基辛格对于中华文化中“势”的理解,可以说已经非常深入,而这也是中西方战略思维之间最大的差异所在。

在中国人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变化运动的趋势,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对抗“势”,不仅事倍功半,到头来的结果也很难完满。

而若是反过来,顺势而为,那么因势利导的结果,最后往往也能花好月圆。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还懂得根据自身立场,“造势”或“破势”,让“天下大势”为自己所用。

而这一点,就被基辛格巧妙地学去了。

按照他的“均势”(The Balance of power )理论,只有快速解冻中美关系,才能减轻美国的负担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尽管基辛格完全是从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才有那么大的动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无论对世界和平还是全球化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正向推动。

在美国提出“对华接触失败论”的今天,同中美建交时相比,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增长250多倍,中国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支撑美国国内约26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7.25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尽管浪花不少,但都无法改变大势。

中美关系,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

当年的基辛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基辛格与美国两党领导人以及尼克松总统坐在白宫内阁会议室

||基辛格与美国两党领导人以及尼克松总统坐在白宫内阁会议室

今天,美国部分反华政客试图说明,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是“吃亏”的一方,以此来否定中美关系,来证明中美关系正常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但实际上,如果当下的美国高层能够认真审视、学习一下当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基辛格会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推动者,正是因为基辛格是从美国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

基辛格自己的经历,本身就能成为驳斥这种论调的最强有力证据。

在《论中国》中,他写道,中方培养的“友谊”不过多在乎个人性质,而是更重视长远的文化、民族或历史的纽带

而今天的美国政客,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基辛格的历史思维了。

展望未来的远见

在基辛格离世后,谭主在朋友圈看到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家曾毅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面向未来,近期中美人工智能高级别交流破冰,若是没有基辛格夏季访华,恐怕也未见得会如此快地到来。

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如此关注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话题,恰恰表明了他身上一直有着展望未来的远见

2015年,基辛格参加一场国际会议时,在议程安排中发现了“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环节,他本不想参加这个环节,但主持人开场的几句话就将他留在了位置上。

据主持人介绍,一个计算机程序将很快向围棋界的国际冠军发起挑战,这令对中国文化很熟悉的基辛格感到十分吃惊。

||基辛格与中方参会嘉宾讨论下围棋之道

||基辛格与中方参会嘉宾讨论下围棋之道

基辛格对计算机程序能掌握这样的规则表示怀疑。就在这场会议几个月后,“阿尔法狗”开始横扫围棋界。

在看到人工智能这样的能力后,基辛格开始频繁参与有关人工智能的论坛、会议,他呼吁中美两个大国要就应对这一挑战进行对话与合作。

但令基辛格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合作,而是打压

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办人工智能的会议,时任美国防长、时任美国能源部长等多位美国政要参加,基辛格,也受邀参会。

||基辛格出席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并发表讲话

||基辛格出席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并发表讲话

这些人先是讨论了人工智能对美国的重要意义,而后话锋一转,开始谈论起中国。

会上,美国政客拿着一本中国出版社为幼儿园小班小朋友们设计的《人工智能实验教材》大谈“中国威胁”,时任美国防长表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无论哪个国家先利用人工智能,都将在战场上拥有决定性的优势,美国必须先做到

就在这场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美国商务部将8家中国企业列入美国贸易管制黑名单,这8家企业,都与人工智能相关。

听到美国政客的这些话,不知道基辛格当时作何感想。

基辛格之所以如此强调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就是因为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人类角色、人类愿望和人类成就的定义都将发生变化。而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合作。

||基辛格曾在一场活动上表示,人工智能将促使人们思考人类的意义

||基辛格曾在一场活动上表示,人工智能将促使人们思考人类的意义

类似的话,基辛格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也提过——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可惜,这位老人没能看到美国交出正确答卷的那一天。

很多人都说,基辛格是“时势造英雄”。美国《时代》杂志就曾提到,基辛格是那个“在对的时间和地方出现的对的人”。

||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但只有这么一个对的人,还远远不够。

对于美国而言,幸运的是,他们有基辛格,有这样一个比一些人看得长远一些,比一些人有勇气、有魄力的政治家。

但如果不能铭记这些,基辛格只会成为一个符号,被美国自己所遗忘。


那时,人们会说,不幸的是,美国只有一个基辛格。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杨明生

九五至尊

飞文染翰

诗赋雅集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 男 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11-15
作品数量:568
空间人气:447431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