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讨论
诗作点评范例(一)
发布于2017-08-27 21:27 点击:1496 评论:0 作者:友谊之花(acacia)

《诗作点评范例》(一)

    点评诗作是为了寻找诗意之美感,交流写作之体会,和大家一起,共同营造爱诗爱文化爱美的快乐的氛围。点评赏析时,着重的主要是关于写作诗法的探讨,诗是要用诗的语言表达美,所以,一般不去给诗做“翻译”,不去用白话来解读诗意,会从写作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寻找更佳的写作方法,大家都是喜欢学习的朋友。既然是学习,当然会喜欢听到不同的参考意见。不论接受与否,至少对自己是个参考,我们需要这种只对文而不对人的文学探讨。

     我们学诗,首先要修的是心境,狭隘的心胸里,能培养出善良美丽的诗意吗?我们不欢迎“伪诗人”,我们尊重并欢迎的是真正的“爱诗人”。不论起点多么低,只要喜爱诗文化,真心学习并享受诗之乐趣,他就是受尊重并被欢迎的人。

一、七律 秋韵  文/花朵开放

秋高气爽谷初黄,大雁南飞过画廊。

塞上牛肥林染色,池中鸭壮藕含香。

门前玉米筑金塔,院里高粱遮赤墙。

红枣满山引客喜,农家小坐曲声扬。


     本律题目是《秋韵》,那么我们就知道,这里写的一定是秋之美感。秋,是个很广义的词,虽然是个时间概念的词,但是,其蕴意早以超出了“季节”的概念。说到秋,我们会联想到秋高气爽,想到秋天的收获,想到那满山的枫叶红如火,想到很多美的意象。秋,还有忧愁伤感的意象,“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常被我们写进诗中的。可欢乐,可忧伤,从诗人的角度去看秋,秋就是诗的季节。但我们怎么把握这种秋之美感呢?

    看这篇《秋韵》,我们品味出作者写作时的快乐心情。展开想象,将视野铺展的很大,很开。写作意图是很好的,也比较有感染力。但是,写作方法上略有欠缺,这种方法上的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了这种美感的“感染力”。通篇读了几遍,感觉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没有把握好。因为将场景铺的太大,意象选取的太复杂,所以,超出了自己的驾御能力。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对我们写诗就很有启发。为什么呢?看到一片枯叶的飘落,为什么就知道天下皆秋了呢?这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而来的结论。开句半玩笑的话,写秋,只要写出一片落叶,就足够了,用得着写的那么面面俱到吗?唐诗宋词的最大魅力是什么?是其美感的含蓄性。本律作品所欠缺的,就是这种含蓄性。作者恨不得把秋天的景色都给写全了,起联写了“谷初黄”“大雁南飞”“画廊”,次联写了“塞上牛肥”“林染色”“鸭壮”“藕含香”,第三联又写了“玉米筑金塔,高粱遮赤墙”。这还嫌不够,在尾联再添上了“红枣满山”。画面够丰富的了,但是,太拥挤了啊。前面所有这些意象加起来,其分量,其实仅仅相当于一片“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已。我说的严重吗?呵呵。近体诗贵在含蓄,写景色时,其实要注意的是,不要写的很“实”很“清晰”,更不要写的面面俱到。多品味“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句话的含义和艺术效果,用最少的笔墨,写出最大的意境来。我前几天评诗时说过,以小写大,才是真味。注重我们选取的意象的象征性,寓意性,以及比拟性。

     其实,写诗时,也不怕多和杂的,但是怕乱。杂而不乱,才是表现的佳境。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要形成“焦点”效应,景物再多,我们也不要散光,我们要聚焦到一点上来。正如一部长篇小说,人物可以上百,但是,起着主脉络作用的就是那么一个或少数几个,突出“焦点”,才或形成层次感,才会以点带面而控制局面,不会乱。一部《水浒传》人物多吧?其实简单一句话就是“宋江起义”。宋江是主藤,是主脉络,其他人,都是藤上的花儿。

       对于这首七律,我们没有具体的一句句分析。重点的是想说一下,写诗就是在创作艺术品,艺术创作是有其共性和通感的,写秋,写秋之韵,其实重点应该表现的是那个“韵”味。秋的景象,用简单的几个代表性的意象就可以描写出来了,秋的景色描写,是为这个“韵”服务的。景象选的太多,写的过于复杂,写的过于具体又无统一的脉络串联,就破坏了这个“韵”味的完整性和流畅感。

      还有一点,就是那就老话“诗言志”,写诗的主要目的是“言志”,景色的铺陈,是为这“志”服务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景色白描,那就只能是个“游记”的性质而不是诗了。一般来讲,景色描写,在前两联有足够的空间去铺写了,从转联(第三联),如果能把自己的感触、想象、意念等一类的思维活动写出来,那么,就等于把诗的“灵魂”给写出来了,也就是写出了“神”。不然,结构涣散而平淡,用辞遣字,再认真再华丽,也是枉然。

二、七律·夜游莲花湖 文 / 荷韵藕香

夜色蒙胧罩客辛,披星把酒弄孤琴。

一湖镜月风磨皱,两岸钟山露洗新。

片片娇花裙上舞,条条墨影水中亲。

顽童借问归家路,搅碎游人寻梦心。


     我们赏析诗作,第一眼先看的还是题目。提纲掣领,题目至少可以帮我们理解诗意的大概。《夜游莲花湖》几个字,至少交代了几个背景元素,1,是夜里,2,是闲游赏玩,3,地点是湖,名字是“莲花湖”。那么下面我们读诗,当然要以这几个元素为背景去理解,去欣赏。下面逐联赏析:


 夜色蒙胧罩客辛,披星把酒弄孤琴--首联


      起句里的“罩客辛”有些不明白。其实细看一下也不是不明白,只是觉得这话写的有点别扭。夜色罩客,也就算了,夜色中客人辛苦,也不是什么错的写法,但是又“罩”又“辛”,就是语病了。也就是说,起句中把“意”给写复杂了。我们说过,一句中只须表达一个“意”就足够了,千万别多意同挤在一句中,非常容易搞成病句的。看下句“披星把酒弄孤琴”主要看什么?是看它和上句是否衔接的流畅而恰当。“夜色”与“披星”其实是同类意象,属于重复描写,可避。

      上句写“客辛”,下句却来了一句“把酒弄孤琴”,“把酒弄孤琴”是什么景致啊?那是一种闲情,何辛之有?我们要注意的是,上下句之间用的是逗号,说明上下句其实合起来是一句的。“一句”之内,句意理当连贯而一致。


 一湖镜月风磨皱,两岸钟山露洗新--颔联


 “一湖镜月”其实表现的是什么?那是天上朗月的倒影。可是,起句写的是夜色朦胧啊,朗月当空,夜色会朦胧吗?或者说,“夜色朦胧”时,会有“一湖镜月”出现吗?“披星”同样也是这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是“星稀月明”,朗月之时,星是很少的,而稀稀拉拉几个星,披起来吗?

     说到这,其实不是较真儿,也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们要讲究的是背景的协调性。写情描景,至少不要写的很矛盾。下句“两岸钟山露洗新”同样是这问题,写这句,写的高兴就不管前面写了什么,缺乏统一的谋划和布局。题目是“夜游莲花湖”啊,不是游长江,怎么来的“两岸”呢?“两岸钟山”……“钟山”是个专有的地名啊!“露洗新”是写山色吗?夜色朦胧时,怎么能看的到“露洗新”呢?

    其实我们说这些,都是从正常的常识去理解。我们写诗可以夸张,可以想象,也可以去跳跃。但是,一切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去表现。可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可以“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写诗不是单纯的码字,不可以想起什么字了就去码上什么字。至少,我们要把话说明白了,说话时,要前后不矛盾。


 片片娇花裙上舞,条条墨影水中亲--颈联


 从前面两联看,夜游,分明是乘船而游了。那么,这“片片娇花”从何而来呢?至少这“花”来的比较突兀了。“片片娇花裙上舞”写的有点怪异了,呵。下句“条条墨影水中亲”也比较含糊(而不是含蓄),这“墨影”是指啥呢?人影?船影?鱼影?……还“水中亲”,莫非是指水中鱼?如果是指鱼,那就更不合理了。晴天白日时,尚且很难看到湖中的鱼如何亲,夜色朦胧中,如何分辨的清啊?这一联,写的有点想当然了。


 顽童借问归家路,搅碎游人寻梦心--尾联


 这顽童是哪来的?路遇的?诗作的主人翁是在游船上,不可能偶遇。是自己带来的孩子?如果自己带来的顽童,想回家还需要“借问”吗?顽童是作者自己?更不可能,因为这与“片片娇花裙上舞”又矛盾了。下句“搅碎游人寻梦心”就不多看了。诗读到这儿,几乎被我全盘否定了,呵。其实,不是我抠的过细,我只是按句的意思理解一下,按全篇的布局前后联系一下。也不是作者的写作基础不好,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其实,就是过于拘泥于格律和句子本身了,而没注意到诗其实是一个整体,诗的每一句之间都是应该互相有联系的,每一联每一句都要对诗意有其独到的作用。我在前天讲了诗之谋篇,强调的就是这个。

三、五律.平湖唱晚  文/秋天

日没夕阳晚,红沉湖水边。

烟轻笼柳岸,风缓起微涟。

紫燕依沙渚,青蛙唱藕莲。

琵琶渐远绝,牧笛送蓬船。


    这是一首五律作品。相对于七律而言,五律字少,所以在字句上要求更精练一些。五律字少,所以音律上的节奏感可能更强一些。还是因为字少,所以,意象的选取更要合理而精确,炼字上要求更严。近体诗,字数越少,难度越大,最基本的,是七律,最高难度的,是五绝,那么,我们就“从严”来赏析一下这篇五律吧。


 起联---日没夕阳晚,红沉湖水边。


     起联写景色,为诗意铺垫背景。起意不错。但是在遣词造句上,就比较粗糙了。“日没”,没,沉没,其实就是指着日西坠。“夕阳”呢?也是这个意思啊!,“晚”字也自不必说了,那么,这起句,是不是就写的有点浪费了?下句“红沉湖水边”,“红沉”是什么?其实也是指着夕阳的,这里的红,就是夕阳之色。这样看,这“红沉”和“日没”有什么区别呢?起联十个字,七个字是一个意思---夕阳,虽然称呼不一样,但是写来写去还是它,“意”上重复了,这是不是很浪费啊?前面说了,五律字少,我们浪费不起的。


 颔联---烟轻笼柳岸,风缓起微涟。


     这联写的还不错,一个“烟轻”一个“风缓”搭配的比较协调。颔联为承,为接。所以,对起句的“湖水边”也是一种延伸的描写。起承二联总的看是比较平缓的。其实,这种平淡的描写,应该下的工夫是在“炼”字上。意上平缓,但是用炼字提神,可以照样写出精神所在。比如“烟轻笼柳岸”中的“笼”字,还有下句“风缓起微涟”中的“起”字。把这两个字如果用心,可以再提炼一下,让它“动”起来。怎么“炼”就要看个人的思路了,展开一下想象,多在修辞上下点工夫,比喻,借代,比拟而手法都可以用上,重在思路上的开阔。


我试举个例,只是做思路参考,不为改诗:

烟轻(撩)柳岸,风缓(惹)微涟。“撩”和“惹”取代了“笼”和“起”,至少在意图上可以制造一点人为的因素进去。


 颈联---紫燕依沙渚,青蛙唱藕莲


   看到这联,感觉到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写作功力。前三联虽然都是在写景色,但是景色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起联写的是一个概貌,次联表现的是一个静态,而本转联,则使画面动了起来。在景色描写的处理上,不是在同一层次上原地打转,而是有所设计的。这点设计的意识上,非常好。

      五律的体裁,它的“转”常常不是在第三联上的,虽然正规的章法还是第三联为“转”,但是,五律因为字上,更侧重于音律上的表现,所以,其转和结往往都落实在尾联之处。但是 ,这时景色的描写铺垫,就必须要分出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联这里还是比较规矩的。但提醒的是,还是须要对炼字加以足够的重视。这里的“依”过于平,“唱”也有点俗了,感觉只是注意对仗的需要了。把“依”和“唱”再换换,打破寻常的思路,给它点想象。

     我们这里还是提供点参考建议,目的仅仅是提供思路---紫燕(凌)沙渚,青蛙(挂)藕莲。还有一点,就是颈联和颔联的句式上最好也能错开些,比如,颔联的动词都在第三字上,在颈联是否考虑不再放在第三字上,例如放在第四或第五字上,这样,这两联吟咏起来,至少也会有些变化的感觉。强调这种变化,是因为,颈联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章法去“转”,那么,为了免于单调,在音律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尾联---琵琶渐远绝,牧笛送蓬船


     前几联看,中二联虽然略显平淡,但还是不错的。起联和尾联,则稍逊色了一些。起联是因为有了“犯复”所以不很好。这个尾联呢?是意象选取有些乱了。“琵琶渐远绝”之“琵琶”来的有些突兀,下句的“牧笛”在意象上与“琵琶”又构成了冲突。二者虽然都是乐器,但是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琵琶”为雅器,“牧笛”乃村声,二者所以代表的意象和味道也是不一样的。二者同时出现,其实是很难协调的。再加上第三联的一个“蛙唱”,这里的“声音”显得杂乱了.还有,除了尾联本联意象的冲体之外,从“意”上看,尾联之“意”在前三联里没有任何铺垫和伏笔,所以,“琵琶”和“蓬船”都出现的过于突兀。这样,诗脉在此实际上是断裂开了。

四、题图七律

齐鲁情怀寄此中,云蒸瀑练绕江东。

青山隐隐心神醉,碧水悠悠魂梦通。

俗爱今生天外远,尘缘隔世眼前空。

人间多少风花事,尽付无声夕照红。


     这篇律,写的挺有“气势”,场面意境都比较“大”,可以感觉到,诗之立意时,诗人的思路就比较奔涌,写的是一种漫想漫感和漫叹。虚写的成分比较多,实写的成分比较少。我们具体的来赏析一下。


 齐鲁情怀寄此中,云蒸瀑练绕江东---起联


    本律无题,但是,起句其实就点了题了,写的是什么?是一种“情怀”,所以,后面大体的诗意必然是围绕着“情怀”来写的。这样以兴叹而起的起篇方法,我们称之为“兴叹起”或“颂扬起”。这样,诗中所写的景物意象,其实都是虚写的。在起联这里,以“云蒸瀑练绕江东”象征性地写的是一种思绪的奔流。上句点题,下句其实就是借喻。借的不很准确,但是意思基本到位了。起联就不多说了。


 青山隐隐心神醉,碧水悠悠魂梦通---承联


     看到这联,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唱的那个《红豆词》---“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里是借用了,但是没有化开。熟句熟词典故等,可以借,但是要化之无痕方为佳境。“青山隐隐”给人什么感觉呢?其实,这词更多的是一种惆怅,“隐隐”虽然形容的是貌,但是它常喻意的是一种沉闷而低调的情绪。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就很难“心神醉”起来。下句“碧水悠悠魂梦通”,“碧水悠悠”可以接上一联的“江东”,“魂梦通”却过于虚化了。“魂梦通”这几个字其实是没意义的,属于凑字。


 俗爱今生天外远,尘缘隔世眼前空。

人间多少风花事,尽付无声夕照红。


    把这两联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联在“意”上区别不大。这两联纯是“写意”,写感写叹,写“看破”。是对起句之“情怀”的一种诠释。如果定位在“看破”的角度上,那这还算是一种“情怀”吗?在立意上,有些消极了。回看前两联,其实也是在写意。那么四联也就都是在写“意”了。从诗的章法角度看,其实就是无章法可言了。我们寻常说的是“情景交融”,我们寻常还说的是“红花配绿叶”,说这些是啥意思呢?其实,这就是章法的意义所在。

     “意”,一般是在诗中处于高潮表现处。我们写诗的每一句,都是为了表现这个“意”,所以,我们常去写景,以便触景生情。我们常去先言它物,而后再转到“意”上来,为的是什么,是对“意”的衬托 。对比、衬托、等等修辞手段,

就是为了托起这个“意”。如果四联都是“意”了,那么,谁托谁呢?都是老大,都是红花,谁也不去衬托谁。那么,老大就贬值了,那么,诗中虚的过多,这诗就无意可言了。本律,句子写的都不错,就是在意的层次上没有拉开,表现力就打了折扣。

      以上诗作都是来源于学诗的学员,本文点评是为了提高诗作水平,没有贬低之意,阅读者也不要对号入座,以至误解本文的宗旨,点评中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飞文染翰

枫叶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友谊之花 男 6岁
诗坛版主
注册日期:2017-05-02
最近登录:2023-08-20
作品数量:498
空间人气:325552
粉丝人数:22
关注的人:19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