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讨论
诗作点评范例(五)
发布于2017-09-25 08:19 点击:1535 评论:0 作者:友谊之花

   今天继续点评网上的诗作,同以往一样,只论诗作技法,不谈具体的作者,故删去作者,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见谅! 

一、七律·潺潺  


翻新蓑草弄纷纭,曲岸喧嚣柳接云。

剪剪轻风捎绿信,沈沈小雨惹红裙。
 桃花一朵三江秀,犁曲千支五岭勤。
直把春心藏眷梦,裁开锦色嗅兰焚。  

      看诗总是要按顺序看,那还是从第一联看起吧。“翻新蓑草弄纷纭,曲岸喧嚣柳接云”---这里先注意到的是“蓑草”二字,偵察了一下,“蓑草”其实只是一种方言。它就是龙须草。也叫蓑衣草。只是一个草种而已,那“蓑草”在这里指什么呢?起句写到“蓑草”想来可能是误笔,写春之景象,“蓑草纷纭”其实是过于随手而写了。分开看,“蓑”也仅是指草衣而已。下句的造境也略嫌不畅,说杨树或说松柏“接云”,是可取的,但“柳”的意象是很难“接云”的。前面铺垫的是曲岸,所以柳也很难借地势而“接云”。在下句中,如果将“柳”换为“水”也许好些,如“曲岸喧嚣水接云”,曲岸蜿蜒远去,直接远方云际。起聯寫景,鋪墊的不夠平穩,關鍵在於用詞上弱了些。开篇便在这里推敲词句,是因为每个词字都是构成近体诗最基本的要素。字无美丑之分,用对地方就是美,用的不恰当就是丑。近体诗工典含蓄之美,就是取决于字与字间的组合艺术。   再看“剪剪轻风捎绿信,沈沈小雨惹红裙”這聯,“剪剪轻风”還不錯,自然妥帖,“沈沈小雨”,“沈”字通“沉”字,那就是沉沉小雨了。風捎綠信自然,雨惹紅裙,“惹”字未免牽强了。这联基本上承接了起联的春意,还是比较稳妥的。叠字的使用再精细些就更好了。作者感觉景色描写意犹未尽,在第三联继续铺展开了“桃花一朵三江秀,犁曲千支五岭勤”,这一联有了浪漫的味道,“桃花一朵”便香透三江,分明是一种浪漫的想象。“犁曲千支”也使诗的境界忽然开阔起来。“犁”配以“勤”挺得当的,“桃花”和“秀”的搭配就差了些。个人感觉,桃花的意象比较疏狂,香艳惹人才是她的特点,所以不妨以再艳丽些的字来形容她。诗意流到第三联,境界开了蕴意饱满了,构思的还不错。“桃花”与“犁曲”遥相呼应,几个数字的运用也比较用心。但数字因为用的比较多,感觉效果不很好。个人建议把前面的“一”和“千”换掉,换上虚字,可以让这一联更灵动起来。不然一三五千的,看着对着很工整,却有弄巧成拙的嫌疑。    "直把春心藏眷梦,裁开锦色嗅兰焚”这联诗思不错,结的很到位。“藏眷梦”呼应了颔联,而“锦色”又扣合了前面所描述的春之景色,同时,将一怀春思尽情抒发。这联需要注意的还是炼字。“嗅兰焚”,其意象取的不美,“嗅”字可炼。尾联的一个“兰”字,来的也有些突兀了,春色可以描写的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但一定要谐调有致,互相照应。前面有了个“桃花”的存在,这里的“兰”就没了铺垫的基础和表现的空间了。“嗅”和“焚”的搭配使用有失雅致,浪费了前面“裁开锦色”这么美妙的动作描写。 

  二、七律·落花微雨  

阵阵春雷深苑闻,重帘轻卷向东君。
一笼烟雨湿香软,满目诗情耕笔勤。
 留醉乘时花正艳,感怀向晚目微醺。
花开莫叹花还落,心境还需心细耘。  
  
    看起联,这不是起联,这是起雷了。春天来了的信号就是那阵阵春雷--“阵阵春雷深苑闻,重帘轻卷向东君”,“深苑”用的别具用心,是衬托春雷的震撼力的。起的震撼却不突兀,“深苑”的描写柔化了雷之惊耸的感觉,使春的意象自然地含蓄在这惊蛰的悸动之中了。下句的“重帘轻卷”契合了上句的“深苑”之意象,不错。起联构思巧妙得体,颇为欣赏。微感不足的是“向东君”这几个字。前面已经写了“春”了,“雷”声也说明了惊蛰的节气,那么何必再去重复“东君”呢?“东君”者,春之形象也,这里写上他,有累赘重复的嫌疑。近体诗之美主要体现在精练而含蓄美的上面,所以,这类的描写还是不够精致。没重字,却重义,也要避开!“东君”换成其他意象,可使起联品味起来更加饱满而舒适。    俗话讲“雷在雨前面”,雷声过后,淋来一幕春雨,当是最自然而贴切的景观了。颔联的“一笼烟雨”来的正是时候!“一笼烟雨湿香软,满目诗情耕笔勤”承接的好,诗思流畅而下,自然带来美感。这一联,接的好,却没有铺展好。“湿香软”有些不太贴切了,或者说有些含糊其辞了,至少词性上的搭配就不好。“香”“软”皆是形容词,前面缀以“湿”(动词)字,语法不合。若是将其名词化,又隔了。本联的对句是“满目诗情耕笔勤”,这样的写法有些笨拙了。“满目诗情”不自然,“耕笔勤”嫌生硬。颔联写的不如上联,遣词造句有堆砌的痕迹,需要理顺。   看到颈联,感觉遣词上还嫌生涩,但是意象的构思还是不错的。“留醉乘时花正艳,感怀向晚目微醺”写到了“醉”写到了“怀”,都是“意”的范畴,是作者有意识的一转。这一联写的还是不错的,意的提升也是自然转升,使得诗体结构变得工稳起来。着重在这里强调的还是炼字。“留醉乘时”与“感怀向晚”都比较生硬,与后面的描写不能很好的契合,需要调整。这里的“花”字应该换掉!因为在后面的结联里出现了两个“花”字重出,这里就实在不必要用这个字了,甚至,相类同意象的字都不要用。更何况“花正艳”也写得俗气,可以换为其他意象来表现。   “花开莫叹花还落,心境还需心细耘”是这篇作品的结尾了。首先注意到作者采用了“重出字”的炼字法,这种上下句皆“重出”的写法最好用在中二联处,如果在首尾两联使用,则容易使得诗意要么刻板了,要么轻浮了,效果一般不很好。喜欢重出字,首尾联处最好是句内重出。比如义山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比如苏頲写的“东望望春春可怜”。重出字的写法不同于叠字的写法,作者可以留心一下。再看一下这尾联采用了对仗的形式,使得本律采用了后三联皆对仗的写法,这在近体诗中是不常用的写法。这样的对仗形式属于变例,但一般不推荐使用。因为从结构上讲,尾联多到让诗意回旋发散的作用,舒缓转联的意志高潮,所以不适合在形式上过于工典。对仗的使用,无异使得形式是刻板了起来,客观上就拘谨了诗意的发散。尤其作者还使用了双“重出字”的造句写法,更加重了这种刻板的印像。如果喜欢采用尾联(最后两句)对仗,推荐使用流水对,这样也避免了上述的一些缺憾。在这里,推荐一首杜甫的诗,他也采用了首联不对仗,其余三联皆对仗的做法,但他的尾联就是用流水对写的,自然而不刻板。我们一起来学习并借鉴一下他的写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七律·风儿  

风迷烟柳笛声殷,梅杏揽香各缤纷。
几处春歌莺剪序,一波秋水月当裙。
 幽幽花事三分醉,脉脉诗音万缕焚。
碾碎愁肠研梦醉,青衣舞袖戏流云。     

    整体看,这篇律写的比较流畅自然,诗意表达的幽婉韵雅,清新耐读,看着不错。从“风迷烟柳笛声殷”起句,就描绘了一幅美奂美仑的图景,风烟迷蒙,笛声殷切,诗意的朦胧美感就此铺展。“梅杏揽香各缤纷”对应的也很好,素常来说,“梅杏”混写本不易出彩,但是一个“缤纷”就把这各哦化解了,处理得相当的好。起联贴题,春之景色隐然成形,可以看出,起句时作者就找到感觉了。     直接看向下一联“几处春歌莺剪序,一波秋水月当裙”,续写春色,舒展诗意的背景铺垫。整体气氛不错,但是用词上略嫌随手了,所以,初看过的去,细敲有问题。写春的题材,我们不会呆板的要求只能写春而不能去写其他季节的字样,但是,即使写上秋冬夏,也是要为春之主题服务的,扣紧主题,是要落实到每一句每一字上的。当然,我是要说到下句这个“秋”字了。其实,在我看来上下句的“春”字和“秋”字都不必写上。题目是春,不犯题字当为含蓄,况且,春天之歌,不一定非要写上“春歌”二字是吧?至于下句的“秋”字,虽然“秋水”不一定完全是秋的象征,但是,秋字毕竟干扰了主题的表现。后面的“莺剪序”“月当裙”的作用只是花哨装饰,不贴切,属于强凑的的意象描写。这里的领字“几处”“一波”也要考虑一下。关于这一点,我要结合下一联来说。在颔联看到“几处”“一波”这样的“数”字领,在颈联,又有“三分”“万缕”这样的数字对,感觉单调了些。虽然作者已经将其刻意错落开了位置,但建议写作时也要尽量避免。这一联里使用了叠字,我个人的感觉,将叠字的用法用在后面取代“三分”“万缕”更好些,这样,既避免数字上的单调重复的嫌疑,又可贴切地形容“醉”和“焚”。或者,本联不用叠字,而将颔联的领字换用叠字,这样,本联的下句“万缕焚”就可以改成“一缕焚”了,这样也不错。    上面这样的推敲,是从句式以及炼字的角度来看的。但是,这里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如何将转联提升的更精神一些。诗法上的说法是,转,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以这样的理念去看待转句(联),就会觉的转的不够精神。一是“幽幽”“脉脉”这样的词,不仅在诗意上,上下句没有错落开(诗意的错落有致,也是精神突兀表现的一种),而且显得沉闷单调,这也是我前面推敲这叠字和数字使用法的目的所在,就是希望在转联上,能写的更精神一些。另外,结合前面的推敲,“诗音万缕焚”就不如“诗音一缕焚”,“万缕”过于暴烈了,“一缕”(或者半缕)则可使之平缓了许多,虽然同是在“焚”,味道却大不相同。    碾碎愁肠研梦醉,青衣舞袖戏流云---这是我们这篇律的尾联了。一眼看去,肯定看到的是这个“醉”字,前面的转联有个“三分醉”,这里呢,又来个“研梦醉”,不用我多说,肯定是写完了没有认真回望一眼。尾联的写作,分明是草草的收兵了。诗须推敲,你乱对付它,它就乱对付你。你要认真去修饰它,它就为你添彩。“碾碎愁肠研梦醉”这样的句子不仅形容不当,而且不美。做诗就是为了体现一种美,即使是写凄写愁写郁闷,也要写出诗之美感来。美感的基础,就是要句子的贴切自然,而且端雅清新,可庄,可婉,可兴,可叹。“青衣舞袖戏流云”这样的写法比较浪漫,就句本身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上下句联系起来看,就乏善可陈了。总的来看,开篇不错,中二联可细敲,结尾略嫌草率。  
 
四、七律·宝少  

清风一夜喜芳裙,幽静林园馥郁芬。
玉指琼丝牵紫鹞,香腮酒靥笑青雯。 
溪边照影羞杨柳,湖上观光醉水芸。
不意仰眸瞧燕过,方知时已近春分。     

    逐联看一下。“清风一夜喜芳裙,幽静林园馥郁芬”,在这联里先注意到“馥郁芬”这几个字,“馥郁”是什么意思?它容香气浓厚,指浓烈的香气而言的。芬呢?也是指花草的香气。这样堆砌的使用,对诗意的表现不太好。前面“幽静林园”写的很雅静,但是被这香气重叠的很闹,写作效果大打折扣。回看前一句“清风一夜喜芳裙”,也是这后三字初一看有点不自然。“喜芳裙”是什么意思呢?谁的裙?什么裙?其实,作者在起联里制造了一个悬念。反复看了二篇,才发现,这是在描述一个美女的早晨。一个“喜”字表明了这是以第一人称来描述的。(说实在的,因为视角的不同,差点误判了这篇作品,幸好砖头及时收了回来)   玉指琼丝牵紫鹞,香腮酒靥笑青雯。  溪边照影羞杨柳,湖上观光醉水芸。     中二联我们联系起来一起看,看到了什么?透过“玉指、香腮、酒靥、羞、观光”这样一些意象,分明看到了一个美女的形象。通过这些,我们又理解了起联的“喜芳裙”“馥郁芬”的意思,那也是有关美女的。裙是美眉裙,香为女人香。但是前面对“馥郁芬”的评价依然有效,这样的堆砌确实没必要。在中二联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这位美女,并通过美女的举止以及她的环境,来体现春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用心的,也是巧妙的。美丽的少女,本身就是春的象征,而透过环绕她的环境氛围,又是一派春天的景色,这使得诗意显得妙趣横生,富于想象。对主题的吻合也更加融洽。对于这种巧妙的构思,非常的欣赏。构思巧,谋篇就要为立意和构思服务了,中二联都用来对其景与人的描述,写出人与自然的互动,也就很自然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颔颈两联的描写要错开,形成一种递进的或者是变幻的诗情描写。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做的还不够精细,意象的选取以及在动作的描写上,力求更加自然,并体现出一个节奏感(诗之节奏)来,会更好。这里,建议其中一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可以避免平行铺陈的刻板,而句式的变化,又可增加“画面”的流动感。     不意仰眸瞧燕过,方知时已近春分。---这个结,设计的很不错。“转结”俱乐在,扣回主题。在最后点出了春的主题,也很有趣。全篇看来,构思的好,布局大体也合理,是个好作品。需要注意的是物象的合理安排以及炼字上的精细化。比如,前面提到一个“紫鹞”,后面又来一个“燕”,就显得杂乱了。诗就是画,写诗就应该看做是绘画。东西堆砌的杂乱,画面就不美了。还比如,前面写的是“林园”,后面又跑到“湖上”来了,其间呢,又出现了“溪边”,这样多的场景来回跑,不把美女累死啊?好的立意以及巧妙的构思,是需要好的表现手段来实现的。不然,肯定达不到完美的效果,有时甚至达到相反的效果而闹笑话。作者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努力。

五、夕香如故  

我欲赊来五彩云,青山紫陌卷香薰。
流年冷梦难邀雁,旧岁闲愁待问君。 
雨后桃枝花渐吐,池中兰棹藻初分。
春心初动何家女,燕语呢喃也觉欣。 

    先借这机会絮叨几句。评了这么多的作品,感觉到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对近体诗结构的认识,二是多数人的炼字功夫还是不到家。名词都知道,但其实际的运用之法,很多人并不清楚。都知道近体诗的章法是简单的四个字“起承转合”,但是对这四个字的认识却深浅不一。有的人把它看做死板的框架,有的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有意打乱它,最多的情况,是根本就不理解它。我在论诗时常说到一句话,是“对于诗词写作而言,甚至延伸在写作之外,‘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所以,这次的作业点评,也着重在这两个角度赏析。    回到这篇作品上来,我读了几遍,首先感觉到这篇律的结构有些问题。句子写的都还比较流畅,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薄,可见一斑。但是谋篇的角度上看,显得散乱了。试着将其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开,我们看到  :
 
我欲赊来五彩云,青山紫陌卷香薰。  
流年冷梦难邀雁,旧岁闲愁待问君。  

这已然可以独立成篇。我们再看后面的:  
 
雨后桃枝花渐吐,池中兰棹藻初分。  
春心初动何家女,燕语呢喃也觉欣。  

    这也可以独立成为一篇诗意完整的诗文。而且这前后被我分开的两部分(其实是作者自己给割裂开的),没有必然的联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作者没有运用诗词写作的一般规律,对章法的违背,必然使诗作产生了错位和离散。我在这里对在首律诗再重新组合一下,不考虑格律的情况下,再看看效果:  
我欲赊来五彩云,青山紫陌卷香薰。 
雨后桃枝花渐吐,池中兰棹藻初分。 
流年冷梦难邀雁,旧岁闲愁待问君。 
春心初动何家女,燕语呢喃也觉欣。    
    句子还是原来的句子,我一字都没变动。但这样看上去,是不是觉得自然而通顺一些?至少,这诗具有了完整的感觉,这是一篇诗,而不是两首诗的堆放。我这样来回分割并打散了重新组合的用意,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诗歌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章法,对于我们的诗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篇作品,我不想对具体的遣词造句多加推敲,因为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输于我,对于韵字的运用相当的好,贴切,自然。几个韵脚字都没什么大问题。重要的是对于结构上过于散乱了。结构不稳,便失去了根本。最后就是诗意问题,此诗要表达什么呢?诗的发表是给他人看的,此诗没有题序,使人难以理解和欣赏,故补充一个题序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的建议,仅供参考。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广泛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友谊之花 男 6岁
诗坛版主
注册日期:2017-05-02
最近登录:2023-08-20
作品数量:498
空间人气:325552
粉丝人数:22
关注的人:19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