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资料
-
资料
- 网名:远山之呼唤
- 性别: 男
- 年龄:60岁
- 居住:大陆 省市
介绍- 巴山科普简讯 二零一六年第九期 四川省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 主办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五日 ———————————★—————————— 身影人物 榜样力量 【本会讯】八月十三日20-22点,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胤道接受了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案例《身影》栏目的在线访谈。这次访谈是团中央《身影》栏目对我市科技人员的首次采访。访谈内容全程如下。 第442期榜样人物在线访谈《身影》节目 科技之梦伴终身,硕果累累写真意 ——访最高国家科技进步奖《金桥奖》获得者向胤道 主 持:刘占强 嘉 宾:向胤道 编 审:闫 玲 时 间:2016年8月13日晚20:00-22:00 地 址: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案例《身影》访谈 群(QQ:108634701) 同步转播: 转播主持人: 李云贞 何青蓝 唱荣鑫 薛志鹏 韩清云 中国榜样作家群(QQ:179082065) 新作家交流群(QQ:369930558) 微信公众平台:《身影》榜样在线访谈群、神州艺术鉴赏圈 【嘉宾简介】 向胤道(又名向道应,笔名向一),男,1949年10月生,四川达县人,研究员,四川大学党政管理专业毕业。供职于达州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和中国国际行业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曾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研究奖20余项,最高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金桥奖》(二等奖)、全国“九五”科技成果一等奖及“达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被达州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政府津贴。2004年获胡锦涛总书记题词的“中国百名行业创新人物金像奖”;2006年被世界华人协会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业精英“共和国之星”获“21世纪前十年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家”(2010年);获“百名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人物” 荣誉称号(2012),与彭丽媛一同入编《文化人物特刊》(文化部、中国文化学会)等。 先后入选《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中国优秀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当代中国作家名录》《共和国杰出国学专家名录》《盛世中华-中华精英篇》《百名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人物》《中国艺术百年》等十余部辞典。 主持人:身影人物,榜样力量。这里是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案例《身影》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刘占强,很高兴邀请到最高科技进步奖《金桥奖》获得者向胤道,有请! 向胤道:很高兴来《身影》访谈,谢谢给我这个机会给广大年轻朋友分享我的科技人生。 主持人:您在1996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金桥奖》,这是一项怎样的奖项?您给我们分享这项科技成果好吗? 向胤道:主持人好!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抓住了这次访谈的要领。回答这个问题,先从我小时候的梦开始。我们自读书开始写作文最多的就是我的理想,从小学到高中写了很多理想,我的呢?不外乎两个,一是当科学家,二是当作家。 工作几十年到退休,这两个理想都没实现,但都挂了边。作家没当成但业余好爱一直没变,从上世纪60年代发表作品到现在大慨有几百万字吧,出了几本像样的书,获得了一些奖励,成了一个真正的写作爱好者,直到现在还是初心不变。 关于获得《金桥奖》,我认为这是与我的一心想当科学家的理想有关。文革中断了学习,下乡就经常捣鼓一些科技方面的事,比如搞菌肥、土农药;到县工业局又专门抽出来到全县的厂矿宣传“优选法”“统筹法”,促成了上千项成果;调到地区科委又在技术市场办和成果科,天天与成果到交道,后来又挂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科技培训中心”主任、“果木良种基地”董事长的职务。 职责所在,就开始进行一些研究,研究出了成果,单位就鼓励向上申报,于是有些就得了奖。同时牵线搭桥促成了不少企业成果的成功,于是1995年获得了省科委颁发的四川省技术市场《金桥奖》,这是省科技进步奖的其中一个奖;第二年省科委直接推荐,将我的成果与事迹报到国家科委,于是就获得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奖的《金桥奖》。这个奖肯定我个人的成果也包括个人为技术市场所做的贡献。 主持人:童年是铸就美梦的天堂,您的科学家梦想一直伴随着您成长,谈一谈您的童年,您的家庭对您的影响? 向胤道: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我与共和国同岁,1949年10月出生,感谢我的父母给我选了这么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月。一生下来就接触的新中国、新事物、新思想。刚解放不久,全国建设热火朝天,从懂事时起就很想学很多本事为祖国做贡献。 这些想法与三方面的因素分不开。一是受当县人民代表的母亲和当工商联负责人父亲的影响,他们经常开会回到家就讲科学兴国的故事,讲一些科学家冒着帝国主义的阻力回到中国的故事,特别是母亲的会议文件我都喜欢翻看,每次里面都有很多鼓舞人心的励志的科学事迹,这样,当科学家成了我的第一个梦想。 二是读高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个年轻美丽的师范毕业的女老师,她很喜欢我,常常给我们讲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就更加固了我当科学家的愿望。三是我们家当时在很繁华的州河重镇上开了一座茶馆,每天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打尖歇脚,其中不乏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讲了很多科学家、专家的故事。 这三个因素的耳濡目染,使我当科学家的梦想牢不可破。我们这一代人都充满报国热情的理想,却被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冲得七零八落、大多失之交臂。即使这样,我阴差阳错还是一次又一次与赛先生结缘,也算不幸中的幸运。虽然文革打破了这一梦想,却促成了我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向着这方面发展,研究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成果。 主持人:您是和共和国同龄人,经历丰富人生之路,文革 上山下乡,当工人,教师都给您以后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您是怎样机遇接触科技的? 向胤道:各位朋友好!虽然文革打破了我当科学家的梦想,现在都感到非常遗憾,有些人说青春无悔,那是假话,文革毁了你十多年最美好的年华,你说悔不悔?不管怎样说我是很悔的,不然我们这一代人还会给共和国做出更多的贡献。理想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所以下乡后,总是想找机会在这方面一显身手。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了天大的阻碍,也不要灰心,只要你努力,总会有回报。我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说机会、找机会,机会就来了。第一次真正结触赛先生,是在下乡后的1971年春天。下乡的第二年,上面通知要大搞菌肥。于是我插队那个大队(全县唯一的‘大寨大队’,二级核算,穷得要命,一个劳动日才八分钱。)把我选为“实验小组”成员,由一个高小生的民兵连长任组长,我和另外几个回乡知青为组员。 我们先到区上参加了几天的培训,回来后把发下来的书认真读了几遍,就开始扎裤挽袖干了起来。到这时候才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开始几次,生出的“5406”“920”等酶菌稀稀落落,一直找不出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的不足。我回家找了一大堆有关书籍,又到新华书店买回一些资料。几天几夜的熬更受夜,终于找出原因:一是原料消毒不当,二是接种时方法不对等。大家研究后,按照新拟出的方法干了起来,终于培育出了又厚又白的菌丝,再经几次的改进实验,终于可以成批生产了。 当消息传出后,公社立即组积了其它大队的实验小组前来参观取经;区上也派出了工作组来捡查验收;我们的因地制宜生产菌肥方法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我开始在下乡的当地农民中小有名气。 后来公社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又抽出来到宣传队搞写作,因为那些宣传队员几本都是初中生下的乡,我是一个唯一的老三届高中生,写歌词、快板、小品等就落在我的身上。谁知这个偏远山区的传队的节目一炮而红,参加全区文艺汇演,得了好几个大奖,公社领导高兴得酒都多喝了几杯,直夸小向写的好! 由于以上原因,大队、公社推荐我1972年就当上了民办教师,去教他们的子女。在那个四壁透风的学校,我悄悄将我的当科学家、作家的梦想灌输给了我的那些十分贫苦的学生。真的,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教出了全公社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现在在重庆工作。后来不知是不是受我的影响,一些学生走进了法官、警察队伍,一些学生当了教师、医生。 正因在农村的认真表现,得到社员和公社的认可,所以1973年推荐我参加了文革中的第一次高考。虽然考得还好,也得到哈军工招生老师的认可,区上却横插一杠:文革中跳得凶(曾当过一个红卫兵组织的头),不放人。加上张铁生的石头一打,考试成绩不算。于是我失去了结缘军事科学的大好机会。 1976年我调到了县磷肥厂,抽调到工业局参加县推广“双法”工作队,是我对科技的再一次认识,和质的提升,对后来的研究影响巨大。 主持人:“双法”的推广,给您这个门外汉一个质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使科学和技术更深层次认识,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陌生抽象“双法”,它所起效益,对您有何帮助? 向胤道:这是我第二次爱上赛先生,为全县工矿企业推广“双法”出力。 “双法”,由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发起(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从1960年起,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为推广“双法”,华老足迹遍及全国。70年代他的“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目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双法”在开初,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对这个陌生的东西要去学,还要去讲,去传授给别人,是很磨人的。在这个锻炼人的一年多的过程中,我的思维、学识、语言、与人交流等都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与提高。使我认识了统筹安排的意念与重要,使我进入0.618的科学世界,进入科学的管理领域,在潜意识中对科学与技术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在我们工作队的推动下,全县各行业几万项成果出来了,我亲手指导下搞出来的就有上百项。这些成果对当时经费和技术都很欠缺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下降、管理水平的上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推进力无可估量。在工作队,我基本上是由学习到试讲到主讲的一个步步提升的过程,到后来近十人的工作队的大多时间的主要推广课程都是我与队长杨武贵担纲。 当时分队工作总结给予我的评价是:系分队的主要工作骨干,负责各厂“双法”宣讲、试验、总结和成果汇编等工作。工作中,该同志刻苦学习,严格管理,取得了近百项成果,已在《达县科技》刊物上发表。当年推广“双法”的实物样本好多样我至今保存着。 推广“双法”事事都要去亲历亲为,去做对比实验、详细观察、定时做笔记,画表格科学、写报告等,一丝不得马虎。这些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学方法,锻炼我科学管理,对我后来到科委的发展帮助很大。 主持人: 1992年您调到了地区科委,进入成果管理科,听说您干一件大事,并获得奖,给我们讲一讲这一炮惊人场面好吗? 向胤道:1992年我调到了达川地区科委,这一次我是”嫁给”了赛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进入成果管理科,后来又加入省市科普作家协会,才真正成天累月与科技打交道,并深入其中。1992年4月,到达川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达川地区科技代表团”参加在乐山举办的“全国高新技术交易会”。当时科委承办这一工作是成果科(兼技术市场办),科长调成都,另一科员下派,人少工作新,临危受命,新科长与我俩人开始了组团筹展工作。 短短5个月,从发文到参展,一个人硬是从不懂到入门,从外行到得心应手地操作,不负使命地组织了800余人的大型技术参展团,携带项目68个参展,获得金奖项目2个,银奖3个,铜奖2个,成交金额4800万元,代表团获全国优秀组织奖。我作为全团联络员,具体操盘手,一炮打响,漂亮结束半年的考察,留在了科委。 接着组织参加了从1993年-1998年的共六届全国全世界性的大型交易会,累计参展项目521个,累计成交金额32400万元,为54项技术交易项目在省立项成功,并申情科技贷款3亿余元,到位资金11544万元。 特别是组织参加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自己作为联络员、实际执行人并带队参展,取得空前的成绩,20余个企业带29个项目参展,取得了7个金奖2个银奖的好成绩,为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51项(次),达成技术交易合同69项,成交额达2100万元,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一个地市级代表团的“最佳组织奖”。 这些科技交易会一方面为达州的企业引进了不少的高薪技术与项目,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使本地的产品走出了山区、走出了四川。比如“富硒茶巴山雀舌”“巴山雪眉”“巴山雪魔芋”“精纺苎麻条”“精品蚕丝”“东柳醪糟”等获奖后的畅销。 主持人:您多次参加送科学知识、技术到农村到厂矿活动,给当地带来什么样影响,给您带来什么意义? 向胤道: 前面讲了,推广“双法”,使全县的工矿企业几万项成果问世,促进了解放后县级企业的第一次转型升级。比如水泥生产从立窑到悬窑,炼钢炼铁从土炉子到转炉等。在地区科委技术市场办时,每年都要组织科技下乡进基层活动,每年都要组织企业参加全省全国性的技术交易会,既引进新技术又推出本地的新产品走向市场。比如油橄榄优良品种的引进种植、苎麻精纺技术的引进、二甲醚项目的引进等并帮助他们申请省和国家的科技经费,都发展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技术市场办管理全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我到岗后,全力投入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服务工作中,使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从量到质有了一个飞跃发展,由1991年的107个发展到1998年的250个,从业人员由1226人上升到3250人,行业由工农业发展到科技服务咨询、建筑、医药、生物、生化、电子、畜产、水产、工艺美术等多行业,年创产值、利税由1590万元、321万元,上升到1.5亿元、3500万元。 进入科普作协后,常年参加省、市组织的很多科普活动,送科学知识、技术到农村到工矿,同各行业专家们一起与工农打成一片。既为基层服了务,自己从中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与技术。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研究热情,也就出了一些科技成果。 如:研究论文《欠发达地区如何迎接知识经济问题初探》和《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践与思考》刊于科技核心期刊《软科学》,后文入选200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兰皮书”并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和2006年达州市政府社科优秀论文奖;论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科教兴区战略》、《欠发达地区软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先后刊于咨询权威期刊《决策咨询通讯》,后文获2003年“中国人力资源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2004年国家行政管理学院“中国行政管理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朋友们要知道“中国行政管理科学论文奖”是很不好拿到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偏远山区,当年我们市报上去几十个,可能得奖的就我这一个。 因为成果和工作业绩,个人获得了“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自己所在的“技术场管理办公室”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 主持人:我是从您的相遇“赛先生”;再遇“赛先生”;到嫁给“赛先生”一步步带到您的科学堡垒中,我很好奇“赛先生”是怎样含义,它在您心中的地位? 向胤道:辛亥革命摧毁了五千年的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吹进了西方科学的风。被文化革命先驱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等称之为“赛先生”的科学,开始游荡在这个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土地上。“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形象称呼,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其中:“Science”, (音译:赛因斯)即“科学”。“德先生”即民主 (英语Democracy,读:德莫克拉西)。 实际上这个“德先生和赛先生”我读小学就知道了。那是我要进入高小的暑假,父亲把我叫到他面前给我说:“你都读高小了,有些事情我要给你交代一下,你的祖父就是我的父亲,在1928年参加地下工作,经常有革命志士来我们茶馆秘密开会,他们经常讲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而斗争,后来我才清楚,他们说的是‘民主’与‘科学’。虽然你祖父1934年就牺牲了,但他的遗志我们不应忘掉。” 慢慢地父亲给我讲了祖父怎样东奔西走参加地下斗争、怎样利用开茶馆的优势为革命传送情报、怎样壮烈牺牲的很多事迹。所以说“民主”与“科学”在我心中扎根,跟祖传有关吧。每当我在工作中、研究中遇到困难,好像祖父就在我耳边鼓励说:“努力,不要丧气。” 于是,我就一步一步坚持走了下来,直到今天还在努力。你会问你都退休了,还努力什么呢?我老实地告诉各位朋友,我真的还在努力,老骥伏枥,努力干好省、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工作,努力干好全市科技创新大赛的工作,努力干好四川省嫘祖研究促进会的工作。要知道这些工作都是义务,都是没有报酬的。 主持人:您的科研论文结合实际,把自己理论更好运用现实当中,其中论文得到被当地政府采纳推广,有的还填补国内的空白,您能我们分享科研成果好吗? 向胤道: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提出“商品经济”的慨念,我及时写出了《商品经济与主人翁精神》、《商品经济与企业文化》等研究论文发表,分别获省、市工运理论研究荣誉奖和一等奖;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民营经济开始发展,我又抓住先机,主研了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达川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其中很有几条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大大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发展,使高薪技术企业由空白发展到十多家,于1998年获达县地区科技进步奖。 针对大巴山区是全国蜡梅主产区的现状,开展了《大巴山区野生腊梅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研究》的课题(被全国优秀地理期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全文采用),市政府将蜡梅列为市花,分片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填补了省内关于蜡梅研究的空白,于2005年获达州市科技进步奖;主持研究的省级重点攻关科技项日《四川省苧麻优质原麻生产技术标准研制》和《苧麻产业化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开发》2003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验收,两项目均填补国内空白,2004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成果《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对策研究》1997年刊科技核心期刊《软科学》,1998年入选《全国城镇最新社科成果文献汇编》并被专家评为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四川省、达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2000年获全国“九五”时期优秀科技成果奖;2006年5月主研的《21世纪国内外数字化城市建设之对比分析研究》入编国家大型理论文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并评为优秀理论成果。 因为这些成果,先后被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研究员和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国际行业研究会聘为高级研究员。 也许这些科研成果论文,对大家来说是枯燥无味,没有情趣的,但是给国家、省以及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经济效益,科技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前瞻,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我近年来深深地感动国家的强盛,科技强国之梦变化,所以我更希望有年轻人投入科学发展的领域。 主持人:您在科研科普项目上硕果累累,有许多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在您心中那个分量最重?怎么看待您过去取得的荣誉? 向胤道:我几十年深深执着赛先生。因为这一份执着固守,这一份辛劳,获得了回报,取得了成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还获得了政府津贴,在政府机关公务员中获此殊荣的没有几个。上天是很公平的,一个人的对社会的付出,他一定在他工作的地方或另一地方回报他。 主持人问那个分量最重?我认为个个分量都重,每一个成果都是我或我的团队心血付出的结果。当然这些成果,对社会对当地经济、科技的贡献有大有小。我认为有了任务或看准了项目,认真去做,做成了,只要对社会有好处就都重要。 常言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无小石无以成高山,无小溪无以成江河。我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的成果,我才能入选《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中国优秀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当代中国作家名录》等几十部辞典。2005年才能获得胡锦涛总书记题词的“中国百名行业创新人物金像奖”,才能在2006年被世界华人协会授予“世界杰出华人”,才能获得四川省21世纪前十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和四川省资深科普作家(全省共28人之一);才能与彭丽媛等名人、专家一起进入文化部《百名感动中华杰出文化人物》行列。 没有人,哪来的家;没有家,哪来的国。反过来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做出这些成果的机会,所以感谢国家!感谢社会!这些荣誉是我个人的,也是家族的,说明我这几十年遵从了祖父的遗愿,没有辱没他为革命的牺牲;这些荣誉,更是国家的,没有一个个人的优秀,哪来国家的优秀;没有一个个小科研项目的累积,哪来神州的飞天、哪来天宫的航天、哪来辽宁舰的破风劈浪。所以,爱国,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主持人:今天您受邀来到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案例《身影》节目访谈群,作为一位青年人身边的榜样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有何感想?您是怎样看待榜样的?您对《身影》节目有何评价,对节目前的广大网友有怎样的寄语? 向胤道:各位朋友,今天我很高兴成为《身影》在线访谈节目的嘉宾。谢谢大家陪我度过这段美好的令人难忘的时光。在人人都把钱财看得很重的当下,《身影》却努力挖掘一些真善美的东西,宣扬正能量的人和事。 所以,《身影》这一栏目开设的很好很及时,我认为是一档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的励志节目,有厚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低调,一些报纸和电台都联系来采访,我都没答应,《身影》是第一家。我看了您们的好几期节目,您们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宣传正能量的做法,感召了我。《身影》像一面充满正气的旗帜,教育和鼓舞了一大批有为青年,值得我学习! 讲到这里,我只能多占用一点时间,照应前面的关于“梦”的问题。习主席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是由十三亿个中国人的梦组成的辉煌斑斓的富民强国梦。我坚持了我的科技梦,我努力去跟进,我达到了我的目标。 如果十三亿个梦,每个人的梦都精彩,那么大中国的梦就亿万分精彩!我真诚希望每一个青年人都要有自己崇高的追求和璀璨的梦想,都能坚持不懈,都能顽强拼搏,提高修为,紧跟时代,不畏艰难与曲折,有了梦的目标,就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精彩!你的精彩就是国家的精彩! 祝福年轻人!中国的希望在你们!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能和向老师聊他的赛先生人生之路,这个看似枯燥无味的科研之题,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着,他为人低调,注重提携后辈,有着强烈的科技梦,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的研究,播撒祖国大地科研成果一直在当地广泛影响着,他带给人向上,奋发无限的动力,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有多少像向老师扎根基层默默地奉献最美年华,是我们年轻人所学习榜样。 节目的最后,我们衷心感谢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可爱的向胤道老师百忙中接受我们《身影》在线访谈节目的邀请,感谢向胤道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分享,也感谢节目前友细心聆听的各位朋友,我是主持人刘占强,下期节目再见! 团中央《身影》在线网站:www.chinagqt.com 第442期榜样人物在线访谈:科技之梦伴终身,硕果累累写真意-身影官方网站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gifhttp://www.chinagqt.com/nd.jsp?id=937&_np=2_609 ( 四川省达州市科普作协秘书处 报道)
-
修改头像
-
修改资料
-
修改密码